周朝八百年,西东分两头,西头一个周,东头一个周。 前周威猛霸气,后周弱弱小受,除了名头好听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实权皆无,不过可有可无之吉祥物。 [var1] 而这转折点,就是周平王之东迁。 周平王其人,无疑是一个悲催的角色,继承老爹周幽王的位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周朝八百年,西东分两头,西头一个周,东头一个周。
前周威猛霸气,后周弱弱小受,除了名头好听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实权皆无,不过可有可无之吉祥物。
[var1]
而这转折点,就是周平王之东迁。
周平王其人,无疑是一个悲催的角色,继承老爹周幽王的位置,坐上去的时候就是一个烫人的椅子,这椅子之所以滚烫,除了自己老爹不争气之外,也和国家实力有关。
周幽王的不争气,人所共知,一出烽火戏诸侯,就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无聊帝王的胡作非为。
其实吧,这就是历史造假造的。
周幽王确实爱褒姒,但是烽火戏诸侯之说,实为子虚乌有,不过后世文人为了掩盖帝王之失德而嫁祸女人的惯用手法。
以史为鉴,这样事情数不胜数,妹喜,苏妲己之流都是前辈,杨贵妃,陈圆圆之流皆是后辈。
[var1]
前后辈女人背个锅,这国家动乱就成女人的事情了,美女们也是可悲。
可是可悲又如何,这天下该乱还是要乱。
经历过骊山的一场烽火,这周朝在犬戎攻击还有继承人混战之后,一蹶不振却是事实,后续登场的周平王,也不过是随着勤王的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之下,而成的新王而已。
虽然这新王周平王还是王,还有天下共主的帽子。
但是实力那就是惨不忍睹了,西周原本的千里江山,大部分都成了异国他乡,换了主人,这新主就是制造骊山之烽火的鄫国(今河南方城)和西夷犬戎。
[var1]
一场王位继承战和外敌入侵,让周国元气大伤,周王室的领土居然只剩下了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
东到荥阳,西邻潼关,南抵汝水,北到沁水南岸。
四角合围之后,地方不过600余里,还地形狭窄人口稀少,就实力而论不过中等诸侯国大小。不仅如此还时刻受到西边犬戎的侵袭,可谓朝不保夕。
为了国家的安全,无奈的周平王一继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助与当时还不是大国的秦国,帮助自己迁都洛邑(今洛阳),当时帮助周王的除了秦王还有后来的春秋小霸郑国和春秋大霸晋国。
[var1]
随后又在晋国晋文侯帮助下,将周国另一个王周携王干掉,才勉强统一周国。
秦国也因为这一场动乱,登上历史舞台。
帮助周平王东迁的秦国国君秦襄公在打击犬戎时候,特别用心,还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获得的回报就是,岐山以西的周朝故地。
按照周平王的说法是:
“西戎凶恶无道,掠我岐丰土地,秦国如能赶走西戎,则秦占之土,皆归秦所有。
拿着周王的尚方宝剑,原本是部落状态的秦国,就此通过攻伐,在周朝故地成就了自己的国家。
不知这周朝先主亶父,还有壮大周朝的文王武王,面对不肖子孙该作何感想。
[var1]
就此,东周开始,春秋战国大幕拉开,只是这和周王的关系就不大了!
春秋时期,从平王东迁到三家分晋持续200多年,在这200多年里,历经五个霸主。
这春秋五霸一般而言有两种说法!
《史记索隐》所说之春秋五霸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所说之春秋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其实与国家实力而论,以上两中说法可谓各有道理。
不过我个人看法而言,这春秋名副其实的霸主,其实不过三国。
[var1]
那就是春秋超级大国的代表,齐国,楚国和晋国。
齐国首霸,根源当然是姜太公底子打的好,滨海之利,盐铁之富,让齐国潜力无限。
又恰逢时代契机,天下诸侯皆没有争霸概念时候,配合一个绝世明相管仲的横空出世,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经济改革,让齐国一跃而起,借助周王大义成就霸主之位。”尊王攘夷“的口号之下,当然无望而不利。
晋国之强,皆在地利,占据中原大地最繁华之所在,人口众多,耕地众多,与古典时代而论就是最佳的战斗力,借助明主之存在,不强大都不行。
楚国之强,皆在被嘲讽后的反击,楚人在当时之待遇,与各国而言,确实不堪,除了广受非议群嘲之宋国,春秋各国,大多数都看不起楚国,也因此才有楚人的不服和叛逆。这叛逆之举包括早早称王,和周王对垒。
也因这广泛的歧视,让楚国民心渐齐,虽然后续战国时期不如此,可春秋时代,楚国因此而强大,却是不争事实。
[var1]
一场春秋,两百年光景,齐国首霸之后不就是历经百年的晋楚之争吗?
至于那小字辈的宋国,仁义霸主不过是笑话。
越王吴王也好,不过辉煌十来年,又哪能比肩?
那么为何楚国,历经春秋五霸的时代,却在三大超级诸侯中成最后称霸哪一位就值得研究了。
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齐桓公因为齐国五子登先,互相征伐,谁也不管自己老爹,悲催的饿死。
齐国的霸业也因为齐桓公的去世而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返。
留下的不过一个动乱的国家和一个空缺的霸主之位。
霸主之位空缺当然会引发新的野心家窥伺,这野心家除了不甘于失败的齐国,还有南方的强国楚国,至于晋国,那个时候还在内斗,即没机会也没实力窥伺。
齐楚之争,成了齐桓公死后的时代趋势。
趋势之下就会有导向。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最早感受到天下形势变化的无疑是夹在齐楚之间的郑国。
郑国可谓居与天下之中的国度,下邻楚国,左边是曾经的老大周国,左上是晋国,上面隔着几个小国后是齐国。
齐国霸业萎靡,周国靠不上,晋国还在内讧,其他小国自身难保。
这样的国际形势,让当时主政的郑文公有点心慌,原本又齐国撑腰,他不怕楚国,可是齐国乱了,以吞并为乐的楚国难保不趁人之危啊。
[var1]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投靠,弄个投名状也是好的啊!
于是就立马改换门庭,亲自跑楚国去朝觐楚成王。
那个时候,曾经的天下霸主,齐桓公还尸骨未寒,看着自己曾经照顾的小弟如此举动,估计心里拔凉拔凉的。
可惜人死万事休,说啥也没用了!
楚国一看,这齐桓公一去就有人投诚,心里好不开心,想想就知前途光明啊。
楚国慷慨的接待了投诚的郑文公,主政的楚成王还非常大方的给了郑文公一千斤铜锭。
这礼物可不是白给的,那个时候铜就是钱,这是显示国家实力啊,并和郑文公约定,这给你的铜,别产武器了,只能做礼器。
也算友好条约的附带条件吧。
拿着这巨额财富,郑文公心满意足的回国了,临走还念念不舍,这楚国南蛮子真有钱真大方。
经过郑文公游楚国的一番宣传,无数国家看到了机会和依靠还有发财之道,于是很多小国都来了。
[var1]
一年后,陈国、蔡国、郑国,这三个不算太小的国家在齐国故地,和楚国举行了会盟,他们单方面承认了楚国的霸权地位。
如果事情按照如此剧本走下去,其实也是其乐融融的场面。
楚国有钱,有实力,大家有好处,其实霸主给楚国也没啥。
可架不住有人不服气啊,这不服气的就是以齐国霸业继承人自居的宋襄公。
他看不下去南蛮子成霸主,成规则制定者,于是愤而发兵攻打郑国,郑国一看你居然打我,马上呼叫老大楚国。
然后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义战-泓水之战”发生。
讲义气的宋襄公脑袋比较轴,半渡而击不愿意,上岸而击而不愿意,最后等楚军列好整列,宋国军队居然一触即溃了。
就这样的玩意,如何成的春秋霸主,我不懂啊!
宋国一触即溃,宋襄公也随之一命呜呼,成了浮云。
就公元前637的国际形势而言,中原各国,爵位最高的被打败了,实力最强的在内乱,晋国后来的霸主晋公子重耳还在秦国滞留。
[var1]
楚国一家独大,还有一大帮小弟,这当霸主之势,在当时看来是妥妥的。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楚国却自乱阵脚,功败垂成!
引发这一切的原因也很直接,就是楚国高层的人事变动。
当时的楚国,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令尹斗谷于菟,德高望重到什么程度,执政时间长达27年,楚王对其言听计从。
这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要退休,于是就把自己的官职传给了亲族内的贤者子玉。
子玉其人也是王族之后和斗谷于菟同脉,楚成王一看,这是老臣推荐的,也从善如流的接受了。
就此,子玉成了楚国新令尹。
不过对于权力交割而言,当然会有斗争啊,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
大夫薳(音伟)吕臣就对斗谷于菟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交给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你将国家置于何处。
斗谷于菟:回答说,此人有才,我传贤者有何不可。
大夫薳:“您这样做,将把国家置于何地?”
斗谷于菟: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有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
从这番对话中,可以看出,斗谷于菟传位子玉,除了这子玉是自己家族的人之外,也有看好子玉才华的成分在内,不算假公济私。
而且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一个锐意进取的新人,替代自己这老成的旧人,与国家而言也是好事。
子玉其人,熟读兵法,曾经也做过武将,由他上位,对致力于扩展的楚国而言,不算坏事,而且他还在讨伐陈国的战斗中,立下大功,顺势而为,楚王都同意,你们反对有屁用?
就这样,子玉在老臣斗谷于菟的大力支持下,在楚成王的默认下,成了楚国新令尹。
当时看来皆大欢喜的事情,最后却证明是乱命!
子玉这个人啊,优缺点都很明显,缺点集中在政治品质和私人德行上。
[var1]
《左传》有一段记载是这样写的。
子玉居令尹,为自己坐骑打造了套豪华的装饰。晋楚城濮之战前,河神托梦子玉。“行头献我,则宋国孟诸之麋赐给你。”
醒来后的想起梦中河神所言,居然舍不得自己坐骑的装饰,就连别人劝说她。
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这子玉都不为所动!
无怪乎后来劝他的人,见他不听劝都说!
非神败令尹,令尹不勤民,实自败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这虽然是书中记载的,但神话色彩太重,不足为信,不过却将子玉的缺点表露无遗。
那就是私心太重,格局太小,不以国事为重,这样的人,又如何能获得楚国朝野的支持?
而这种质疑,也成了后来决定晋楚霸主争夺战的“城濮之战”决定性因素。
出征之前,楚成王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出征前惯例举行的治兵仪式上,楚成王钦点原来的令尹斗谷于菟阅兵,而不让令尹子玉阅兵。
面对楚王的质疑,子玉没有认错反而在阅兵现场发起了反击。
斗谷于菟与睽邑治兵之后,子玉自作主张在蒍邑又进行了一次。
[var1]
这就是典型的和楚成王对着干啊?
还没出征,楚国就发生了君将不和的事情,这和晋国出征前的君臣共济、勠力同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还引发了楚国朝堂的争吵,仗还没打,就内乱,这仗打的好吗?
出征以后,这样的事情依然持续,面对晋文公和齐国秦国结盟,联手打击楚国的形势,子玉依然坚持正面对敌,将楚成王要求保留实力撤退的命令充耳不闻。
还回复楚王说:
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传》
这段话,在指责同僚蒍贾献谗言中伤自己的同时,还连带攻击楚王不给自己支持。
楚王一听子玉的回话,愤怒不已。
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六卒实从之—《史记·僖公二十八年传》
这段话啥意思,不过是说,楚王非常愤怒,却阻止不了子玉的行动,因为子玉手里有兵。
这“若敖六卒”就是子玉的私军,是子玉家族若敖氏的宗族亲军,数目大概在18000人,这数字占据了楚国出征总兵力的相当比例,不说一半,三分之一是有的。
楚成王一看,也无奈啊,你非要打,还要用自己的私兵为要挟,收兵不现实,打有危险。
只能赌博了,要赌就赌大点,要是赢了就翻本,于是又派出了自己的卫队3000人增援子玉。
[var1]
本意是安抚子玉并督促他认真打仗,谁曾想,楚王的善意,不如子玉的私心。
在战斗中,子玉将自己的私兵“若敖六卒”组成自己的中军,让楚国其他军队组成左军,将盟国大军组成右军。
战斗打响之后,盟国组成的右军被晋国下军打败,左军被晋国的上军中军夹击也溃败了,子玉一看左右军都败退,居然命令中军鸣金收兵。
这就是典型的私心作祟啊,自己的私兵毫发无损,盟友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换谁都要想,你这家伙是不是故意的?
楚成王当然也如此,愤怒的说,你这家伙打败了仗还有脸回来!
面对楚王的责备和楚国的舆论压力,子玉在方城山的连谷之地羞愤自杀。
楚国就这样因为自己的人事变动发,还有内斗失去了成为春秋霸主的机会,而打败楚国的晋国晋文公,则顺势而为成了春秋霸主。
胜利之后他还不忘子玉说道。
子玉死,则楚国无人能够威胁晋国了。
这话深意何在,不过是晋文公看明白了楚国朝廷格局而已,楚国拥有野心的就是这子玉的家族若敖氏。没有了雄心勃勃的若敖氏,楚国进取之心将缺失,虽然子玉其人不咋滴,但是这个家族有威胁啊,他不在了,楚国会消停很久。
[var1]
事实也确实如此,楚国消停了不少年。
直到一位“三年不明一鸣惊人”的雄主楚庄王时期,才汇聚了宗亲和王族的势力,再次崛起成就了楚国的霸业。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楚国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国家,一个宗亲和王族从不对付的国家。
、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被任命为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投军一年多就能统率三万人马,朱元璋是如何取得信任的?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日,一个衣衫褴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山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淄博市、临沂市、枣庄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山东省的即墨区,也就是当年的即墨县级市、即墨县。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即墨县的归属,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先后反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