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人们铭记且印象深刻的,后来吃的人就不那么引人注目。当然,这螃蟹不单指的是螃蟹,还有代指其他事物。个人认为这话有失偏驳的,后来居上名垂千古者比比皆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他被后人熟知铭记,最主要的原因不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老人们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值得人们铭记且印象深刻的,后来吃的人就不那么引人注目。当然,这螃蟹不单指的是螃蟹,还有代指其他事物。个人认为这话有失偏驳的,后来居上名垂千古者比比皆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他被后人熟知铭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在他创建了皇帝制度当上第一个皇帝,而是其功绩、才华和成就,放眼中国五千年历史是能名列前茅,一些制度也是具有开天辟地性的。例如中国历史第一位进行变法的人是谁?恐怕没几个人知晓(李悝)。但要问到古时变法大成者有哪几位?商鞅绝对会被提到是其中一位。
[var1]
商鞅变法可以用“辉煌”和“急骤”两词来形容,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就,对外战争的实践中也是屡次获得重大胜利。据《史记》中的相关文献记载,商鞅变法十八年时间里,秦国共对外发动过九次不是小打小闹的战争,对魏七次,对韩、楚各一次,平均每不足两年就有一次对外战争。要知道战争所需要的粮草物资、兵马民夫等,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一般封建王朝打一次稍微一点大规模的战争,所消耗的各种东西需要数年时间积累,古往今来有不少因连年战争将自己打垮的国家。而商鞅变法下的秦国愈战愈强,战争反而促进着国家发展,完全不符合常理,但这就是商鞅变法的美丽梭子啊。九次对外战争,要么胜利结束,要么战平告终,失败?不可能的。
商鞅短短数年时间不到就让秦国享受到变法红利,地位绝对能位列秦国历史大臣中的前三甲,地位虽然崇高,结局却异常悲惨——战败身死,尸体被拖回咸阳车裂示众,同时全家被诛杀。真应验了这么一句古谚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商鞅也逃不过。商鞅之死,与秦惠文王有怎样的恩怨?秦孝公明知商鞅与秦惠文王不对付有矛盾,干嘛继续安排其辅佐?他不担心秦国有变吗?商鞅败亡影响着怎样的历史?商鞅非死不可吗?带着这些疑问接着往下看。
[var1]
商鞅与新君——秦惠文王的私人恩怨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孝公七年,商鞅因太子(即后来的秦惠文王)犯法,念及太子是国之储君将来国家的颜面,所以劓刑(挖去鼻梁)了太子老师太子傅公子虔。此后公子虔闭门不出八年,深深怨恨着商鞅。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翌日,秦人皆趋令。不过这件事应该是没有给两人留下什么恶劣关系的,有三个铁证。
第一,商鞅辅佐秦惠文王共同完成变法和东出天下的大业,这是得到秦孝公安排和认可的;若是两人有过大的芥蒂仇怨,孝公会将如此重要的事安排给两个有仇的人吗?第二,秦惠文王执政后力行商鞅之法,说明他认同变法内容,也可以说明他赞同自己的过失应当收到法律的制裁。第三,商鞅作为领政秦国近二十年的变法大臣,其中权柄不下秦孝公,若是他想换太子,绝对有充足的机会和足够的实力实行成功,但他没有,史书中对商鞅意欲换太子一事没记载下一星半点。
[var1]
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商鞅与秦惠文王之间没有多少私人恩怨的纠缠。
秦惠文王为何忌惮且想除掉商鞅?
不过实际上,秦惠文王忌惮和存有除掉商鞅的心思,是在一些事上商鞅严重威胁到秦惠文王的国君之位。首先,秦孝公临终前曾有禅位商鞅的想法和举动,即便现在商鞅不篡位,若是日后生出其他心思,进而废黜秦惠文王,改立其他王子为秦王呢?商鞅是有这个政治资本的。其次,秦惠文王为太子时,年少德浅,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即位秦王时自身镇不住军功新起贵族,而宗室人才又因“非军功不得为属籍、受上爵”的法令鲜有实权和高位,因此秦惠文王有点形单影只。
[var1]
再其次,拥护秦惠文王的死忠力量公子虔等,大多是旧贵族出身(商鞅变法损失最大的就是秦国旧贵族,挡人财路者,如同杀人父母,商鞅对他们所做的事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因此双方关系是势同水火,不是你死就是我火),况且其中的领头羊公子虔与秦惠文王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秦惠文王亲近依仗这些人,势必要和商鞅发生政治碰撞。再再其次,商鞅性格高傲,朝野威望甚高,几乎所有秦国百姓都是“只知有商君,不知有惠文王”,另外当时的商鞅精力旺盛、锐意进取,一点都不显老态,给秦惠文王一种莫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最后,商鞅此人做事深谋远虑、滴水不漏,而且诡诈阴险,信义于他而言完全不算个什么东西(天下人这么认为)。并且秦孝公刚刚去世,其未经允许就返回封邑商地,意欲何为无人知晓,像个定时炸弹一样埋伏在秦惠文王身边。
[var1]
秦惠文王与商鞅之间,没有什么私人仇怨,相反商鞅应该是对秦惠文王和秦国有大恩的。可是在国家社稷和王位权柄面前,这些是不够看的,换做是任何一位君主即位,想起下面这位老臣商鞅,都会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有点智慧才略的君主刚即位,都会向商鞅实行雷霆一击,将这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剔除。
秦孝公晚年的安排
秦惠文王即位至秦惠文王拜相犀首公孙衍的五年时间里,秦国除诛杀商鞅的举动外,其余的国策、人事一切如旧,没其他大动作。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为惠文君,秦惠王元年,公子虔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遂下令逮捕商鞅,杀死商鞅在彤。秦孝公重病至秦孝文王即位初期这段时间里,秦国政坛上存在有三支政治力量:秦惠文王、商鞅和公子虔,他们影响着秦国的未来,其中商鞅一派是决定秦国政治的主导力量。可惜孝公初死,商鞅误判局势,过早退出权力中心,遂被秦惠文王和公子虔合力打击至败亡。
[var1]
秦孝公晚年,各方势力就开始着手布局,为以后的官职权势做准备,而主导影响着这一切的自然是那稳坐钓鱼台的秦孝公。秦孝公对秦惠文王进行特别的栽培,“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秦孝公让年幼的太子赢驷走向政治舞台,提前去历练、积累政治资本和增长威望。而秦惠文王同时对商鞅进行着让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扶持:第一,商鞅继续辅国领政;第二,封赐商鞅与魏韩楚交接的商於战略要地;第三,意欲禅让一事让满朝皆知。这一切让商鞅的权势愈发显赫,地位让人难以动摇,为其生命保驾护航。
而商鞅本人在暗地里开始接触、学习儒学,要知道商鞅曾怒斥儒学是无实用的,并且用心拉拢着一些儒学名士们(个人见解:要知道,儒学是安定和稳固国家之学)。史书记载:“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一位得到君主权力支持变法、执政秦国大权一十八年的权臣,在新君即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诛杀,虽说有着商鞅本人粗心大意使然,但要说没有反商势力的长期谋划,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var1]
商鞅死前的秦国局势
可以这么说,商鞅死前的秦国局势,有点过分宁静,连接着后来的商鞅之死,又有着风雨欲来的味道。《战国策·秦策一》记:“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所以在秦惠文王即位初期,是有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商鞅归封地应该是在公子虔一派激烈的攻讦之前。顺序应当是:商鞅告归,公子虔进言,商鞅被杀。
《史记·秦本纪》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明商鞅是未经允许自行返回封地的:“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商鞅列传》:“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商鞅未得允见的突然出走给了政敌公子虔等人的攻击口实,因而也引起了秦国官吏的追逐出咸阳实施逮捕的行动。商鞅擅自返回封邑,使自己一派的政治力量在中央空虚失去主心骨,同时也为后来被迫起兵叛乱埋下伏笔。商鞅突然告请秦惠文王返回封邑,虽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却有着猛虎入深山,想借此反手谋求更高权位的手段。
[var1]
商鞅执行的策略核心,是以自己主动告归封邑向秦惠文王示弱表示谦卑,以此化解秦惠文王的戒心和取得秦惠文王的信任,毕竟他连自己的权位都主动放弃了,秦惠文王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要知道在秦国的中枢咸阳,才是商鞅的主场,才是其权位之根本(不是在封地)。商鞅清楚秦孝公死后,若是新君不信任自己,自己很有可能被旧贵族和宗室子弟撕碎。
可是在商鞅离开咸阳中枢,秦惠文王竟没有任何的挽回意思,连起码的询问其为何回封地都没有说,直接派遣官吏军队缉捕。要知道之前商鞅没任何大过,门生故吏、有恩之人遍布朝野,朝堂之事多年由商鞅一人决断;可谁都没想到,本来反戈一击的商鞅却陷入死地,秦惠文王迫于公子虔等人的压力和自己内心的忌惮,不符合常理地认定罪名直接派兵诛杀。商鞅轻视了嬴秦宗室等旧贵族的政治力量,高看了自己在中枢的影响力和后手,同样没有看透秦惠文王这个新君。
[var1]
商鞅之死
商鞅之死可以说是自己造成的,他自认为宗室对他的政治攻击没有充实的证据,自己不过是未经允见回到封地,以自己的权势地位应当不算什么,还威胁不到自己。可谁曾想到,秦惠文王也想商鞅死,要清楚这个不稳定因素。可以想象,若是商鞅重回咸阳中枢执掌大权,公子虔等敌对力量绝对会遭到大清洗,朝堂之上将会是秦惠文王一君面对商鞅群臣,政治平衡将会完全失去,秦国将会变成君非君、臣非臣的局势。即便商鞅不想做秦王,也不认为自己是秦国最高统治者,可秦国人不这么想,山东六国人不这么想,秦惠文王也不会这么想。
好比一个小男孩单纯善良,但是手上一把半自动手枪(真),大人会放心吗?警察会放心吗?不管他有没有做坏事的想法,都不能允许他手上拿着这东西。秦惠文王默许大军出动绞杀商鞅,并安上造反罪名,可以说是快刀斩乱麻的明智之举。况且借着杀商鞅的契机,秦惠文王可以敲山震虎,可初步掌握朝中大权,让秦国大臣、秦国贵族、秦国军队、秦国百姓、六国之人知晓,谁才是秦国的真正主人。
[var1]
秦孝公死后,商鞅破局只有两条路最稳健:废秦惠文王立新君,之后慢慢谋夺大权自己上位;或是放弃在秦国的权位,出逃六国隐姓埋名。前者商鞅念及旧情和秦人情况下不去手,后者商鞅舍不得自己秦国事业和权势。若是不走这两条路,商鞅是注定惨死不得善终。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商鞅评传》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被任命为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投军一年多就能统率三万人马,朱元璋是如何取得信任的?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日,一个衣衫褴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山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淄博市、临沂市、枣庄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山东省的即墨区,也就是当年的即墨县级市、即墨县。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即墨县的归属,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先后反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