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能力其实不弱于三国诸葛亮?被演义埋没的一代蜀汉贤相蒋琬

他的能力其实不弱于三国诸葛亮?被演义埋没的一代蜀汉贤相蒋琬

()
中文名:
他的能力其实不弱于三国诸葛亮?被演义埋没的一代蜀汉贤相蒋琬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蒋琬,也算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名人。他是蜀汉的文官,也是诸葛亮所“钦定”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他担任了“尚书令”的职务,也算是接替了诸葛亮,在蜀国的“丞相”身份。 然而,由于《三国演义》

三国名人推荐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蒋琬,也算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名人。他是蜀汉的文官,也是诸葛亮所“钦定”的接班人。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他担任了“尚书令”的职务,也算是接替了诸葛亮,在蜀国的“丞相”身份。

然而,由于《三国演义》小说的盛行,也由于诸葛亮的形象太过于高大完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已经俨然成为了智慧和忠义的代表。所以后人们在解读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的时候,会多少会感到单薄和平淡。

似乎,蒋琬这个人物平平无奇,没什么名气,也毫无性格特点,基本上只是个循规蹈矩的角色,而且还没什么功绩可言。如果不是因为顶着一顶“诸葛亮接班人”的光环帽子,他几乎还根本不配在历史上留名……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其实,蒋琬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主持蜀汉大局有整整十年的时间(公元234年至244年),这个时间,并不比诸葛亮的在任时间短多少(公元223年至234年,也就11年)。

而且在他当政期间,内安国事,外结东吴,并总揽蜀汉军政,驻军汉中,令魏军不敢来犯。还在历史上,留下过“出类拔萃”,“方整有威重”等较高的评价。

今天,我们就翻开《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来好好剖析一下蒋琬这个人物,给他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首先,蒋琬真的是个毫无个性,循规平庸的人吗?

据《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记载,蒋琬早在少年之时,就颇有才气名望(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而且年纪轻轻,便跟随刘备为官,担任了“州书佐”等职务,并跟着刘备入蜀(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在刘备成功拿下益州之后,蒋琬也被封为广都县县长,从此开启了他在蜀汉的仕途……

然而,蒋琬在这个县长的位置上,干得却并不出色。他不理政事,天天沉醉酒局,虽说不至于将整个县城,搞到了一塌糊涂的地步,但也完全是一副“昏官”的模样。当刘备亲自来到广都县视察的时候,蒋琬依然是作风不改,连面子上的工作,都懒得应付一下……

毫无疑问,蒋琬的懒政和怠慢,使得刘备大发雷霆,当即就要将他治罪下狱,甚至砍头处死。幸亏诸葛亮在一旁提点,告诉刘备,蒋琬这并非是懒于政事,而是他的才能出色,足以治国社稷,而不会满足于仅仅治理一个百里小县……

刘备最终也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没有加罪于蒋琬,只是在匆忙之中罢了他的官了事……

这一段,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没错,在《三国演义》中,确实也有过类似的剧情,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换成了和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这是罗贯中在玩“移花接木”的把戏,将原本属于是蒋琬的事迹,移植到了庞统的身上?

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庞统也有过类似的事迹。在赤壁之战过后,刘备趁虚占据荆州的时候,庞统就曾以州从事的身份,代行过荆州治下耒阳县县令的职务。他不理县政,整日清闲作乐,被刘备查上门来,被免除了官职(《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记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这说明什么?

说明蒋琬和庞统一样,都是在骨子里颇有些傲气,个性十足,而且恃才放旷的人。论才能,他们肯定是有的,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但论心气,他们也是很高的,并不像普通人一样,愿意从较低的职位上入仕,慢慢从基层上积累攻击,逐步往上爬升。

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掐掉了蒋琬的这一段故事,倒是对庞统“不理政事”的事迹大加渲染。而且刻意描述,说庞统是因为相貌丑陋(其实正史上并无庞统相貌记载),所以之前一直不为刘备所看重……

毫无疑问,这种“厚此薄彼”的剧情路子,使得庞统在演义中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明,却也同时显得蒋琬在小说中的形象更加单薄。所以,尽管蒋琬比庞统活得久得多,为蜀汉效力的时间也更长,但是就在读者们心中的地位而言,他还是远远比不上庞统。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蒋琬在蜀汉为官的过程,以及他仕途的经历。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进位汉中王过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郎”。这个“尚书郎”的职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官,有多大的权力呢?

据史料记载,尚书郎之位始于东汉,是在“举孝廉”的人物中,选拔有才能者,进入尚书台工作,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尚书台的,称为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的,被称为尚书郎,满三年过后,则称侍郎……

看得出,尚书郎的职务,更类似于高级秘书,高层办公室主任一类的性质。平日里主要是协助皇帝或者是丞相等高级官员,处理各种政事,并参与谋略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没有太多实权,但是却能够接近权力的核心,随时都有被提拔到重要职位上的可能。

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储备干部+实习干部”。平日里参与各项工作,并在工作中受到皇帝和其它高级官员们的考察,对其能力和本事作出评价。一旦其它重要的职位上,有了人员的空缺,便立刻会从他们中挑出合适的人选,进补上去……

所以说,蒋琬能够被任命到尚书郎的职务上,也足以说明他的才能,以及刘备诸葛亮等人对他的重视程度。而且,尚书郎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好歹也算是进入了蜀汉权力圈子的核心,和蜀汉的高层人物们,都混了个至少脸熟。这也为他之后的屡受提拔,并一路高升,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刘备称帝,重兵伐吴的失败而返,蜀汉的政坛也在悄然发生着各种变化。尤其是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以后,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并很快掌握了整个蜀国的军政大权。

这时候,蒋琬的晋升速度,就可谓神速了。先是被诸葛亮辟为东曹掾,又被举为茂才……这种提升的幅度,搞得蒋琬自己都难以适应。他一再谦逊不受,并推荐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等人。但最终还是在诸葛亮的勉励下,正式走上了蜀汉政坛的表演舞台。

诸葛亮为什么对蒋琬如此器重,并力排众议,拉他上位?除了蒋琬本身的才干之外,还在于诸葛亮上台过后的执政思路,以及蜀汉帝国内部,泾渭分明的派系斗争因素。

蜀国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派系划分呢?这一点,其实和刘备立国的先天不足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蜀中原本是刘璋的地盘,而刘备是作为外来户,玩了个“鸠占鹊巢”,从刘璋手中抢到了巴蜀之地……

所以,刘备集团在入蜀以后,就免不了和蜀中原有的势力集团,产生各种摩擦。

大体说来,刘备集团原本大致是由“元老派”(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糜家兄弟等)和“荆州派”(诸葛亮、黄忠、魏延、廖化、马良马谡兄弟等)组成。在入蜀作战的时候,主要也是靠这两派的人(带兵打仗的主要是庞统、张飞、黄忠等人)。

在占据益州过后,刘备也颇为重用益州本土的名士们,如法正、李严、许靖、黄权等。甚至,他还娶了蜀中大将吴懿的妹妹(貌似二婚),以求能拉近关系,用以团结更多的蜀中实力派人物……

客观来说,刘备玩政治平衡的水平,还是相当牛逼的。在他治下,蜀中的各色人物都口服心服,而且能够和刘备麾下的元老派及荆州派人物,相处得比较和睦。

我们知道,刘备自入蜀以后,面对几个方向上的军事压力,不得不多线作战。先是发兵公安,为“借荆州”之事与孙权对峙;又是北上汉中,与曹操大军鏖战;紧接着又是东出夷陵,意图想要抢回被孙权偷袭拿走的荆州……

连年的力拼作战,不仅耗尽了蜀中原本储量巨大的粮草,还将蜀中的人力物力基本扒底透支,几乎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刘备却还能维持住自己的政权不垮,这一点真的是相当不容易,也就此看得出刘备政治能力之强。

然而,在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蜀中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再没有像他这样强大的人物,来镇住场子,并维系蜀汉帝国朝堂上的政治平衡。

继位的刘禅虽然聪慧伶俐(不是演义里描述的那个废物),但年龄尚小,不足以服众。而作为托孤之臣的诸葛亮,原本是荆州派的人,所以在执政路线上,也奉行“拉一派压一派”的策略……

说简单点就是,诸葛亮一方面联合“元老派”尚在的人物,如赵云,糜家后人等,拉拢西凉军的马超马岱等;另一方面则尽可能重用自己的“荆州派”人物,如马良、马谡、费祎、魏延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压制住益州本土派,以维系住刘禅接手的蜀汉政权,以及自己的执政地位。

毫无疑问,蒋琬也是荆州派的人(祖籍零陵郡湘乡县),就是在诸葛亮的这种执政策略下,得到了破格的重用。并连年升迁,一直升任到了“丞相参军”的职位,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和得力助手,开始活跃于蜀汉政坛的最高层。

在这个丞相参军的位置上,蒋琬干得如何呢?

关于这一点,史料上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因为蒋琬并未参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行动。但是,这并不说明,蒋琬在在诸葛亮北伐的计划中,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反而说明了他的重要性,以及诸葛亮对他的信任程度。

虽然没有参加北伐中原,但蒋琬在诸葛亮的任命下留在成都,与时任“丞相长史”的张裔一起,共同管理丞相府的一切事务。张裔这个人物,在演义小说中并无出场事迹,但根据史料记载,他本是刘璋的旧将,益州本土人士。

也就是说,张裔从实质上来说,是益州派的人,并不算是诸葛亮所信任,并能放心委以重任的人物(相反,还是诸葛亮想打压和压制的人物)。而真正在诸葛亮领兵北出,进攻曹魏的时候,坐镇大后方,并代他行使丞相之职务的人,其实是蒋琬……

事实上,在之后的建兴八年(230年),蒋琬也真的是接替了张裔的“丞相长史”职务,统揽丞相府的一切事务,并负责蜀汉政权内外的一切事宜。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北伐期间,所有军粮筹措,器械运输,兵源补充等后勤工作,也是由蒋琬来统筹完成。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看得出,诸葛亮对于蒋琬的信任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不单是后勤方面的大总管,还全权负责蜀汉帝国的行政工作,基本上是个“副丞相”的角色。

而且,据史料记载,在诸葛亮数次率兵出征期间,蜀汉后方也算是大体稳定,至少没有出过什么大的乱子,导致诸葛亮腹背受敌,首尾不能兼顾……他的兢兢业业和出色的工作成绩,使得诸葛亮也颇为赞赏,甚至在后主刘禅面前秘密上奏,告诉他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测,那万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很早就定下了,蒋琬是自己接班人的计划,并非如演义上所写的,诸葛亮直到弥留之际,才在尚书李福等人的见证下,将蒋琬费祎二人,确认为自己的“后来人”。

果然,在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和曹魏大军相持不下,病故军营以后,蒋琬也就顺理成章地升任了“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从此,他算是接过了诸葛亮的担子,走上蜀汉政坛的巅峰,成为了蜀国的第一权臣。

我们就再来解读一下,蒋琬在“蜀汉丞相”这个炙手可热的位置上,整整十年时间的工作成绩单。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秘不发丧,直到大军撤退,安全进入斜谷以后,才发出了讣告。去世的消息传到成都,自然是又引起了蜀汉朝野的动荡,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惶恐不堪的气氛中。

而这时候,蒋琬落落大方地走上朝堂,位处百官之上,安排各种事务……言语自然一如既往,行事利落一如往常。既没有忧伤的表情,又没有欢喜的脸色,言谈举止间,就使得蜀汉政权机器依旧运转如初,并没有因为诸葛亮的去世,权力的更迭,而受到什么影响……

于是,蜀汉百官见蒋琬如此沉稳老练,原本惴惴不安的心,也逐渐放回了肚子里。并且对蒋琬这位“新任丞相”人心渐服,众望渐归……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此后,蒋琬一方面坚定执行着,诸葛亮生前所制定下来的治国纲领;另一方面又暂时停止了诸葛亮之前一直坚持的北伐曹魏军事行动,将更多的精力都转移到了安理内政,恢复生产等事宜上来。

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克复中原,兴复汉室”。而蒋琬作为他钦定的接班人,却自作主张,停止了北伐行动。这算是违背了诸葛亮的遗志吗?

当然不是,其实蒋琬这是在总结了,诸葛亮前几次出征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过后,才作出的决定。

之前诸葛亮主持的北伐行动,七年之内五次北伐,非但未能对曹魏的核心地盘,造成什么大的威胁,反而是空耗国力,劳民伤财。除了第一次北伐,由于战略上的突然性和战术上的先机,有了一些战果(可惜丢街亭,又将这些战果基本丢光)之外。后来的几次北伐,都基本上是无功而返。

原本就地域狭窄,人口稀少的蜀国,在这种高强度高频率(几乎一年多就是一次全国动员的北伐)的军事行动拖累下,被折腾得国力空虚,甚至是民怨沸腾。而对手曹魏,不仅在地盘和人口上占有压倒性优势,光是放置在祁山一线的军队,就在数量和战力上强于进攻的蜀汉一方……

试想,在本身实力就不济,且后勤困难的艰阻条件下,还想在进攻中战胜实力占优,且处于防守地位的对手,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诸葛亮此前又死盯着汉中——祁山一线不放,其出兵的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套路,早已经被对手摸清……

蒋琬明白,蜀汉的实力底子比曹魏相差得太远,所以要打仗也要打得“巧”一些才行。应该是用战略上的谋划和战术上的指挥,来弥补己方实力的不足。将有限的兵力和战力,用到恰到好处的合适地方,直接打击对手的软肋弱点处……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以少胜多,以弱逆强。

所以,蒋琬暂停了北出祁山,攻打中原的军事行动,让整个蜀汉帝国都就此蛰伏了下来。一方面修生养息积累实力,一方面重新制定作战计划,并静待时局发展,等到曹魏一方露出软肋之时,再在适当的地方突然出手,给予其致命的一击……

怀着这样的战略目的,蒋琬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而整个蜀汉帝国,也在他的主持下,逐渐迈入了“后诸葛亮时代”。

据史料记载,蒋琬在执政期间,行为廉洁公正,凡事光明磊落,而且为人厚道,胸怀坦荡。时任东曹掾的“杨戏”,性格直爽而不拘小节,在大庭广众面前,时常对蒋琬的问话爱理不理,像是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

有人在背地里向蒋琬打小报告,说杨戏目无尊长,目中无人。而蒋琬非但没有搭理这样的诋毁之说,反而出言给杨戏辩解,为其圆场。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后来又有时任“督农”官职的杨敏,公然在他人面前诋毁蒋琬,说他现在当丞相,做事理政的水平,远不如之前的诸葛亮。蒋琬在听到这些话以后,非但没有发怒和辩解,反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坦然自己就是不如诸葛亮的事实……

不仅如此,在后来杨敏犯罪下狱的时候,蒋琬也是完全不计前嫌,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是亲自为其说情,使得前者最终免去了“重责”的惩罚……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

看得出,蒋琬不仅心胸开阔,能容人容事,而且为人秉公,绝不在工作中夹杂自己的个人情绪。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人格和性格,都可以说是一流的。他这样的人执政,自然是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也能团结住国内大部分的政治力量。

再加上蒋琬暂停了北伐行动,使得原本一直绷紧了“战争”这根弦的蜀汉,国内政治环境得到缓和,各方面生产也得以恢复……在这种内外安稳的环境下,蜀国国势平稳,百姓生活安定,曾经号称“天府之国”的蜀中盛世,又得以隐隐浮现……

不过,蒋琬并没有忘记诸葛亮临终之前的嘱托,以及“克复中原,中兴汉室”的终极目标和使命。他已经在心里默默定下了谋略,要一改诸葛亮之前的战略,摒弃掉之前“北出祁山,剑指长安凉州”的死板计划。

他知道,蜀弱魏强,所以打仗也不能按部就班地打,更不能按照敌人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战略方向去打。只有改变之前的作战思路,才能在在战略和战术上,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样,才能打出对自己有好处,并且对敌人也造成较大损害的决定性胜仗。

于是,蒋琬改“北线”为“东线”,改“山路出兵”为“水路进军”。他打算多造舟船,从水路顺势而下,以汉、沔地区为主战场,攻打魏国的魏兴、上庸一带。这样,不但能使得曹魏在祁山——雍州一线的防御完全失效,还能直接威胁到曹魏的核心地盘。

不仅如此,东出上庸的可以走水路,从此不再受蜀道艰险,出征路途漫长、旷日持久、后勤运输困难等因素的困扰(后勤问题一直是诸葛亮五次北伐的最大瓶颈)。而且,东线还有利于和东吴孙权一方联手进军。只要是双方通力合作,两军合力,还可以背靠富饶的江东粮仓,不用再为粮草的问题而犯愁……

当然,这条军事路线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曹魏的高层也不是傻瓜,在自己的核心地盘的外围之地上,他们也没有理由不设重兵防守。一旦吴蜀两军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要面对蜂拥而至的曹魏大军主力,陷入被重兵围堵的可怕局面。

而且,这还不是最大的风险。真正的不确定因素,是江东孙权的态度。据史料记载,之前诸葛亮在进行北伐行动的时候,就曾联络过东吴一起行动。结果东吴大军不是按兵不动,犹豫不进;就是出师不利,反而影响战局……

也就是说,蒋琬这套军事战略,其实也是非常冒险,而且成功率还不见得高。更何况,一旦蜀军主力东出,又会暴露自己,在汉中阳平关一代的软肋。这时候,曹魏大军一旦发起进攻,就会很快打破蜀汉北线的防线。到那时,国内空虚的蜀汉,又拿什么来抵挡魏军的长驱直入呢?

只不过,话又说回来,但凡是打仗,又哪能有四平八稳,完全不冒风险的呢?蒋琬这套战略思路虽然风险高,且成功率低,但一旦成功,就可以在瞬间打开蜀汉“偏安”的局面。总好过像诸葛亮那样,长期与曹魏在汉中对峙鏖兵,拖延消耗,这样虽无太大风险,却也毫无胜算的作战模式……

然而,据史料记载,蒋琬在其“丞相任期”之内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率兵驻扎在汉中,并伺机进军伐魏……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去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到头来反而是像他的前任诸葛亮一样,继续出兵汉中,走上了他曾经认为失败的“北伐老路”,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并非是蒋琬所愿,而是他的顶头上司,蜀汉后主刘禅的命令……

据史料记载,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也就是蒋琬坐上蜀汉丞相位子的第四个年头,刘禅下诏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说,曹魏后方的辽东公孙氏(公孙渊等人),不服曹魏管辖,意图反叛。而曹魏大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进剿。此时魏军主力不在中原,正好给了蜀汉和东吴联兵北伐,东西合击,直捣黄龙的好机会……此时不进军,又更待何时?

刘禅这又是在搞什么名堂呢?诸葛亮之前连年出兵,在汉中祁山一线与曹魏作战,几乎毫无进展。作为蜀国之主的刘禅,居然看不到这一点,还继续踏进同样的坑,难道真证明了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昏庸愚蠢”之名?

其实,刘禅并非是如大多数人一直所认为的,是个“扶不起”的懦弱君主。相反,还是一个相当聪明,而且能干的人。他的军事能力不好说,但是论政治水平,他可是完全得到老爹刘备的真传。不然,他也不可能在诸葛亮去世后,主持蜀国国政长达30多年时间,最后还能得以善终……

所以说,刘禅命令蒋琬出兵汉中,并非是由于军事上的原因,而是政治上需要……他要通过将蒋琬“外调”的手段,来真正摆脱诸葛亮之前独揽朝政的阴影,并逐渐移除“荆州派”在朝中的霸权影响力。让蜀汉的最高权力,真正回到他这个“皇帝”的手中来……

据史料记载,刘禅在诸葛亮去世,蒋琬继任过后的前三年,还没有太大的动作。等到蒋琬,费祎,姜维等荆州派的人,将蜀汉帝国军政两方面的波动逐渐稳定下来以后,就开始玩起了他的政治手腕。

最初,蒋琬是以“尚书令”的身份总揽政事,而刘禅却连续升任他为大将军、大司马;另一方面,刘禅又令费祎,来顶替蒋琬留下的缺空。使得费祎一路官升至尚书令、大将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司马”和“大将军”这两个职位,在东汉初期,由光武帝设立的。虽然名号不同,其实两者品级相同、权限相同、职责也相同……只是为了解决作战的时候,诸将出征名号不足的问题。

蜀汉政权仅仅一州之地,根本就用不着设置这种职权完全重叠的官职。而刘禅分别将蒋琬和费祎推上这两个职位,目的只是为了将权力分开,让蒋费二人相互钳制,避免又出现之前诸葛亮那样独揽大权,架空皇帝的现象出现……

而且,将蒋琬调出成都,远驻汉中,也有利于刘禅在成都施展手脚,逐渐谋求亲政,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蜀汉皇帝,益州之主。

看得出,刘禅的计划是一环扣一环,谋略和实施的过程都近乎完美……如此毒辣的政治手段,还有谁敢说,他是演义里渲染的那个,毫无智商的白痴后主?

而蒋琬呢?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之下,他政治生涯的后半段,也只能是在汉中军营中度过。据史料记载,他驻军汉中的时候,魏军并无来犯,而姜维在他的命令下偏师,也收效甚微……再加上东吴在“联合出兵”一事上,一直犹豫不前,导致“东西夹击”的计划也一再泡汤……

这时候,蒋琬上书刘禅,阐述了自己的军事路线观点,并提出了“东出上庸”的计划。结果,自然是收到了刘禅,以及大多数朝中官员的反对……前面已经说过,这套作战计划的风险很大,一旦失败就连撤退都不容易,而且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东吴的力量,不稳定因素实在太多……

更何况,作为刘禅,本来也不愿意看到,蜀国又出现这种举国动员,倾力出征的事情发生。之前,诸葛亮就是以“北伐”为由,始终把控着蜀汉军队的指挥权,并以此巩固其独揽朝政的地位。而今,他又怎么可能同意这样的计划,让蒋琬有机会成为第二个诸葛亮?

据史料记载,蒋琬生命中的最后两年,进驻了涪县,并开始了准备东征的计划,比如大造舟船等。然而这时候的他,由于长年的忙碌政事,已经被疾病拖垮了身体(《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

最终,在延熙七年(公元244年),蒋琬上奏刘禅,告知自己已经是重病卧床,无法理政,希望能将“益州刺史”之职位让与费祎,从此结束了他在蜀汉从政的生涯……

在两年之后的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也因病逝于涪县,谥号为“恭”……

就此,我们也算是理清了,关于蒋琬这个人物,以及他在蜀汉入仕从政,并官至丞相,主持国政的事迹。

我们应该给他打上一个怎样的总结,并给予他什么样的评价呢?

应该说,相对于在《三国演义》中,那个在诸葛亮“圣贤光环”的压制下,略显得有些暗淡平庸的接班人角色,历史上真实的蒋琬,其实也是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而且,他有才能,也有才干,有谋略,也有想法……只是在蜀汉政治旋涡的沉浮中,他的很多想法和思路,都没能有机会去实施。

作为蜀汉“荆州派”的代表人物,他能在诸葛亮执政的时代,受到各种赏识,如火箭速度一般提升,并被定为最高执政者的接班人……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在后诸葛亮时代,被作为刘禅“亲临朝政”路上的绊脚石,受到各方面的排挤和打压。

不过,在蒋琬执政蜀汉的十年时间里,他还是尽了他的最大努力,来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不管是一开始的安定众心,暂停动员,恢复生产;还是到后来的秉公理政,驻军汉中,并提出新的军事战略思路……

而且,他也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抓着军权不放,作为保障自己权力地位的工具,并一意孤行执行自己的战略计划。反而是在很多时候,都听从了刘禅的命令,并且将权力逐渐交还到了刘禅手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一点都是难能可贵。

据史料记载,蜀汉众臣之中,在去世后能配得上“谥号”的,仅有十二人。而蒋琬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谥号“恭”,代表的就是他“谦恭”,“大度”等人格品质,以及他廉洁奉公,秉公执政等事迹……

而今,蒋琬的塑像,依旧坐落在成都武侯祠中,位列“文臣廊”的第九位。

而蒋琬的墓址,至今依然保存完整,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西山之上。整个墓群墓建筑风格古朴,不据不傲,与蒋琬为人处事风格一致。墓侧旁的“蒋恭候祠”,大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书: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尤能恕二杨……

PS:蒋琬最早入仕时,担任县令的“广都县”,其实对于成都人士来说,都并不陌生,就是今天位于成都城南的“华阳镇”。

而且,笔者现在就居住于成都市华阳镇,而且已经住了好几年,也可以算得上是半个华阳人。而今,虽然在华阳镇中,已经找不到当年三国时代的历史遗迹,但是“广都”等地名,却依然保留了下来……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成功了吗(朱棣打赢了吗)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山东省属于华东咽喉重地,1979年,为何驻扎了3个精锐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