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汉末年的名医,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华佗,毕竟华佗在《三国演义》中可有不少戏份,在《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中也有着专门的记载。而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名气就比较小了,不但《三国演义》中张仲景并未出场,就连《三国志》中都没有对于张仲景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孙权给朱元璋“看门”
220年3月15日 曹操逝世
考古队意外挖出纪信墓,出土大量陪葬品,揭开了刘邦真实的为人
“襄阳说”为什么弱不禁风?“古隆中”为什么不是诸葛亮躬耕地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班婕妤为何被称作中国古代妇德的楷模?班婕妤有何成就?
赵云死后,张郃就称雄三国了吗?除了魏延,这2人还可匹敌张郃
汉朝名将李广后代,为义“叛国”,全家遭遇诛杀
媲美霍光的政治高手金日磾,本是异国太子,他靠什么而崛起的呢?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说起东汉末年的名医,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华佗,毕竟华佗在《三国演义》中可有不少戏份,在《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中也有着专门的记载。而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的名气就比较小了,不但《三国演义》中张仲景并未出场,就连《三国志》中都没有对于张仲景的任何记载。因此有人提出了疑问,张仲景真的存在吗?如果他真的是医圣,为什么正史不记载他呢?为什么他的名气不如华佗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小故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四处游历,遇到了魏文王。魏文王就问他说:“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会医术,那么谁医术最高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医术最差。”
魏文王有些疑惑:“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您名气最大呢?先生您莫不是在谦虚吧?”
扁鹊回答说:“不是谦虚。我大哥给人看病,都是在人家的病发作之前给人家铲除病根。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患者的病在发作之前就治好了,自然不会认为自己有病,也不会认为是我大哥治好的。因此我大哥的名气仅限于家中,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他的本事。”
“而我二哥给人看病,是在病刚发作,病情初起的时候给人治好。那个时候虽然患者已经感觉到了症状,但并不严重,因此大家认为他只是能治一些普通的小病,治不了大病。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限于乡里。”
“而我扁鹊给人看病,是在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时候再下猛药,做手术进行治疗。大家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调配各种复杂的药剂,最后把病人治好,便认为我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本事。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我的医术不如两位兄长,只能在患者病情严重的时候再进行治疗罢了。”
这个故事,其实就解释了张仲景名气不大,而且并未写入正史的部分原因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将疾病的过程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的理论。
而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虽说早于孙思邈,但其理念是有相似性的,他同样也是一位致力于在“已病”之前就将疾病治好的医生。与华佗经常做大手术不同,张仲景希望能够在患者的病情恶化之前就解决问题,因此没有那么多出名的机会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这也只是张仲景名气不大的原因之一,要想搞清楚全部的原因,就要从张仲景的经历讲起了。
张仲景出生于南阳涅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邓州一带。由于缺乏详尽的资料,张仲景的具体出生年份已经无法确定,只能根据少量的记录大概推测是出生于公元150~154年之间。他的去世年份同样没有记载,也只能粗略推断是在公元215~219年之间去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仲景在历史上的受重视程度确实远远不如华佗。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也是朝廷官员。张宗汉一心想让儿子继承自自己的事业,张仲景也确实曾努力读书,希望能进入仕途。但残酷的现实让张仲景对于仕途渐渐心灰意冷——他不是仕途不顺,更不是当不上官,而是因为东汉末年的官场极度腐败。张仲景在其中感到无能为力,便彻底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索性当了个医生,希望能靠治病救人多拯救一些百姓。
张仲景也不是没有尝试过靠做官,靠政治来改变这一切。他不但做过官,甚至还做过长沙太守这样的高官,管理一个郡的事务。由于他父亲的影响力,张仲景在“举孝廉”中赢得了这个官职。长沙是个大郡,下辖9个县,治所湘县就位于现在的湖南长沙,由此可见张仲景的地位。然而即便是张仲景这样级别的官员,在东汉末年那个腐朽的大背景下,在实际施政中也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张仲景索性放弃官职,专心悬壶济世。
有人可能奇怪,为什么张仲景这种级别的官员都感到无能为力呢?会不会是他自己施政能力不行?要明白这一点,以及张仲景为什么对仕途如此厌恶,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东汉年间,尤其是其末期的社会情况。
西汉末年,王莽夺权篡位,建立了“新朝”。他决心依上古儒学行事,复古改制,但古制早已不适合此时的形势,最终王莽以及新朝都被淹没在了群雄并起的浪潮之中。最终汉光武帝刘秀削平群雄,建立了东汉。东汉尽管打的也是大汉的旗号,但其实其制度已经和西汉有了相当多的不同之处。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世家大族作出了太多妥协,导致大地主的力量急剧膨胀,刘秀后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剥夺其部分特权,却引发了大规模叛乱,最后不得不还是以妥协收场。
开国之君刘秀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后代皇帝自然更解决不了。最终东汉形成了特殊的“庄园经济”,大地主拥有极大的能量和自治权,他们进可以谋求朝廷官位,退可以成为地方霸主。而在百余年的土地兼并之后,自耕农已经大量减少,大批农民为避税投入了大地主麾下,大地主由此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甚至私兵,成为了一个个小型王国。而朝廷无力从大地主手中征收税赋,便将税收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导致普通百姓的负担更为沉重。
在“明君”在位的时候,这一现象还能有所缓解,但到了汉桓帝、汉灵帝的时代,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崩坏,最终导致了朝廷秩序的彻底崩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局面就此形成。朝廷腐败不堪,军阀割据一方,百姓或做牛做马,或流离失所,这就是少年张仲景所目睹的世道。
而到了年龄渐长之后,张仲景更是越发对朝廷感到失望。无数的百姓在天灾人祸中悲惨地死去,然而朝堂上的官员们只关注权力斗争,地方上的豪强们只关注扩张势力。哪怕张仲景成为了长沙太守,也根本无力扭转这一趋势。他不是佞臣,不愿同流合污。他不是曹操,没有那么厉害的权谋之术。他也不是张角,传统的忠孝观念和家族传承使得他既不能,也不愿起兵造反。尽管“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是那么吸引人,但对于张仲景而言,治病救人,尽可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多拯救一些百姓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而在年少时,张仲景就已经开始学习医术了。对于张仲景这样官宦人家的子弟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当时医学被视为“贱业”“方术”,而行医的人也被视为低贱之人。张仲景这样本来有着大好前程的读书人跑去学“低贱”的医术,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但张仲景却十分坚定,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苦学医术。
张仲景在学习上十分认真,而且很能吃苦。上山采药,熬制各种复杂的汤药,乃至各种杂活他都能干,最可贵的是他还保留了淳朴善良的宝贵品质。当时许多医生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对人下药”。如果患者是豪门大户,就战战兢兢,认真医治。如果患者是寒门小户,就随意糊弄。而对于那些完全没有钱的流浪百姓,他们就置之不理。而张仲景则一视同仁,不管患者是什么人,他都会认真医治,不在意他们的身份。张伯祖也被张仲景的精神打动了,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这也成为了张仲景名医之路的起点。
而张仲景最著名的著作,大概就是他的《伤寒杂病论》了。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时天下大乱,又有饥荒和瘟疫,大批百姓患上了伤寒。而在此时又有许多庸医趁火打劫,他们中有许多人其实师出名门,但却只想着赚钱。“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随便诊一下脉,问患者几句话便开方抓药,完全不负责任。还有些医生,自己医术不精,就只能以鬼神来唬人,说患者是惹怒了鬼神,因此无可救药。甚至部分医生自己都把医术视为“贱业”,一心只想着向上钻营,能够在治病中得到某位达官贵人的赏识,从而谋得一官半职。
面对这些情况,张仲景十分愤怒。他决心写一部综合性的医书,讲述包括伤寒在内的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为此他阅读了大量古代医书,又结合自己治病救人的经历,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巨著,这就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也不仅仅是一部医书,同时还包含着张仲景的社会理想。他在《伤寒论序》中悲愤地写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简而言之,就是怒斥当时的医生,乃至整个世族体系的不学无术,迷恋权势,却对百姓毫不关心。这也让张仲景被视为愤世嫉俗的“异类”,在当时的主流医学界遭到排斥,成为了张仲景声名不显的原因之一。
但是,无数受过张仲景恩惠的百姓却牢牢记住了他,让他在千年之后被史家重新回想起来,并获得了“医圣”的称号。而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大概就是“娇耳”了。
张仲景弃官回乡后,当时已经天下大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又因为正值冬季,许多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把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非常同情这些人,就制作了“祛寒娇耳汤”给他们吃。张仲景的徒弟在一片空地上支起大锅煮汤,里面则是热气腾腾的“娇耳”,实际上是包裹着羊肉等馅料的面皮,因为形状像耳朵,因此叫“娇耳”。后来此物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有了“娇子”的称呼,最后演变为了“饺子”。
然而,尽管张仲景给百姓制作“祛寒娇耳汤”,他也只能救活家乡附近的一小部分人。尽管张仲景四处给人看病,他也只能救活自己路途中遇见的少数人。而这世间最大的疾病——穷病,以及其引发的无尽苦难是张仲景无力治疗的。他竭尽全力悬壶济世,但对于这个“天下之病”却无能为力,只能目睹着无数百姓死于非命。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发出愤怒呐喊的原因了。
综上所述,张仲景名声不显的原因,其实就是他往往治病于发病之前,且愤世嫉俗而受到主流医学界排挤,又更关注普通百姓,而非世家大族,因此在当时很少有记载。但人民终将记住值得记住的人,他的贡献也将永远流传。
张仲景一生治病救人,希望能靠医术尽可能让那个黑暗的世道不再那么暗淡无光。他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发出了愤怒的呼喊,却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大批他无力救助的百姓死于那些“英雄豪杰”们的野心。或许,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对张仲景心境最为贴切的描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