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闲乐生朱晖 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之乱爆发,汉朝老将军赵充国采取稳扎稳打,分化离间之战术,将西羌联盟变成了一盘散沙,只剩下最顽固的先零部负隅顽抗,到了十一月份,先零羌久战无功,士气低落,赵充国抓住机会,率西部都尉府之骑兵倾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孙权给朱元璋“看门”
220年3月15日 曹操逝世
考古队意外挖出纪信墓,出土大量陪葬品,揭开了刘邦真实的为人
“襄阳说”为什么弱不禁风?“古隆中”为什么不是诸葛亮躬耕地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班婕妤为何被称作中国古代妇德的楷模?班婕妤有何成就?
赵云死后,张郃就称雄三国了吗?除了魏延,这2人还可匹敌张郃
汉朝名将李广后代,为义“叛国”,全家遭遇诛杀
媲美霍光的政治高手金日磾,本是异国太子,他靠什么而崛起的呢?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主笔:闲乐生朱晖
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之乱爆发,汉朝老将军赵充国采取稳扎稳打,分化离间之战术,将西羌联盟变成了一盘散沙,只剩下最顽固的先零部负隅顽抗,到了十一月份,先零羌久战无功,士气低落,赵充国抓住机会,率西部都尉府之骑兵倾巢而出,向先零羌发动了突然袭击。
兵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也”。汉军多日坚守,好吃好喝,士气正在无从发泄,今得一战,自然勇不可挡。而先零人之前见汉军按兵不动,早已放松了警惕,一旦望见赵充国大军压来,毫无防备之下顿时魂飞魄散、士气崩溃,纷纷丢盔弃甲欲南渡湟水逃回青海。好在时值盛夏,河水尚浅,不过及胸口,故虽河水湍急,但只要水性稍好些,且撤退的再有组织性些,全师保渡问题不大,他们依旧可以卷土重来。
可赵充国似乎一点不着急,只率兵在后慢腾腾的追赶。
老赵不急,有人急。将士们立功心切,好不容易打了胜仗还不赶紧追,这不傻嘛!
这时赵充国又说了一段经典的话:“此穷寇,不可迫。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这句话可厉害了,大家平常总说“穷寇勿追”,其实《孙子兵法》里的原文是“穷寇勿迫”。穷寇还是要追的,不追就跑了;但不要追的太迫。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兔子逼急了它还咬人。总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咱在后头慢慢追,追它个各自逃命不能相顾,猫抓耗子我玩儿死它!
高,国宝就是国宝,见识果然比我们高。诸校尉心服口服。
果然,先零人见还有生路,一个个争先恐后往湟水里跳,不料道路狭窄人太多,挤在一起反在湟水里淹死了数百,还导致河道堵塞,后面的队伍过不去,乱作一团,毫无秩序,正好给慢赶上来的汉军捡儿个现成。斩首数百,俘虏数百,此外由于羌人逃命不及,他们留在河边的十余万头牲畜,以及四千余辆辎重车,也全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而汉军这边,伤亡不过个位数。
至于幸运过河的那数千先零人,他们哪里还敢再战,便全躲进了山里。只是他们命虽保住了,但粮草辎重丢个精光,最后挨不住饥寒了恐怕也是得出山投降,早晚而已。
这,便是赵充国所谓全师保胜。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被这样的将军统率,士兵们幸福死了。
先零人都逃散躲起来不敢露面了,赵充国于是率军继续向西推进,进入羌人的罕部落。大军一至,罕羌人顿时吓个半死,大半逃入山中,小半躲在家中,正惊惶万分,赵充国却一反汉朝往年对待少数民族叛乱残酷镇压之政策,向汉军下达了两道铁的纪律:
第一,不许烧罕羌人房子。
第二,不许在罕羌人的农田里割草放牧,以免毁坏庄稼。
总之,汉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大汉帝国是征服者,不是侵略者。
罕羌人听说,大喜过望,皆奔走相告道:“汉果不击我矣!”
俗语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古代一般大军所过,很少有秋毫无犯的,本国地域尚且如此,何况蛮夷叛虏。然而,在赵充国看来:“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作为将军,赵充国难得拥有哲人的胸怀,得以跳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思维,用同情心与同理心去看待蛮夷,而不是将其无限丑恶化、妖魔化。说到底,蛮夷跟汉民一样也是人,也有感情,也知道感恩,也懂得害怕,虽然他们以战死为吉利,但应该不会以饿死、送死为吉利。这就是赵充国的理解与宽容,即兵法所谓“攻心为上”。
不久,躲在山里的罕羌首领靡忘派人前来请降,表示愿意撤离湟水河谷,退回青海故地,永远臣服于汉朝。
赵充国闻信大喜,赶紧将情况上报给天子,等候圣裁。
推诚布公,坚守信用,才能赢得少数民族的信任。恩威并施,团结统战,才能赢得少数民族的归附。赵充国的安边思想与民族政策,极其超前与先进,他的巨大成功,更使得后人不断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毛泽东是其集大成者。
这样又过了段时间,靡忘为表诚意,亲自来到汉营归顺。赵充国命人摆开宴席,赐其酒食,以示恩德。然后放他回去,要他晓谕羌人愿降者:汉军绝不妄杀无辜,只待天子赦免尔等之罪,汝等便可回归故地安居乐业,望汝等感念天子之恩,毋要再反。
靡忘感动万分,当即指天为誓:我若再反,天诛地灭。
然而等靡忘一出帐,除了护军校尉等少数几个军队高层外,其他所有校尉竟异口同声反对赵充国道:“此反虏,不可擅遣。望将军收回成命。”
赵充国闻言火了,怒道:“诸君但求无过,自营安全。非忠心为国家计也。”
老将军话音方落,有如雷霆震地,震的满营寒噤,无人再敢发声。正这时,天子的诏书到了,令靡忘等人以立功赎罪论处。圣旨宣读完毕,大家全都羞愧地低下头来。
不久后,汉军不费一兵一卒,罕羌近万人全体投降,并且还帮着汉军做通了不少西羌部落首领的工作,使其不战而降。从此,诸校尉对赵充国办事之勇决,一心之为国,更加佩服到五体投地。羌人听得其中曲折,自然也是感动万分。
赵充国义释羌酋,诸葛亮七擒孟获,两代名将,都是千古佳话。
至此,战事已告一个段落,然而赵充国却丝毫没能闲着。筹措军粮,安置降者,这都是事儿,而且都是麻烦事儿。时值深秋,天气尤其恶劣,赵充国终于病倒了,据说是因寒冷与劳累引发的风湿性小腿关节炎与恶性痢疾。大家最尊重最爱戴的老国宝累病了,这一下可真牵动了朝野上下、前线后方所有军民群众的心,然而赵充国竟不以为意,仍然带病工作,一刻也不肯休息。
老将军快八十岁了,还待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扎根边疆一干就是半年多,这铁打的身体那也撑不住啊!汉宣帝刘询是既感动,又担心,他决定让赵充国先歇一歇,换几个年轻人上去,在今年之内把事情搞定来,也好让大家都舒舒服服的回家过年。
于是宣帝下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速至前线,为赵充国副手,全面接手军事工作,然后在十二月前趁着天时之利,以及汉军大胜后士气昂扬,与强弩将军许延寿一同出兵,将躲进山区还在顽抗的八千多残余先零军队、以及依附于先零的万余西羌小部落全数歼灭。
辛武贤开心坏了:好啊这下总该轮到我辛武贤唱主角了吧。嘿嘿,到时看谁的战功大,看谁的名声响!我辛武贤封侯封定了!
可惜赵充国一点儿都不明白皇帝的苦心与辛武贤的贪心,当时他已经招降了一万多叛乱的羌人,而且每天还有源源不断的羌人从山里出来投降,此时若轻举妄动,不分好坏大肆攻杀,引得羌人困兽犹斗,必然会破坏这大好局面,所以他决定再次违抗圣意,决定将前线的汉军六万步骑进行裁撤,步兵撤走大半,骑兵全部撤走,只留一万步卒分屯鲜水(青海湖的古称)要害,且耕且守,扎根边疆,自给自足,砍柴种菜,放牛耕田,面向青海,春暖花开。以强大而持久的军事压力,威慑敌人,最终和平解决西北问题。
朝廷不就是担心军队劳师远征,靡饷耗粮,所以才要求速战速决的么?这赵充国也能理解:汉宣帝时期虽然汉朝国力的巅峰时期,物阜民丰,老百姓富得流油,但关陇至河西一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转运费用太大,朝廷仍是有点吃不消,那么好,赵充国他们自己种田,把青藏高原当成南泥湾来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总之不花后方一点一滴的军费与粮食;同时汉军常驻肥饶之地,避其锋芒,以逸待劳,而将那些失去辎重的叛羌压迫于贫瘠山区之中,对其进行经济封锁,逼他们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出来投降。此兵法所谓“以饱待饥”也。
而赵充国之所以要把骑兵都撤回去,是因为羌人皆已躲进深山之中据险而守,这骑兵再精锐也派不上用场了,况且马这种高级牲畜太能吃了,特别是汉军养的不吃草只吃小米的优良战马(粟马),它一个月吃的粮食,够人吃一整年。另据陈直教授以居延汉简资料推算:马匹日食粟二斗,一月须食六斛(180公斤)。且步兵二十五人中,又须有二人为骑士管理鞍装。可见骑兵耗费之巨大。据赵充国计算,如果罢去骑兵,汉军月用粮谷可由近二十万斛减少到两万七千余斛,即一年就可节省了六千余万公斤军粮,天文数字!
我们常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意用兵制胜,当以粮为先。如今赵充国的屯田之法,罢去骑兵,而由1万屯卒开垦羌人故田及公田2干余顷,每人得分田二十亩,利用我汉人先进的水利农垦技术,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说不定还能有余粮向东输送给金城与河西呢!赵充国此举,正是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的终极大绝招,后世兵家对其都推崇备至。
然而,事与愿违,关键时刻,皇帝下令进兵的诏书到了。
赵充国看完圣旨,二话不说,开始起草上书,欲反对进兵。这死老头,他又准备抗诏了。
一个臣子,却成天抗旨,这无论如何也不是常态,搞不好就得掉脑袋的,前朝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太多太多了,哪一个不是前车之鉴?谁又能保证自己重蹈覆辙一定不会车毁人亡?可赵充国不怕,他一个时日无多的糟老头,难道还会怕死么?
老子不怕,但儿子怕。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以中郎将领军出征,正是上阵父子兵,岂能让老爹再犯政治错误而不思挽救?不过赵充国向来教子严厉,赵卬从小对父亲十分敬畏,所以不敢当面去说,于是悄悄跑到赵充国幕府中找到“营军司马”(掌军纪之官),要他去当中间人帮自己游说赵充国说:“诚令兵出,丧军亡将而倾国家,将军守之可也。然其不过利与弊而已,无损大碍,又何足争?一旦不合上意,遣绣衣来责将军,将军之身不能自保,何国家之安?”
所谓绣衣使者,如前注所述,大概就相当于明朝时候的锦衣卫吧!想当年太子刘据就是被绣衣使者江充搞死的。赵充国在皇帝面前再牛,他能有当年的太子刘据牛?汉宣帝表面上似一代仁君,其实骨子里仍是“霸王道杂之”,不过是吸取了武帝的教训,对其进行了些许修正和儒学化包装罢了,本质上仍是酷吏政治,盖汉宣在民间时多受冷眼和讥讽,又在霍光的阴影下隐忍多年,故而性格也变得有些忌刻,多以刑名绳下,如赵广汉、盖宽饶、韩延寿、杨恽等好几个刚直的大臣都曾因违反圣意而被诛。以至于盖宽饶死前还痛斥宣帝,说他“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可见其执政之严厉,哪怕是国宝级的老将军赵充国,一旦深陷其中,恐怕也难以全身而退。
然而,赵充国听了这话,不但还不害怕,反一声长叹道:“汝安得出此不忠之言也!本用吾言,羌虏何至于叛乱邪!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该成语典出于此),今若出兵,相持日久,四夷卒有动摇,虽有智者,无以为计,岂独羌戎一处,为足忧哉?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为忠言。”
这大概就是明智者的痛苦吧,想当初,在羌乱未起之前,赵充国就预见到了危险,并预设了一堆预防之策,可惜,他的计策一个都没被采纳,结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局势大坏;而今他终于有了临机处置之权,他怎么可能为了自身安危而再度坐视呢?且兵法有云:“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战不必胜,不苟接刃也;攻不必取,不苟劳众也。故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后以威德之并行,则可不战而自破也!”汉朝并非只有西羌一个在捣蛋,匈奴那是死敌自不必说,还有反复无常的乌桓、氐族,个个也都不是善茬。民族问题,极其敏感、微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汉朝若发动决战,万一战不利,其他蛮夷趁衅而动,难保不会把局部战役整成全面战争,那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赵充国赶紧强撑病体,点灯熬油,向“明主”刘询再上了一道奏书,详细阐明自己的屯田战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详细账目表(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充国果然是搞过多年财务工作的,不仅仗打的有水平,账也算的十分精细,同时还精通各种农业、水利、交通、边防等工程的规划与营筑,这家伙太有才了。
刘询看了赵充国的《屯田制羌疏》,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拿不定主意,于是又下了一道诏书,询问赵充国道:“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言语仍是非常严厉。
赵充国也明白,这等军国大计,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定策的,他必须将道理讲明白将通透,讲的皇帝和满朝公卿全都心服口服才行。于是,他又接连上了两道奏书,进一步阐述他的屯田战略,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洋洋洒洒数千言,一口气提出屯田十二条好处,以及整个时间表和任务书,极言先零精兵,不过七八千人,且分散饥冻,灭亡在即,我军屯田内有无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又据高处有瞭望之利,战事一年之内当可结束,最迟到明年春天,羌乱必定。
赵充国的这篇千古雄文《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作者还是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搜来读,其文语言质朴,气势恢宏,不仅是古代奏章的经典之作,且对我们写现代公文都大有裨益。说实话,当今天下之公文,大多内容空洞套话连篇,实在让人听了打瞌睡。
当然,赵充国奏书写的再好,再利害分明,再能打动人心,最后还是得靠皇帝拍板。万幸刘询还真是个好皇帝,其实要做个好皇帝也不是那么难:第一用人不疑,不要动不动就砍人脑袋;再有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善于运用集体智慧,不要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所以赵充国前后上了三道屯田奏,刘询也就一连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朝议。当然认识真理也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赞同赵充国的人不过十分之三;等到第二次上书,赞成者就有了一半;待最后一次,便有了八成人赞成他的意见。刘询便下诏责问那些刚开始不赞同的人,大家全跪下来磕头认错,对赵充国表示服气。就连先前最大的反对派、丞相魏相也说:“臣等愚昧,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策,其言常是,臣保其计可必用也。”宣帝闻言大悦,下诏令赵充国依计行事,并嘱咐他要多进饭食,小心用兵,保重病体,注意休息。
事实证明,赵充国的奏书经得起群臣拷问、受得住历史敲打,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毛泽东在看到《汉书》这段记载时,也佩服的在书眉上批注了六个字:“说服力强之效。”并对历史学家周谷城说:“赵充国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
耐心讲解,循循善诱,赵充国如果不当将军,也该是个很好的老师和谈判专家。
另外一边,赵充国接到诏书,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于是开始着手部署“青海生产建设兵团”,让大家放下刀枪,拿起农具,开垦荒田,凿井挖渠,伐木筑塞,修缮亭驿,与投降羌人同生产共劳动,并修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从而大大加快及提高了青海地区的交通发展与农业生产水平。生生将这万余汉军士卒,又从征服者,转化成了建设者。
以最小的杀伤,换取最好的战争结局,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士卒。而所谓同甘共苦、爱兵如子,不过表面功夫罢了!要做一名受人爱戴的军事指挥官,不仅要关心将士们的生活,更加要珍惜他们的生命,甚至还要保全敌人的生命与财产,因为可以收为己用,壮大自己。
其实蛮夷也是普通人,只不过因为生存环境太过艰苦太过恶劣,为了活下去,所以才在他们的人性中掺杂了狼性与侵夺性。据史书记载,当时羌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尚极落后,既无文字,亦无礼义,部落酋长在征收贡赋、与外界贸易时,还要在绳子上打结计数;烤肉半熟后刀切抓食,鲜血淋漓指尖。对于这些野蛮人,只要给他们带来先进技术与先进文化,帮助他们教化他们,让他们仓廪足而知礼义,以文明人的方式生活,灰太狼也是可以变成喜羊羊的。
于是一时间,整个河湟谷地,羌笛悠悠(注1),炊烟袅袅,牛羊遍野,鸡犬相闻,原本这世上最冷酷最惨烈的战场,竟然生机勃勃,杀气全无,恬静祥和,诗意盎然。
醉里挑灯看田,梦回铸剑为犁,八百里阡陌纵横,五十村落塞外耕,沙场秋收兵。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战士放牧,武夫耕田,不啻超隐隐于战场。
现在知道赵充国为什么名气不大了吧,比起扬尘万里踏破匈奴的卫霍等人,赵充国却是千方百计的搞啥屯田招安,他这哪里打的是仗,他打的是寂寞啊!
可我却很欣赏这样的赵充国。卫霍等人固然拉风,但他们肉胡之肉,烬胡帐幄,千里万里,唯留胡之空壳。成就他们千秋功业的,不仅是大汉扬威史,同时也是匈奴的血泪史。只有赵充国,他的功业是由汗水与感恩凝就,少了几分热血,却多了几分温暖,乃至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与卫霍,同样伟大。
孙子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国之宝也。”
图:赵充国“河湟屯田”油画
宣帝终于同意赵充国的屯田战略,朝中大臣对此也基本达成了一致,然而纷争并没有就此完全平息,因为还有两个不和谐的声音一直在朝堂中回响,其声音之大,让宣帝不得不对平羌战略再次做出调整。
这两个声音,正是来自那两个刚被提拔的积极派主战将领,强弩将军许延寿和破羌将军辛武贤。
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汉帝国承平多年,如今好不容易争得杀敌立功的机会,赵充国三道屯田奏,又将他们的美梦破灭,有仗都不能打,只能傻傻待在边疆屯田,换做谁心里也会不痛快。
强弩将军还好说,毕竟他军资尚浅,且为人平实,也不是个太霸道的外戚。可号称破羌将军的那位老同志辛武贤,却一个羌人没破,岂不自觉惭愧?
所以他们坚持要打,而且天天喊打,一刻都不肯安生。
刘询很头疼。一边是忠心为国的国宝级老将军,一边是情义深重的老婆娘家叔叔、和威震边塞的军界世族(辛武贤三兄弟及其子都是汉军高级将领),手心手背都是肉,两边都不好得罪。帮理不帮亲吧,对自己说不过去;帮亲不帮理吧,对天下说不过去。
怎么办?
那也只好两边都迁就了。赵充国要屯田招降,就让他去屯田招降。许、辛要杀敌立功,就他们去杀敌立功。另外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也跟着去打,让他也可以多立功好提拔。双方一体照顾,这叫做剿抚并用,恩威并施,各擅胜场,两全其美。
宣帝不是在和稀泥,而是在搞平衡。权术的关键就在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何况,这样还可以防止羌人万一不识相,跑去攻打赵充国的屯田基地。
果然,这一剿一抚,羌人彻底崩溃了。
强弩将军许延寿率军方至,四千余羌军不战而降。
破羌将军辛武贤对降者不感兴趣,他专杀顽抗,一气竟斩首两千余级。
赵卬则两手并用,招降了千余人,斩首了千余人,战功却也不小。
与此同时,还有五千多羌军,竟主动却跑上门来到赵充国的屯田基地投降了。
好一个赵充国,搞点建设,做做思想教育工作,不费一刀一枪,谈笑间,强虏望风归附。
没办法,谁叫老赵军纪好、讲信用、爱百姓,这叫人心所向。
结果,一兵未出,光种田没打仗的赵充国,竟然战功最高。
不动而显震慑,不战而扬威武。这,便是屯田除经济效益外,最大的高明之处。
辛武贤气死了,他心里不平衡啊,哪有不打仗也能立大功的,这也太没天理了。于是他还想再打,再斩个三五千好超过赵充国,可惜这时宣帝的诏书已至,说叛乱已平的差不多了,大家该立的功劳也都立了,你们差不多可以回家过年了,只留赵充国一万兵马继续屯田招降即可。
辛武贤大急,便也想学赵充国上书抗命试试,但又想了想觉得自己一没赵充国的威望高,二没赵充国的文笔好,无奈只得作罢,心想反正咱也杀了两千多羌虏,这功劳也不小了,皇帝的封赏一定大大地。
大军还朝后,赵充国继续屯田青海,安定西北,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于是高原变江南,西边无旷土,岁省度支无算。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公元前60年)五月,赵充国按期完成了平羌任务。先前作乱的五万多羌军,至此已投降了三万一千二百人,扣去被汉军斩杀的七千六百人,以及在之前战役中淹死以及冬天躲山里饿死的五六千人,剩下负隅顽抗的羌军不过四千,归降大汉的罕羌首领靡忘已自告奋勇前去搞定他们,并保证年内就可以收拾残局,根本不必劳烦汉军大驾。于是赵充国上书宣帝,请求班师。(人虽班师,军屯未罢,且已形成制度,由金城农都尉负责。)
羌人总共不过五万多军队,其实换做汉朝其他名将,将其顺利平定也并无困难之处。但只有赵充国,能花这么少的钱,死这么少的人,只是种种田(屯田),写写字(上奏书),聊聊天(劝降),便能将这一场恶战化解于无形之中,与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战役相比,赵充国平羌的过程实在是毫不起眼,更不精彩,甚至连场大规模的厮杀也未曾有,更没有什么奇谋妙计料敌如神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然而,在此战中大获成功的屯田策略,却对中国此后的历史影响异常深远,远远出乎了当时所有人的意料……
其实所谓屯田的策略,并不是赵充国首创,但能将其好处分析的这么透,做的这么彻底,达到这么好的效果,赵老将军算是最牛的一个。于是这个策略,从此成为了中华民族开发偏远地区的总战略总方针,从曹操诸葛亮邓艾姜维的三国大屯田,到隋唐的西北大屯田,再到朱元璋大搞营屯边屯商屯,再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一直传承到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东海舰队崇明农场、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以及黑龙江军垦农场等;甚至在大使馆、非洲援建工程与驻外维和部队,乃至南海岛礁与南极科考站,远离家乡的中国人都喜欢发挥自己农耕民族的种族“天赋”,种田种菜解决后勤问题。
北魏名将薛虎子《请建屯田表》言:“昔杜预田苑业以平吴,充国耕西零以强汉。”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屯田,乃千古之策。”清代左宗棠说:“历代之论边防,莫不以开屯为首务。”朱元璋高说:“养马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兼务国用以舒古之良将若赵充国辈,皆以此策勋当时垂名后世。”诚哉斯言!
注1:乃羌人发明之独有乐器,竖着吹奏,双管四孔,大约便是赵充国时期传入汉地,数十年后由汉元帝大臣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从此渐渐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的笛子。详见东汉马融《长笛赋》。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