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春秋时期见诸经传的大小诸侯国有一百七十余个。诸侯之间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兼并战争后到了战国时期已形成燕、齐、楚、秦、赵、魏、韩七雄鼎立的格局。公元前221年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终于消灭了山东六国中坚持到最后的齐国。据《史记》记载:秦之先祖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被各部族推举为华夏部族联盟的共主。大禹之子启破坏禅让制、杀死伯翳后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
伯益所在的嬴姓部族被启开创的夏王朝打压,因此被迫从今天的山东地区向西迁徙到如今陕甘交界一带。商汤灭夏时嬴姓部族趁机报复夏朝为商汤建国立下功劳。嬴姓部族因此得到了商王朝的提拔重用:纣王手下的蜚廉、恶来就出自嬴姓部族。武王伐纣之后嬴姓部族作为商朝贵族被清算而沦为周王室的牧马奴隶。周孝王时期为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颇为重视养马工作:周孝王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
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因此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视马匹饲养情况时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嬴姓部族的非子极会养马。任何马只要一经非子之手养过就会又肥又俊。周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当周孝王问到养马之道时非子始终对答如流:非子对于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
和非子这番关于养马的对话令周孝王颇为高兴。这番交谈之后周孝王就让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结果没过几年时间就使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他养的马还都雄峻无比。周孝王为表彰非子的养马之功想让非子继承其父大骆的宗脉。大骆和申侯的女儿生育有嫡子成,而非子则是大骆庶出的儿子。庶子继承宗脉在重视宗法制度的周朝是不合礼制的。况且周孝王也得顾及到申侯的面子。
最终周孝王采取了一个折衷方案:成作为大骆与申国国君的女儿所生的嫡子继承大骆一族的嫡系正统,而庶出的非子则被册封在秦地。从此非子的后代就与继承了大骆一族嫡系正统的成分家了。非子的后代逐渐演变成为日后的秦国宗室家族;成的后代则逐渐演化成为战国时代赵国的宗室家族。因此秦、赵两国的宗室都出自于嬴姓赵氏,所以秦始皇嬴政还有一个名字叫赵政。
想那非子不过是牧马奴隶出身。如今获王室提拔成为政府公务员,但不过是最基层的干部。实际上非子干的还是养马的老本行——这就好比孙悟空被玉帝官封弼马温。此时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非子其实只是嬴姓部族的族长,还不够格称为国君,只不过后来秦国强大起来后才追封这位始祖为开国之君。严格意义上这时还没有秦国的概念。
这时的嬴姓部族摆脱了奴隶身份并开始拥有自己的封地,但他们还称不上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嬴姓部族尽管只是一个为王室养马的部族,但他们充分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当时谁又能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养马部族能建立自己的国家呢?可后来正是这个由养马部族建立的国家最终结束春秋战国时代成为了一统天下的胜利者。这在当时是任何人都不敢想象也根本想不到的。
然而嬴姓部族的历代首领们可从来不曾放弃做大做强的希望。第四代族长秦仲正赶上周厉王倒行逆施:一时间许多诸侯国纷纷叛变,西方的少数民族西戎也加入了反叛周室的行列。在这次西戎的叛乱中大骆一族遭遇到灭顶之灾——整个宗族在西戎军队的残酷清洗下基本被消灭殆尽。作为与大骆宗族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秦自然而然与西戎结下了不解之仇。公元前827年周厉王死后周宣王刚一继位就立刻命令秦仲讨伐西戎。
秦仲为了报大骆宗族被灭之仇就率兵急匆匆地杀向西戎。由于秦仲报仇心切,所以在军事行动上显得不够稳重。这时秦人都不算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所以自然也没一支正规军。秦仲麾下的队伍其实就是由自己的族人组成的。这和数百年后那支令人胆战心惊的大秦铁血兵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孤军深入的秦仲被西戎打得大败——连秦仲自己也战死在沙场。西戎在斩杀秦仲之后趁势大兵压境。
本就地小人稀的嬴姓部族哪敌得过强大的西戎军队,因此不久之后嬴姓领地就落入了西戎之手。秦仲战死、领地沦陷之后秦仲的五个儿子逃出秦国,长子秦庄公成为嬴姓部族的新任族长。此时的秦庄公虽有报仇的志向,却无奈只是个空头司令:他手上没军队没领地。无力报仇的秦庄公只好流亡到了周王室的领地。在这个时候周王室给了嬴姓部族极大的支持:周王室调拔了七千勇士给了秦庄公,还配给了这七千人马所需的物资给养。
秦庄公凭借着周王室相助的七千人开始了伟大而又艰辛的开拓。秦庄公是秦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首领,也是一名杰出的战士。秦庄公一生的事业都在与西戎作战。秦庄公率领从周王室借来的七千人打败了据守在秦领地的西戎军队,从而收复了被西戎占领的嬴姓领地。秦庄公并没满足于收复故土——他在位的四十四年里基本上都是在与西戎作战的前线,而将朝政交给他的弟弟管理。
大骆家族被灭、父亲秦仲被杀、国土一度沦陷这些国仇家恨交织使得秦庄公的一生只有一个使命:消灭西戎。秦庄公的一生不是在和西戎打仗,那么就一定是在打仗的路上。秦庄公在统率大军出征西戎之前让他的三个儿子庄严地宣誓:“西戎杀了我的祖父。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就绝不归来”。这种勇武直前的精神也为后代的强秦树立了一个勇武的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庄公就是秦国铁血兵团的缔造者和精神领袖。
秦庄公为秦的数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此时他们还并不是一个国家,甚至连军队都是向周王室借来的,但一代代嬴秦子孙就是这样怀揣着秦庄公遗传给他们的梦想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哪怕此时他们手中一星半点的资本都没有,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嬴秦子孙怀揣着雄心壮志即将在华夏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公元前777年秦庄公为消灭西戎的事业奋斗了四十四年后去世。
秦庄公次子秦襄公成为了嬴姓部族的新任族长。不久之后就发生了申国勾结犬戎攻打周王室的战争。当东方强国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势时秦襄公于公于私都必须卷入这场斗争之中,因为犬戎正是秦人世仇西戎的一支。周平王即位后被申国请来的犬戎军队仍在周王室的故地上肆意蹂躏。这时秦襄公举起尊王的旗帜率军出战,遏制住了犬戎军队的攻势,立下了赫赫战功,还亲自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
普天之下大国强国多了去了,而此时尚未正式建国的嬴姓部族却带头勤王抗敌。深受感动的周平王投桃报李将秦襄公封为诸侯。以前嬴秦部族仅仅是作为周的附庸,而现在封为诸侯国意味着在政治上已与东方各诸侯国有着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秦正式立国其实始自周平王时期。这比其他诸侯国晚了整整一个西周时期。周王室经此一劫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与权力,但周天子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
秦襄公获周天子册封意味着拥有了合法的诸侯身份。以后再做什么事都显得名正言顺底气十足。周平王还给了秦襄公一个许诺:当时周王室领地中岐山以西的土地已统统落入犬戎之手。因此周平王许诺只要秦国能把犬戎击败,那么夺回的土地就归秦国所有。这对于秦国人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国偏地瘠一直是秦之心痛,也大大限制了秦的发展。现在周王室许诺的岐山以西的土地是周王室领地所在,是十分肥沃的土地。
不过周平王所许诺的土地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此时岐山以西的土地已沦为犬戎之地。周王室自己无力收复,于是索性做了顺水人情送给秦襄公。可这地实际上并不在周王室手中。周平王对此表示:这我可就管不着了。你能拿下,地盘就是你的;拿不下嘛,就恕我爱莫能助了。当然这张空头支票是有政治意义的:有了这张空头支票意味着秦国夺取岐山以西之地的行为就是尊王攘夷捍卫华夏文明的合法行为正义之举。
这样秦国夺取岐山以西的土地在政治和道义上就是名正言顺的,因此也就比较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这恰恰正是周平王给秦国开出的空头支票意义所在,不过秦国要想将空头支票变现靠周王室是靠不住了。秦国要想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只能靠自己。秦人为夺取岐山以西的土地又与犬戎展开了新一轮的战争。秦襄公在许多方面和他的父亲秦庄公很相似:他也亲自统领秦军战斗在最前线。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军兵临岐山之际秦襄公却病逝于岐山前线。未竟的事业由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继续完成。到了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国终于击败西戎,收复了被西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还趁势占领了部分西戎人原有的土地。从秦庄公经秦襄公到秦文公历经三代共计七十二年的时间。秦国在这漫长的时间中由弱小变成强大。自秦文公之后到最后秦统一中国的数百年间始终保持着国力的强盛。
秦文公在击败西戎之后遵照与周王室的约定:岐山以西的土地归秦国所有,而岐山以东的土地则还给周王室。秦对西戎的胜利意义重大:秦国被周王室封为诸侯国急需有军事上的胜利来作为与东方强国平起平坐的资本。当时周王室尽管早已不复昔日,但名义上依然是天下共主。秦国为王室夺回了岐山以东被占领的地盘。这在提高周王室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秦国自己的政治地位。
秦在数十年的战争中缔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秦与西戎开战之初秦庄公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还是靠着周王室所借的七千人马起家。等到秦文公击败西戎时秦国已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西戎是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秦军在长期与西戎作战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戎精于骑射的特点。秦国在与西戎的战争中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原先隶属于周王室的人民。在春秋战国时代土地与人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
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直接奠定了秦国发展的基础。靠着一代代秦人的奋发努力终于使当年周平王开给秦襄公的空头支票得以变现。春秋时期秦穆公继承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开创的基业称霸西戎。战国时期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起来。此后惠文王、宣太后、昭襄王继续为秦国的大业添砖加瓦。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对内强化王权、对外远交近攻终于得以完成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