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就文采出众。21岁时赴京赶考,一路过关斩将,经过举人考试,到了礼部组织的考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考试是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意思是论述古代帝王在奖惩赏罚时是本着宽大为怀的态度的。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曾巩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面对韩世忠的质问,秦桧为什么没有报复?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卫军,怎么最后不战而亡了?
崇祯让法师预测明朝国运,法师说了四个字,崇祯高兴明朝却亡了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威武的秦桧,还是背着江洪的秦桧,游戏里游戏外都是力量的影子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就文采出众。21岁时赴京赶考,一路过关斩将,经过举人考试,到了礼部组织的考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考试是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意思是论述古代帝王在奖惩赏罚时是本着宽大为怀的态度的。
这写议论文是苏轼的强项,他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交卷了。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写的非常不错,和几个副考官一商量,认为这应该得第一名啊!当欧阳修准备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一时,突然意识到这么优秀的文章不会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吧,如果给了个第一,那就有走后门的嫌疑了,为了自己和曾巩的名誉,欧阳修就大笔一挥给判了个第二名。
欧阳修本以为这件事他处理的很恰当,他那知道这和曾巩根本就没关系。苏轼呢,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就得了个进士及第第二名。但是这并不影响苏轼光芒的闪耀,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在苏轼这儿一点都没错。当欧阳修最后知道那篇文章是苏轼写的后,就不住的夸赞苏轼,还说他可以隐退了,文坛领袖这个称号以后就是苏轼的了。这个评价对于一个21岁的年轻人来说是相当的高了,要知道欧阳修当时是翰林学士、文坛领袖,相当的有影响力的。
苏轼考完后,准备和弟弟苏辙在京城大展宏图。结果此时他们的母亲去世了,他就和弟弟回家奔丧守孝去了。
守孝期满回京后,苏轼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所不同的是这个制科考试必须要有朝中大臣推荐,层层筛选难度相当的大,是皇帝专门选拔特殊人才而设。在整个宋朝,北宋和南宋加起来300多年,制科考试总共举行了22次,选取人才41人,而同时期进士考试选拔人才有4万多人,可见这个制科考试是相当的有难度。
苏轼考完后,当时的宋仁宗没有欧阳修那么多想法,认为苏轼考得不错,直接就给了个最高等级第三等(宋朝时第一、第二是虚设,从未有人得过)。而且这是北宋开国100年以来第一个第三等,算是“百年第一”吧!
这次苏轼以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就是协助凤翔府知府(市长)处理公务。这一年苏轼26岁,初来乍到、年轻气盛,和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凤翔府知府陈公弼不对付。陈公弼是一个不苟言笑,为人正直的清瘦老头,平时对工作,对下属要求都很严格。而苏轼是一个性格豪迈,为人正派,不溜须拍马,直言不讳的人。苏轼因为文采出众,考试考得好,大家为了表示尊重就称他为“苏贤良”。陈公弼觉得苏轼年少有为,性格直爽,锋芒毕露,仕途又一帆风顺,如果不知道收敛,以后肯定要栽跟头的,所以就时不时敲打一下苏轼。
在凤翔三年任期到了后,苏轼回到了中央。此时的京城开封已经和三年前不一样了。现任皇帝是二十多岁的宋神宗,为了改变北宋一直积贫积弱的状况,达到国富民强,他任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王安石为宰相进行变法。
北宋自开国以来,宋太祖赵匡胤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文人地位很高,待遇也很高。比如一名宰相一个月的俸禄是50万纹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大米,这待遇可是相当的好了。除了对任用文人的投资,北宋每年还要给邻国辽和西夏进贡几十万两白银和几十万匹绢帛,来换取边境的安定。宋神宗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压力,毅然决然地要实行变法。
变法在推行过程当中,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是水火不容,斗的如火如荼。苏轼也不自觉地被卷入进来,因为很多旧党人物都是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而且苏轼对于实行变法的手法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实行变法不能如狂风暴雨般,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来。对于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他还是支持的。他不知道这实行变法你不雷厉风行,那是很难执行下去的。
在新党和旧党天天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苏轼觉得与其在京城面对这些无谓的争斗,倒不如去地方实实在在干些实事,于是苏轼向宋神宗请求到地方任职。宋神宗其实很欣赏苏轼这个人,无奈不为自己变法所用,就将苏轼调往杭州任通判(副市长)。在地方8年时间,苏轼先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府,徐州任知府。43岁时,苏轼又被调往湖州(今浙江省北部)任知府。然而,一场针对他的灭顶之灾正在悄悄酝酿当中。
苏轼不在京城的这8年,京城的政治格局也不一样了。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位),在与新党的斗争当中心灰意冷,辞官回家编写《资治通鉴》去了。执行变法的宰相王安石两次被罢免,也回老家了。现在宋神宗任命新党的王珪为宰相,继续实行变法。
新党在执行变法时还是会遇到很多阻力,为了贯彻执行变法,树立新党形象,王珪他们急需要树立一个反面典型,杀鸡儆猴,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这个人选应该怎么选,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觉得苏轼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苏轼现在是旧党的领军人物,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又很大,而且苏轼有回到中央的趋势。对于他们来讲这太危险了,所以就选择他。只要把苏轼搞倒,新党的声望不但会提高,他们也会安全许多。
具体怎么做呢?御史台的御史们研究了一下,决定从苏轼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开始找问题。这封信叫《湖州谢上表》,是苏轼到湖州后按照惯例给宋神宗写的一封感谢信。监察御史何正臣硬是从这封信里研究出苏轼反对变法、讥讽朝政、污蔑皇上的意思来。这火都引到宋神宗的身上来了,那问题就大了,宋神宗就命令御史台好好查查。
苏轼被押解进京后直接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牢,御史中丞李定早就等机会除掉苏轼了。宋神宗让他查苏轼,这可给了他机会了。李定卯足精神,把苏轼所有的诗文和往来书信仔仔细细的研究了四个月,总结出了苏轼四大该杀罪状呈报给了宋神宗。这下看来苏轼必死无疑了。
当朝很多人开始为苏轼求情,弟弟苏辙愿以自己的官职换取苏轼的平安。这当中起最大作用的竟然是他的对手,新党领袖王安石。而且实际上和苏轼平常关系很好的那些旧党人物,在苏轼入狱期间,很少有给苏轼求情的,反而是那些新党的改革派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可见还是关键时刻见人心啊!
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加上宋朝开国时,宋太祖定下铁律,除非叛逆谋反,决不能杀士大夫。苏轼经历了103天的牢狱生活后,在险些被杀的情况下,终于被释放了。宋神宗将苏轼贬到黄州(现湖北黄岗)任团练副使(相当于武装部副部长),但是没有实权,还得受人监督。
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御史台常有乌鸦栖息,所以也称乌台),也算是有名的文字狱了。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