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很多士庶之家,开始修族谱、建宗祠,进行宗族建设

嘉靖年间,很多士庶之家,开始修族谱、建宗祠,进行宗族建设

()
中文名:
嘉靖年间,很多士庶之家,开始修族谱、建宗祠,进行宗族建设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尤其是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疏建议明世宗推恩臣民祭始祖、立家庙,推动了民间追祭始祖和建置祠堂家庙的普遍化。 夏言的《请定功臣配享及令臣民得祭始祖家庙疏》建议嘉靖皇帝从两个方面推恩,一是“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冬至

宋朝名人推荐

尤其是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疏建议明世宗推恩臣民祭始祖、立家庙,推动了民间追祭始祖和建置祠堂家庙的普遍化。

夏言的《请定功臣配享及令臣民得祭始祖家庙疏》建议嘉靖皇帝从两个方面推恩,一是“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始祖以下、高祖以上之先祖”,只允许臣民在冬至、立春节日祭祖。

二是“乞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提出品官可以建立家庙,在家庙中设立纸制牌位祭祀始祖,三品以上的官员可立庙祭祀五世祖,三品以下的官员可立庙祭祀四世祖,庶人仍祭于寝。 以往学者对夏言有很多研究,普遍认为,“祭始祖”和“立家庙”在民间的实践超越了其本身的范围。

如日本学者井上彻认为,夏言所提出的方案,“虽然无法证实是否真的得到嘉靖帝的认可,但因为得到皇帝应允的传言在地域社会中广泛流传,因此很自然,它必定加速了以实现宗法为目标的社会运动。”

常建华在《明代宗族研究》一书中提出,允许在家庙设立纸牌临时祭祀始祖,但品官家庙违制将始祖设为常祭牌位,进而发展成大宗祠,直接导致了民间大宗祠迅猛发展。嘉靖年间,很多士庶之家,修族谱、建宗祠,进行宗族建设。

侯氏家族的族谱修订

侯廷训和侯一元父子表现的也很积极,通过对族谱的重新修订,建立祭祀祖先的宗祠以及设立严密的族约,完成了宗族的组织化建设。 侯氏宗祠是由侯廷训主持修建的。

侯一元所作《先佥事府君暨先宜人行略》中记载:“(侯廷训)家居,独心念祀礼,又故讲习宗法,则解继室林宜人佩带,助宗人建大宗祠;而倾装自为祠,祠小宗,以奉封君翁焉。”

嘉靖十二年(1533)侯廷训因父丧归里守制,先后主持修建了大宗祠、教谕公宗祠、封主事先公宗祠,大、小宗祠皆由侯廷训出资倡导修建,一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建成。

从侯廷训所作的三篇宗祠记,体现了嘉靖年间民间礼法观念的转变。大宗祠的祭祀对象是上岙侯氏的始迁祖侯时复,侯时复有二子,以长子忠五公为宗子,侯廷训一支本是小宗。按照朱熹的《家礼》之制,祠堂要由大宗来建造。

因此正统年间侯廷训的曾祖侯搢只敢建思本楼,以尊祖敬宗。但“大礼议”以后“重—本”尊祖观念压倒大小宗礼法观念。祭祀始祖和建造祠堂,不再严格区分大小宗身份。因此侯廷训可以修建大宗祠。 这也与他在“大礼议”之争中坚决捍卫大宗的正统身份,要求以孝宗为皇考的观念有所变化。

此外,宗祠皆设五龛,也是不合礼制的,《大明集礼》规定“创祠堂之制,为四龛以奉四世之祖,并以四仲月祭之,其冬至、立春、季秋、忌日之祭,则又不与乎四仲月之内,至今士大夫之家遵以为常。”

即品官可建祠堂,祭祀四世祖,即高祖、曾祖、祖、考。侯廷训用“缘情从宜”为自己解释,“庙制甚宏,岂龛之谓,且今古异,当缘人情而随时损益耳。”说明此时不再固守古礼,更重人情,建立祠堂成全为人子者的心意。

根据侯廷训所作《封主事先公宗祠记》:“我曾祖教谕公暨祖直庵公亦新有专祠,而始迁祖暨高祖信七公而下大宗祠又成,一时祭事颇用宗法,远近疏数咸 唯其宜月吉正至各为规而世守焉。”

可见当时侯氏的宗祠并不仅仅这三座,侯氏既有祭祀始祖的大宗祠,也有祭祀支祖的小宗祠,由此可见明中后期宗祠祭祖观念的普遍流行,以及侯氏宗族内部的礼制建设。

侯氏家族的族范

侯廷训主持创建宗祠之后,侯一元为侯氏家族制定了族范,分二十四条,其中最重要的是宗族组织上的建设。 宗族内设有族长、族正、族议、族辅、族献、司仪、司会、司事等职,管理本族事务,并划分各自职责。

如族辅,“取子弟志行近正而年力精强者为之,以辅族正,奔走其行事,达其禁令。凡族之淑慝若庆吊缓急之事,皆知之,以诏族议。凡细故,书之以待命。”

司仪,职礼仪,司会,职财用器物。在宗族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对冠婚丧祭,赈助、教育都做出了规定。侯一元还专门作有《冠范》、《婚范》、《为人后篇》,以约束族人循礼而治。

在《婚范》中,侯一元注意到了当时婚俗走向奢靡的情况,人们嫁女以财气相高,花费甚多,很多家庭将出生的女子淹死,以致溺女习俗屡禁不止,成为一大陋俗。侯一元告诫族人,婚丧嫁娶不得以贪财为目的,娶女嫁女,皆用一雁二币,务如古制。 但是侯一元本人的女儿出嫁时,仍不能摆脱当时厚妆嫁女的风俗。

纂修宗谱和整理家族文献,也是宗族建设的重要内容。侯氏族谱创修,始于洪武初年的侯德玉,此后,侯爵、侯敬、侯廷训历代都有所修辑。

侯一元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为父守丧之时,再次着手整理编纂缑山侯氏谱。先作家传,家传完成之后又不断补充,在嘉靖三十七(1558)年编刻《大名稿》时,附于其中,并请官至南京吏、礼二部尚书的王崇庆为其作序。

侯一元所编侯氏谱分为“世表”、“传”、“女传”、“讳表”、“行表”、“年表”、“艺文志”、“杂志”等八个部分,侯一元自称是参考了“方岩谢氏”、“北郡李氏”等名谱的基础上,因革损益而成。

内容丰富,体例完整,为侯氏后来历代修谱纂修之依据。侯氏在侯廷训、侯一元父子两代,通过对族谱的重新修订,建立祭祀祖先的宗祠以及设立严密的族约,完成了宗族的组织化建设。宗族是民间秩序的主导者,明中后期地方社会的宗族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使民间的教化得到强有力的实行。

侯一元生平

侯一元幼时从父亲侯廷训学习,侯一麟所作《先兄方伯先生行略》曰:“年五岁,先君抱膝上,指析章旨,随问随答”。

嘉靖元年(1522)侯廷训授南京礼部主事,十一岁的侯一元随父亲到南京读书。“年十一,从宦留都,与冯少洲公兄弟课会,常冠”。侯廷训被贬为泗州判官后,侯一元亦随侍。 嘉靖七年(1528),侯廷训在泗州通判任上为御史王某所陷,再次下狱。

侯一元自家乡奔赴泗州,上书当时的两淮都御史唐龙为父亲 申冤,唐龙见书状“言之痛切”,大为惊奇,并对排挤者说“有子如此,庸可隙乎”,侯廷训得以释放。此后侯一元受父亲之命,到南京跟随邹守益学习。

邹守益是王阳明的得意门生,侯一元也由此接触到了当时流行的阳明心学思想。邹守益此时在南京任礼部主客司郎中,南京三年也是邹守益自己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他不断与同门论学,形成了自己的独具一格的“戒慎恐惧”之说。

晚年与朋友论文时,侯一元尝自称:“仆年十四五时,亦尝酷好李氏,爱其叙事精神,史迁不异也。”李梦阳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是正德、嘉靖年间风靡一时的文化思潮。

青少年时期的侯一元随父亲游学,在南京学习,使得他对于当时新出现的思想潮流和文学观念有了较为深切的了解。嘉靖十年(1531),二十一岁的侯一元回乡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一名举人。 嘉靖十七年(1538),二十八岁的侯一元考中进士。

在京候选期间,他与同年进士华亭莫如忠、钱塘翁相、归安茅坤、会稽沈炼、永嘉王德五人,相交最密,相与最深。

茅坤所作《六子吟》中说到:“初释谒时,五子者方崭然以古人文章行谊相砥砺。予不自量,亦为之斤斤驱驰倡和其间。”六人一起赋诗赠答,声气相通,时有“六子”之称。

同年侯一元拜官南京刑部主事,正式踏入仕途。任南京刑部主事期间,他执法严正,并“参伍以情”,深为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的顾璘器重,后转员外郎,升郎中。

结语

总的来说,侯一元一生恪守的“戒慎恐惧”、“谨独”的教条,以持敬工夫为个人修身的要领,主要就是接受了邹守益的教导。大概也是在这一时期,侯一元对当时的文坛领袖李梦阳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发生了兴趣。

来源:沈约读史

中华侯氏世界联谊总会标准会徽发布

中华侯氏世界联谊总会会歌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把长颈鹿当麒麟的故事是真的吗(明朝人为什么把长颈鹿叫麒麟)

在很多明代的史书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刺的国王派遣使者给大明朝皇帝朱棣进贡了一头麒麟。为此,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特意绘制了一副《瑞应麒麟图》,翰林院的翰林们还在这幅画上做了颂,这就是《瑞应麒麟图颂》。然而这幅画上所绘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这一内容。刘备得了荆州为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详情>>

梅州市的区划变动,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为何有8个区县?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广东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湛江市、佛山市、东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广东省的梅州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很重要。总人口接近400万人,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