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宋代沿袭隋唐五代旧制,仍置宦官机构内侍省,但在内侍省之外,复又增置入内内侍省。宋初有内中高品班院,淳化五年(994年)改为入内内班院,又改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曾巩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面对韩世忠的质问,秦桧为什么没有报复?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卫军,怎么最后不战而亡了?
崇祯让法师预测明朝国运,法师说了四个字,崇祯高兴明朝却亡了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威武的秦桧,还是背着江洪的秦桧,游戏里游戏外都是力量的影子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宋代沿袭隋唐五代旧制,仍置宦官机构内侍省,但在内侍省之外,复又增置入内内侍省。宋初有内中高品班院,淳化五年(994年)改为入内内班院,又改入内黄门班院,再改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
景德三年(1006年),内侍省入内内待班院与内东门都知司等机构合并为入内内侍省。
宋初又有内班院,浮化五年改为黄门,又改为内侍省。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同为宋代主要的宦官机构。
1、宋代宦官的机构
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的分立,是为宋代宦官机构不同于前代的一个特点。入内内侍省当时号为“后省”,掌通侍禁中、役服亵近,故与帝王后妃尤为亲近。
内侍省号为“前省”,掌拱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品。入内内侍省设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等职。
内侍省设有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等职。都知、割都知、押班的官秩均为正六品。依当时规定,后省官缺,测以前省官补。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因内侍省所掌职务不多、徒有冗费,故下诏将其废并归入入内内侍省。
除了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官名之外,前后两省的宦官又分为若干官阶,如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
政和二年(1112年)改易官制时,正式确定内侍官阶共分为十二阶,由高至低依次为:
供奉官(旧名内东头供奉官)、左侍禁(旧名内西头供奉官)、右侍禁(旧名内侍殿头)、左班殿直(旧名内侍高品)、右班殿直(旧名内侍高班)、黄门、祗候侍禁(旧名祗候殿头)、祗候殿直(旧名祗候高品)、祗候黄门(旧名祗候高班内品)、内品、祗候内品、贴祗候内品。
以上统称为“内侍班”。
内侍班下又有祗候班,祗候班内又分若干等级。 由于宋代奉行抑制宦官的政策,故对宦官的官品限制较严。宋代的官品制度,大致与前代相同,由高至低分为一至九品,每品复分正从,共十八品。上述十二阶内侍阶官的相应官品,所居地位甚为低下。
如最高东西头供奉官,不过列为从八品,殿头高品则为正九品;高班黄门内品仅列从九品。
2、宋代宦官的机构
自北宋初期开始,为了酬答有功宦官,逐渐增置了一些新的宦官高级官称。
例如,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为奖赏宦官王继恩的战功。
“别立宣政使,序位昭宣使上以授之”。
又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宦官李神福因“经度行官道路”之功,故由宣政使升任宣庆使,“先是,诸司使止于宣政,故特置使额以宠之”。
再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宦官刘承规因疾病请求致仕,真宗“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宠之,班在客省使上”。
上述宣政使、宣庆使、景福殿使等陆续新增置的官称,一般并无实际职事,只是表示官宜在官阶地位方面的上升。
如宣庆使、宣政使、昭宣使均为正六品,改为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之后则均为从五品;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均为从五品,改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之后则均为正五品。
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的下属官署主要包括:
御药院:
勾当官四人,以入内内侍省宦官充任。掌按验方书,修合药剂,以待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
内东门司:
勾当官四人,以入内内侍省宦官充任。掌检查宫禁人物出入、承接实封机密奏牍等事。
合同凭由司:
监官二人,以入内内侍省宦官充任。掌禁中索取物品时开列合同凭由事务。凡特旨赐予,皆具名数凭由,交付有关机构发给。
往来国信所:
管勾官二人,以都知、押班充任。掌宋辽通使交聘事务。往来国信所原属内侍省,后改属鸿胪寺,又改属礼部。
后苑勾当:
勾当官无定员,以内侍充任。掌苑囿、池沼、台殿种艺杂饰,以备游幸。
后苑造作所:
监官三人,以内侍充任。掌造作禁中及皇属婚丧之名物。
龙图、天章、宝文阁勾当:
勾当官四人,以入内内侍充任。掌藏祖宗文章、图籍及符瑞宝玩之物。
军头引见司:
勾当官五人,以内侍省都知、押班及阁门宣赞舍人以上充任。掌供奉便殿禁卫诸军入见之事及马步两直军员之名。
翰林院:
勾当官一人,以内侍押班、都知充任。总管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掌图画棋琴等内廷供奉事务。
除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之外,当时宦官多有在其他机构任职者。
3、宋代宦官的来源
北宋初期的宦官,大多来自五代后周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称帝时,原后周宫廷的宦官队伍整体被其所接收留用。
在有关北宋初期的宦官身世的史籍记载中,对此有不少例证。 如窦思俨五代时为内侍,宋初任皇城使;王继恩后周时为内班高品,北宋太祖、太宗朝深受信用,官至宣政使;李继美后唐时为内侍,后周时为御厨都监,宋太祖时至右领军卫将军;阎承翰后周时为内侍,后入宋事太祖,并历仕太宗、真宗朝。
此外,北宋王朝在先后削平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的过程中,当也俘获并收用所灭敌国宫廷中的部分宦官。 例如,北宋初期的宦官蓝继宗、苏保迁等人,原均为南汉政权的宦官。
南汉亡国后,蓝、苏等宦官“自广州以阉人从(南汉后主)刘入朝”,遂为北宋王朝所收用。
根据有关记载可知,宋代如同汉唐一样,仍然准许宦官养子,并且继承了唐代宦官养子多为阉儿的传统。
如同唐代一样,宦官之养子亦是宋代宦官队伍最基本的补充来源。
北宋初期,为了防止宦官势力的扩张,曾就宦官养子问题提出过一些限制性的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提出了宦官收养继子的资格条件。“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满三十无养父者始听养子”。
第二,限制了宦官收养继子的数量。“内侍人许养一子,以充继刷”。
第三,规定了宦官收养继子的程序,须以“其名上宣徽院”。
第四,提出了违犯上述规定的惩罚标准,违者“抵死”。
然而,这些限制规定并没有禁止宦官养子,而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规定本身也常常遵到破坏。
以宦官养子的数量为例:
宋初虽然提出了宦官只许收养一子的规定,但实际上收养二子以上的宦官大有人在。李神福、李神祐、周怀政、蓝继宗等宦官的养子至少均有二人;宋真宗时的宦官徐志通曾取男四人为假子,仁宗时的宦官蓝元履有养子五人。
宋代的宦官养子,大约多数并非来自宦官本人的同宗本族,而是通过购求、强索等方式而得来的异姓他子。
宦官收养的继子,在被宫成为阉人之后,通过荫补进献等渠道得以入侍内廷,从而成为当时宦官队伍的最基本的补充来源。
宋代承袭前代旧制,实行荫补任子制度。 中高级文武官员按品阶高低可荫补其子孙亲属为官,当时的宦官亦享有此项特权。
如当时规定:
延福宫使至昭宣使任入内内侍省都知以上,子可荫补为保义郎,孙及期亲可荫补为承节郎,大功以下亲可荫补为承信郎。
每年一度逢在位君主诞辰时,宦官可进子荫补。另外,具有一定品阶的宦官死时,亦可奏补其养子或其他亲属入仕。
除了合法荫补之外,还多有宦官利用权势而滥任其子者。仁宗时,“内侍李允恭、朱晦屈法任其子”,被监察御史所弹劾。
为了限制宦官势力的过度扩张,两宋君主间或采取过暂停宦官进子的措施。
宋仁宗年老无子,朝臣认为其原因在于宦官太多,仁宗,“遂权罢内臣进养子”。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每逢需要裁抑宦官势力、限制宦官数量时,总是采取了权罢宦官进子的措施。
由此亦可以从另一角度证明:宦官养子是为当时宦官队伍的最主要的来源。
4、宋代的宦官世家
在《宋史·宦者传》中,立传宦官共有五十三人。
其中多有出自累世为宦官的阉人世家者。 宦官石知顺历仕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自其曾祖右承渥为后梁宦官,至其孙石金彬为北宋神宗朝宦官,其家族至少有连续六代为宦官的历史可考。
神宗朝宦官李舜举,“世为内侍”,其曾祖李神福为太宗朝宦官,李神福之父亦为五代时宦官,其家族亦至少连续五代为宦官。
其他立传宦官,也多为宦官家族出身,大抵是以宦官养子的身份缘其宦官养父而荫补进入内廷。
如:
李神祐“初以父任授殿头高品”,蓝继宗之次子蓝元震,“以兄荫补入内黄门”;宋用臣“以父荫隶职内省”;王中正“因父任补入内黄门”;李继和“以父任为内侍黄门”;高居简“以父任为入内黄门”;任守忠“荫入内黄门”;等等。
在五十三名立传宦官中,明确可知出身于宦官家族者即达十九人,其余三十四名身世不可详考的宦官,大约也多是宦官养子出身,只是缺乏明确的记载罢了。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宋代的宦官选用制度,具有选用范围比较狭小、宦官来源比较单纯的特点。
此种特点,在宦官来源的地域分布方面也有反映,具体表现为宦官的籍贯相对集中于少数特定区域。
《宋史·宦者传》中立传宦官五十三人,其中南宋时期的十名宦官,籍贯情况不详,北宋时期的四十三名宦官,以开封、真定、并州、广州籍者居多。
其中:籍贯陕州1人,楚州1人,广州3人,并州3人,真定6人开封22人不详7人。
宋代宦官来源的地域分布相当集中,开封籍的宦官即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此种状况,与当时以宦官养子作为富官队伍主要来源的选用制度不无关系。
选用范围有限,籍贯自然也就相对集中。
需要指出的是,真定、并州、广州籍的宦官。 主要集中在北宋前期,其中有不少原系五代十国诸政权的宦官。至北宋后期,在新选用的宦官中,开封籍者则占有更大的比例。
5、宋代宦官的升迁路径
选用宦官的事务,当由枢密院、宣徽院主管。
据《宋史·职官志》,枢密院的职掌包括“除授内侍省官”,宣徽院的职掌包括“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籍”。
前者主管宦官的除授,后者主管宦官的名籍。宦官收养的继子,须以“其名上宣徽院”。
大约因为宦官之养子即为未来之宦官,故需提前在宣徽院登记备案。 选用宦官时,可能需经一定的考核程序。
“试以墨义”,即中程者方等候引见供职。初入内廷的年幼宦官,或许还要经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
如仁宗朝宦官王中正,“因父任补入内黄门,迁赴延福宫学诗书、历算”,真宗朝宦官杨守珍,初“为入内黄门,习书史,学兵家方略”。
宋代的官制,具有一些与前代不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宦官的叙迁任职制度方面也有反映。
宋初制度,官称与职掌相分离,本官不理本职事,职事另有差遣官主管。官名只是用以表示品级和俸禄,仅作为铨叙与升迁的依据,故称为“寄禄官”。寄禄官的迁转,皆有定年。凡任职满一定年限、经勘验劳绩过尖并复查合格后,即予迁转寄禄官阶。
此种制度,称为“磨勘”。
宋代宦官初无磨勘之制,“宋初以来,内侍尝磨勘转官,唯有功乃迁”。
至景祐年间,宋仁宗诏令:“内臣入仕三十年,累有勤劳,经十年未尝迁者,奏听旨。”
此时宦官磨勘之制虽未详备,但却初步形成了两条原则:
一是宦官入仕三十年始得磨勘,二是宦官入仕满三十年后乃十年一磨勘。
此类原则的形成,当主要出自抑制宦官势力的意图。
另外,宦官入仕满三十年方始磨勘,恐与宦官初入仕时年龄过小不无关系。
嘉祐年间,枢密院再次延长了宦官磨勘的定年。并对因劳减年的幅度进行了限制。 经此更动,宦官遂成为二十年一磨勘,而当时的文臣三年即一磨勘,“文臣七迁,而内侍始得一磨勘”。
后根据一些朝臣的建议,上层宦官仍行“十年一迁官”的旧制,“无劳而尝坐罪徙者即倍其年”。
上述规定,旨在限制宦官势力的扩张,防止宦官升迁过早过速。
但在实际上,这些规定是根本不可能得到严格遵行的。
倘若严格按照规定,宦官入仕三十年后始得磨勘,其后十年或者二十年一迁官,即使宦官十岁即入仕,终身最多不过只有两三次磨勘升迁的机会。
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在很多明代的史书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刺的国王派遣使者给大明朝皇帝朱棣进贡了一头麒麟。为此,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特意绘制了一副《瑞应麒麟图》,翰林院的翰林们还在这幅画上做了颂,这就是《瑞应麒麟图颂》。然而这幅画上所绘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这一内容。刘备得了荆州为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广东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湛江市、佛山市、东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广东省的梅州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很重要。总人口接近400万人,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