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是《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曹孟德文武以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大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孙权给朱元璋“看门”
220年3月15日 曹操逝世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曹操文武双全,在北方地区打败那么多乱世枭雄,靠的究竟是什么?
巫蛊之祸的幕后黑手是谁?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内幕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是《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曹孟德文武以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大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观沧海》,他一生南征北战却又笃好文学,读书手不释卷,持节秉槊驱驰于戎马间,犹不忘吟咏,情之所至,辄为激楚之音,所谓沉雄竣爽,时露霸气者足也!
《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平定北方后,曹孟德亲率83万大军,直抵长江北岸,欲扫灭孙刘联军,一统天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下令晚上在船上摆酒设乐,酒酣,横槊船头,慷慨而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钟嵘《词品》评曹诗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陶孙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确实,读曹操的诗,如见一幽燕老将,一世之雄。但要说就凭两个据说是曹操手书真迹的字就能“想见其人”,那是胡扯。
衮雪!
就俩字儿,就“如见其人矣”,还“魏武精神”,余秋雨《笔墨历史》中批他说:“在我看来,这种美言,牵强附会。曹操不会在山水间沉迷太久,更不会产生这种有关狮子和浪花的幼稚抒情。”
余老师批别人挺靠谱,自个儿矫情起来不太靠谱——“大丈夫做什么都有可能,唯独不会做小文人。曹操写字,立马可待。他在落笔前不会哼哼唧唧,写好后也不会等人鼓掌。转眼已经上马,很快就忘了写过什么。”
你一码字儿的,动不动“小文人”挂嘴边,损谁呢这是?再说了,“大丈夫”写东西就得大大咧咧?写完从不管另人怎么评价?
这不更是胡扯淡嘛!
你再看看余老师怎么鉴定这俩字儿的——“八年前我访问陕西汉中,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曹操书法碑刻,要我做一个真伪判定。我连忙赶去,碑刻在栈道的石门之下,仅有两字,为‘衮雪’。字体较近隶书而稍简,比不上钟繇,但也显现一点功力。我看了一下河道和栈道,立刻告诉当地朋友,这大概是真迹。因为把此地风光概括为‘衮雪’,在文学功力上正像是他。而且,处于蜀地,别人伪造他题词的理由不太充分。我觉得这是他于匆匆军旅间的随意笔墨,应景而已。”
这简直就是信口开合了,你看看字儿,再看一眼河道和栈道,就敢“立即告诉当地朋友,这大概是真迹”?!
你这胆儿可真大!
更搞笑的是余老师的理由是——把此地风光概括为“衮雪”,“在文学功力上正像是他”!!!
为啥这就像曹操?为啥就不像李白?为啥就不像诸葛先生?
曹操的书法作品早无存,连疑似拓本也没有,根本就没有可对照的。就以俩字儿的文学解读,来判定是哪位古人的书法真迹,还“立即告诉朋友大概是真迹”,余老师这学问真盖了!
…
关于“衮雪”这俩字儿的民间故事解读,那就更有“故事会”的范儿了。
据说公元219年,曹操发兵汉中,看到褒谷中水浪激石,如白雪翻滚,便欣然写下“衮雪”两个大字,令人刻于褒河水中的大石上。
相传当时有人问曹操:“您这衮雪为何不写三点水啊?”曹孟德揽须大笑说:“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画蛇添足!”
说得真有道理!民间还有个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
咱们国家像这样玩“脱口秀”的民间故事简直多如牛毛,听上去都有鼻子有眼的,就跟现场实录似的。可惜大多不是本人说的,是后人给他编的。
其实“衮雪”这个用法古时不稀奇,杜甫的《登高》,咱们熟悉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早期的版本是“不尽长江衮衮来”。
“衮雪”石刻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南宋时,但并没有说是曹操写的。
清同治十三年(1874),金石学家吴大澂在《石门访碑记》中提及衮雪也认为:“其原刻在江中巨石下,湍流迅急,舟不得近,隐约可辨,相传为汉刻,旁有魏王二小字,想系宋人伪刻。”
吴大澂只说“相传为汉刻”,认为“想系宋人伪刻”,这是做学问的态度,而陪同吴大澂访碑的当地褒城县教谕罗秀书就不同了,在《褒谷古迹辑略》中想方充法愣往曹操头上引。
不但“惟浪中石尖所刻似魏王手笔”,还“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真是瞎JB扯!
至于又有一帮货跟上去,“尽透魏晋风骨”、“后人多有模仿、临摹者,却没有人能够书写出曹操那种雄视天下的气势”的猛拍,更是不着调。
这圆润流丽的笔势,哪有一丝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气势?
像这种“扬我县威”的写法,在国内多了去了,县志之类的东西你得打很多折,再拦腰砍,才能凑合看。
…
说穿了,“衮雪”视为曹操真迹,至今不过百来年。
两千年没人提,突然冒一惊人的说法,这就是曹操写的!无凭,无据,就当地教育部门一官员拿嘴这么一说,谁信哪?
“信”的多了!
因为利益相关,当地文化部门把这个弄成了文化标志,商家注册商标,更搞笑的,还有当地文人写论文分析曹操创作这个“衮雪”时的心态的!
虽然有人经过笔法对比,认为写“衮雪”的更可能是宋汉中南郑县令晏袤。但没人理,就是曹操!
多年前,中日文化部门联合搞《三国志大展》,“曹操存世的唯一一件书法作品”就是当时媒体的一个聚焦点。
“衮雪”刻石原在褒斜栈道重要的隘口褒谷口,石门摩崖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一巨石上。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被整块儿凿下来,运到汉中博物馆保存。跟“石门颂”、“石门铭”、“大开通”等13幅摩崖石刻专建一室,名为“石门十三品”。
还有100多方摩崖石刻则永远沉于水下。
曹操的书法所说很好,汉末章草五大家之一,张华《博物志》说:“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
在历代著名书法家中排中等,这已经挺不错了。至于形容曹操书法“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你听得懂这说的什么吗?
古人这么玩文字的太多了,其实就一堆莫名其妙的形容词,啥都没说。
这已经够虚无缥缈的了,无凭无据,愣给“衮雪”挂上曹操的名儿,更无聊透顶。
在很多明代的史书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刺的国王派遣使者给大明朝皇帝朱棣进贡了一头麒麟。为此,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特意绘制了一副《瑞应麒麟图》,翰林院的翰林们还在这幅画上做了颂,这就是《瑞应麒麟图颂》。然而这幅画上所绘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这一内容。刘备得了荆州为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广东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湛江市、佛山市、东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广东省的梅州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很重要。总人口接近400万人,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