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议法虽然没能形成定论,却并非毫无意义。 一个意义是阿云案从司法走向立法。以后的讨论不再是阿云案该怎么判的司法问题,而是此类案子该怎么判的立法问题。 另一个意义是理清了到底争论什么。以前是私心杂念,现在是实事求是。许遵算是因私成公,掀开了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曾巩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面对韩世忠的质问,秦桧为什么没有报复?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卫军,怎么最后不战而亡了?
崇祯让法师预测明朝国运,法师说了四个字,崇祯高兴明朝却亡了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威武的秦桧,还是背着江洪的秦桧,游戏里游戏外都是力量的影子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这次议法虽然没能形成定论,却并非毫无意义。
一个意义是阿云案从司法走向立法。以后的讨论不再是阿云案该怎么判的司法问题,而是此类案子该怎么判的立法问题。
另一个意义是理清了到底争论什么。以前是私心杂念,现在是实事求是。许遵算是因私成公,掀开了一起立法讨论。
司马光和王安石做到了实事求是,他们都能保持智识上的诚实。
许遵与登州司法衙门之争,许遵与三法司之争,以及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其主要争论的问题就两个:
一是谋杀已伤能否自首;
二是“谋杀”能否拆分成“谋”与“杀”,进而参照适用案问欲举。
辩论什么问题,在第一次两制议法中已经搞清。所以,第二次两制议法的效率,就会更高一些。甚至,为了提高效率,还可以继续聚焦,聚焦到“谋杀已伤能否自首减刑”的问题就行。而接下来的各种讨论、辩论,其中心点就是这个问题。
第二次两制议法,加入了翰林学士吕公著和韩维,以及知制诰钱公辅。这三个人支持了王安石。但不是因为王安石的观点正确,而是因为王安石的立场正确。
王安石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的奇葩推理,不仅反常识而且反人情。但王安石的立场,却符合人之常情,而且特别符合士大夫的意识形态趋向。
大宋建国已经百余年,澶渊之盟已经六十余年,宋夏和议已经二十余年。天下承平、四海安康。所以,大宋法制,是时候由从严转向从宽。这就是当时的人之常情,也是当时士大夫的意识形态趋向。
唐末五代,是乱世情景;而大宋,是治世情景。依据乱世情景而制定的法律,不再适合今日的治世天下。所以,大宋法制风气应该因时而变、因情景而变。
这就是立场。
从立场出发,然后根据事实、提出观点。这是一般思考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观点可以讨论,甚至可以不正确,但立场必须站稳,而且必须正确。因为立场大于观点、立场是观点的先导。
于是,第二次两制议法,王安石胜出。
随即,王安石的首席粉丝、大宋皇帝宋神宗,立即颁布诏命: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自首者,从谋杀减二等论。
下诏时间为熙宁元年(1068)七月三日,后称七月诏书。
皇帝诏书,等同立法。于是,王安石的个人意志正式上升为大宋王朝的国家意志。
但,对于宋神宗的这个立法举动,大宋三法司表示坚决不同意。作为帝国最高司法权威,三法司根本无法承受此种啪啪打脸的侮辱。
于是,审刑院和大理寺的官员集体抵制。
之前已经说过,审刑院和大理寺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刑院的全称,是宫中审刑院。所以,审刑院和大理寺的关系可以这么认为:作为皇帝办事机构的审刑院,要代表皇帝,监督作为政府办事机构的大理寺。
但是,这两个家伙竟化监督关系为合作关系,然后一起“反抗”皇帝和政府。
所以,宋神宗瞬间成了孤家寡人。即便作为政府领袖的宰相还在支持自己,他也要高度重视这两个衙门的态度。大理寺反对,相当于身体(政府)反对大脑(皇帝);而审刑院反对,则相当于大脑(皇帝机构)人格分裂。
不得已。
宋神宗只能安排王安石舌战大宋三法司。这场辩论的规格已经超出两制议法。那么,王安石能够演义“舌战群儒”的风采吗?
一个人跟一群人辩论,然后还能辩赢,这是小说。现实中,根本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某人来错了赛场、挑错了对手,他应该去更高规格的赛场、挑战更高水准的对手。三法司,个个不好惹,水准上只能比王安石高而不可能比王安石差,甚至高出一个段位。三法司才是职业选手。王安石,甚至包括司马光在内,他们只是饱读儒家经典的业余法律选手。
所以,王安石论战三法司,不仅占不到便宜,甚至瞬间跌入陷阱。
三法司直接发难:既然你王安石说谋杀已伤可以自首,那是不是可以继续扩大解释:谋杀已死也可以自首啊?
这明显是陷阱。
因为大宋法律坚决不允许把人杀死之后还能自首减刑。杀人已伤都不算(正在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更别提杀人已死了。那王安石有没有看出这个陷阱?
没有。王安石结结实实地掉了进去。
王安石马上附和:好阿,这个扩大解释有道理,以后我们也允许杀人已死来自首。
这个陷阱的目的,是通过杀死自首的荒唐来证明杀伤自首的荒谬。既然王安石掉了进去,那三法司就该立即挥起大棒、痛打落水狗。
然而,并没有。
因为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王安石奇葩也好、荒唐也罢,他的首席粉丝、宋神宗,都可以让奇葩变成大宋法律、让荒唐变成国家意志。
宋神宗当即下诏:自今后谋杀已死自首,及案问欲举,并奏取敕裁。以后,把人杀了而来自首的,或案问欲举的,都要上报皇帝圣裁。
下诏时间是熙宁二年(1069)二月三日,与七月诏书时隔半年。这一天是庚子日,后称庚子诏书。
王安石前脚刚刚掉入陷阱,宋神宗后脚就把陷阱垫成高台。拥有最高皇权的加持,王安石辩得过,能赢;辩不过,也能赢。
大宋中央司法衙门当然不干。但不干又能如何?皇帝诏命相当于国家立法,官员还敢拒不执行吗?
清朝官员或许不敢,但宋朝官员都不是执不执行的问题,而是接不接受的问题。刑部长官刘述直接“封还中书,奏执不已”。他代表刑部批评神宗这份诏书语焉不详,表示刑部没法干,然后把诏书原封不动地退给中书省。
刘述说得体面、史书记得文雅,而通俗讲述当时情况,应该是这样:
到底能不能自首?案问欲举到底可不可以?什么叫“奏取敕裁”?皇帝打算怎么圣裁?这些问题,皇帝和宰相们统统没说清楚。所以,这种圣旨,我们刑部没法执行。现在给你退回去,要么重写、要么别发。
明朝官员都是假彪悍,皇帝不打板子才彪悍。而宋朝官员才是真彪悍,彪悍到皇帝根本不敢打板子。
然后呢?然后,圣旨重写。原因就是拗相公王安石和小粉丝宋神宗都害怕了。
审刑院和大理寺只是用嘴“造反”,咱们还得辩论。而刑部则直接动手“造反”,行政上拒不执行。
同时,参知政事唐介参与进来,直接与王安石御前辩论。在宋朝,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皇帝是国家领袖,宰相是政府领袖。所以,宰相的态度很重要。
此外,由杀伤自首扩大到杀死自首,这个转变太过剧烈。于是,之前在立场上支持王安石的韩维,也表示反对。
随即,王安石赶紧向粉丝皇帝上奏纠正:按大宋律法,谋杀人已死,为首之人必判死刑,不须奏裁;为从之人,自有《嘉祐编敕》奏裁之文,不须复立新制。
意思是说:首恶必办,法律这么规定那就按照法律办;但胁从之人如果自首,还请有司衙门向皇帝请旨裁决。
大“偶像”王安石上书纠正,小“粉丝”宋神宗立即重写诏书:自今谋杀人自首及按问欲举,并以去年七月诏书从事。其谋杀人已死,为从者虽当首减,依《嘉祐编敕》:凶恶之人,情理巨蠹及误杀人伤与不伤,奏裁。
意思是说:谋杀已伤的,还是按照两制议法后的诏书执行吧;而谋杀已死的,其实也应该按自首减刑,但《嘉祐编敕》说过特殊情况,那就按《嘉祐编敕》办。可以说,这份诏书的用词已经相当“卑微”。
下诏时间为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十七日,与庚子诏书相隔十三天。这一天是甲寅日,后称甲寅诏书。
王安石和宋神宗希望用妥协来平息三法司的怒火,赶紧给阿云案画上句号。而在下发甲寅诏书的时候,宋神宗还收回了那份“杀死自首”的庚子诏书。对于庚子诏书,你们刑部不是拒不执行吗?那好,我收回。同时,你们刑部不是要求重写诏书吗?那好,我重写。诏书“卑微”、行为“苟且”,宋神宗已经低到尘埃中。
到这种程度,总可以了吧?
不可以。
被王安石啪啪打脸的三法司,仍旧不答应。而接下来,则是最为彪悍的一幕:三法司竟然甩开王安石,直扑宋神宗。官员们认为“卑微”的甲寅诏书也违法了,所以需要重新议法。这就是在间接“弹劾”宋神宗立法“违法”。
皇帝能法外立法,又怎么可能“违法”?
当然可能。
皇帝法外立法,只能立实体法。如:阿云案就这么判了,那以后也得这么判。如公元1068年的7月诏书、公元1069年的庚子诏书和甲寅诏书。这些都是大宋皇帝的立法。而且,这个法属于敕命法,是皇帝说的。所以,效力特别高。只要神宗皇帝还活着,那这个法,就相当于最高皇权。用现代法言法语来说叫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但是,除了实体法,还有程序法。
立法是有程序的。即便皇帝法外立法,即立这种敕命法,也要按程序操作。而且,敕命法的立法程序更为苛刻,根本不是皇帝一句话就能搞定的事情。
这个立法程序,就如翰林学士韩维所说,“研极论难,以求一是,然后以制旨裁定”。在充分辩论、广泛讨论之后,这种敕命法还要“颁之诸路”、全国遵行。
但是,宋神宗连续三道立法,主要是甲寅诏命,至少出现了两个“违法”硬伤:
一是没有做到“研极论难”“以求一是”,这仅是王安石为首的两制意见,三法司根本不同意,朝堂也争论满满,甚至宰相还出面驳斥;
二是宋神宗把敕命(甲寅诏书)直接发给御史台、大理寺、审刑院和开封府,却没有“颁之诸路”。大宋十八个路,除开封府外,这十八个路就可以不遵行吗?
抓住这个把柄之后,三法司强烈要求重启议法。
第一次两制议法,理出问题;第二次两制议法,分出“是非”;第三次是神宗加持王安石舌战三法司,出了”荒唐“定论,原因是王安石被三法司玩了。随后,就是重写诏命和收回诏命的各种妥协、各种卑微。
但是,这只是在神宗和王安石认为的妥协和卑微。而在三法司看来则是成功纠正错误,你们就该这么干,而且干得还不够,所以必须重新议法。
宋神宗见引火烧身,于是马上推脱说“律文甚明,不须合议”。关于阿云案已经议了三次、已经议明,而且法律也有明确规定,所以不需再议。但,三法司不干。
这时候,一直不说话或不怎么说话的宰相,正式说话了。
宰相曾公亮认为,立法应该“博尽同异,厌塞言者”,既然反对意见多,那就应该重议。
阿云一案纯属司法事务,宰相没必要插手干预。许尊“立奇以自鬻”属于作风问题,有御史台看着就行。两制议法,上升到了立法,宰相可以关注,但也可以让两制说了算。然而,三法司剑指皇帝、要跟皇帝打“官司”,宰相就不能不出面。
在宋朝,宰相轻易不说话,而一旦说话,那就必须好使。
明朝皇帝想任性,靠司礼监就行;宋朝皇帝想任性,则必须靠宰相。所以,宰相但凡不配合,宋朝皇帝别说任性不行,就是干事也不行。变法,得靠王安石,因为王安石是宰相;反变法,要靠司马光,因为司马光是宰相。宋朝皇帝只能选择宰相,却不能选择干宰相的事。
于是,阿云案被拖进北宋最高立法程序,即二府议法。
所谓二府,一个是中书门下,也称中书省、政事堂;一个是枢密院。这是北宋权力最重的两个核心衙门。因此,二府议法形成的定论,基本相当于北宋的国家法律。
在二府议法中,站到前台发言的,既不是三法司,也不是两制,而是宰相、副宰相和准宰相们。然而,跟两制议法分出两派一样,二府议法竟也分出了“敌我”。
宰相富弼,是个聪明人,一眼看穿王安石的逻辑硬伤,即把“谋杀”拆解为“谋”与“杀”,属于“破析律文”。所以,这是你王安石不对,大家辩论立法没问题,但你不能诡辩地玩文字游戏。这就是不是实事求是。既然反对的声音这么多,那王安石就该自我批评,然后“盍从众议”。
枢密副使吕公弼,算是在神宗皇帝妥协的基础上又妥协了一步(PS:宋朝君臣和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宰相大多站皇帝,而不会跟着大臣一起怼皇帝):法律说了杀伤不能自首,那就尊重法律。但如果是从犯、而且从犯还立功了,那还是应该请旨裁决。这么再妥协一步,三法司也别得理不饶人,而神宗皇帝也能有了面子。
但是,宰相陈升之和枢密副使韩绛坚决不和稀泥,而且坚定站队王安石。王安石说得就是对,凭啥杀伤不能自首。法律这么规定,那咱们可以出司法解释,皇帝敕命就是司法解释;如果还不行,那就直接修改法律,而二府议法正是修改法律的契机。
因为意见无法统一。所以,二府议法生生议了半年,仍旧没能议出定论。最后,宋神宗发动最高皇权、乾纲独断,在熙宁二年八月一日下诏:谋杀人自首,及案问欲举,并依今年二月甲寅敕施行。
这份诏书重申了甲寅诏书的效力,同时间接肯定了公元1068年七月诏书,即七月诏书“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自首者,从谋杀减二等论”,正式作为大宋王朝的一条法律。
至此时,阿云案终于画上句号。
但这个句号只是神宗朝的句号。我们当然还有疑问:
一是“谋杀”真得可以拆为“谋”与“杀”吗?这仍然是笔糊涂账。那这笔糊涂账到底该怎么算?
二是阿云案历时两年才算定论,光法律大讨论,即两制议法、两制二次议法、王安石舌战三法司和二府议法,就有四次之多,这么做有意义吗?
三是阿云案只是在神宗朝画上了句号,那司马光复起之后呢?这个问题不解决,阿云案就不算圆满。
上述问题,以后讨论。
我们只需要记住:围绕阿云案,北宋开展了四次法律大讨论,但讨论的不是阿云案该怎么判的司法问题,而是谋杀已伤能否自首减刑的立法问题。
在很多明代的史书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刺的国王派遣使者给大明朝皇帝朱棣进贡了一头麒麟。为此,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特意绘制了一副《瑞应麒麟图》,翰林院的翰林们还在这幅画上做了颂,这就是《瑞应麒麟图颂》。然而这幅画上所绘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这一内容。刘备得了荆州为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广东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湛江市、佛山市、东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广东省的梅州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很重要。总人口接近400万人,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