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诸葛亮:历史上,单以个人能力上讲,周瑜和诸葛亮不分伯仲,周瑜在有生之年可能还略胜一筹。今天,还有一时瑜亮的说法。周瑜的年龄要比诸葛亮大一点。可惜,周瑜仅仅活了36岁,而诸葛亮活了54岁.所以,诸葛亮比周瑜历史贡献大,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上,周瑜的功绩就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孙权给朱元璋“看门”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曹操文武双全,在北方地区打败那么多乱世枭雄,靠的究竟是什么?
巫蛊之祸的幕后黑手是谁?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内幕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三国投资野史丨诸葛亮六出祁山
可惜,周瑜仅仅活了36岁,而诸葛亮活了54岁.所以,诸葛亮比周瑜历史贡献大,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周瑜的功绩就是帮助孙策夺得江东,在曹操南下的时候,又和诸葛亮、鲁肃一齐,力排众议,决心抗曹。他把部队带到了江夏,出其不意,击败了追击刘备的曹操先头部队,加上曹军本身已经得了瘟疫,就退回到北方。如果没有周瑜的这次奇袭,孙刘联军就没有了长江天堑,很可能抵挡不了曹军。这个三国志上写得很清楚。而且周瑜很有战略思想,早就把军队开到了江夏附近,也是能迅速增援刘备、刘琦的原因之一。
接着,黄盖献诈降,周瑜定策火攻,最后大破曹军。赤壁之战,三国志把刘备和孙权都写成了胜利者。我们不能否认刘备、刘琦等人做出的努力,但是首先要赞扬的是孙权有抵抗的决心,鲁肃和诸葛亮成为孙刘的桥梁,当然,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诸葛瑾,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没有太强调。最后,就是周瑜、程普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以及献诈降的黄盖。
周瑜在打败曹操以后,一直想夺得荆州,进军巴蜀,被刘备阻挠。周瑜认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就可以抵抗曹操,荡平天下,不太支持孙刘联盟,但是也仅仅是曾经献计软禁刘备而已,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喋喋不休。
诸葛亮则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神奇”。他投奔刘备阵营以后,仅仅是想办法帮助刘备招募了三千军队(刘备是刘表的客将,不能明目张胆的拉自己的队伍),之后就是帮助刘琦逃生。再来,就是在曹操南下的时候,凭借一句“事急,请见孙将军”,拯救了刘备集团。
刘备有生之年,诸葛亮几乎没有带兵的机会,只是在庞统死后,和张飞、赵云一齐,带兵支援刘备。剩下的时候,都是留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大权,先平南,后征北,五次进军中原都宣告失败,劳累过度死亡。虽然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诸葛亮把蜀汉治理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而诸葛亮安排的后事,和一些遗留问题没能处理好,也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三国志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中肯,很多历史学家都深表赞同。
所以,诸葛亮在汉是权臣,也可以说汉就是诸葛亮的,贡献远远大于周瑜。而周瑜开辟了吴国,可惜死得太早。诸葛亮是军事、政治、经济一把抓,而东吴内政方面,还有各个丞相管理。
周瑜和诸葛亮真正的比较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诸葛亮在正史上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按照正史,蜀国没有一寸土地是诸葛亮打下的。三国演义写的诸葛亮的胜仗全部是虚构的,或者移花接木从别人头上抢功劳硬安到诸葛亮头上的。
1、”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2、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4、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甚至把败仗写成了胜仗,例如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明明是败了,小说却写成是胜仗,为了美化诸葛亮而颠倒黑白。
5、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6、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等均为虚构。
7、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8、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管粮草。
9、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非诸葛亮
10、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熟虚构
11、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12、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13、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14、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而且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15、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16、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17、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 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18、张郃: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 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其实正史上的张郃相当厉害,诸葛亮曾屡次败于张郃之手。 )
19、八阵图退陆逊: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八阵图只是个普通的行军阵法,并无此神奇功效。
20、七擒七纵:正史上没有,仅野史说了一句“七擒七纵”,存疑。 这里没有贬低诸葛亮的意思哦,其实诸葛亮更善于治国,而周瑜是杰出的军事家。
在很多明代的史书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刺的国王派遣使者给大明朝皇帝朱棣进贡了一头麒麟。为此,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特意绘制了一副《瑞应麒麟图》,翰林院的翰林们还在这幅画上做了颂,这就是《瑞应麒麟图颂》。然而这幅画上所绘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这一内容。刘备得了荆州为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广东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湛江市、佛山市、东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广东省的梅州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很重要。总人口接近400万人,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