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不是个虚伪的人?这里有不同的看法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不是个虚伪的人?这里有不同的看法

()
中文名: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不是个虚伪的人?这里有不同的看法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阅读完《三国演义》的读者,对于小说中的刘备形象解读,也算的上是众说纷纭。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刘备是一个“虚伪”的人。对于“刘备虚伪”

三国名人推荐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阅读完《三国演义》的读者,对于小说中的刘备形象解读,也算的上是众说纷纭。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刘备是一个“虚伪”的人。对于“刘备虚伪”的认识,民间其实早有歇后语可以表现出来:刘备摔孩子,假仁假义。但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情节出现的背景是,“赵子龙单骑救主”,摔子的确有收买人心的嫌疑,但也可以理解为“身陷绝境”以及“爱才惜才”的至情至性。

其实让人们会有这样的理解,与《三国演义》写作特点有关,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批评说这种描写人物方式,属于是“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进而指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问题。但是鲁迅评价中的“似伪”论断是评价小说描写效果的,并没有涉及对刘备人格特点的评价。因此,“刘备虚伪”的判断何来呢?

“刘备虚伪”的形象从哪里来的

“虚伪”这一论断从何而来?

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这一人物形象在传统观念上,可以被认为其是道德信义的化身,但是其道德信义的表面掩藏了他性格的真实内核——虚伪。人们认为刘备属于欺世盗名的人,实际上是一个大野心家,为人假仁假义,又惺惺作态,同时残酷无情,没有半点怜悯之心,此外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显然不会完全认可这一片面的观点,因为这是脱离小说的一厢情愿式评论,大致读一下其中“携民渡江”、“髀肉复生”等情节,你就可以看出刘备没有上面所诉说的那么不堪。

还有,很有趣的是“大野心家”与“不思进取”不矛盾吗?

当然“刘备虚伪”的论断,作为个人见解本无可厚非,但要欲成公论,我们就还需探讨。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刘备虚伪”的形象时属于小说形象还是真实的历史形象。

《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成书,后来到毛氏父子修订,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刘贬曹”是一以贯之的主线和意蕴。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开篇有这么一段文字:

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

毛宗岗评删定本为《三国演义》,选择的正统就是蜀汉。因此尊刘就是“卫正统”,贬曹就是“反僭国”。

由此可知,小说是把刘备当作“明君圣主”、“仁政典范”这样的一个君主形象来塑造的,所有围绕刘备的情节都有意采取一种追慕赞赏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后来鲁迅先生“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批判。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刘备形象,我们应该说是是“长厚”而非“虚伪”。

说到刘备真正的历史形象,就需要参考陈寿的《三国志》。

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陈寿对刘备的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史书从没有没有“刘备虚伪”的评价,也无相关记载。

再说说民间的形象。自魏晋之后,民间立场素来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尊刘贬曹”,把刘备当作明君圣主,仁政代表,尊刘体现出“渴望统一”、民心思定;

另一种则是“刘备摔孩子假仁假义”、“刘备哭荆州有借无还”等,这些民间歇后语大都有一种调侃倾向,可算作民间对刘备的另一种倾向。

所以,“刘备虚伪”这一判断,绝不是小说形象,也非历史形象塑造,最多算是民间的一种立场,而且是带有调侃性质的歇后语之类的评价。

从个人角度来说,你作为一名读者,阅读《三国演义》必然会带有个人感情色彩,那么将“刘备虚伪”作为一个观点、一种解读,这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三国演义》就是想要将刘备塑造成一个“虚伪”、“假仁假义”的枭雄形象。

刘备到底是“虚伪”还是“长厚”

其实,梳理刘备生平,认为刘备是“虚伪的”应该算得上有点先入为主的感觉,因为我们往往会从“实力”、“权力”、“野心”等多角度层层深入探究刘备形象。认为刘备是一个君主,那么前期的那些举动就很自然地会认为是为壮大自身,而做的收买人心的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

但是,我们稍微梳理一下刘备生平,就不难发现他的人生轨迹,要从桃园结义开始,才算进入了政治军事权力的旋涡里。

二十四岁“桃园三结义”,三十四岁“接任徐州牧”,四十七岁“三顾茅庐”,四十九岁“任荆州牧”,五十四岁“任益州牧”,五十九岁成为“汉中王”,六十一岁“称帝”。

从一开始兵不过百,将不过关张,到后来卧龙凤雏、五虎上将格局渐成,终有实力一争天下,终有权力封疆裂土,但刘备的野心或雄心,显然并止于此,他真正想要的是像刘邦一样再塑乾坤。这点从他几个儿子的名字中可以看得出来,长子刘封和嫡长子刘禅的名字,封禅二字代表着帝王才拥有的特权。

刘备基本没有回避过自己的志向,当然也有过藏拙的经历。当在曹操麾下的时候,刘备就靠种菜躲避曹操耳目,靠丢筷子让曹操放下戒心,但这种行为是智慧不是虚伪。

因此,刘备到底是 “虚伪”还是“长厚”,还是需要判断力的,更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立场。

我们阅读《三国演义》可以有“刘备形象批判”,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刘备。毕竟喜不喜欢刘备是个人情绪或喜恶,但对于刘备虚伪还是长厚的论断就涉及人物形象分析,甚至对意蕴的解读了。

在阅读时,我们判断“虚伪”往往有个既定的逻辑。即第一想不想要,第二谢绝或接受的理由,第三真实原因,如果言不由衷,那就是“虚伪”无疑了。这种逻辑常识指出“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就能大体上判断刘备是否是虚伪了。

这些问题的获取都可以在小说中逐一找到。结果无非就是有占领动机,谢绝的理由冠冕堂皇,真实的原因是自身实力、形势所迫以及名誉需要。

我们照此逻辑推理一下让众人觉得刘备是虚伪的几个事件。

“三让徐州”本意不是让,是以退为进;“占据益州”本来就是“隆中对”里的蜀国发展战略,总是谦让也是虚伪;“汉中称王”本就是效仿汉高祖,登基称帝本来就是战略计划。刘备一切的“仁义礼让”等都是形式的,因此都是虚伪。

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可否认,这样的逻辑并无问题,虚伪论断也的确有凭有据。如果单从事件个体来看,确实如此。

但回归小说语境,回归罗贯中创作背景,这种分析恐怕就“捉襟见肘”,甚至南辕北辙了。

首先看“三让徐州”。当时是兴平元年,已经三十四岁的刘备时任平原县令,青州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围攻于都昌,刘备接到孔融的求援率军三千前去救援,并成功解围。同年夏,兖州牧曹操为报父仇,屠戮徐州。徐州牧陶谦向四方求救,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前往救援。因为曹操后院被吕布偷袭,刘备不费一兵一卒,凭借一封信劝退曹操。因此,事后的陶谦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驻军小沛。

仔细想想,刘备不远千里驰援徐州,原本兵不过千人,将不过数名,却依旧逢曹亮剑,足见勇气。

到了年底,陶谦欲托付徐州,刘备三让徐州,后来在徐州别驾糜竺、典农校尉陈登等人极力拥戴下,并在北海孔融极力支持下,刘备才敢接任徐州牧。其实刘备不接任徐州,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根基尚浅,徐州地处四战之地,四面诸侯虎视眈眈,刘备本身底子太差,根本没法站住脚。

事实证明,根基尚弱,缺乏成熟谋略的刘备最后被吕布赶出了徐州,再次开始了一段“惶惶如丧家之犬”的生活。

从这样看刘备“三让徐州”这件事,刘备虚伪吗?

再看“占据益州”。这确实是“隆中对”蜀汉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建安十六年十二月, 五十一岁的刘备在张松、法正的协助下,率庞统、法正、黄忠、魏延等人西入益州。刘璋推举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到了年底,张松事败被斩。刘备在葭萌关一直劝课农桑,韬光养兵。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俘虏刘璋,一则考虑民心向背,二则担心道义不符,同宗兄弟入其地杀其主,名不正言不顺。后来即使战事一路高歌猛进,依旧坚持“仁政”原则,进围成都,收降马超,接受刘璋投降。刘备兼领益州牧。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夺取汉中,七月即位汉中王,拜大司马,立刘禅为王太子。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入主益州,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深思熟虑,这体现了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刘备去益州是安境保民,是为了将益州作为自己的大后方的,因此,不能操之过急。

刘备想要占据益州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但刘备前期在益州的所作所为虚伪吗?回答当然不虚伪,哪怕换任何一个君主来,都会这样做。

至于后来蜀汉臣子几次表奏称帝,刘备拒绝,那就更有话说了。当时曹丕代汉称帝。当时局势天下三分已成,刘备即位势在必行。这也算是延续汉室国祚。章武元年四月初六,六十一岁的刘备于成都即位,延续国号汉。

至于君臣表奏请辞之类的戏码,是古代新君即位的一个流程,何来虚伪之说?曹操称魏王,曹丕称帝,孙权称帝莫不如此,难道都是意图与行为之间不对称的虚伪?

结语

《三国演义》全书在“尊刘”的基调下,塑造一个大仁大义、宅心仁厚的刘备形象,以此完成民间对明君圣主的召唤、对仁政的渴求。所以,正史中刘备进驻益州发布“抢劫令”这样的“暴发户心态”小说里是被遮蔽的,“鞭打督邮”这样的快意恩仇最后也处理成了张飞鲁莽的佐证。

我们可以在历史与演义的对比中,反思小说家创作设计,甚至批判罗贯中或毛氏“别有用心”,这一点是没问题的。但决不可罔顾小说文本事实,混淆小说与史实,进而将刘备的“英雄史诗”解读为“虚伪谋略”。

这种形象,是既不是小说形象,更不是历史真相,最多只能算是民间形象的重新演义,这算是再创作。

若认定“刘备虚伪”,我们不禁要问:罗贯中同意吗?毛氏父子呢?

最后值得商榷的是“虚伪”一词。人在生活中,往往不得不低头,谁能真正做到表里如一呢?时事复杂,不宜简单评判“虚伪”与否。

三让徐州,臣表帝让,反复再三根本不是虚伪做派,而是追求一个名正言顺。就算目的动机与行为之间存在差距,刘备的战略目标与具体实施之间算不算虚伪,是不是也值得商榷呢?

毕竟,伪一时是虚伪,那伪装一辈子“大仁大义”“宅心仁厚”还算是虚伪吗?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把长颈鹿当麒麟的故事是真的吗(明朝人为什么把长颈鹿叫麒麟)

在很多明代的史书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刺的国王派遣使者给大明朝皇帝朱棣进贡了一头麒麟。为此,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特意绘制了一副《瑞应麒麟图》,翰林院的翰林们还在这幅画上做了颂,这就是《瑞应麒麟图颂》。然而这幅画上所绘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建造泰姬陵的沙贾汗是谁

沙·贾汗(Shahbuddin Mohammed Shah Jahan,1592年1月5日-1666年1月22日),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汗”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世界的统治者”。沙贾汗在位期间,为他的第二个妻子Mumtaz Mahal(波斯人,传说貌详情>>

梅州市的区划变动,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为何有8个区县?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广东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湛江市、佛山市、东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广东省的梅州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很重要。总人口接近400万人,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