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之死:不怪刘邦耍流氓,只因项羽既自卑又小心眼!

西楚霸王之死:不怪刘邦耍流氓,只因项羽既自卑又小心眼!

()
中文名:
西楚霸王之死:不怪刘邦耍流氓,只因项羽既自卑又小心眼!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作者:易中天 项羽最后还是败了。他败在了刘邦手里。 项羽怎么会败给刘邦呢?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而刘邦是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很高贵的。他的家族,在当时即被称作“名族”。项羽一族,是很有些来头的。据史书记载,项,原本是西周时期黄帝

三国名人推荐

作者:易中天

项羽最后还是败了。他败在了刘邦手里。

项羽怎么会败给刘邦呢?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而刘邦是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很高贵的。他的家族,在当时即被称作“名族”。项羽一族,是很有些来头的。据史书记载,项,原本是西周时期黄帝后代貟姓的封国,其地在今河南省项城县。春秋时,项国被鲁国所灭。后来,楚国灭鲁,就把项地封给了项羽的先人,这一族也就因而姓项。

封在项地的项氏一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到了项羽的祖父项燕时,运气就不太好了。项羽自己,则出生在下相,即今江苏省宿迁县。后来,又随叔父项梁逃到吴中,即今江苏吴县。

刘邦的祖上老刘家,可就没有那么显赫了。

刘邦的父母,既非当朝重臣,亦非社会贤达,可能连名字也没有。《史记》说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刘大叔刘大妈。大叔大妈当然不是名字,可见是“无名之辈”。

刘邦自己其实也是没有名字的。史书上说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可见“邦”这个名,是他发迹后才追加的。刘邦从小就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后来,总算谋了个“泗水亭长”的差事。

项羽和刘邦,少年时都不是什么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只不过大约项羽是个纨绔而刘邦是个地痞而已。《史记》说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羽的叔叔项梁便很有些恼怒,因为贵族是很重视子弟教育的。

项羽说,学会了写字,不过可以记下别人的名字,有什么用?学会了剑术,也不过战胜一人而已,不值得学。要学,就学可以战胜千万人的。项梁想想也有道理,就教他兵法。项羽这才大喜。不过,学得也不认真。

所以刘邦、项羽这两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便都有和陈胜一样的念头。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谁知项羽一看,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项梁连忙捂住他的嘴巴。

刘邦因为替政府办差,去过咸陽,看到秦始皇的排场,也曾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不过,如果我们把陈胜、项羽、刘邦三个人的话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还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满了挑战性。而且挑战的对象,已不仅是秦王朝,而是命运,因此有一种不认命、不信邪的精神,也因此在三说之中格调最高

项羽的话,则充满英雄气概,说得干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像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里,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称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这是自信,也是自大。

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大丈夫当如此也!”换句话说就是有能耐的人要过就过这样的日子。但不能如此又怎么样呢?大约也只好算了。这当然一点也不英雄,然而却也实在。

的确,刘邦是实用主义者,项羽则是性情中人。

关于刘邦的实用主义,现在其实已不难看出。当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时,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像秦始皇那样活得像个人样儿。

项羽看重的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英雄业绩。也就是说,他更看重的不是结果(如此),而是过程(取代)。

最能表现出项羽这一性格的,是他兵败垓下之时。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着的是什么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马。

这个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色已经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我们的少年英雄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最后一句翻译过来便是:小虞啊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

一个身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而是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

他也不考虑怎样才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不考虑怎样才能冲出重围,东山再起。可见他一开始就没怎么把那最后的胜利当回事。

刘邦就不会这么傻。

与项羽的战无不胜一路凯歌相反,刘邦一直都不怎么顺。当然,刘邦也不是没打过胜仗。秦都咸阳是他攻下的,秦王子婴是向他投降的。按照当初的约定,“先入咸阳者王”,刘邦原本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天下之主,至少也该当一个关中王。

但是怎么样呢?还不是只好将咸阳拱手相让,一任项羽去烧杀掠抢,自己则忍气吞声地去当汉中王。

显然,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有实力才有发言权。刘邦实力不如项羽,因此虽然有“道义”(先入关中,灭秦受降,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也只好闭上自己的嘴巴。

为了那最终的胜利,刘邦做了许多项羽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错误,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等。

这使他大得人心。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谋臣将士之心。

事实上,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讨论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自己为什么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

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能不失败吗?

项羽看不起韩信,但是韩信有才,项羽却看不见。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便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成了气候,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尘埃。

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其实,项羽的毛病还远不止于此。

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后,曾与刘邦有一次长谈,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谈项羽。

刘邦问韩信,萧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请问将军有什么计策教导寡人呢?

韩信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却反问:如今与大王东向争权天下的,岂非就是项王?刘邦说是。

韩信又问: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论个人的勇猛和兵势的精强,您比得上项王吗?刘邦默然良久,说:我不如他。

韩信起身一拜说,这就对了。便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

这就奇怪。明知刘邦比不过项羽,却要背叛了项羽来投奔刘邦,岂不是犯傻?

韩信当然不傻。他向刘邦透彻地分析了项羽的为人,分析了项羽必然会失败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

依照韩信的说法,项羽至少有两条致命的弱点,即“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但在我看来,根据这一谈话,还起码得再加两条,即“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儿”。

先说“匹夫之勇”。

项羽这个人,应该说是很勇敢的。他这辈子,似乎没怕过什么,只有别人怕他。他的身体也好。《史记》说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可以想见其英武魁伟、肌肉发达、孔武有力。

公元前207年,赵王君臣被秦兵围在巨鹿,告急的羽书雪片般飞来。当时救赵的诸侯之兵凡十余壁(营垒),却都做壁上观,只有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一以当十,与秦军血战九次,动天的杀声把诸侯将士的脸都吓白了,这才大破秦军,救出赵王。

有这样的胆量,又有这样的体格,项羽便觉得如果不让它们有用武之地,实在是一种浪费,可惜了的。所以项羽便常常要逞威逞武。

他虽然是主帅,却喜欢冲锋陷阵。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往往是,项羽的兵器还没有出手,只不过瞪眼一呵,对方便魂飞魄散,一败涂地。

这样的战绩,很是不少。我相信,每来这么一回,项羽心里一定充满了快感。

这种快感甚至使他忍不住要同对方的主帅决斗。他对刘邦说,天下不得安宁这么多年,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干脆我们两个打一架,谁打赢了,天下就是谁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着受罪!

这真是英雄气概十足,贵族派头十足。可惜刘邦不吃这一套。他才不会和项羽单兵独练,徒手过招呢!于是刘邦咯咯直笑说,刘某斗智不斗勇。

从审美的角度看,刘邦的表现一点也不酷。

但从政治学和军事学的角度看,刘邦却是对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手段。战争的胜负,说到底,是政治斗争的胜负,至少也是战略战术的胜负,与主帅个人力气、身材的大小没什么关系。

谁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

项羽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否则他就不会去学兵法,不会说不学“一人敌”而要学“万人敌”了。

只可惜,事到临头,他学的“万人敌”一点也用不上,用得上的还是“一人敌”。

可见项羽实非帅才,不过是一个特别霸蛮特别有力的匹夫。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的,所谓“两军相敌勇者胜”。但是,这里说的勇,是全军之勇,而不是个人之勇。

当然,在某些时候,将领的身先士卒,确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

然而,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也是为了自己逞能过瘾。结果,由于他过于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领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会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两条都说到了点子上。

再说“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事实上也够野蛮霸道的。他性情暴烈,恃强沽勇,杀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会稽郡守殷通和他前世无仇后世无冤,而且还是打算和他们合伙起义反秦的,说杀就杀了。

然而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他却下不了手。

是因为刘邦与他无冤无仇吗?殷通也与他无冤无仇。

是因为刘邦于他有恩有德吗?刘邦先入咸阳,已让他恨得咬牙切齿。

是因为不知利害关系吗?范增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

是没有能力杀吗?以项羽之武功,叫谁三更死,谁还能活到五更?何况刘邦名为项羽座上客,实为阶下囚,里里外外都是项羽的人,连樊哙都对刘邦说现在人家是菜刀砧板,我们是鸡鸭鱼肉。

是没有机会下手吗?机会多的是。至少在樊哙进帐护驾前,是没有问题的。

可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默然不应,终于让刘邦这只烤熟了的鸭子又飞了。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竖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他谋事儿)!”

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

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

但,项羽不是很残忍的吗?怎么又会“不忍”?

实际上,项羽表面上看很强硬,其实内心很脆弱,很自卑。

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爱面子的人内心都很脆弱自卑。惟其脆弱自卑,才那么爱面子。因为他受不了半点伤害,这才要拼命护住自己的面子。

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便留下了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

为什么无颜相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项羽这样一个一生要强的人来说,怜悯即是伤害。因此他宁愿去死。

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了咸阳,却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现成的帝都不住,只是烧杀掠抢一番,把金银财宝漂亮女人装满了车子,又跑回彭城(今江苏徐州)当西楚霸王去了。

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他却说,富贵了不回老家去,岂不是穿着漂亮衣服在黑夜里出行(衣锦夜行),谁看得见?这真是小家子气!

说这句话的人当场就被项羽扔到锅里煮了,但项羽的没有出息,却也几乎成了公认的事实。王伯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其实,那个有名无实的傀儡楚王、项羽自己扶上台的放羊娃子又何足挂齿?

这就是小心眼儿了。正是这小心眼儿,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去人心。也正是这小心眼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去臂膀。

小家子气已让人看不起,小心眼儿更让人受不了。于是,他身边那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相印。

项羽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项羽的失败,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西楚霸王项羽:

不反思不学习终归一莽汉!

文:张远方(读史专栏作家)

不要轻易得罪女人。

纵千万人认为你是个恶魔,但只要还有一个女人欣赏你,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在李清照之前,项羽绝对是恶魔的化身。

按司马迁的说法,汉高祖刘邦是个有道德缺陷的人,霸王项羽则是个人格缺陷者,一个极度心理变态的家伙。

毫无讳言,刘邦确实干了很多坏事、丑事,但都基本符合“损人利己”的行为逻辑。

项羽干的坏事则大多是“损人又不利己”的。

翻看史书,可以发现,关于项羽的记载,多是“暴虐”、“怒”、“屠”、“烹”、“坑”或“阬”字样。

据统计,《史记·项羽本纪》全文11000余字,提到项羽攻城略地后对已经缴械投降的士兵、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残暴行为,有2处用“屠”,3处用“烹”,6处用“坑”,8处用“斩”,“杀”则满篇皆是。

有记载的项羽的唯一一次笑,还是在他乌江自刎前的“惨笑”。

因此,正史中,项羽从来就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十足的屠夫、暴虐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嗟彼盖代,卒为凶竖!”——很是感叹啊,这个力能盖世者,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凶恶之徒!

但是,女人需要英雄,民间需要偶像!

就在项羽自刎一千多年后的一个温暖午后,一生极少写诗的著名词人李清照,却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居然专门为项羽写了一首诗——《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或许是因为从汴京一路南逃到江南的女词人很是郁闷,堂堂大宋,竟无一男儿?!

凭着女人天生的感性想象,李清照本能地认定,那个力可拔山却不肯过江的男人,一定是个盖世大英雄。

一个杀人恶魔,自此逐渐被世人YY成盖世英雄——如果他过了江,安有地痞流氓刘邦的最后风光?!

只是,就不想想,即便项羽过了乌江,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刘邦岂肯罢休,不追将过去斩草除根?

这不,王安石就说了嘛:

有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但李清照不管这些。

李清照有了心中的英雄。爱听闲书戏剧的民间同样不喜欢正史。

正史太不好看。

另一个女人虞姬,于是被迫粉墨登场了。

正史上确实有虞姬这么一个人,但连她的本名、种族、出生地、生卒时间、与项羽相识的时间、与项羽相识的过程,以及最终结局,全都没有记载。

虞姬为了不连累项王而拔剑自刎,纯粹是世人的YY。

项王只爱虞姬一人,更纯粹是世人的YY。

事实是,虞姬只是项羽的一个随军玩物,只不过项羽大败之时她恰好随伺左右,项羽作诗时随口提到了她而已——最多,虞姬只是项羽比较喜欢的一个女子而已。

且不说那个时代,女人本就是男人的玩物,只看史书记载,就可以知道项羽女人之多——每攻占一城,基本都有“宝物美女悉数运回江东”的记载——项羽抢了这么多美女只为犒劳手下将士,你信吗?

退一步说,如果虞姬与项羽青梅竹马,是项羽的唯一,项羽干嘛不娶她,使之成为“项夫人”?史书又岂能不知道她的真名实姓,不记载下来,而只以“虞”称之?

来看看《史记·项羽本纪》里唯一的记载:“有美人名虞。”

也就是说,“虞”可能是美人的名,也可能是美人的姓。

直到唐《括地志》中才出现“虞姬”之称。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呼之。

也就是说,“虞姬”只是后人对她的称呼,纯属YY,正如“貂蝉”一样,历史上是有这么一个吕布喜欢过的女子的,但她叫什么,已被历史湮没,更没有什么所谓的“美人计”。

事实就是这样: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败局已定。

是夜,项羽独自在营帐中喝闷酒,此时,伺候他的正好是一个姓虞甚或者叫虞的女子——也不知道是啥时候被抢来的,项羽可能还是比较喜欢的,一直随军带着伺候自己。

听着四面传来的楚歌,项羽不禁失态,酌酒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也就是说,项羽也就是纯粹临时发了一下感慨,得以让“虞”历史留名。

宝剑、宝马和美人,都是项羽曾经拥有并且喜欢的东西,现在要失去了,很有些舍不得,仅此而已。

既谈不上人文关怀,也没有人性的崇高,他这种暴虐成性的杀人狂,更不可能懂得爱为何物。

而虞姬的最终结局,是谁也不知道了。乱军之中的一个弱女子,如果项羽没杀她,估计不是被误杀,就是被其他人抢去继续“伺候”自己了。

但这不符合人们的想象啊,这样结局的闲书戏曲谁喜欢?于是就有人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臆想她的结局是在项羽面前自刎,生生编造出“霸王别姬”的传奇。

正史是生活的纪录,生活哪有那么多地传奇?

按照正史,哪有什么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喝断当阳桥,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些同样都是后人YY的。

如果不是这样YY,按正史来演义,多没意思?

再比如,不少美女也很感叹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不过要告诉你,事实和想象的传奇还是差很远的:

张学良晚年曾对人说道,他平生无憾事,唯一好女人,一生身边的女人无数。如果不是赵四父亲和赵四断绝关系,导致她无家可归,张学良也不会长期收留她的——少帅多养一个女人不多,少一个也无所谓,既然已无家可归,就养着呗。

及至西安事变后,赵四再想离开张学良,又不行了,会背上负心之骂名,所以只好继续粘着张学良。

赵四曾对张学良说:“如果不是西安事变,我们早完了,你这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一句话:传奇有多动人,真相就有多惨淡。

不管如何,因为末路中出现的那个没有出路的随军美女,又因为千年后另一个有才美女的午后YY,一下子使得恶魔项羽成为民间大众津津乐道的悲剧英雄,万千女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再看刘邦,却因历史已坐实确实好色,早已被万千女人抛进鄙视的漩涡。

不过,需要告诉你的是,如果你认为项羽是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那真是错了——且不说为何那么多人选择离开他而投靠刘邦,就算项羽真的很喜欢虞姬,但是他的性格也是极度危险的,因为你必须要做到什么事都要顺着他才行,一旦不如他意,你就惨了——“烹杀”对项王来说真不是什么事儿。

当然,项王早已去,YY一下他可烹不了你,但现实生活中的美女,千万要小心项王这般的男子!

项羽的凶残和暴虐,与他的学识、性格,以及社会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约二千年后,17岁的多情女子张爱玲也YY了一下项羽,写下了爱意缠绵的《霸王别姬》。只不知,若让她穿越过去真做了虞姬,又会是何般光景?

不过,张爱玲的一句话,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这句话被世人牢牢记住、狠狠记住,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座右铭。

实际上,两千多年前,项羽已经用亲身经历告诫世人,掌控不好的话,成名太早可换来一时的风光,却会落得一世的悲惨。

道理很简单,成名太早太突然了,就容易使人极度膨胀,心智走偏,继而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他偏执地认为,让他成名的那一战就是绝对的真理!于是,他就不知道学习新东西,不知道变通,直至遇到不知如何应对的挫折!

失败乃成功之母,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没有过多的经历及那些失败所带来的见识和反思,一旦遇到挫折,即很容易崩溃——因为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

项羽是个典型,楚汉战争长达四年的时间,都没能让他好好反思自己的短处——成名之战成为他最大的累赘——破釜沉舟,可一举击垮强秦;霸王余威,可横扫一切不服者。

然而,当碰到像刘邦这种打不死的小强后,项羽就不知道调整一下战略了:

持久战打的是兵员钱粮,项羽竟然不明白,还是他根本不想明白?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次“大怒”,就是在鸿门宴前听说刘邦已先入咸阳之后。并且接连两次“大怒”。

此前,无论是杀殷通、诛宋义,还是巨鹿之战,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承受多么巨大的压力,他都能保持心态。

但是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他动辄大怒、大怒,简直是不胜其怒。

显然,这是他心情烦躁的表现,是他因之前的骤然胜利后缺少学习从而力不从心的表现。

就这样,刘邦屡败屡战,地盘越来越大,兵员越来越多,粮草越来越丰厚;相反,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但地盘越来越小,兵员越来越少,粮草越来越不济,直至最后一败!

他是给刘邦硬生生拖死的,长长的四年时间,居然毫无作为!

他从小就是一个悲剧!

项羽,名籍,字羽,是有名有姓的贵族身份(土包子刘邦可就无名无字哦),公元前232年出生于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爷爷是楚国名将项燕,可惜已是战国末年,大概在项羽10岁的时候,项燕率领的楚国军队为秦将王翦所破,自杀,秦灭楚。项羽的父亲项渠也大概是在这个时候死掉的。

瞬间,国破家亡,项羽告别了贵族公子的身份,跟随叔叔项梁,开始逃亡生活,隐匿在浙北苏南一带。

人生最怕的,不是面对失败和困苦,而是一个人长时间走在一个漆黑的长夜里,看不到希望。项羽当时遇到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叔叔项梁一直忙乎着反秦复楚,但秦始皇才掌控天下,造反的事还不知道何年何月呢。

所以项羽脑子里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概念,那就是:干掉秦国,报仇雪恨!至于干掉秦国后咋办,没被教导过,也真没考虑过。

写到这,突然想到《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觉得他和项羽真是一路的可怜人儿。

显然,一心谋大事的项梁,也没有多少时间认真教导项羽,按照《史记》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啥意思?项梁让项羽学习文化,项羽不干,又让他去习武,项羽还是不好好干。项梁也没时间慢慢教导他,就发怒说,你小子到底想干点啥?项羽说:“学习文化,无非是记个姓名;学习武术,无非是干掉一两个人,都没啥意思。要学就学干掉秦国的大本事。”于是项梁就教他兵法,但项羽只了解个大概意思,自认为已掌握领会,就又不学了。

应该说,项羽还是很聪明的,悟性很高,否则不会有后来的百战百胜。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其自小就刚愎自用,不肯用功学习研究他人之长。而作为叔叔的项梁也没时间去调教他。

项羽的好底子,又给了他进一步刚愎自用的资本。据记载,项羽十七八岁的时候,已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打起架来毫不含糊,同龄人无不惧怕他。

扛鼎可是力气活,一般人玩不了的,在其之前,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哥哥秦武王嬴荡也是个力能扛鼎,且经常扛鼎的家伙,不过,玩火者自焚,最后年轻轻就给鼎砸死了,没留下后代,从而使秦始皇这一支捡了个便宜,成为了秦国的国君。

就这样,在黑暗的灭秦教育14年后,居然突现“光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反了,项梁立即在吴中响应,扯起造反大旗——项羽那可是大开杀戒,一口气灭了会稽郡守殷通在内的数百人——一个杀人魔王正式亮相,但有叔叔项梁做主,他不需要独立思考,也没啥大的名声。

称王的陈胜很快就给秦军灭了。这时,项梁听从军师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仍立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

“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光是曹操的拿手好戏,项梁也是。

不过,项梁比较倒霉,立了楚怀王不久,就给秦国大将章邯干掉了。

此时的项羽完全是小杆子,自己又没学过啥运筹帷幄的本事,项梁一死,项家军立即没了主心骨,轻松松给原本的“傀儡楚王”夺了兵权。

不过,“傀儡楚王”却实在不会用将,上将军宋义就一白痴。公元前207年,楚王让他率兵北伐救赵,他磨磨蹭蹭也就算了,却连项羽也不防备,一天早晨冷不防给项羽闯进帅帐,砍了脑袋。

论勇猛,没谁能敌得过项羽,况且,楚军本多为项梁部下,项羽造反夺印,也算众望所归,没谁抵抗,楚怀王也被迫封项羽为上将军,指挥军队。

接下来“破釜沉舟”使项羽一战成名,不但击溃秦军的心理防线,而且令诸侯闻之丧胆——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着前来,不敢仰视之!

中国军事思想有兵家四势之说: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兵形势。

兵仙韩信为“兵权谋”代表人物,战神项羽则是“兵形势”代表人物。

然而,两人的成名之作,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凡后世效仿者众,再成功者却少之又少。

尤其是项羽的气势,更是后人难以学习的。清朝著名经史学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时项羽26岁,名冠天下。之前,虽有勇武之名,仍是个被小瞧的人物。如果这个时候,项羽有长久王霸天下的决心,就应该开始好好学习治世的本领,至少遇事三思而后行。

但恰恰相反,他很享受诸侯匍匐在脚下的感觉。

接下来,他来了个惨绝人寰的新安大屠杀——20万秦军降兵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堪称惊天悲剧,惨绝人寰。

几个月后,他又血屠了业已归降的秦都咸阳,大火三月不灭。

自此,秦国军民畏之如虎。

相反,秦国故地成为刘邦的兵源粮仓。4年后,项羽被迫自刎于汉军的包围之中,5名已归附刘邦的秦国旧军肢解了他的身体——郎中骑王翳夺得项羽的头,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遗体的一部分。

历史就是这样诡异。

公元前206年十二月,在项羽最该大开杀戒干掉刘邦的鸿门宴上,却轻易地放走了刘邦。

或许,对项羽来说,刘邦的卑躬屈膝所带来的面子比天下更重要。在他眼里,刘邦就是一个不入流的痞子,只要他高兴,是随时都可以捏死的。

所以,鸿门宴他没有干掉刘邦,接下来的封王,他也没有瞧得起刘邦,甚至直至楚汉争霸结束,他都没有瞧得起刘邦,没有意识到刘邦的战略布局。

更关键的是,他自己也没有任何战略规划,直至战死,他玩的还是“破釜沉舟”那一套。

鸿门宴上的项羽绝对不会想到,他放过刘邦的决定最终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他及麾下江东子弟的命运,还包括刘邦、吕雉、韩信,以及整个大汉民族的命运——如果刘邦挂了,我们还会称大汉民族,还会说汉语吗?

可以想象,鸿门宴上的项羽和刘邦,就像那著名蝴蝶效应的两翼,他们的一举一动,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及至世界——没了刘邦,就没了汉朝,没了汉武帝,没了卫青、霍去病、班超,也就不会有被迫远遁欧洲的匈奴人,以及被最终攻破的罗马帝国……

项羽只知道,秦国灭了,他自小积聚在胸中的那股气不在了。至于接下来该干什么,他真不知道。

苏轼他爹苏洵说的好:“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做皇帝?那是秦朝的称呼,我怎么能用?

秦始皇截取“三皇五帝”生造了“皇帝”的称谓,我也造一个!

古之有天下者为王,诸侯中最强大者为霸,那么,我就称“霸王”!

知道为什么司马迁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了吧,因为“霸王”是和“皇帝”平级的称谓——只不过,历史上的“霸王”仅项羽一人而已。

可惜,项羽只知道秦始皇生造了“皇帝”称谓,却没细细考量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治理天下的措施。

他只知道自己打架很牛,谁不听话就灭谁。

他可不想管天下,只想衣锦还乡,将秦国的财帛美女统统运回彭城。

至于地盘,分之!于是,和他关系好的,就分点好地盘,不好但还算臣服的,就分点差的,兄弟们都去过锦衣玉食的好日子吧。至于那些不听话的,不分,敢闹事就灭了他!

这完全是小孩子玩过家家嘛!这种挫事也只有项羽干得出来!所以,他刚分完天下,天下就乱了,他眼皮子底下的齐国闹得最欢腾。

项羽的处置办法就是:灭之!

于是,新一轮的杀人游戏又开始了。

刘邦笑了。说我是土包子,你才是!放着皇帝不当当霸王,你能灭秦,可能灭得了天下?!

就在项羽忙于平叛的时候,刘邦轻松夺得三秦之地,开始了与项羽逐鹿天下的拉锯之战。

此时的刘邦,虽然还是经常给项羽打得抱头鼠窜,但已制定了详实的战略规划。很简单,就是打持久战,积聚自己的力量,同时消耗项羽的力量,直至一口吞之:

1)通过自己正面与项羽对峙,彭越背后打游击骚扰的战术,拖延住项羽;

2)离间原本和项羽关系近的英布等南方诸侯王,瓦解项羽的力量;

3)韩信一路向北,再向东,降服各路诸侯,集聚足够雄厚的决斗资本。

这种招数并不高明,但项羽居然看不透!

再厉害的霸王,又经得起多久的消耗?

公元前202年,透支的霸王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末路。

然而至此,他依旧没明白过来为啥会输给小瘪三刘邦,或许他心底的骄傲促使他不愿承认这最终的结局。

于是,他只有自我安慰般地将败因归咎于上天:“老子从起兵到现在已八年,大大小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不是被我干掉,就是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嗟呼,见过马上打天下的英豪,没见过马上治天下的蠢夫!

项羽让我们看到了!

他告诉世人:尽管你有称王称霸的资本,但人格残缺,情商可堪,又不善于学习,终究只能风云一时,难免四面楚歌的命运!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