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拿着一根甘蔗,击败三国剑术大师,他的武艺为何这么高

曹丕拿着一根甘蔗,击败三国剑术大师,他的武艺为何这么高

()
中文名:
曹丕拿着一根甘蔗,击败三国剑术大师,他的武艺为何这么高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历史记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剑一直大规模装备军队,用于实战。东汉末年,则是剑的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剑开始逐渐退出军队主战兵器序列,逐渐开始成为武将和士大夫阶层的佩带仪仗,或者用来习武强身自卫。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剑术表演。说的

三国名人推荐

历史记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剑一直大规模装备军队,用于实战。东汉末年,则是剑的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剑开始逐渐退出军队主战兵器序列,逐渐开始成为武将和士大夫阶层的佩带仪仗,或者用来习武强身自卫。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剑术表演。说的是马超在西凉起兵造反,盟友韩遂与部下几个武将,密谋背叛马超。他们正在帐中私下商议,谁知马超刚好过来,在大帐外听了个一清二楚。

马超当时暴脾气发作,大喝一声,冲入军帐内,与五个武将厮杀起来,“五将围绕混杀。超独挥宝剑,力敌五将。剑光明处,鲜血溅飞:砍翻马玩,剁倒梁兴,三将各自逃生。超复来大帐中杀韩遂时,已被左右救去。”

一场血战写得惊心动魄,马超手挥宝剑,力敌五将,尽管五个对手都是久经沙场的军官,但马超以一敌五,最终轻松胜出,可见马超剑术之高。这样看来,马超的剑术应该在三国稳居一流。但遗憾的是,这段描写纯属罗贯中的文学虚构,史书《三国志》中,并没有这段描述。

不过三国时代,确实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剑术比武,三国时代的剑术之王有了答案。在曹丕的著作集《典论》中,有一篇回忆录《自序》,记载了这次比武的始末缘由。

曹操在回忆录中记载,曹魏起兵之初,曹丕已经四五岁。当时天下大乱,连年混战,曹操征战四方戎马倥偬,由于最初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一直把曹丕带在身边。曹丕自幼在军旅生涯中耳濡目染,也非常具有尚武精神。

《自序》中记载,“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曹操很早就教导曹丕习武,六岁会射箭,八岁骑射精熟,曹操每次出征,经常把曹丕带在身边。因此曹丕也一直对武技很有兴趣,并颇有造诣。

曹丕登基之后,虽然贵为天子,仍然不忘练习武艺,“又学击剑,阅师多矣”,遍访天下名师,剑术日益精进。曹丕有一次在皇宫中举行酒宴,在座的奋威将军邓展、平虏将军刘勋等人,都是当时剑术大师。

众人开怀畅饮,席间曹丕一时兴起,要求和众人切磋剑术。在座的武将邓展,是当时公认的第一流剑术名家,技艺精湛,实战经验丰富。曹丕要求和邓展比剑。邓展也慨然应允。

但由于双方是君臣关系,无法真刀实枪进行比拼,于是曹丕想了个主意,当时酒席上摆着一盘甘蔗,曹丕让人拿来两根又长又直的甘蔗,长度裁割成长剑一般,两人手拿甘蔗来了一场模拟剑术比拼。

两人刚刚交手,曹丕出手如电,“下殿数交,三中其臂”,三次击中邓展的臂膀。邓展不服气,要求再比。曹丕胸有成竹,“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再次击中邓展的额角。邓展输得心服口服。曹丕轻松击败当时的第一流剑术高手,本人又是王者,堪称名副其实的剑术之王。

曹丕幼年就开始习武,久经战阵,心理素质和实战经验都非常好。他又遍访当时的剑术名家王越、史阿,博学多闻,融会贯通,集各家精华于一身,所以练就了一身冠绝一时的剑术武艺。

参考资料:《三国志》《典论》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信仰的力量:这对党员夫妇为筹措革命经费不惜“卖”掉儿子

1951年11月毛泽东为蔡协民烈士遗像题词1929年7月,性情耿直,甘愿为理想,为革命牺牲一切,对党忠心耿耿的红四军政治部主任蔡协民(1901—1934,湖南华容人,1925年入党)携妻子曾志由军队转入福建,领导福建的地方斗争。1931年5月由于叛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