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一个该杀之人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这个人非常看重忠义,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能力不强,但只要为人忠义,诸葛亮就是非常喜欢的,而如果一个人能力虽强,但不忠不义,那么诸葛亮就是非常厌恶的。这一点,在魏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魏延为了投靠刘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曹操文武双全,在北方地区打败那么多乱世枭雄,靠的究竟是什么?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官渡之战,袁绍输得憋屈,全拜这二人所赐
蜀汉仅刘备刘禅两位皇帝就灭亡,而东吴却延续好几代,他们都是谁
袁绍看热闹,关羽不忘本
放了一个该杀之人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这个人非常看重忠义,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能力不强,但只要为人忠义,诸葛亮就是非常喜欢的,而如果一个人能力虽强,但不忠不义,那么诸葛亮就是非常厌恶的。这一点,在魏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魏延为了投靠刘备,先后背叛了刘琮、韩玄,可谓是历尽了艰险,结果当他帮助关羽攻克长沙城时,得到的却并非赞赏,反而是杀头之祸,因为诸葛亮认为魏延两度背叛主公,是不忠不义之徒!幸亏刘备慧眼识珠,从诸葛亮手中救下了魏延,要不然魏延早就被斩了!
而即便刘备非常看重魏延,但诸葛亮一直不爽魏延,等到刘备去世,诸葛亮彻底掌权后,魏延的好日子就结束了。诸葛亮北伐过程中,数次打压魏延,让魏延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施展,在其临终之前,更是设下一连串的计谋,目的就是为了诛杀魏延。最终,一切都如诸葛亮设想的那样,魏延最终成为其刀下亡魂……
从魏延的死我们便可以看出,诸葛亮这个人确实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忠义,如果这个人给他留下了不忠义的印象,那么他肯定要将其除掉!然而在蜀汉朝廷,诸葛亮却放过了一个不忠不义之人,令人大跌眼镜!而诸葛亮放过的这个该杀之人,便是谯周!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叫作“成也谯周,败也谯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何说蜀汉的兴亡和谯周有关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谯周所干的那些事!
在三国演义中,谯周本是刘璋的臣子。当年刘备打进益州后,刘璋手下众将都表示要坚决抵抗,希望刘璋不要投降,结果谯周提出了和众人完全不同的意见,在刘璋实力还非常强大的时刻,谯周竟然劝说刘璋投降,还以天象来蛊惑刘璋,令众人厌恶。
原文:周曰:“某夜观乾象,见群星聚于蜀郡;其大星光如皓月,乃皇帝之象也。况一载之前,小儿谣云: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此乃预兆。不可逆天道。”黄权、刘巴闻言皆大怒,欲斩之。
最终,在谯周的极力劝说下,刘璋竟然真的选择了投降刘备,而彼时的成都城内,尚有三万精兵,粮草充足,人心可用,在这种情况下,谯周主降,完全就是不忠不义!
蜀汉末年,邓艾率军走阴平小道成功杀入蜀中,引得蜀汉众臣大乱。当时的蜀汉众臣还是有点血气的,他们知道打不过邓艾,但也不愿意就此投降,所以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撤退,或撤向南中,或撤向东吴,反正就是不投降曹魏!
结果就当众人对撤退路径争论不休之际,谯周又一次站出来劝降了。谯周说南中之人都是蛮族,对蜀汉朝廷面服心不服,所以刘禅不能撤向南中,否则极有可能被蛮族活捉。而东吴那边,和蜀汉乃是世仇,且东吴实力远远弱于曹魏,早晚会被曹魏给灭亡,如果刘禅跑到东吴去了,东吴又被曹魏给灭了,那刘禅岂不是两度受辱?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投降曹魏算了,说不定还能够得到一个侯爵的赏赐!
就这样,在谯周连哄带吓的操作下,刘禅最终选择了投降曹魏。而彼时的蜀汉,姜维大军仍在、霍弋罗宪等人也在,大量的蜀汉国土并未丢失,在这种大好局面下,蜀汉竟然降了,令人唏嘘……而这,也是“败也谯周”这种说法的由来!
总的说来,蜀汉成也谯周、败也谯周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谯周确实是蜀汉灭亡的一大祸首,他就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而谯周的这种不忠不义,其实早在诸葛亮时期,就已经显露了。
按照常理来说,谯周劝降刘璋的操作,已经是不忠不义了,诸葛亮本来应该将其诛杀,但他并没有这么干。而在之后的日子中,谯周又以天象为由,两度阻扰诸葛亮北伐,这已经是严重干预国策了,按照常理来说,诸葛亮本应除掉谯周的,可他仍然没有这么干。发展到后期,谯周竟然一篇《仇国论》,准备动摇蜀汉的国本——人心!
《仇国论》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说蜀汉的国力不如曹魏,是打不过曹魏的,与其如此,不如不要北伐了,大家都安安静静过好日子算了。等到曹魏击败蜀汉,一统天下的那一天,也无所谓,反正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
可以说,谯周在《仇国论》中所展现的思想,就是一种投降主义,一种享乐主义,按照他的这种思路,蜀汉朝廷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大家一起投了曹魏算了。更为重要的是,谯周还想用此文来打动姜维,说服姜维放弃北伐,幸亏姜维清醒,没有被谯周给蛊惑到,但其他蜀汉臣民可就不是这样了,他们逐渐被谯周给说服了,认为蜀汉确实打不过曹魏,都放弃了奋斗之心,于是整个蜀汉充满了投降氛围。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邓艾打进蜀中后,我们会发现,蜀汉的军民竟然没怎么抵抗,这太不合常理了!要知道,当年刘备打进蜀中,可是花费了三年时间啊,其中一座小小的雒城,就能够阻挡刘备一年时间,还成功耗死庞统,而邓艾打进成都,竟然只用了短短数十日,可见蜀汉的人心、斗志被瓦解成了什么样子!而这一切,都是谯周惹出来的!
总的来说,谯周这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墙头草、投降派!谁实力强,他就会倒向谁,这样一个不忠不义的人,早就该杀了!然而诸葛亮宁愿杀魏延也不愿意杀谯周,只能说他错放了谯周这个该杀之人了!
杀了一个该放之人
诸葛亮杀的这个该放之人,便是张任!张任是刘璋手下大将,其能力远超众人,在刘备进攻益州的过程中,张任给刘备制造了大麻烦,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蜀汉的后续发展!
刘璋邀请刘备入蜀时,张任就曾提出过反对意见,只不过刘璋没有采纳。后来刘备入蜀后,将刘璋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是张任出面,稳住了败局,并在和刘备的作战过程中,成功诛杀了庞统,改变了战局。
在刘备的计划中,他是打算带着庞统进攻益州的,诸葛亮则配合关羽留守荆州,这样的话,刘备便能够轻松完成占荆州、夺益州的构想,之后更是可以从荆州、益州两处北伐,击败曹操,问鼎中原。然而庞统的死,直接改变了刘备的原先构想,他不得不将诸葛亮从荆州调来对付张任,最终导致荆州易主,蜀汉只能从益州北伐,失去逐鹿天下的机会!
对阵刘备期间,张任表现得非常生猛,他不仅诛杀了庞统,而且数次大败刘备,黄忠、魏延等人根本不是张任的对手,即便猛将张飞前来,也差点遭到张任的俘虏,可见张任是多么的厉害!
最终,还是诸葛亮亲自出马,动用了蜀汉除关羽以外的所有力量,才勉强击败了张任!在对张任的这次围攻中,诸葛亮破天荒的抛弃四轮车,骑上战马,刘备、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严颜等人更是集体上阵,围攻张任,最终才勉强击败张任,可见张任是多么的强悍!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等人都不可能是张任的对手!
按照常理来说,张任这么厉害的猛将,刘备应该收为己用的,这样的话蜀汉的实力就会更加强大,诸葛亮北伐时期也不会那么缺乏人才了。然而当刘备想要劝降张任时,诸葛亮竟然劝说刘备把张任杀了算了,令人大跌眼镜!
原文:张任曰:“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
看看张任此番操作,是不是很像白门楼前张辽的操作,都是宁死不屈,都是大骂对手。然而骂就对了,只要愿意骂,就说明他并非一心求死,一心求死的人,话都不会和你说,就像高顺那样。所以说,刘备完全可以效仿当年的曹操,放低姿态去感化、收服张任。即便张任暂时不降,那也可以先软禁起来嘛,何必一刀杀之呢?要知道蜀汉可是非常缺人才的!
所以说啊,张任就不该杀啊,诸葛亮杀了一个该放之人啊,如果张任最终投靠了蜀汉,蜀汉怎么会沦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聪明,但他一生也犯下不少的错,而其中最大的2个错误便是放了一个该杀之人(谯周),杀了一个该放之人(张任)!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1951年11月毛泽东为蔡协民烈士遗像题词1929年7月,性情耿直,甘愿为理想,为革命牺牲一切,对党忠心耿耿的红四军政治部主任蔡协民(1901—1934,湖南华容人,1925年入党)携妻子曾志由军队转入福建,领导福建的地方斗争。1931年5月由于叛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