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但,所谓的古代工业,是嵌入到了农业和商业之中的。虽然工商业往往并提,但工业更多地融于农业。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节,农民会从事一些诸如食品加工、纺纱织布、农具修理、制革制陶以及货物运输等工商业活动。生产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方说曹操,曹操就到”,事实上还有下半句,只是无人敢提
传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
三国毫无忠实度五大将军排行,三姓家奴吕布仅第二,第一无人不服
美媒:基因研究揭开匈奴社会结构之谜
盗墓奇谈:刘备的大墓,居然盗墓贼都不敢进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
周瑜
正解三国冢虎司马懿,为了一家人的平安,也是实属无奈
诸葛亮如此器重姜维,为何临终前不向刘禅举荐姜维,做蜀汉丞相?
曹操为什么对马超的实力感到颇为忌惮呢?
一代枭雄刘备,毕生不重用赵云,却在临死前说出原因!
钩弋夫人犯了小错,汉武帝没有犹豫就将她赐死,原因令人唏嘘
汉武帝对匈战争扭转汉匈局势而东汉时匈奴衰落故对匈战事鲜为人知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但,所谓的古代工业,是嵌入到了农业和商业之中的。虽然工商业往往并提,但工业更多地融于农业。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节,农民会从事一些诸如食品加工、纺纱织布、农具修理、制革制陶以及货物运输等工商业活动。生产力的水平就那么高,所以工业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或许,在有些地区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产生一定量级的精细分工,甚至还有一批世袭匠人,但仍旧不具普遍性。所以,古代的所谓工业,只能是从属地位。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无农不稳而无商不富。
既然商业能够造富,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还要重农抑商呢?
甚至,重农抑商不只是统治者的必选项,而且是社会和民众的潜意识。难道中国古人一定要跟钱有仇、不懂钱的好吗?
一定不要认为农业是落后的、商业才是先进的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认为农业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因为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的劳动时间更长、营养也不均衡、传染病还增多了。农业社会,远远不如曾经的狩猎采集社会更绿色、环保和健康。
但是,赫拉利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狩猎采集才能养活多少人,而垦田种地又能养活多少人?能养活更多的人,就说明农业是一种进步,它更先进。甚至,这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彼此分割的不同人类族群都发展到了农业社会。
但是,相比商业呢?商业可是能赚好多钱的。
农业和商业对比不显著。换个比较,如果是工业和商业呢?
这时候,我们能说:因为工业赚钱能力不如商业的赚钱能力,所以工业不如商业先进吗?肯定不能采取这个因为所以吧。如果没有工业作为基础,那商业根本没钱赚。
同理,在古代,农业和商业也是这个道理。
古代的商业,是建立在农业这个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谁更赚钱,就说谁更先进。不同质的东西,很难采取单一评价标准来比权量力。
可以说,在前现代社会,农业就是现代的工业,是诸多经济部门中,最先进的产业。无农不稳,先稳了、先让人活下来,然后才能追求赚钱的事业。
农业是国力基础,但重农未必一定要抑商
秦以耕战立国,最终统一天下。秦军所向披靡,但支撑秦军的,是秦国强大的农业基础。所以,农业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统一天下。商鞅变法后的秦战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甚至将其摆在与军功同等重要的位置。
那汉朝呢?
汉初百废待兴,所以更需要重视农业。农业生产不能恢复,那老百姓就没法活,动乱也就不能停。无农不稳,农业才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经济部门。但是,重视农业,未必一定要抑制商业。
汉朝抑商,只是表面说说,实际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史记》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如果汉朝抑商,那这些个周流天下的富商大贾是从哪冒出来的?
同时,你都不能说秦战国、秦朝抑商。战国到西汉,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很多大商人,如盐商猗顿、铁商郭纵,甚至还有秦国的畜牧豪商乌氏倮、女商人巴寡妇清等等。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西汉时代,这些大商人是能够彪炳史册的。在这之后,商人何时有过这种待遇?
所以,农业和商业并非一块跷跷板:重农就要抑商、兴商则会伤农。但是,中国历史为什么会走向重农抑商呢?
历史在偶然的事件后发展出了必然趋势
至汉武帝以前,虽然士大夫精英积极主张重农,如晁错的《论贵粟疏》,但统治者并没有要重农而抑商。因为这农商本就可以齐头并进,甚至还能互相促进。
刘邦
汉初百废待兴,所以实施过一段时间的抑商之策。如“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但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是黄老无为而治,简单说国家能不管就不管、能少管就少管,老百姓开心就好。于是,“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中记载的那些豪杰人物和游侠之士,很多都不是农村人,而是城里人。所以,这时候不仅商业高速发展,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和城市人口。
但是,汉武帝要打匈奴。打匈奴就要花钱。钱谁出?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于是,汉武帝把目光瞄向了商人,出台了“财产税”,即算缗令。
说实话,算缗令的税率并不过分,大约在6%到10%。一缗也就是1000钱的财产,上交一算也就是120钱。但是,商人和富人们肯定不会拿当时的税率跟现在比,也不会理性衡量这个税率到底高不高,而一定会跟过去比。
这个税率比过去提高了五倍,这谁能受得了?于是,大家开始瞒报财产、集体偷税漏税。
汉武帝怎么可能不收拾偷税的商人?接着就出台了告缗令,发动群众斗群众。谁能揭发偷税的商人,就“以其半畀之”。于是,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得倾家荡产。
汉武帝的算缗、告缗,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但这种偶然却促成了一个必然趋势。
那就是拥有资本的富人和商人,不再投资工商业了,而转向投资农业。农业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所以土地只能越来越贵。到这个时候,中国也就只能在小农经济和豪族庄园经济中交替往复了。
而重农抑商也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路径依赖。在豪族被逐渐打倒之后,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
于是,重农抑商不仅是统治者的工具手段,而且也成了千百年来的意识形态。
必然之外还有必然,还有比汉武帝更大的决定因素
汉武帝搞废了自战国到西汉的工商业经济。然后,大汉重农抑商,以后历代也有样学样、也重农抑商,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你怎么解释宋朝,更不用说元朝。甚至,往前推算,我们都无法解释唐朝。
“唐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人行数千里,不赍粮”,关键是“不赍粮”这三个字。如果不是广泛的货币流通和商业经济,怎么可能“行数千里”而“不赍粮”?
所以,抑制商业也就是说说。即便是朱元璋的大明朝,也是先期雷霆万钧,后期无足轻重。大明朝的工商经济甚至不必宋朝差,特别是江南地区。
但是,不管怎么说,小农经济以及重农抑商却一直萦绕于统治者和百姓的认知框架中。而中国也确实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
原因就是还有比汉武帝更大的决定因素,那就是中国的资源禀赋。
相比于人口,欧洲的土地资源更为富足。所以,欧洲农民可以拿出土地进行休耕,休耕的土地可以用来喂养牲畜。但是,中国农民却不能如此奢侈。
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中国农民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广袤的大平原创造了统一的大帝国,统一的大帝国促进了人口的大增长,而增长的人口只能在相对不足的土地上耕耘稼穑。
这是土地资源禀赋。
同时,还有农作物的资源禀赋。美洲种植玉米,而玉米易于成活、产量也高,所以玛雅人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修建巨大的金字塔。但是,中国北方以稷、黍为主,中国南方以水稻为主。这两种农作物完全没法跟玉米比。中国农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生产出足以养活自己的粮食。
这是作物资源禀赋。
土地资源有限、作物资源有限,庞大而不断增长的人口怎么才能养活自己?只能向技术要生产力。所以,古代中国的农业虽然起步晚,但技术水准却相当高。
在春秋时代,中国农民已经采用了垄耕种植法,即:庄稼成排种植在较高的田垄上,垄与垄之间以沟为间隔。而这个方法,欧洲农民直到17世纪才开始使用。
《汜胜之书》
汉代的《汜胜之书》记载,当时的单位亩产已经非常高,两个农民种十亩地就可以供这两个人吃26年。这肯定是夸张了,却足以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准相当高。尤其是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中国农业的技术水准更是完胜其他地区。
于是,中国农业生长为一种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一是需要精耕细作,因为可以耕作的土地不多;二是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因为农作物的产量不高。
所以,中国农业在很早的时候就进入到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均衡态。这就相当于世界各地都在比赛谁能爬上更高的山,而中国农民早早就爬上了一座较高的山,这是先进;然后自己不爬了,悠闲地看着别人慢慢爬,而这就是均衡,也就是不发展了。
甚至,直到现代中国,很多偏远农村的农业工具,仍跟古代中国大体不差。
土地资源禀赋、作物资源禀赋,都是很偶然、很随机的条件。而这些偶然却催生了中国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加劳动密集,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最适合小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你只有给自己家干,才能精耕细作;你只有不断投入劳动力,才能生产足够多的粮食。
而这就是小农经济。
一旦这个路径依赖形成,那中国只能把农业摆在比商业更高的位置上。重农抑商也就在所难免。士农工商这个排序,就说明农业的重要;而耕读之家,更为说明农业才是国之根本。
这是中国独特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重农是重农了,为什么还要抑商?
这就需要把之前的几个因素综合起来。
首先还是资源禀赋的问题。
打开一张中国地形图、再打开一张欧洲地形图,你会发现欧洲支离破碎而中国的华北和华东大平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就为历代中国王朝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低成本的收税。于是,国家的能力更强,足可镇压周围一起政治势力。所以,中国偶有分裂却总会统一。
其次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有偶然事件。
欧洲的封建制直到近代才结束。而中国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就建立了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即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加郡县制,这就是政治上的早熟。别人还是贵族时代,而中国已经是国家时代。国家的追求目标是什么?清晰化、均质化、单一化,只有这样的社会,国家才能理解也才能治理。于是,编户齐民的小家庭才是古代国家的追求目标。朱元璋的认知框架就是大明帝国最好全是一家一户的农民,然后自己作为唯一的地主去收租子。那商人呢?
刘彻
第三是历史在跌宕起伏中不断演化。
汉高祖消灭了异姓诸侯、汉景帝打废了同姓诸侯,诸侯都给打败了。接着还要打击谁?就是商人,还有富人。这些人挡在国家和农民之间,一直做中间商吃差价。他们收钱多了,国家还怎么收钱?于是,汉武帝一出手,就干废了这些人。
但是,基层社会一定要有组织者。所以,投资农业的富人和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豪族。从西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国一直是豪族不死而国家不兴的局面。因为资源都被豪族抽走了,所以国家没有能力抵抗胡人,也没有能力强化统治。国家与豪族的斗争持续了千年之久,安史之乱加黄巢起义这两个大事件,才算把豪族彻底干废。
这个演化逻辑走下来,重农抑商也就成了古代中国的特有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得出的结论就是:农业重要,商业无足轻重;国力竞争就是农业竞争,商业多了自然伤农。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