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没有乘胜追击赵国,而是玩起了心理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没有乘胜追击赵国,而是玩起了心理战

()
中文名:
长平之战后,白起没有乘胜追击赵国,而是玩起了心理战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这一讲,我们先来给长平之战做一个简单复盘。从战损比来看,秦国这边虽然没有具体的伤亡数字,定不了量,但总还可以定性,那就是士兵死亡过半,“国虚民饥”。这就意味着,秦国虽然笑到了最后,但赢得一点都不轻松。 战争前期,廉颇接战失利之后就转为据垒死

秦朝名人推荐

这一讲,我们先来给长平之战做一个简单复盘。从战损比来看,秦国这边虽然没有具体的伤亡数字,定不了量,但总还可以定性,那就是士兵死亡过半,“国虚民饥”。这就意味着,秦国虽然笑到了最后,但赢得一点都不轻松。

战争前期,廉颇接战失利之后就转为据垒死守,那么可以推断,双方真正的兵力耗损应当发生在赵括接掌指挥权之后。当秦昭襄王亲临河内,征发全境男丁困死赵国长平部队的时候,赵军应当既有从长平方向来的突围,也有从邯郸方向来的解围。《韩非子》给出过一点线索,说当时赵国发起总动员,倾尽全国人力奔赴长平,跟秦军争夺上党。

[var1]

这样看来,秦赵双方大大小小的激战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但并没有被记录在案,或者虽有记录但没能流传下来。至于赵括,他在一线发起的冲锋和突围虽然以中计和失败告终,但并不可能毫无斩获。只不过秦国史官从来都是夸耀成功,讳言失败,不会记载这些内容。

那么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假如赵国指挥官不是赵括的话,结局能有多大的不同呢?

我的看法是:赵孝成王耗不起了,心急如焚寻求决战,这就正中白起下怀。而在决战的表现里,赵括虽然全军覆没,但让秦军也狠狠脱了一层皮,好歹也算在下乘的战术里打出了上乘的表现。

那么,白起挟战胜之威,下一步又有怎样的安排呢?

《上党记》有记载说,白起在坑杀赵国降卒之后,把赵军的头颅收集起来,在营垒当中依凭山势筑成高台,模样相当恐怖,后人称之为白起台或者头颅山。

这种手法倒不是白起的首创,而是古已有之的军事传统,称为“京观”,为的是炫耀武功,震慑对手。古代社会,凡是有战争需要的组织,都会发展出来某种造型艺术,怎么吓人怎么来。有在脸上涂抹颜料的,有在聚居点的入口悬挂骷髅的,有在通衢大道沿途立满十字架的。京观应当算是登峰造极的表现形式了,成千上万颗骷髅或者尸骨堆积成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所以历朝历代,京观的传统一直没断。

[var1]

交代几句后话。时光荏苒,到了唐朝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途经长平古战场,看到骷髅和尸骨堆积如山,不禁触绪伤怀,亲自主持了一场祭祀,还把当地“杀谷”这个疹人的名字改为省(xǐng)冤谷。

金皇统元年(1141年),在当地做过县令的王庭直写下一篇《省冤谷记》,提到宋朝官员马城曾经安排县城公务员收掩尸骨,免遭后人踩踏。工程搞得很大,但是等到王庭直出任高平县令的时候,发现马城当年的善举已经被“奸农”破坏得不剩多少了。

王庭直不忍心,于是在当年的清明节操办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然后拜托农民各家各户,虽说让大家把侵占的坟地清退出来已经不太现实了,但不妨在旁边腾出一点空地,修一座纪念堂,让后人凭吊长平历史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抓手。

这座纪念堂,后来几经修,有了一个很正式的名字:骷髅庙。今天我们去高平市郊的话,还能看到这座庙宇。它的外观相当朴素,门前有高平市人民政府立的石碑,标明这座谷口村骷髅庙已在2013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骷髅庙也有一个不吓人的名字,叫赵王庙,供奉的赵王就是赵括。赵括当然不曾称王,他这个“王”,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王,而是骷髅大王。

庙宇叫骷髅庙,赵括的塑像叫骷髅大王,感觉像是当地百姓的俗称,其实这都是明朝官方认证的名号,尤其“骷髅庙”三个大字是郑重其事题上匾额的。

这真是实实在在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但白起搞屠杀,筑京观,既不是嗜血变态,也不是单纯的炫耀军功,而是跟赵国打心理战,为的是迅速摧垮赵国人的抵抗意志。这一系列手段,包括释放240名年少的赵军俘虏,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var1]

为什么要打心理战呢?因为经过长平一战,秦军虽然胜了,但损耗太大,接下来如果再凭蛮力去打邯郸,胜算并不太高。邯郸毕竟是赵国首都,城高池深,历经几代人的辛苦经营,远不是长平那些临时性的壁垒能够比拟的。

那是不是可以暂时停战,让军队好好休整一下,来日方长呢?

这倒不是不行,甚至相当合理,但站在白起的角度,趁热打铁才能事半功倍,一旦自己这边开始休整,也就意味着让赵国有了喘息之机,以后再打的话又会费时费力。从长平到邯郸,一路坦途,行军便利,不如抓紧这个时机,率得胜之师去追打惊魂未定的对手。自己这边战鼓敲得越急促,对方的恐惧也就来得越深刻。一旦恐惧感超过國值,一触即溃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这个道理,在各种博弈关系里都有体现,所以有很多我们误以为的贪得无厌、得陇望蜀,其实只是为了努力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而已。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白起兵分三路:王攻取赵国的武安、皮牢;司马梗北定太原,占有上党全境。那么问题来了:不是兵分三路吗,第三路哪儿去了呢?

[var1]

《资治通鉴》竟然没有交代。追溯史料来源,这段内容是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抄录来的,在原文里边,人家秦军只是兵分两路而已。兵分三路的说法应当来自《史记·秦本纪》,说白起带着一支军队回国了,王和司马梗各领一军作战。无论如何,当王和司马梗两路军队完成各自的战术目标之后,秦军的意图就很明显了:下一步应该会围攻邯郸,如果仗打得顺手,说不定一举就能灭掉赵国。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戏剧性的事情忽然发生了:赵国还没什么表示呢,韩、魏两国先害怕了,请苏代带着厚礼去见应侯范睢,劝说秦国退兵。

很难想象在这个时间苏代依然活跃在外交舞台,但这不重要,我们就当他是苏代好了。

苏代问道:“武安君是不是就要围攻邯郸了啊?”

范睢倒也不隐瞒,坦率承认。

苏代分析道:“一旦赵国亡国了,秦国就该升级了。武安君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一定能获得三公的高位,到了那个时候,您甘心屈居于他之下吗?”

[var1]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三公,一般指的是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名义上既是国家大臣,也是天子的监护人,所以地位崇高,位极人臣。

秦国的职官系统里并不存在三公,所以苏代高明就高明在这里。在秦国当下的职官系统里,白起就算再怎么立功,地位也不可能超过范睢了,范睢自然也就没必要提防白起。但苏代指出,如果白起打下邯郸,灭了赵国,秦国可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到时候秦王升级为天子,秦国原有的职官系统都要推倒重来,而白起作为改朝换代的第一功臣,肯定位列三公,高范睢一头,这让范睢情何以堪呢?

这种话术的要诀,就在于平地起波澜。本来好端端没有痛点,但只要换一套坐标,痛点自然就会暴露出来。

苏代继续分析:“从上党事件来看,天下人都不愿意做秦国人,那么一旦赵国亡国,赵国人肯定是四散奔逃,投奔邻国,秦国空占一大片土地,却得不到多少人口。您不如趁着现在的有利形式,从谈判桌上让赵国割让土地,可不能让功劳都归了武安君啊。”

这话看似平常,其实也很高明,于公于私滴水不漏。前边那番话已经足以打动范睢,那么范睢要想退兵,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而苏代连这个借口都帮他准备好了。

[var1]

范睢果然向秦昭襄王建议,说秦军需要休整,应当停战,让韩、赵两国割地求和。

就这样,韩国割让了垣雍,赵国割让了6座城邑,停战了。这当然让白起大为光火。从此,白起和范睢之间就产生了深重的怨念和冰冷的猜忌。我们在看过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典范之后,即将看到白起和范睢这一对“将相不和”的典范会产生怎样的内耗。

这时候的国际局势,虽然和局已定,但整件事里有一个很醒目的疑点还没有得到解答,那就是:韩、魏两国积极议和,最该为议和操心的赵国哪去了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闲山岛海战:日寇主力舰队被灭(《闲山岛海战》)

1592年6月下旬,日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日舰队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攻势,朝鲜水军以其全罗左右道的舰队和庆尚右道的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李舜臣率领这支联合舰队主动出击。7月7日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俄罗斯,不想再出卖子宫了 | 地球知识局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8-俄罗斯代孕作者:一拳一头北极熊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金枪鱼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俄为何突然禁止代孕?揭秘代孕流水线的背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