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长平之战的背景与经过 我们可以把长平之战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赵国接纳上党献地——廉颇与王龁在长平相持——赵国换将赵括——赵括深陷重围——白起杀降,至于后面的邯郸保卫战和信陵君救赵,则是这场战争的余波和收尾。历来史学家包括文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var1]
一、长平之战的背景与经过
我们可以把长平之战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赵国接纳上党献地——廉颇与王龁在长平相持——赵国换将赵括——赵括深陷重围——白起杀降,至于后面的邯郸保卫战和信陵君救赵,则是这场战争的余波和收尾。历来史学家包括文学评论家们争议的焦点,也正是集中在这五个阶段上。相关的问题有很多,例如赵国该不该接纳上党?廉颇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赵括为何会轻率的落入陷阱?白起为何杀降,又杀了多少?本文将尝试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重新解读和讨论。
首先,我们要对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做一个简单的阐释。长平之战起于赵纳上党。公元前262年,也就是长平之战爆发两年前,秦军攻下了黄河北岸的韩国战略要地野王,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中心地带的联络通道,这迫使韩国将孤悬敌后的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求和平。而上党郡守冯亭与百姓都不愿拱手投降,他们集体向邻近的赵国请求归附,以此联合共同保卫上党。而韩国则对于上党郡的行为无能为力,只能告知秦国“赵起兵取上党”以推卸自己的责任。得知消息的秦国自然咽不下这口气,公元前261年,秦将王龁率军队攻入上党,赵国将领廉颇则予以反击。自此,秦赵两军开始在上党西面的长平之地对峙。廉颇采取坚壁清野,固守不出的战略,虽多次在小规模战争中失败,但战线非常稳固,秦军无法前进一步。
[var1]
但在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对峙中,秦赵两国都有些坚持不住了,秦国宰相范雎利用赵王对廉颇坚守战术的不满,使用反间计使赵王将主将换成了赵奢之子赵括,己方则派出白起接管秦军。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方针,并大量更换将领,重整队伍全面出击。白起则命令部队佯装失败,将赵括引入了包围圈,又派遣两万余人断绝赵军后路,将赵军分割成两个部分。秦昭襄王得知包围圈已成,亲至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驰援长平,彻底断绝了赵国的救兵和粮食补给。在断粮46天后,赵军彻底支撑不住,出现了偷杀相食的景象,绝境之中,赵括亲自领军突围,被秦军射杀,最终两部赵军皆向秦军投降。获胜之后,白起尽杀赵军降兵,打算继续进军,彻底灭亡赵国。但在苏代的劝说下,范雎向秦王建议与赵、魏将和,长平之战至此结束。总结而言,长平之战是战国局势的一个转折点,强大的赵国自此彻底衰弱,秦国最后的强敌被打败,从此傲视群雄。从此之后,唯有合纵抗秦,才能抵御和延缓秦国的扩张之路,这才有了后来邯郸保卫战和六国合纵抗秦局面的形成。
[var1]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参战兵力为45万,而想要彻底包围并封锁以能征善战而出名的赵军,秦国投入的兵力只多不少,算上后续昭襄王征发的国内兵力,恐怕超过了百万之数。对于这样一场战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惨烈战役,我们恐怕很难单纯的从《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中了解或还原真相,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于地理学,利用军事地理学的手段,从交战地形,双方军队的进军路线等方面对这场战争做出新的诠释。
二、何谓军事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本质是战争的产物,它是为战争服务的,军事地理学的定义随着一战的进行而逐步完善,又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可以简单将军事地理学定义为:以现代地理学原理、方法为基础,研究与利用军事地理要素,从而指导军事决策和军事行动,解决军事问题的一门军事学科。其包括对于自身理论的研究,即理论军事地理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应用军事地理学)两个研究领域。在1966年的美国地理协会军事地理委员会议上,主席路易·C·佩尔蒂对军事地理学的归属和分类做出了定义,1986年,国内学者王照和陈力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式,时至今日,关于军事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区域等基本问题依然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但根据军事地理学自身的定义,我们可以对研究的三个要素进行总结。一是战争,即军事地理学服务的对象,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必须针对具体的战争情况;二是军事地理要素,其包括空间因素(例如点、坐标、形状)、自然因素(例如地形、植物、气象、温度)和社会因素(例如政治、经济、人文);三是军事地理环境,其是由军事地理要素构成的,但又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下作用于战争,常见的有自然军事地理环境(按气候带、地形单元等划分)、政治军事地理环境(按政治制度、宗教特点等划分)和经济军事地理环境(按区域经济类型、区域经济水平等划分)。
而在中国,军事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地形”篇专门分析六类地形(通、挂、支、隘、险、远)的特点和在战场中的应用情况。后来两宋时期的《武经总要》,明清时期的《筹海图编》等都是军事地理学的杰出著作。而在清末民初,军事地理学作为一门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通过“西学东渐”的途径在中国的历次危机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为历次战役的策划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把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867年江南制造局的翻译活动为起始,甲午战争后学者们学习西方军事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翻译的西方著作数量飞速增长,而作为清末陆军学院的武备学堂则开设了“战法、地势、测绘”等专门课程。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918事变,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拐点——从此这一科目成为了体系完备、实用性极强的独立学科。大量学者以笔代枪,积极投身于抗战救国的事业中。抗战胜利后,军事地理学的发展转向国防地理研究,以杨德安《中国国防地理》作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在对内战的忧虑和国防建设的未雨绸缪中陆续出版。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1世纪,军事地理学应该研究什么,在历史领域而言,我们又应该怎样将从探索地理状况出发,从而对军事行动做更好的阐释?这里笔者参考了《军事历史》2017年第6期周蓉、邹赜韬的文章,将历史军事地理学的叙述模式分为十二个方面。
1、历史战争地理:研究战场的定位、部队的行军路线以及地理形势对战争局面的背景性影响。
2、历史兵力地理:研究各区域的兵力分布,兵种构成及其对总体军事形势的地理意义。
3、历史兵工地理:研究兵工生产的的区域特色,并分析有关军工产品装备部队后对部队战斗力之地域特色所产生的影响。
4、历史兵源地理:研究有关军队的士卒来源,并结合风俗地理、体质人类学等学科综合评估士卒群的环境适应范畴。
5、历史关隘地理:研究关隘、长城的兴废,及其人文、自然地理意义。
6、军事古地图学:研究相关古地图遗存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及折射的军事测绘技术水平。
7、历史军事交通地理:研究军用交通的通达情况,并在复原相关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评价其对军事活动的地理作用。
8、历史后勤补给地理:研究对前线部队粮、衣、用补给的路线、成本,并评估其对相关军事活动的地理影响。
9、历史军事人才地理:研究将领等军事人才的籍贯分布,并尝试摸索其中的分布规律。
1、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思想及其文献:研究相关军事家的军事地理思想及其应用。保护、整理、深入研究相关沿革军事地理古籍以及出土文献资料。
11、历史军队疾病地理:研究军队中疾病发生的地理原因、军队中防疫的地域特色以及军队行动对疾病扩散的地理影响。
12、军事语境中的人地关系:研究战争、军事屯垦等军事性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印象以及相关结果的反作用。
对于长平之战这样的古代经典战役而言,军事地理学的研究意义则集中于前几点。通过对古战场地形地貌,军队行进、驻扎、对峙情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整场战役。
三、从上党郡说起——论上党郡的地理位置和赵国接收的必要性
史学家们普遍认为,韩国将上党郡献于秦国实属无奈,孤城悬于秦、赵包围之中,终将被吞。但对于赵国是否应该接受上党,从古至今学者们的观点各有千秋。太史公以那句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评价赵国接受上党的行为,他认为赵国接受上党,应归罪于平原君未睹大体,利令智昏,甚至有其“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的评价。后代学者们也多赞同此论,认为冯亭将上党献于赵国,是一条毒辣的嫁祸之计,此计使得赵国被迫与秦兵戎相见,从而引发了长平的惨败。现代甚至有冯亭乃秦国间谍的论调,认为赵国受地开战实属贪婪所致。当然,提出异议的学者们也不少,例如三国时期的大儒谯周有云:“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则一针见血的指出:“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故赵之祸不在于受上党,而在于用赵括。”
笔者十分赞同胡三省对于赵受上党的判断,实际上我们只要稍微罗列一下秦灭巴、蜀之后的战争记录,就可知局势的危急: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秦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迫使韩魏割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秦攻魏河西,魏献安邑地求和。
公元前284年,秦加入燕、赵、魏、韩联军,重创齐国。
公元前279年,秦起大军攻楚,陷夷、邓、西陵。
公元前280年,白起伐楚,攻占楚都郢,夺巫、黔中,设郡。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秦大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五万,围困魏都大梁。魏献南阳求和。
这一串串血腥的战争记录背后,是秦连败韩、魏、楚、齐等国,攻城略地的情状。而在秦国与其他几国交战的同时,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军队实力,先后击溃林胡何楼烦,又吞并中山,国力大为增强。事实上,赵国已经成为当时唯一能与秦相抗衡的国家。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赵国的接连扩张建立在对于秦国扩张的默许甚至是支持下,赵国很好的利用了秦与其他国家的交战,坐收渔翁之利。也正因为此导致赵国与其他五国关系紧张,乃至于在长平赵秦对峙的近三年时间里,其他五国未动一兵一卒,而即使在赵军被围的紧要关头,楚齐等大国也未能回应赵军的求援,坐视其被灭。直到长平兵败,赵国军队丧失殆尽,赵国才想起和其余五国修缮关系,从而组织起了邯郸保卫战,将失地尽数夺回,这也是赵国在战争中学到的教训之一。
[var1]
让我们回到上党献城的前夜,此时,秦国在打服了楚国后,又于公元前265年攻取韩国少曲、高平,公元前262年攻下野王控制了韩国南阳。从此上党成为了孤城,韩国被拦腰斩为两截。但从上党郡的地图上看,秦国不断的进攻韩、魏两国,实际上也是打通了一条通往赵国的通道,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六国中唯一实力保存较好的赵国。因此,无论赵接不接受上党,秦国的军队也迟早会踏上赵国的土地,收取上党引来兵端之说,显然是错置了因果。
另一方面,赵受上党也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防守阵线。从地图上来看,如果上党被秦国吞并,秦的河西、河东、南阳和上党将会连成一片,秦国可以不用通过殽关、函谷关的险道直攻赵国腹地。如此一来,一旦上党落入秦手,秦国就可以形成西、北、南三面夹攻邯郸的态势。而假如赵国可以占据上党,那么就可以把防守阵线设置在远离邯郸的上党高地,从而更利于防守。而失去上党的秦国则难以从河西继续进攻韩、魏两国,其在南阳的统治也岌岌可危,因此赵据上党实际上是减轻了秦国对于东方各国的压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冯亭的献城行为也可看作是拖赵国下场与秦国交锋的策略,至少在保全韩国上,献城于赵无疑是一步妙棋。可惜六国中最强的赵国也无力抵挡秦国的兵锋,冯亭本人也在长平之战中身死,连带着上党军民一起,死在秦军的坑杀之下。
[var1]
总结而言,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看,夺取上党,则秦可居高临下直取邯郸,而接受献城,赵可以据守高地为邯郸设立天然屏障。在秦欲攻赵的大背景下,赵国接受献城理所应当。更何况,在赵国接受上党后,仍可以集结超过四十万军队与秦军对峙三年之久,则足以证明其保卫上党的决心和实力。因此,把长平之败归罪于赵收上党,实属是投降主义的无稽之谈。
四、老将的智慧——论廉颇为何固守长平与赵军的三道防线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赵国决定接受上党郡,同时派遣老将廉颇前往上党地区抵御秦军,廉颇选择在长平地区建立防守阵地(一说廉颇在与秦军交战后进驻长平)。长平地区,即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市,当年长平之战的主战场包括了以长平村为中心的丹河两岸南北3余千米,东西1余千米的狭长地带。那么,为何廉颇要选择在长平地区防守呢?从地图上看,长平是整个上党郡西南方向的咽喉要道,秦军在占据河东和南阳后,有两条路线进攻赵国,一是走乌岭-空仓岭一线;二是走羊肠坂-天井关一线,但无论走拿一条线路,长平都是军队前进的必由之路。因此,廉颇带领的赵军只要牢牢守住长平,就能断绝秦军对于上党,乃至于邯郸的进攻。
[var1]
让我们更加详细的从地理军事学的角度看一看上党地区的情况。如前文所说,上党地区呈一个狭长的长方形,长41千米,宽37千米,总体面积大约946平方千米。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丹河与地势平行贯穿全境。境内高差300米,最高点为东北角的高泉山,海拔1391米,最低点是中南部的丹河东岸杜村,海拔800米,全境相对高差591米。整个区域内有多种地形,其中河谷平川区占总面积16.7%,黄土丘陵区占总面积48.4%,中低山区占总面积34.9%。对于战争而言,西北方向的高平关、长平关、故关等都是易守难攻的雄关,关隘背后的平原和河谷则利于部队辎重的运输,因此长平战场对于赵军防守部队的优势很大,廉颇选择此地可谓是当时状况下最好的选择。
在进驻长平后,廉颇设置了三道防线,分别为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和百里石长城防线。
[var1]
空仓岭防线,是长平防线中地势最为险要,地理位置最为重要的防线。它以空仓岭为中心,北至发鸠山、南至高平的武神山一带,南北长约4千米。空仓岭海拔1180米,中央有一个名叫“高平关”的巨型陉口,左边是笔直的峭壁,右侧是陡峭的山涧,关口东西长350米,南北宽1000米。廉颇在此处修筑防线后,还在关内的浩山南侧河口和北侧河口修成了一座新的城池,与空仓岭形成犄角之势。从整体来看,空仓岭防线是上党地区赵军防线的最西端,是抗秦的第一道防线。
[var1]
丹河发源于高平、长子界山丹朱岭,由高平中央经过晋城地境流入黄河。廉颇利用丹河两岸的开阔地构筑了第二道防线。这道防线从丹河东岸的赵庄起始,穿过大粮山直到高平、晋城交界的上、下城公村一线。根据当地时代传下来的故事,赵括即被秦军射杀在围城村,当地村民将他的尸体安葬在岭南,赵村由此得名。而大粮山则得名于廉颇囤积粮草之地,时到今日山上仍有廉颇屯、廉颇庙等后人纪念之处。大粮山主峰七佛山高1220米,山脊较为平缓,适合士兵驻扎。更为重要的是,此山是高平中部群山中的最高峰,站在山顶,向东北方向可以看到故关,西南方可以看到空仓岭,可谓是赵国整个防线的绝佳观察哨。在大粮山脚下,左右两侧都是平坦的河谷土地,沿着这条路向东北方向前进,便可直抵赵国首都邯郸。因此,廉颇将大粮山作为赵军第二道防线的指挥中心。而位于高平北7.5千米的韩王山,则是与大粮山相对应的第二个观察哨。韩王山主峰高1186.3米,山势极为陡峭,从山顶看去,周围几十里的景象一览无余,山上建有亭子,相传廉颇当年曾在这里观察敌情,因此韩王山侧蔓延的山脉也称将军岭。关于韩王山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当年上党郡守冯亭率领军民降赵后设帐于此,为赵军充当幕僚,长平之战中冯亭战死沙场,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韩王。在赵军第二层防线的北部终端,是名为长平关的天险重隘。长平关海拔1100米,北部为河流源头,南部为丹河河口,东西两侧各有高峰,高达1131米。此地的山岭原名丹朱岭,又称武讫岭,据晋人记载“秦赵战于长平,赵军败退,秦将白起逐至此,因名武讫岭。”
赵军的第三道防线被称为百里石长城防线,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这道防线西起丹朱岭,经南公山、羊头山至马鞍壑,因为沿山岭修筑长达百里的石制防线而被称作百里石长城。
在廉颇的布置下,赵军形成了以空仓岭为前哨,丹河防线为主阵地,百里石长城为后防的三道防线。公元前262年,王龁领兵自咸阳经乌岭直入上党地区,与赵军在空仓岭展开激战,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到了7月,秦军突破了空仓岭防线,深入到丹河一线。自此,廉颇依托丹河防线据守不出,秦军屡次挑衅均未占到便宜。在丹河阵线,赵军既有水道极宽的丹河可以依仗,又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秦军无法跨丹河一步,双方陷入僵持局面。
[var1]
五、赵括之败——再论白起突破天险与坑俘数目
公元前260年,赵括取代廉颇为赵军主将,历代学者大多嘲讽赵括纸上谈兵,误入圈套,却往往对白起用奇兵断绝赵军后路的精妙战略构想称赞不多。(主要受白起坑俘之事影响)白起到达长平后,命令部队诈败而走,从而诱使赵括放弃营垒主动进军。另一方面,他又派遣两万五千名奇兵向东渡过秦河直插仙公山,再绕大圈折回赵军百里石长城后,断绝赵军粮道和援兵。另外五千军队从小东仓河床和故关一带将赵军一断为二。正在赵军被团团包围之时,赵国遣使齐、楚、魏求援,但由于自身之前的作壁上观吞并中山之举,其他国家均无救援的打算。至此,赵军陷入绝望境地:在高平至长平关一线,是凭借丹西壁垒防守的秦军;百里石长城背后的长平关至故关一带是白起派出断绝后路的军队;另一止秦军奇兵则控制住了泫氏-故关一带。赵军则被分割为韩王山为中心的泫氏-长平关-故关一带缺少粮草的主力,和以大粮山为中心的后勤部队。经过46天的固守,赵括将赵军分成四队轮流突围,最终自己亲自上阵拼杀,死在了两军阵前。剩余的赵军在投降后被白起尽数坑杀,长平之战至此结束,赵国国力大为衰弱,只能求助于他国与秦对抗。
[var1]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还想对于白起坑俘的数量进行简单的讨论。《史记》记载白起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前后共斩首四十五万。对于后者,应为赵军投入长平之战的全部兵力,基本无可非议。但对于坑杀的数目,历来学者们争论不休,朱熹认为,这四十万能征善战的赵军将士不可能束手赴死。胡三省也在《资治通鉴》的注解中写到“兵非大败,四十万人肯束手而死邪?”但依靠现有的资料,似乎也无法从根本上推翻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的说法。
在这里,笔者想从两个方面谈一谈白起最后坑俘的数量。第一,从秦赵军的总体兵力看。根据《史记》赵军倾全国之力,出兵四十五万,5万死于前面的战斗,另外4万投降后被坑杀。但从秦军的兵力来看,想要歼灭这样一支军队,而且是以包围的方式,自身的兵力不说倍于赵军,也起码不会少于对方的兵力。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秦昭襄王发国内十五岁以上男性从军,秦军总兵力至少在5万以上,甚至可能超过百万。而在战后,据《资治通鉴》记载:“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战国策》同样记载,长平之战使得秦国“国虚民饥”。因此秦军的损伤数额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恐怕不少于2万。以此反推,赵军能够歼灭2万的秦军,即使是凭借雄关固守,自身可能只付出5万的代价吗?更何况,秦军在夺取空仓岭的战斗中伤亡不大,廉颇在退守丹河后,更是固守不出,秦军的伤亡只可能来自于赵括的进攻和最后的拼死一搏。从另一方面讲,假使赵军没有在最后的冲杀中遭到重大打击,也不可能尽数归降,因此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逻辑是:赵军在最后的反扑中付出了超过二十万军队的代价,重创秦军,最终归降,剩余的军队被白起杀死。这样计算,最后投降的赵军恐怕不会超过2万。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对白起坑俘一事进行考察,这样疑点就更多了——白起并无坑俘的地点和时间。后者很好理解,《史记》中记载“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白起显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几十万降兵的粮食问题,只能尽快解决。而在冷兵器时代,并无好的器具和手段,想要在一两周之内完成这个过程并不现实。关于地点,在长平战场的附近,有两处可能的坑俘地点,一为省冤谷,二为头颅山。前者为当地传说中的赵括被射杀之地,后者为《高平县志》中记载“秦坑赵众,收头颅筑之于垒中,因山为台,号白起台”之地。这两处地点就位于秦赵决战之地,因此可能性较大。但作为坑俘之处的山谷地势狭小,《太平寰宇记》称其“东西南北仅六十步”,显然无法作为坑杀如此多数量降卒的地点。而将这批人转运、分批处理,则违背了白起的意图,反而不容易实现。由此可见,白起最后坑杀的的赵军降卒数量,绝没有四十万那么多。
[var1]
余论:千年之后,回顾长平
当我们以所谓的“后见之明”去评价历史事件时,往往会破除原有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是英雄人物的神秘面纱,从这一角度来看,古往今来的著名战役往往是在众多偶然的基础上诞生的,败者所做出的的,并非全部是错误的决定。以长平之战而言,赵国接受上党的决策并无实际上的失误,秦军取得的大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于赵括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昏庸——在最后的拼死一搏中,正是他的英勇表现带给了秦军重大伤亡,乃至于当地居民给赵括立碑尊称其为“赵王”。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学解构主义,但我们更应该记住并称颂的,是白起佯败退,纵奇兵的优秀战争决策,这使得长平之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典范,也以此役一举奠定了战国的局势,自此之后,秦统一中国的道路上再无敌手。如今,当我们再次翻看古长平之战的地图,细看这秦赵两国士兵们拼死搏杀的山峰和河谷,也只能长叹一声世事沧桑,变幻无常了。最后,让我们以一首后人歌咏长平古战场的诗来结束本文。
咏废长平城
元好问
作计千年复万年,似嫌蒸土不能坚。
至今讲武人何在?衰柳残阳有暮蝉。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陈矩:权倾天下的太监,死后百官为他送葬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历史上的宦官多半都是恶贯满盈的,特别是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是如何治理国家的?的相关内容。武媚娘当上皇帝后,为了详情>>
古代厕所多“豪华”,不可想象 对于穷人来说,厕所就是在地里挖个坑,解决内急问题,粪便用于还田。但对于古代的富人来说,厕所也是一种炫富的工具。古代的厕所有多豪华,令现代人都瞠目结舌。 秦汉时期,皇帝专设“侍中”一职,侍中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随时侍候皇帝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