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亡国的经验教训,采用封王戍边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治。不过将自家人封王守卫边疆的制度会导致藩王佣兵自重。 朱元璋年老时,告诉朱允炆,如果等他百年后,有人犯上作乱,他的叔叔们会起兵勤王,保卫大明江山; 朱允炆反问到:皇爷爷,如
曾巩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面对韩世忠的质问,秦桧为什么没有报复?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卫军,怎么最后不战而亡了?
崇祯让法师预测明朝国运,法师说了四个字,崇祯高兴明朝却亡了
给宋朝带来绝望的女真族究竟是何方神圣?现在他们是否还存在?
朱棡逝世打乱朱元璋布局,朱允炆:三叔若活着,朱棣肯定不敢造反
他被称蛐蛐皇帝,却是一代明君,但这个国策却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亡国的经验教训,采用封王戍边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治。不过将自家人封王守卫边疆的制度会导致藩王佣兵自重。
朱元璋年老时,告诉朱允炆,如果等他百年后,有人犯上作乱,他的叔叔们会起兵勤王,保卫大明江山;
朱允炆反问到:皇爷爷,如果是叔叔们犯上作乱呢?谁来保护大明江山?
这个问题朱元璋也回答不上来。朱允炆在心里清楚叔叔们的权力过大,他登上皇位后,就着手开始削藩,由于操之过急,导致一位皇叔因惧怕身死,这就让天下的诸王人心惶惶,终于有头铁的朱棣忍无可忍,直接起兵“靖难”,与朝廷大军直接拼了起来,本来双方势力是不对等的,即使藩王再厉害,在朝廷大军威慑下,也是如鸡蛋碰石头,但是朱允炆的一系列骚操作下,居然仅仅四年就被朱棣直接打到南京,丢掉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朱允炆称帝后,都做了些什么导致叔叔们就造反了呢?
朱允炆并不像大家印象中的那样是一个“仁弱”的形象,他做事其实十分的绝情和狠辣,而且不留余地。削藩其实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可朱允炆用了最残酷的那个,连续废了四个叔叔,都是贬为平民,发配边疆,自生自灭;逼死湘王全家,面对燕王的示弱,将质子送到南京,还是不满意,咄咄逼人,才使得燕王起兵。如果不是他做事太狠,真不一定会有内乱,毕竟太祖朱元璋才刚刚去世,余威犹在。
燕王朱棣在秘密准备起事,但是被府中的奸细告发,军中大将于谅、周铎被杀,建文帝下旨训斥燕王,燕王装疯卖傻躲过一劫,但是不久燕王再次被手下出卖,于是燕王孤独一掷,派兵控制北平,正式打出“靖难”的口号起兵,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继续沿用老爹朱元璋的洪武年号,也就是不承认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
朱允炆面对起兵反抗的叔叔朱棣,起初并没有重视,错过了扑灭内乱的最佳时机,朝廷与燕王交战三年,大小战役不下百次,互有胜负。在战争初期,朝廷大军在实力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论军队数量、后勤粮草保障、天下的民心都在朝廷这边,但燕王朱棣凭借着多年的军事经验,慢慢的将战争的天平一点点向他倾斜。
朱允炆时期,藩王的实力到底如何?
朱元璋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斗争,一刀一枪的打造出了一个大明王朝,他深知自己的江山来之不易,自然希望朱明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对于外姓将领朱元璋始终不能完全放心,于是他将朱家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通过他们来戍边,以此开稳固江山。老朱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他将儿子们封在外面领兵,当然不会威胁到他,但是他儿子继位后,这些弟弟是否会服气,这个就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了,更何况后来是孙子继位,外面的这些叔叔肯定有心中不服的。
朱元璋一共分封了二十几个藩王,单个来看的确是无法威胁到朝廷,但是合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老朱分三批将二十多个王爷分封在全国各地镇守,以此实现了朱家人统治大明江山的格局。
这些藩王是实力也是有强有弱,封地处于内地的藩王普遍较弱,处于北边抵御游牧民族的藩王实力较强,总共九位,从辽东到甘肃一线,历史上称为“九边”重镇。因此这些藩王长期和北元余孽作战,军队战斗力和个人统兵能力都很强,这些人中最强的就是后来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朱棣的封地是北京,长期正面对抗北方,因此兵强马壮。
既然双方实力差别如此之大,那为什么朱允炆四年后就输了呢?
封王戍边的政策就是朱元璋给孙子朱允炆挖的一个大坑,稍微不注意就会导致内乱,这也是朱允炆丢掉皇位的根源。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朱允炆的一败涂地?
第一:朝廷军队无人可用。
朱元璋在位后期,担心文臣武将架空年幼新君,于是为了给朱允炆留下一个温顺的朝堂,他有目的的开始清除功臣,大量能征善战的将军被杀或者被贬,导致后来面对藩王的军队,朝廷大军竟然找不出一个能打的将领,全都是绣花枕头,朝廷的军事实力由此大打折扣,没有了削藩的武力保证。
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后,采取的是以文治国,对于军队的建设并不太看重,他选拔的人才都是些文人,空谈误国,此时朝廷中能够统兵作战的将领已是凤毛麟角。
第二:错判形势操作过急。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政策是否是对的呢?其实是对的,就如清朝康熙帝也进行过削藩,面对尾大不掉的藩王集团,应该采取分化、瓦解、徐徐图之的策略,而不是太过激进的手段,这样会让藩王抱团自保,为朝廷树立了大敌。
朱允炆首先是借口周王谋反,取消了他的爵位,将之贬为庶人,还发配到云南,这真的是毫不留情啊,自己的亲叔叔,又没有反抗,这样刻薄寡恩,导致其他藩王的忌惮和不满。接下来,他连续如此又处理了四个藩王,合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五位藩王结局惨淡。这样就完全激发起藩王的自保和反抗之心,左右是个死,还不如放手一搏。
第三:仁慈软弱志大才疏
朱允炆在镇压燕王朱棣时说“务使朕有杀叔之名”,这就是无知的表现,本来军队间互相对峙,你这命令一下,军队畏手畏脚,焉有不败之理,好几次朱棣都是因为朱允炆的这一命令才得已保命。关键时仁慈,真正需要当机立断时又软弱犹豫,想着要收回所有的权利,又不精心策划,一味地蛮干,最后的结果也是预料之中。
反观朱棣,年轻时就征战沙场,手下文臣武将也是富有才干智谋,而且起兵后快速笼络了军队人心,联合其他藩王,尤其是势力强大的宁王,此消彼长之后,对朝廷的胜算就更大了。
总结:
朱允炆的一番操作下,朱棣意识到坐以待毙也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在暗中积蓄力量,扩军备战。当朱允炆的目光看向这个四叔时,朱棣果断以“清君侧”的口号起兵靖难,向这个侄子表明了自己的反抗之心。
朱棣带兵一路从北京打到南京,其他藩王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了朱棣,结局没有悬念,能征善战的朱棣打败了志大才疏的朱允炆,顺利做了皇帝,一代永乐大帝横空出世,带领明军五次亲征漠北,横扫草原,留下了赫赫威名。
戊戌变法失败前一两天,预感大势已去的光绪帝动了真情,他对仍然追随他的大臣说:“朕不自惜,死生听命,汝等肯激发天良,顾全祖宗基业,保全新政,朕死无憾。”这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农历八月,这位从虚岁5岁就开始登基为帝,一直被慈禧控制摆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近来,因安徽省黄山市是否应该恢复古称“徽州”,在网上引起热议。其实,黄山(徽州)名称的变化,只是古今地名变迁的一个缩影。中国固然也有如同“永恒之城”罗马一样建成之后两千多年名称不变的地方(譬如无锡),但更多的地方详情>>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历史上杨文岳是什么人?他为何会败给李自成?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1629年李自成为反对明朝政府率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80年代的故事,例如我国80年代的铁路里程、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我国80年代的工资情况。作者的很多朋友都出生于80年代中后期,目前,已经30多岁了。大家在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时候,时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