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倾国之战的底气 孙权求和的原因 详细解读夷陵之战的多方因素

刘备倾国之战的底气 孙权求和的原因 详细解读夷陵之战的多方因素

()
中文名:
刘备倾国之战的底气 孙权求和的原因 详细解读夷陵之战的多方因素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公元219年12月,关羽遭东吴军擒杀;公元221年7月,刘备以蜀汉(以下称季汉)主要军事力量,出征讨伐孙权。 丢了荆州的刘备集团 当时整个季汉的总兵力大约11万多,刘备以4万多兵力为前部,大举攻打荆州,另外刘备还亲自带领2万多精锐部队殿后

三国名人推荐

公元219年12月,关羽遭东吴军擒杀;公元221年7月,刘备以蜀汉(以下称季汉)主要军事力量,出征讨伐孙权。

丢了荆州的刘备集团

当时整个季汉的总兵力大约11万多,刘备以4万多兵力为前部,大举攻打荆州,另外刘备还亲自带领2万多精锐部队殿后,一共六七万的兵力。在进军的路途中,刘备以金钱和爵位煽动西南地区的蛮族来加入他的联军,零零散散拼凑起来,形成了大约有8万以上的总兵力。

刘备还勾结异族参战

刘备出征的时候,关羽已经遇害1年半多了,可见刘备为了发动大规模战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囤积粮草军械,聚集和招募兵源,以及煽动异族参战。

当时诸葛亮和刘禅只有少量兵力留守成都,马超也只有少量兵力驻守汉中。其他各地也只有少量的部队留守,可以说精锐尽出,倾国之战。

曹丕的军事策略——重兵威慑东线

当时曹魏的军力布置中,除了曹真在雍凉地区以防御状态应对季汉,其他大量的主力军队都是沿着与东吴的防线布置的。

如果要魏军乘虚攻击季汉,那么就需要调动大量的东线部队往西线转移,路途遥远,如果真的讨伐季汉,则季汉必然已经回防。

如果乘虚攻击东吴,那么无需做大规模军事部署,直接动用东线大军即可。

从军事部署角度来看,曹魏大军,有着较高的概率,一定会发动对东吴进行乘火打劫的军事行动。

江淮之间的厮杀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之前,魏军和吴军已经发生了许多次的交战,220年,曹休出兵,焚毁了孙权的芜湖大营。221年4月,曹仁和徐晃攻占了孙权的襄阳,并且强行迁走了大量的人口。221年7月,刘备又举国来讨伐,此时孙权的军事压力可想而知。

孙权对于夷陵之战的心态

孙权并不是没有足够兵力抵挡刘备,而是害怕曹丕。因为孙刘联盟合起来的实力也只是刚好跟曹丕势均力敌,一旦孙权和刘备鹬蚌相争,杀得两败俱伤,结果一定是曹丕渔翁得利。

曹丕有希望成为渔翁

刘备几乎是举国而来,不得不让孙权暂时认怂,就怕刘备不考虑后果,真的跟孙权直接火拼。毕竟刘备荆州几个郡都被孙权夺了,关羽为首的一系列荆州武将都战死了,数万荆州兵也团灭了。如果刘备孤注一掷,只考虑报仇,不考虑后果,那么孙权是难以承担这类后果的。

从上述的多种角度考虑,东吴大军在前期无非就是能守就守,不能守就撤退,尽量避免战损,避免跟季汉大军决战。这就是陆逊为什么坚守防线,任由刘备派兵挑衅,也不愿意轻易出兵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东吴害怕以及打不过刘备大军。

孙权在此时的策略是,先稳住刘备,先好好和谈,一定不可以冲动,一定要避免东吴的实力被季汉大规模的消耗,避免因为消耗战,自身实力虚弱了,给曹丕一统天下的机会。

曹丕对于夷陵之战的心态

曹丕在这一战中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相当于开局就拿了一手好牌。

因为无论是季汉还是孙吴,单个拎出来,原本就都不是曹魏的对手,他们只有报团取暖,才能抵挡曹魏的压力。如今孙刘交战,无论如何,曹丕都是有较大机会获利的。

磨刀霍霍向孙刘

自从关羽北伐,威震华夏开始,到吕蒙白衣渡江之后,东吴的军队不仅擒杀了关羽,而且夺取了季汉政权的荆州地区。东吴政权的版图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东吴的势力开始进入如日中天的程度。

曹魏大军重兵威胁东吴,原本是为了维持战略平衡的需要,因为那时候的东吴太强了。

如果曹丕选择趁火打劫消灭季汉政权,无非就是跟东吴形成二分天下的局面。甚至随着曹丕趁机去吞并汉中和益州,也给了东吴大军很多机会。既可以趁机夹击季汉,夺取益州,跟曹丕的军队在益州开战,还可以选择和季汉携手,一起抗击曹丕的吞并。如果这样做,曹丕就太被动了。

但是曹丕如果能趁机袭击东吴,夺取建业,那就会对东吴势力造成承重打击,如果能乘虚消灭东吴,那么剩下的这个连续遭遇2次大败的季汉政权根本无力独立抵抗,只能等待被继续吞并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曹丕,这让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孙权当时的恐惧,因为无论是否可以战胜刘备大军,孙权都时刻面临曹丕可能发兵来袭。

孙刘的博弈

孙权和刘备之间,当时存在很多个可能性

孙权的底限是不能超过当初刘备原有郡县,但是孙权并不清楚刘备到底意图吞并多少郡县,是想收复旧土,还是想夺取整个荆州,还是想彻底消灭孙权势力(这个很难的),还是只是为了复仇,才跟孙权决一死战的。

这就是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刘备和孙权当时的局势。

其实博弈双方都需要避免大规模消耗,但是区别是,刘备到底能从孙权那里夺取多少面积和数量的荆州郡县。

孙权起初只是想避免消耗而已,主要是为了保留实力被对付威胁最大的曹丕,真正的目标,并不是趁机一举聚歼刘备主力,因为真的灭了刘备,孙权后续也做不到单独对抗曹丕。

许多人通过演义了解到的信息是,陆逊在猇亭之战中,用兵如神,以退为进,趁着刘备七百里连营,把兵力布置的太分散的时候,一举击溃了刘备。

但是其实这不是孙权和陆逊的最初目标,最初东吴军队只是打算坚守的,并没有打算决战,要不然,前面其实就有很多机会的,但是东吴军队其实连尝试都没有尝试过,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陆逊发动决战的原因

在东吴和季汉对峙了半年多之后,陆逊决定要发动反击战了,但是原因并不是因为刘备的七百里连营暴露了弱点,东吴军队有了可乘之机。

刘备军力部署

从军事部署角度分析,刘备大军不断推进,逐个的夺取东吴的各个险要关卡和郡县,此时刘备已经向前推进了七百里的距离,后方留点兵力驻守是合理的,而且刘备的主要大军依然还是布置在前线和陆逊对峙的,并不存在,前线的兵力太少的问题。

诸葛亮并没有说刘备七百里连营是错的,那是演义给人误导的,陆逊也没有说过。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曹丕说刘备不会打仗。

刘备在东征的时候,一直都是连营的,推进一个地方,就在后面留点兵力,一直都是这样,半年多了,都没有出问题,但是后来被陆逊给击败了,就把问题归结为,七百里连营,这个属于既然战争胜负结果已经有了定论,后人再去找一个理由。

这里主要不是分析刘备为什么输,而是分析陆逊为什么一反常态,大举出兵,击溃了刘备。

陆逊在发动大规模攻击之前,主要分析了两个状况:

1、刘备放弃了水军,只有陆军在推进;2、刘备的营垒都已经固定,没有什么变化。

刘备集团在丢失了荆州,丧失了以关羽为首的荆州军团之后,确实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水军力量了。刘备舍弃水军,以陆军为主力,看似合理,但是确实暴露了一个问题。

如果刘备仅仅只打算在陆地上击败东吴,并没有打算跟东吴来一次水上决战,那么舍弃水军就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却真正暴露了刘备的战略目标,那就是仅仅只要夺取原先属于刘备的西半部分的荆州,而且刘备的营垒既然已经固定化了,说明刘备大军看似主动溺战,实际上已经开始加固防御工事,真正目的是巩固现有战果,并没有更大长远的攻击计划了。

如果刘备真的有和东吴决一死战的战略目标,那么即使刘备军队的水军基础薄弱,也不应该舍弃水军,而是应该大规模打造战船,扩充水军,准备和东吴的水军决一死战才合理。刘备此举彻底暴露了他真正的意图,在博弈论角度来说,刘备此时已经输了,他内心的想法终于被孙权和陆逊洞悉了。

孙权之所以在前期主动要求和谈,就是因为看到,刘备举国之力东征,还水陆并进,似乎是要决战来的,因此孙权害怕了,孙权害怕被消耗。因此对孙权来说,暂时被打得节节败退是可以接受的,最主要是保存实力。

孙权之所以后面就不怕了,敢主动出击了,也是因为,孙权看透刘备了,原来刘备也只是吓唬孙权的,刘备的战略意图仅仅是夺取西边的半个荆州。因此对孙权来说,这就不好玩了,好不容易才夺取的地盘,凭什么又被打回去了。况且荆州对于整个东吴来说战略意义又是如此的大,荆州防线对于东吴的意义,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大家可以看一下。

因此孙权不但不打算继续妥协了,而且还要干刘备一次。

就算输了,也无非就是真的把那些地盘给丢了,反正刘备也没有水军来扩大战果。

如果只是打个平手,那就是维持现状,也可以接受。

如果打赢了,那就可以把刚刚丢失的那些地盘也夺回来。

猇亭之战

陆逊偷袭刘备,第一次是没有成功的,但是陆逊却马上又发动了第二次袭击,还用了火攻,这一次偷袭大获全胜,刘备大军完全崩溃了,局面变成了,东吴军队不断掩杀,刘备各营军队不断溃逃。刘备本人也不断向西逃亡,靠着沿途收拢残兵,才勉强在永安稳住了防线。

猇亭之战,真正打的时间很短,刘备大军是短时间内就输了,马上就溃败,刘备并不是组织军队继续决战,而是马上逃跑了,逃到了永安,重新组织防御。

夷陵之战

刘备就算是战败了,也没组织反击,而是收拢残兵,回永安防守去了。这说明东吴方面的猜测是正确了,也就是刘备确实没有打算跟东吴真的决战。

《三国志》云:“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这段记载说明了,刘备虽然惨败了,但是他回到了白帝城,通过收拢残兵,依然还有一定实力,还有跟东吴决战的可能性,这是孙权惧的主要原因,所以才会继续派人过去求情和解。而刘备则借驴下坡,答应和解,接受东吴给的面子。

陆逊最终打败了刘备的大军,6万多是刘备本身的军队,还有几万异族联军。但是刘备即使止损,在永安收拢了大量溃军。肯定不是战死了这么多,如果是真的,那季汉直接要灭国了。当然季汉确实还是元气大伤的。

陆逊没有乘胜追击,一则,东吴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包括灭亡季汉,杀死刘备,二则东吴早就预估到曹丕要开始乘虚攻击东吴了。事实是,曹丕真的发兵袭击东吴了,只不过因为东吴大军严阵以待,曹丕不得不收手。

高潮部分:从湘水之盟,分析刘备的真实意图分析

公元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全境,当时还拥荆州的五个郡。但是没多久,曹操就发兵攻取汉中,刘备此时也急需发动大军与曹操争夺汉中,以达到避免曹操在汉中建立据点,重兵威胁益州北部的安全的战略目标。

曾经,刘备的版图很大

在这个重要的时候,孙权发兵前来夺取刘备在荆州的郡县,导致刘备不得不亲自带兵来跟孙权对峙。

当时的情况跟刘备发动东征的情况是相似的。

湘水之盟和后来的孙刘交恶有重要关系

当时的关羽,就好像后来的陆逊,只能节节防御,不敢大规模和东吴大军火拼。孙权则趁机夺取了荆州的东半部分,孙刘大军在荆州对峙,形势也非常严峻。最后双方不得不达成协议,孙权成功从刘备手中夺走了原本归属刘备的长沙郡和桂阳郡。

孙刘之间当时匆匆忙忙达成了临时和解,刘备才得以带领大军去汉中跟曹操展开厮杀。

但是,湘水之盟和夷陵之战是有差别的

湘水之盟的背景是,曹操正在攻打汉中,刘备的北方军事压力非常大,迫不及待的需要跟孙权签署合约,好带兵去汉中跟曹操开打。

但是夷陵之战的背景是,曹丕虽然重兵部署威胁东吴,还毕竟还没有正式攻打东吴。这给了孙权腾出手来慢慢跟刘备对峙的战略空间,刘备缺乏得逞的外在条件。

如果是曹丕先攻打东吴,刘备再后发东征,那么孙权就有极大概率,第一时间就割让荆州的西半部分。

刘备的战略意图是重夺原本的三个郡

而后来,刘备舍弃水军,直接用陆军开打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刘备真正的战略意图,原来,刘备的真正目标,是湘水之盟的翻盘,是为了夺取西边的那几个郡。

当刘备的战略目标暴露之后,孙权就再无顾忌,陆逊则出兵击溃了刘备。

后记

夷陵之战的多方角逐的原因分析,主要都是大仙个人的主观分析,相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是忠肝义胆的读者,一定会被刘关张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义所感动,认为刘备出兵,就是为了关羽报仇,为张飞报仇,只可惜失败了,自己也因此郁郁而终。

深入人心的桃园三结义

如果是军事爱好者的读者,则会具体分析,当时刘备大军的战力状况,东吴大军的战力状况,再结合刘备的军事策略,陆逊的军事策略,以此分析,刘备犯下了哪个军事上的错误,给陆逊可乘之机,再分析下,正确情况下,刘备应该怎么做。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李嫣嫣:战国时期最惨的女子,被哥哥送给春申君,最后结局如何?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李嫣嫣:战国时期最惨的女子,被哥哥送给春申君,最后结局如何?。战国后期,楚王的君王楚考烈王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之中。因为,身为君主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郑覃:唐朝时期宰相,拜相前后发生了哪些事?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郑覃:唐朝时期宰相,拜相前后发生了哪些事?这一内容。人物生平出身官宦郑覃出自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郑珣瑜在唐德宗、唐顺宗父子年间任宰相详情>>

江西南昌万寿宫遗址现大量“老物件”

守着厚重文化遗产、秉承文化脉络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正不断从保护、挖掘、梳理中重建和复兴。记者从南昌市政公用集团获悉,万寿宫遗址发掘已经完成,发掘出的建筑构件等为铁柱万寿宫复建提供了依据。下一步,万寿宫遗址将重新填埋进行保护,万寿宫博物院的建设也将展开。 万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