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开始播出的时候,约是工作5年后。记得直属领导和我都是该节目的铁杆粉丝,易老师的出书也是买了的。记得当时工作场地在野外,看的是原版,还有他讲空城计时“快来听我弹琴”的桥段。 这些内容在线版或重播里已被删减。这么说是为了表明自己也算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孙权给朱元璋“看门”
220年3月15日 曹操逝世
考古队意外挖出纪信墓,出土大量陪葬品,揭开了刘邦真实的为人
“襄阳说”为什么弱不禁风?“古隆中”为什么不是诸葛亮躬耕地
比魏延还冤的蜀汉名将,因错杀诸葛亮的姐夫,刘备想救都没办法救
曹操当初非要斩杀华佗,原因为何?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曹操文武双全,在北方地区打败那么多乱世枭雄,靠的究竟是什么?
巫蛊之祸的幕后黑手是谁?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内幕
《品三国》开始播出的时候,约是工作5年后。记得直属领导和我都是该节目的铁杆粉丝,易老师的出书也是买了的。记得当时工作场地在野外,看的是原版,还有他讲空城计时“快来听我弹琴”的桥段。
这些内容在线版或重播里已被删减。这么说是为了表明自己也算个老听众,应该有直观的感受来评价这个“三国系列”吧?
易中天的专业不是历史,而是中文系的讲师。但毕业于古中文系,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史书、史记。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全面了解此人及其《品三国》是很重要的。
还记得后来有一期谈话节目,易中天怒怼一位博士生说他上电视是“不务正业”吗?易老师说:这叫“不务专业”,从来没人说电视讲课就是“不务正业”。直接把人怼无语。从这里来看,他其实是对文字特敏感的那种。
《品三国》里也有诸多例子。例如分析“白帝城托孤”时:他说刘备的“君可自取”应该是“自行其是”。还有,易中天本身也有翻译过外国宪法。涉猎了不少历史题材,以上都不是他的专业。
易中天自己承认:录制节目前,对三国历史是不熟悉的。是百家栏目组看到他的《汉末人物点评》大爆之后,才邀请他讲三国,毕竟这算是华人圈里最大的一个话题IP。
他也说过:为了赶制节目,自己是在飞机上补《三国志》课。一边看原文,一边修讲稿。这样的备课过程,其专业度也就不难判断了吧?因此,单就《品三国》系列来讲:其实就是一个爱好者对《三国志》的读后感的感觉。
《品三国》主要分2大块。立意主旨完全不同。第一部分就是爱好者级别。输出的很多与史实相去甚远。这跟易中天本人没有读完《三国志》是有直接联系的。还没能融会贯通。
例如:你要把《武帝纪》和《裴注》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然后跟《大江东去》这一期作一个对应,就会发现大部分是照抄照搬的结果,实在是令人汗颜。
最重要的是,和绝大多数刚刚接触《三国志》的人相同,都要显摆似地怒怼一番《三国演义》才罢休。易老师也没能免俗。在首次接触《三国志》时,发现和自己的《演义》形象大为不同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
例如:他说孙策托孤给张昭和周瑜、曹操赤壁逃亡时被张辽营救等桥段,在史书里是没有的。因此,在脑海里的“演义形象”还很深的初期,说出“可爱的英雄”“第一谋士”“最聪明的人”等让史家笑话的评语,尚可理解。
譬如:《三国志》会提到贾诩从段煨处巧妙地逃走,但绝不会提到他不带家眷。记录过郭嘉的战前分析很准,但绝不可能说“十胜十败”其实就是个彩虹屁,对战场胜负没有半点作用。
不过这些,都不能否认易中天对史料的分析态度和方式方法。对于历史入门者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也就是:从初期接触时的三观颠覆——脑洞联想颇多,到逐渐沉淀后的回归——“看山还是山”。最重要的是:你得先把它看完。
初期的《品三国》给社会认知带来的影响,可以被称为是前所未有的。我还记得当时一个科室4、5个人围坐在17寸电脑前专注的状态。如此如此,一方面是易老师本人的中文专业造诣以及独特的评说风格。
另一方面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碰上了公众认知水平。尽管“三国题材”的流传度很高。但实际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说自己读完《三国演义》原文的还是少数。而《三国志》则更是“曲高和寡”。
当然了,如果一个电视栏目直接照搬史料全文,那一定会“曲高和寡”。因此,同为三国历史初涉者,易中天的水平固然比普通人高,但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再加上把历史人物联系到普通人的生活认知以及人情世故方面,节目不爆才怪呢。
所以,“品三国”从问世开始,就一直纠缠着质疑与肯定的2种声音。其实就是历史爱好者与普通大众认知矛盾的具体体现。
当年的网络互动性不像如今,但易中天本人非常注重与听众的互动。例如在点评汉末人物时,有爱好者反应他的泡面头实属不雅,就把头梳齐了。在“品三国”里也有:当受到观众的质疑,他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史料基础水平。
例如:在说完第36期永安托孤之后,节目停播了数月之久。利用这段间歇期,易老师又专门对三国史料进行了补课,才完成了后面16期的内容。
最后的16期才是这档节目的出彩部分。例如讲:孔明的内政治理、东吴末期的权力之争、引入士族这个概念等等。尽管总体而言没有达到专业水平:比如错带蜀国末期的“人有菜色”和30年前诸葛亮的“治蜀”功绩。但的确是有飞跃了。
不得不说一下“士族”这个内容。尽管如今的历史爱好者对此琅琅上口,但在10年前,实属冷僻词汇。还记得10年前的三国论坛上,尽是扯什么武艺高低、武器排名等等话题。
易老师把士族这个词带出来,从当时的观众反应来看是有点懵逼的。或者叫:哇,虽然不了解,但听起来很厉害。可无论怎么说,正是这一概念的出现,让大众从打打杀杀的三国世界中脱离出来,提升到去思考汉末历史背后原因的结果。
还有,和前36期的嬉笑打骂不同,后面的16期易中天多次运用“吕思勉”等历史专业人士的评语,尽管这些专家的观点在如今网文作者眼里被批得一文不值,但在10年前,应该是大多数听众没有接触到的层次。
最后4期是画龙点睛的。易中天对三国史作了一个回顾。并引用了马哲里关于“路易王朝”的总结:“平庸之人成为历史英雄”,说明三国人物并非可笑而普通,或为整个节目定了调,又回归到唯物史观的范畴。
前后2个部分的确是大相径庭的。从一味吹嘘谁是最聪明的谋士,谁是真正的好人,到思考曹操与汉朝的关系、东吴庙堂的成分结构等等。还有前期易中天有说过:要弄个三国人物排行榜什么的,到了最后也是不再提及。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告别了演义里的英雄史观。伴随着对三国史的不断熟悉,回归到一个逐渐成熟的节奏上来。
总体而言,一直到节目结束,易中天也不算是个严谨的历史学者。其史料基础明显不够。就算跟如今的许多网文作者来比,要他讲明白三国诸多的官宦、吏制、经济、学说等等,也会有差距。尽管如此,依然不可否认其推广三国正史去往民间的功绩。
从专业爱好者而言,过分批驳“品三国”里的不足之处是吹毛求疵的。历史总是在不断辨析中不断发展。记得张艺谋年轻时不断批驳谢晋一样,等他到了谢晋这个年龄,他又成为了新的“谢晋”。
而比起同期借他的风,或者比他更早期的三国喷子的居心叵测,其“最强谋士”“可爱奸雄”等内容,也只是副产品而已。一个普通大学教授,把阳春白雪拉到人间,这样的成绩无可厚非。
最后,《品三国》不算合格的历史书籍,甚至不建议拿来当作启蒙作品,但对于易老师本人,我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李嫣嫣:战国时期最惨的女子,被哥哥送给春申君,最后结局如何?。战国后期,楚王的君王楚考烈王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之中。因为,身为君主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郑覃:唐朝时期宰相,拜相前后发生了哪些事?这一内容。人物生平出身官宦郑覃出自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郑珣瑜在唐德宗、唐顺宗父子年间任宰相详情>>
守着厚重文化遗产、秉承文化脉络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正不断从保护、挖掘、梳理中重建和复兴。记者从南昌市政公用集团获悉,万寿宫遗址发掘已经完成,发掘出的建筑构件等为铁柱万寿宫复建提供了依据。下一步,万寿宫遗址将重新填埋进行保护,万寿宫博物院的建设也将展开。 万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