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

()
中文名:
《诸葛亮》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贺裳《载酒园诗话》评价这首诗:“言简而尽,胜读一篇史论。” 杜甫的这首诗,已经完整地评定了诸葛亮一生事业

三国名人推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贺裳《载酒园诗话》评价这首诗:“言简而尽,胜读一篇史论。”

杜甫的这首诗,已经完整地评定了诸葛亮一生事业,许多年来,反复读这首诗,深刻体会到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因为那也是我的景仰。

五岁那年,父亲边讲故事边指导,引领我读完几乎整部《三国演义》,从此以后,诸葛亮成为我心中的一抹亮光,牢不可灭。

此次写作这一节《诸葛亮》,小心翼翼,找出上百篇有关诸葛亮的传记及评论文字,反复阅读,始终不敢轻易下笔。

因为,诸葛亮一直是我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等等能力与情操的化身,对他的景仰,从不改变。

诸葛亮的老家是山东沂南人(琅邪阳都人),这个毫无争议。他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太守,泰山地域接近瑯邪,诸葛亮儿时曾在老家住过,大约也可成立。只可惜诸葛珪死得早,诸葛亮被叔叔诸葛玄带到了南方,从此在南方生活。先到江西,后到南阳隆中,定居下来。

为了这个诸葛亮定居点南阳隆中,当代的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市吵得不可开交,都宣称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才是诸葛亮隆中居处。

在这个现在没有准确位置的隆中,诸葛亮开荒整地,播种庄稼,耕作之余,钻研音乐。史书上没说他如何遍读兵书、规划布阵云云,但他满腹才华,也就在这颇有些流离颠沛的二十几年间形成。

这个过程中,诸葛亮曾游学四方,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崔州平等人结为好友,诸葛亮认为这几个人都具备管理一个省(州刺史)的能力。却不正面说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又偏偏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位在齐国与燕国都曾干过丞相兼大将的工作。也就是说,诸葛亮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是个宰相兼元帅的材料。

除了那几个游学路上的朋友,当时人并不认可诸葛亮的自比。杜甫则以“伯仲之间见伊吕”,把对诸葛亮的定位更提高了一截:伊尹、吕尚(姜子牙),那可是商朝、周朝的第一功臣,吕尚更是中国兵家之祖。

刘备与诸葛亮的遇合,千古传诵,被奉为君臣相知相遇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始见诸葛亮,这也成为礼贤下士的经典桥段。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明确写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而后世偏偏有人视而不见,却以《魏略》中所记,认为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对此有个评论:“良为可怪。”

草庐之中,隆中对策,诸葛亮大战略家的眼光,彻底折服了刘备,也足以折服后世读者。刘备将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比喻成“鱼之有水”,非常恰当。我们无法假设没有诸葛亮,刘备是否还能成为蜀汉皇帝,但有了诸葛亮这片“水”,刘备这条鱼才可以更迅速、更可靠地游动起来,这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曹操平定荆州,刘备兵败,至于夏口,诸葛亮提出:“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这说明赤壁之战的开始曲——联吴抗曹是诸葛亮第一个提出来的。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决定性作用,有如下交代:“及魏武帝(曹操)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是诸葛亮提出“奇策”,与孙权联合,让孙权“遣兵三万人以助”,这才有了赤壁的一把火,这才有了曹操部队的溃退,这才有了荆州这块地盘,成为刘备的根据地,由此开辟出三分基业。

在蜀汉政权建立之后,诸葛亮任丞相,也就是政府一把手,他的行政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刘备东伐吴国之时,诸葛亮坐镇大后方,未能随同出征。如果诸葛亮随军,刘备是否还会有猇亭之败?

历史无法假设。

猇亭之败,丧尽刘备元气,第二年,病危之时,刘备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告诉太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对诸葛亮托孤一段话,剖肝沥胆,赤诚感人。但在后世,尤其是当代,往往被解读为“诡伪之辞”。说这段话源于刘备对诸葛亮的不信任,云云,等等。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有一句话:“观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之分,谁能间之。”这样“希世一时”的相遇,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我也无法完全了解这君臣二人的希世心胸,但我相信,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相遇相知,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坦荡互信。

是的,这样的情况太过“希世”,导致许多人怀疑它的存在,但我坚定地相信,并满怀崇敬。

元代诗人郝经,在《西陵行》一诗中,明确表达了他对刘备托孤的欣赏,他也坚定地相信,那出自刘备的真心,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备是“英雄”,全诗太长,节录结尾部分:“君不见永安宫中汉昭烈,重向孔明托后主。付君一片讨贼心,嗣子不才君自取。天下英雄只玄德(刘备字玄德),操等区区真溷鼠。”

刘备死后,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的行政能力,在此时再一次得到充分体现,蜀汉政权运转,井井有条,丝毫未受到兵败东吴及刘备去世影响。随后蜀汉南部诸郡发生大规模叛乱,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再一次得到充分体现。

南征作战,为彻底收服南人之心,使其得到根本稳定,诸葛亮对叛军领袖、在当地居民中享有极高威望的孟获,坚持降服其心,七次活捉到他,七次把他放掉。等到第七次放孟获走时,这个颇有些憨直的少数民族领袖不走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的“天威”,体现在孟获这类人身上,绝不会是口才或行政能力,只能是军事能力,指挥艺术。

陈寿评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材,优于将略。”这样的评价,是诸葛亮自己与自己比出来的。仅七擒孟获一事,诸葛亮的“奇谋”与“将略”,便已经可以辉映古今。

诸葛亮后期北伐,未获成功,陈寿也指出客观原因:“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司马徽之口,说出了他对诸葛亮志业未成的评论:“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不得其时,那便是天意了。罗贯中另借崔州平之口,对此做出较详细的阐释:“自古以来,治乱无常......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刘备)欲使孔明(诸葛亮)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定,人不得而强之乎?”

以诸葛亮的眼光、韬略,他未必不能预见到自己只手难补乾坤的困境,正是因为他极可能预见到了,却又不舍不弃,尽力而为,这才更让人感动。每每读《后出师表》至最后几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都忍不住眼中湿润。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诸葛亮对刘备的承诺,对知遇之恩的交代,这也成就了诸葛亮人格的伟大。

仔细阅读诸葛亮几次北伐作战,的确是胜多败少,斩王双,杀张郃、收姜维、困司马。但事实却是:屡屡战胜,屡屡无功而返。最终让他的收复中原,一统天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大志难伸。

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从诸葛亮还活着一直到今天,争议不休,各种观点,看起来都有道理,但又互相矛盾。

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在阳平上演的空城计,深入人心,而被一些人指为伪托。但此事出于诸葛亮同时代人(略后)郭冲之口,其可信度起码要比后世文人的逻辑推理高一些。

《三国志》在记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原时(习惯上叫“六出祁山”),对诸葛亮此前屡胜却又屡退给出了一个解释:“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说的是后勤供应困难,是诸葛亮难以扩大战果的根本原因。而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采取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他“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而蜀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军纪严明,混杂在百姓中种田耕耘,百姓私毫没有不适应感。

如果这样的稳扎稳打持续下去,结果会如何?

谁也说不清,因为不存在这个“如果”。就在这一次出征的过程中,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的军营中。时年五十四岁。

星落秋风五丈原。

如果,诸葛亮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结局会如何?

陈寿评价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后,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上表,自述后事:“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许多许多年后,杜甫流落剑南,在成都城外,武侯祠前,写下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

又过了许多许多年后,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二日夜,我一个人,在看过央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一节后,重新找出《三国志》及杜甫诗,反复阅读,心中激荡,感动不已。心中渐渐体会到诸葛亮为刘备知遇之恩,而相报平生的心情。于是执笔,拟诸葛亮语气,写散文诗《三顾茅庐——拟诸葛亮》,附于下,再一次表达对诸葛亮的无尽敬仰。

《三顾茅庐——拟诸葛亮》

许家强

刘使君,请起。

感使君三顾茅庐,厚义深恩,亮愿相从出山,追随左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亮也并非只是个"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世外高人。自幼读书,经纶典籍,兵书战策,亮本也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

只恨世道不治,江河日下,魑魅魍魉,比比皆是。亮曾自比管仲、乐毅,亮也愿以自己的智慧与方略,来平定这离乱的世道。

只是放眼天下,谁为亮的齐桓公与燕昭王?红尘纷纷名利客,逞的是一己私欲,害的是百姓黎民。纵亮有智略万千,又能怎生施展?

亮便高卧南阳,亮便在阳光清风下,结一茅庐,垦几亩薄田,听流水自茅庐前潺潺流过,闻稻香在空气里芬芳醉人。

亮便在这血腥的年代里,独享了这一方宁静。

刘使君,便在这个时刻,您来了。

您清脆的马蹄声,踏破秋风萧瑟,踏破飞雪飘飘,踏破春花烂漫,踏破由一处处阴谋与暴力所交织成的乱世长途,来到了亮这片小小的茅庐前。

刘使君,清脆的马蹄声便如您坦诚的胸怀,赤热的肝胆,一次又一次踏开亮本已闭上了的心扉。

人生重相知,英雄惜英雄,刘使君,为国家的重兴,为人民的安定,为您屈驾三顾的恩义,亮随您去了。

纵在这个黑暗嗜血的年代里,天意莫测,前路艰难,刘使君,亮想说的也只有八个字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李嫣嫣:战国时期最惨的女子,被哥哥送给春申君,最后结局如何?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李嫣嫣:战国时期最惨的女子,被哥哥送给春申君,最后结局如何?。战国后期,楚王的君王楚考烈王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之中。因为,身为君主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郑覃:唐朝时期宰相,拜相前后发生了哪些事?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郑覃:唐朝时期宰相,拜相前后发生了哪些事?这一内容。人物生平出身官宦郑覃出自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郑珣瑜在唐德宗、唐顺宗父子年间任宰相详情>>

江西南昌万寿宫遗址现大量“老物件”

守着厚重文化遗产、秉承文化脉络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正不断从保护、挖掘、梳理中重建和复兴。记者从南昌市政公用集团获悉,万寿宫遗址发掘已经完成,发掘出的建筑构件等为铁柱万寿宫复建提供了依据。下一步,万寿宫遗址将重新填埋进行保护,万寿宫博物院的建设也将展开。 万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