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为何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一道“选择题”?

魏延之死,为何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一道“选择题”?

()
中文名:
魏延之死,为何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一道“选择题”?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二人的关系可谓是从紧张开始,以紧张结束。 长沙一战,魏延斩杀太守韩玄,救出黄忠,主动献城,这分明是有大功的表现,但诸葛亮却不问青红皂白,以“脑后有反骨”这种站不住脚的理由,要将其推出去斩了。 招降纳叛,这本来就是战场上

三国名人推荐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二人的关系可谓是从紧张开始,以紧张结束。

长沙一战,魏延斩杀太守韩玄,救出黄忠,主动献城,这分明是有大功的表现,但诸葛亮却不问青红皂白,以“脑后有反骨”这种站不住脚的理由,要将其推出去斩了。

招降纳叛,这本来就是战场上最为常见的取胜手段之一。而且,如果诸葛亮真的眼里揉不得杀之,那么后来对“吃里爬外”的张松、法正等人,为何却要那么客气、敬重呢?

诸葛亮与魏延的私人关系,以这种极不和谐的画面开始,以后也没好起来。在北伐中,诸葛亮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弃之不用,在安排防守街亭人选时,也没有把宿将魏延考虑在内。

在诸葛亮病死时,更是直接用计除掉了魏延。他让与魏延一直交恶的杨仪,故意挑衅魏延。魏延在大喝“谁敢杀我”之后,被其背后的马岱一刀斩于马下。

当然,历史肯定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得这般戏剧性。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与魏延,关系究竟如何呢?魏延之死,为何说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一道“选择题”呢?

一、北伐之前

诸葛亮虽然是蜀汉丞相,但在军事方面,他的资历与魏延相比极为悬殊。

从“三顾茅庐”到“永安托孤”,诸葛亮虽然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长于政务,短于应变,军事能力其实并未如演义中描写得那般出神入化。

所以,在刘备去世以前,诸葛亮几乎一直在后方从事政务工作,并未有亲自统兵的经历。

而魏延则不同,历史上的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一直是刘备征伐的排头兵。

魏延加入刘备集团时,并不是在长沙韩玄帐下。所以,所谓的“脑后反骨”事件是不存在的。在史籍中,我们也找不到诸葛亮与魏延一上来就不对付的记载。

后来刘备入川时,黄忠、魏延为其主要战将。在攻取益州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战役也都有魏延的参与。

公元219年,刘备拿下了汉中。当时,汉中、荆州是蜀汉政权的两个最为紧要的门户所在,其守卫长官人选极为重要。先前,刘备已经将荆州交予自己最为信任的武将关羽镇守,而对于汉中,蜀汉内部舆论普遍认为必是张飞。张飞本人也认为汉中太守之职非他莫属。

然而,结果一出,舆论哗然,刘备竟然选择了魏延。魏延对能否守住汉中的表态,极为震撼人心,他说: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 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

实践证明,魏延并非说大话,此后的8年间,魏延防守的汉中固若金汤,他采用的纵深防御防御战术也为后人继承和吸收。

所以,在诸葛亮到汉中筹备北伐事宜之前,魏延当仁不让的成为他最主要的战将,“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

小结一下,在北伐以前,因为分属政务、军事两条线,而且在空间上也较少存在交集,诸葛亮与魏延的接触并不是很多,二人交恶的可能性也极小。

而且,诸葛亮一到汉中,就非常器重魏延,命他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此时在军中的地位已经仅次于诸葛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两人的关系没有问题。

二、北伐之中

在第一次北伐前的军事会议上,身为“丞相司马”(相当于总参谋长)的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也就是由他本人率领一支奇兵,偷袭长安。

诸葛亮并没有采纳这个大胆的计划,而是采取了比较稳妥的方式,逐步推进。

而这次出征的结果是,诸葛亮的稳扎稳打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是因为他在用人上的失误,导致了最终北伐的失败。

魏延对诸葛亮的谨慎是有意见的,他“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魏延的性格与关羽差不多,都有些刚而自矜。虽然他作战勇猛,但往往自恃功高,不善于处理与同僚特别是文臣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此前并没有多少统军经历,且性格偏沉稳持重,所以魏延因其计策不被采纳而发上几句牢骚,这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

而且,魏延作为北伐的总参谋长,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本来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下属的建议没有被领导所采纳,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因此,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此时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就已经破裂。

相反,在第一次北伐以后,诸葛亮检讨了自己军事上的保守和用人上的失当,主动承担了失败的责任,自降官职和薪俸。这更能说明高风亮节的诸葛亮,没有因为战略问题与魏延产生矛盾。

接下来的第四次北伐,更能证明诸葛亮与魏延并没有交恶。在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的无功而返后,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命魏延单独率领一支偏师深入羌中。

而魏延果然不负所望,他在阳谿之战中大败魏国后将军费 瑶、雍州刺史郭淮,结束了蜀军此前屡战不胜的尴尬记录。

于是,在战后,魏延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而这也是诸葛亮器重、欣赏魏延最有说服力的表现。否则,魏延也许早就被雪藏起来了。

三、北伐以后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病死于五丈原,他临终前所作的安排是:

“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三国志》)

诸葛亮在病逝前,作为了如何撤军的安排。但很显然,魏延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

魏延之所以被排除在外,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诸葛亮最后安排魏延负责断后,这说明魏延当时很可能挡在最前面,随时抵御魏军突然进攻,因此他不便参会。

二是诸葛亮有意不让魏延参会,并做出了一个非常不利于他的军事安排。

而原因是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

前面我们说到,诸葛亮与魏延不太可能交恶,但是,魏延与当时的丞相长史杨仪却是水火不容的。

丞相长史相当于丞相身边的秘书长,他跟魏延的“丞相司马”一样,都是诸葛亮身边最得力的助手,按理说应该和睦相处。

但历史记载,魏延与杨仪不仅关系破裂,而且已经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甚至是吴国的孙权都知道二人关系很差。

在蜀国人才凋零的情况下,魏延与杨仪都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所以,诸葛亮对于二人的关系,也只能是尽量调和。

但很显然,如果诸葛亮不在了,两人之间的争斗,势必成为蜀汉动荡的祸端。

于是,在诸葛亮临终以前就面临着魏延、杨仪二者取其一的“选择题”。

如果选择了魏延,就等于选择了最大的不确定性。

因为魏延手握重兵,且能征惯战,如果被杨仪所逼,他有可能阵前倒戈、投降曹魏,有可能割据汉中、自成体系,也有可能杀到成都,篡夺帝位。

诸葛亮正是看出了魏延有脱离北伐大军的可能性,才说“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而如果选择了杨仪,则会把蜀汉的风险降到最低。

尽管杨仪可能会除掉魏延,但以他的本事,既不会对诸葛亮接班人蒋琬的地位构成威胁,也不会带兵掀起什么风浪。

所以,从蜀汉稳定的大局出发,综合两方面的考虑,诸葛亮才最终艰难的做出了这道“选择题”,那就是放弃魏延。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汉灵帝一妃子喝下堕胎药,皇子却平安出生最后成亡国之君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过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汉灵帝一妃子喝下堕胎药,皇子却平安出生最后成亡国之君的相关内容。在我们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郑覃:唐朝时期宰相,拜相前后发生了哪些事?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郑覃:唐朝时期宰相,拜相前后发生了哪些事?这一内容。人物生平出身官宦郑覃出自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郑珣瑜在唐德宗、唐顺宗父子年间任宰相详情>>

江西南昌万寿宫遗址现大量“老物件”

守着厚重文化遗产、秉承文化脉络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正不断从保护、挖掘、梳理中重建和复兴。记者从南昌市政公用集团获悉,万寿宫遗址发掘已经完成,发掘出的建筑构件等为铁柱万寿宫复建提供了依据。下一步,万寿宫遗址将重新填埋进行保护,万寿宫博物院的建设也将展开。 万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