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真正对刘备造成致命打击的,是火攻吗?

夷陵之战,真正对刘备造成致命打击的,是火攻吗?

()
中文名:
夷陵之战,真正对刘备造成致命打击的,是火攻吗?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夷陵之战虽然以夷陵命名,但却是一场发生在长江沿线,从秭归至夷道长达两百里以上广阔地区的战役,甚至真正的主战场也不在夷陵,而在猇亭。 长江在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奔流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了壮丽的大峡谷,即长江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东至湖北

三国名人推荐

夷陵之战虽然以夷陵命名,但却是一场发生在长江沿线,从秭归至夷道长达两百里以上广阔地区的战役,甚至真正的主战场也不在夷陵,而在猇亭。

长江在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奔流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了壮丽的大峡谷,即长江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东至湖北省宜昌市,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而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也分别对应着鱼腹、巫县和秭归这三个三峡内重要的地点。

在蜀汉丢失荆州之后,秭归和巫县都被东吴占领,三峡中仍然被蜀汉控制的据点就只有鱼腹了。

为了夺回失地,刘备大军一路东进,很快突破巫县并拿下秭归,将东吴之前设置的防线摧毁,距离江汉平原只有一步之遥。

巫县和秭归已经被东吴合并为固陵郡,作为对抗蜀汉反扑的前沿阵地,按说经过精心准备应该有一战之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

原来,陆逊在上任后改变了原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部署,将总体战略变更为以退为进,诱敌深入。

新的方案好处多多。

首先,刘备兵力更强且士气正盛,如今顺江而下势不可挡,因此应避其锋芒。也就是说,固陵郡是陆逊主动放弃的,不是因战败而失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固陵守将潘璋、李异、刘阿等并未遭遇重创,在后来的反击中,他们都有出色的表现。

其次,就是为了拉长蜀军的补给线,同时又能缩短自己的补给线,此消彼长之下,对方的后勤压力就更大了。

最后,就是水军的问题。夷陵之战虽然基本以陆战为主,但水军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水军决定了这一战的胜负。

长江在三峡流域水流湍急,不适合舰队航行,而将主战场东移到平原地区后,水势变缓,东吴的水军优势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了。

刘备在攻占秭归后于原地驻扎了数月之久,一方面是还在和东吴拉锯谈判,另一方面也在等待后续兵力的集结。

不过,长期呆在秭归是无法对东吴形成威胁的,刘备必须得有进一步的动作。

长江在突破三峡后流入江汉平原,但是鄂西山区到江汉平原之间,也有过渡的丘陵地带,夷陵便坐落于此。

古语云: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水到了这里就不再凶险,山到了这里便成了丘陵,夷陵得名的由来可谓再形象不过了。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夷陵才成了荆州西面的门户,也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夷陵的重要性,刘备有着深刻地认识,因此他在黄初三年(222年)正月命吴班、陈式率水军作为先头部队进至夷陵,抢占这一战略要地,并且夹着长江两岸修建水寨屯兵。

这是此战中刘备在具体部署上犯的第一个错误,他对东吴水军的强大重视程度不够,反而以水军为先锋,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陆逊当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结果还没等蜀汉水军站稳脚跟,陆逊就命宋谦突然发起一次反击,攻破蜀军五个屯,预计歼敌几千人,取得了一场不小的胜利。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这一战的过程,但既然蜀军突前的先锋部队是水军,因此这一战大概率就是双方水军的交锋,这也是吴军能轻松获胜的原因。

听闻先头部队战败,刘备大为震怒,于是在当年二月份整顿军马继续东进,同时陆逊在得胜后也没有恋战,而是继续向东收缩。

从夷陵再往东走,陆地逐渐变成一马平川,而江面也陡然变宽,一片开阔之下,刘备之后的战术选择也就变得多样起来。

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走陆路东进,直逼江陵(路线一)。或者也可以顺江而下水陆并进,一样可以到达江陵(路线二)。

不过刘备却选择了第三条路线。

蜀军没有选择路线一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夷陵到江陵陆路有将近三百里。当初关羽把江陵经营得固若金汤,急切间肯定难以攻下,如果顿于坚城之下粮道再被吴军截断的话,形势就很危险了。

另一方面,从江北进军还有可能遭到曹魏的夹击。当时孙权已经向曹丕称臣,虽说曹丕尚处于作壁上观的状态,但难保他什么时候会发起突然袭击。

至于为何不能沿着长江水陆并进,则是因为水军的软肋,之前水军先锋已经遭到挫败,更加无法和东吴对抗,因此只能被迫“舍船就步”。

对于这一点,黄权始终保持着清醒,之前水师被东吴击败一事令他对本方的劣势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建议说:“吴军战力强悍,我们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难。请让我做先锋,陛下坐镇后方。”

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三国志黄权传)

黄权在这里表达了三个意思。

第一,黄权委婉地说出本方水军战斗力不如对手,一旦战况不利,撤都撤不回来。

第二,黄权并没打包票说让他当先锋就能打赢,而只是想试探一下。

第三,建议刘备不要亲临前线。

作为一个军事素质出色,并且在汉中大战中曾经证明过自己的的将领,黄权的建议非常有道理。

进易退难在兵法里叫做挂形,如果敌军没有防备,可以出其不意;要是人家早有防备,那就不能去了,否则就是肉包子打狗。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孙子兵法地形)

黄权所说正合兵法,况且失败的例子就在眼前。

他说的第二条则是承接第一条之后的,正因为不宜主动东进交战,才只能试探一下。

黄权原话这个“尝”字用得很值得玩味,意思就是说让我试试敌军的实力,摸摸他们的底细。

他认为自己稳妥点的话,就不会重蹈吴班、陈式的覆辙,至少也是个不分胜负的局面。

第三点是针对刘备想要亲率大军前往这一计划,他本就认为东进形势对我不利,所以不希望刘备这个主帅去冒险。

而刘备没有同意的原因也很简单,黄权的道理确实没错,但之前战败的只是先锋,如果主力东出,他觉得就不会输了。

另外黄权态度不够坚决,对战斗的信心不是很充足,只是试探一下,这不能让刘备满意。

刘备的目标就是恢复湘水划界之前的局面,打得这么谨慎,如何收复南郡?

实际上,刘备不听黄权的建议,问题也不大,这不是他惨败的主要原因,他的另一个决定危害更大,那就是把黄权调到江北去了。

把黄权打发走,美其名曰防备曹魏,但问题是防备曹魏的意义何在?

如果蜀军不在江北的话,和魏军根本不可能有所接触,即便曹丕想要介入荆州战局,首当其冲的也是东吴控制的江陵。

在得不到制江权的情况下分兵南北岸,将会导致两军无法相互呼应,把黄权部署在这样一个孤立无援的位置上,几乎就是抛弃他了,这说明刘备当时对他意见不小。

此时的刘备,已经非常刚愎自用了,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黄权态度比较保守,不对刘备的胃口,因此才会把他支走,之后刘备身边不同的声音就彻底消失了。

其实,刘备对黄权的建议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采纳,至少本方水军不行他是意识到了,这才有了后面的第三条进军路线,也就是走江南陆路。

虽说这是刘备不得已的选择,但这条行军路线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将主力部署在江南,方便联络武陵山区中的蛮夷,而最后蜀军也顺利达到了这一目的。

而且,在江南进军,最后面对的是更加容易夺取的公安,而非难攻不落的江陵,只不过刘备没想到的是,他在夷道就被卡住了。

总地来说,舍船就步表面上看起来不太明智,其实倒也是务实之举。

刘备大军一路东进,驻于猇亭。这里要注意,蜀军虽然在猇亭处处结营,但绝非曹丕所说的联营七百里。七百里是蜀军的补给线,中间会有一些兵站,但不可能处处都是军寨。

猇亭是陆逊为抵御蜀军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陆逊将吴军主力部署在不远处的夷道一带,然后就再没有后退一步了。

此后,吴蜀两军就在长江南岸的猇亭、夷道一线长期对峙,从黄初三年二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闰六月。

不过在整体形势上,蜀军已经愈发不利了,他们看似兵力强大,而且控制了长江两岸很大一片地区,但由于没有制江权,各部之间兵力分散,难以相互支援。

另一方面,对峙时间越长,客场作战的蜀军的压力就越大。

所谓“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因此在深入敌境作战时一定要尽量就地征粮。然而早就做好诱敌深入打算的陆逊坚守夷道,没有将荆州富庶的地区让出来,刘备只能依靠益州本土的补给。长此以往,蜀军的战力只会越来越弱。

孙子认为,虽然能攻城略地但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巩固战果的话,这时候就很危险了。可惜刘备身边并没有人能提醒他这一点。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

但凡两军长期对峙,都不可能无限期地等下去,等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漫无目的的等待则是自取灭亡。

这个后手陆逊是有的,他一直在等待发起反击的时机,因此局势已经在向东吴一方倾斜了。

当然,陆逊的日子也没有那么好过,主要就是内部问题。虽然他对整体战局有着清晰的规划,但具体实施起来却颇为困难。

在担任大都督之初,陆逊就经历了不小的信任危机,他本身在军中威望就不足,再加上开战不久就丢了巫县和秭归,虽然是因战术所需主动放弃,但桀骜不驯的军中大佬们一定感觉这个大都督名不副实。

想想也是,陆逊手下这批将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比如韩当和宋谦就是孙坚和孙策时代的元老,潘璋是孙权的心腹,而孙桓则有着宗室身份,以陆逊当时的资历很难压制住他们。

好在陆逊趁蜀军不备派宋谦实施了一次反击,扳回一城后暂时解决了这个危机。但很快第二次信任危机又来了,因为诸将对陆逊的坚守不战的策略颇为不满。

当时刘备见陆逊始终避而不战,就令大将吴班率数千人来到平原上安营,作为诱饵吸引吴军来攻。

此计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明,只派几千人来挑战数万大军,岂不是以卵击石吗?后面肯定会有埋伏。然而憋屈了很久的吴军众将却忍不住了,都想吃掉这股蜀军。好在陆逊坚决反对,诸将也只得从命。

后来刘备见陆逊没有上当,就撤去了八千伏兵,吴军诸将见事实摆在眼前,也都无话可说了。

不过任由敌国大军在本土长期驻扎,自己却毫无作为,久而久之部下肯定会再次生出不满。

有理由相信,陆逊的表现很可能也引起了孙权的质疑,因为他特意上疏对自己的战略部署进行解释。

在疏奏中,陆逊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是刘备逆天而行,因此不会有好下场,第二就是他做出了舍船就步的错误部署,因此不足为虑。

所谓逆天而行,这一点比较抽象,关键则是第二点。所有人都知道顺江而下水陆并进是威力最强的,当年曹操也是这么做的,如今刘备却放弃了这一优势反而联营据守,显然是自废武功之举。

然而就如前文所说,这其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刘备自然想要水陆并进,但是在水军吃了败仗后,他已经不敢这么做了。

陆逊故意如此说,不仅能够凸显自己的睿智,还能增强孙权及手下众将的信心,可谓一举两得。

凭借精准的判断和出色的内部沟通能力,陆逊成功渡过了这次危机。

时间一天天流逝,终于到了夏秋之交的时候,战局突然发生了变化。

黄初三年(222年)六月,驻守后方的蜀军士卒突然发现有黄气出现在距离秭归十多里的地方,宽达几十丈。

这或许是预示着吴军将破的吉兆吧,或许刘备收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如是所想。

根据宋书五行志的记载,当年秭归附近的黄气叫做黄祥,这是一种预示灾祥的黄色物象。也就是说这并不一定是吉兆,而是可吉可凶。

遗憾的是,刘备遇到的就是凶兆,仅仅十几天后他的大军就将彻底灰飞烟灭。

此时陆逊的营帐内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争论,当陆逊表示决战的时机很快就要到来时,之前纷纷请战的诸将却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应该在蜀军刚到的时候打对方个立足未稳,如今双方已经对峙半年,敌军据险固守且防备严密,战机早就错过了。

其实这种看法倒也不能算错,但是从全局角度来看就有些片面了。几个月前,刘备率军从秭归出发,快速进兵来到猇亭前线,这种做法符合孙子兵法中“轻地则无止”的观点,因为蜀军没有在边境地区过久纠缠。

这时候要是立刻发起进攻就是散地作战,敌军士气正盛,一旦失利就是兵败如山倒,这太过冒险。

而蜀军到达猇亭后,就变成了重地作战,此时应该因粮于敌,逼迫对方在不利的局面下交战,但蜀军没能做到这一点,于是优势就逐渐转移到东吴一方了。

陆逊苦等了半年,终于等到蜀军师老兵疲又无计可施的时刻,因此这就是他发动反击的绝佳时机。

为了弄清对方虚实,陆逊先派一支小部队进攻蜀军的一处营寨进行试探,结果不克而还。诸将见状纷纷不屑道:“这是让士卒白白送死。”

见这些功臣元老和皇亲国戚还是不服,陆逊劝道:“刘备乃强敌不可小觑,我们应上下一心而非内生不和。我虽是一介书生,但主上既然委以重任必有道理,诸位应各尽职责,切不可违反军令。”

这一席话陆逊是握着剑柄说的,虽然彬彬有礼,但却也透露着大都督的威严,众将听后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此时陆逊已然胸有成竹,通过这次试探,他发现了蜀军的软肋。刘备沿着山岭连营驻兵,虽然利于防守,但周围林木众多,非常适合发起火攻。

当时已经到了闰六月,换算成阳历大概是八月底九月初,宜昌市的汛期基本已经过去,天气逐渐干燥下来,这是发动火攻的有利因素。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

之前我们在讲赤壁之战火烧乌林时提到,火攻分为内发和外发,在外发时必须于上风方向点火,因此这就不得不涉及到当时吴军的具体部署。

有一种说法认为吴军主力在江北,最后决战阶段是吴军南渡长江发动进攻的。其根据就是当时孙桓的偏师在夷道陷入重围,而陆逊没有救援,因此陆逊必然不在夷道。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倘若吴军主力在江北,为何不顺手消灭势单力孤的黄权部,而放任他投降曹魏呢?

孙桓应该是被陆逊刻意留在夷道县城的诱饵,陆逊主力去执行进攻任务,因此才会分兵。

今天湖北宜都市有个陆城街道,据分析很可能就是当年陆逊的驻地,因此可以判断陆逊一直呆在夷道县城一带而非长江北岸。

夏季湖北省多起东南风,东吴军队所在的夷道县城正好位于蜀军大营猇亭的东南方,完全符合兵法所说“火发上风,无攻下风”的理念。

在陆逊的谋划中,此战一定要打成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因此陆逊同时做了其他的部署。

留下孙桓诱敌就是其中之一,此举是为了吸引蜀军注意力,从而方便进行偷袭。

此外,陆逊还命朱然与韩当领兵五千以断其归路,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吴军依仗水军优势发起进攻,很快击溃了驻守在夷陵以西涿乡的蜀汉水军(可能是蜀军夹江而立水寨中的西大营),顺利截断了蜀军退路,导致刘备即将面临当初关羽的困境。

而前线的蜀军果然上当,向驻守夷道城的孙桓部发起猛攻,而猇亭大营则渐渐疏于防备。

此时孙桓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派人求救,而诸将也大多主张前去救援,毕竟倘若夷道失陷,吴军就失去了根据地。

但是陆逊却临危不乱,他做出了最理智的决定,即按原计划行事,不去救孙桓。

他认为孙桓很得军心,而且夷道城防备完善粮草充足,蜀军急切间难以攻下,如果援救的话就要与敌军野战,那就正中对方的下怀。

这时候若按原计划行事,则可以击溃蜀军主力,最后就算夷道城丢了也无大碍。而孙桓那边在听说陆逊不来援救非常愤恨,直到后来见陆逊大获全胜这才心悦诚服。

很快吴军就发起了火攻,突如其来的大火让蜀军官兵彻底陷入了混乱。陆逊趁势命令全军出击,攻破蜀军四十多处营寨,取得一场大胜。

不过猇亭火攻并未让刘备全军覆没,虽然部队陷入混乱,损失肯定不小,但一番整顿后预计仍有三四万人。

然而此时后路已断,原路返回秭归是不可能了,这时刘备之前的一个部署就起作用了。

当初他命马良前往佷山县联络五溪蛮,虽然这些蛮兵不一定在战场上起到什么作用,但此举无意间打通了经武陵山区返回秭归的山路,也让刘备不至步了关羽后尘。

当时刘备在马鞍山收拢败卒准备撤退,没想到陆逊来得这么快,转瞬间就将他围在山上。

根据宜昌市地方志的记载,马鞍山位于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东南,而且从宜都市就可以看得到,因此距离猇亭主战场应该不远。

见蜀军最后的部队已经陷入重围,陆逊立刻命令进攻,夷陵之役中最为惨烈的马鞍山之战开始了。

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由于蜀军占据地利,而且退无可退只能拼死抵抗,吴军虽然兵力上占据优势,但打得并不轻松。

据记载,在这场最后的战斗中,蜀军所剩的数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之前我说火烧连营后蜀军实力尚存的原因,而吴军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想必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土崩瓦解,死者万数。(三国志陆逊传)

其实陆逊只要围而不攻,马鞍山的蜀军就会因断粮而不战自溃,那么他为何要付出这么大代价强攻呢?

我认为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攻山的主力正是当初关羽和于禁的降军,因为他们是降卒,地位比较低,所以才会被当作炮灰消耗掉。

总之,火烧连营只能算是夷陵之战的一个开胃菜,真正的大决战发生在马鞍山,此战过后,夷陵之役的主要战斗才算基本结束。

此时蜀军船只军械、粮草辎重等损失殆尽,阵亡士卒的尸体顺水漂流,几乎阻塞了江面。

见到如此惨状,身在江北的黄权自然也得知了刘备全军覆没的消息,但由于制江权掌握在东吴手里,他只能望江兴叹,迫于无奈最后只好北上投降曹魏。

此时刘备见大势已去,只好命人点燃铠甲暂时阻挡吴军,然后趁夜色逃走,顺利穿过武陵山区,走小路返回秭归。

可惜立下大功的马良却死于乱军之中,这对人才不足的蜀汉来说又是一个重大损失。

然而即便到了秭归也算不上彻底脱离险境,因为一个年轻人带着复仇的正在前面等着他,他就是孙桓。

之前在夷道城被打得狼狈不堪,孙桓心里憋着一口恶气,这次抓住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他率领水军溯江而上,抵达三峡西端出口夔门准备阻击刘备。

刘备再次翻山越岭,几乎仅以身免,这才勉强逃回白帝城。与此同时赵云又率江州军前来恭迎圣驾。至此他才算基本安全了。

当年刘备前往江东结亲,那一次他在京口曾与尚且年幼的孙桓有过一面之缘。恐怕当时刘备万万想不到这孩子多年后竟然将他逼到如此窘境。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看着陆逊和孙桓两个后起之秀,戎马一生的刘备或许真的感到自己已经老了。

进驻白帝城后,刘备将此地所在的鱼腹县改名为永安县,取永保安宁之意。

不过,此时刘备还并不安宁,吴将李异、刘阿等仍然驻扎在距离白帝城不远的南山(今重庆奉节县东北),形成一定的威胁。不仅如此徐盛、潘璋、宋谦等诸将纷纷表示应该继续进攻。

然而陆逊以及朱然、骆统这些文官出身的人考虑得明显更长远些。

首先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虽然白帝城位于江边,但当地地理情况非常不适合拥有水军优势的吴军发挥。

在今天三峡水利工程修建完成后,夔门一带的水势已经放缓许多,但正所谓“夔门天下雄”,当初此地水流汹涌,呼啸奔腾,那雄奇壮丽之景远非今天可比。因此东吴水军虽强,但也没有用武之地。

其次就是全局战略方面,当时曹丕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助吴国共讨刘备,实际已经蠢蠢欲动了。

此时在白帝城陷入苦战的话,倘若魏军从襄阳出发直取夷陵,到时候被截断退路的东吴军队就危险了,因此必须立即撤退。

果不其然,陆逊在八月份前后撤军,而曹丕在十月份就大举南征。

听闻曹丕出兵,刘备又有了想法,于是写信给陆逊说:“听闻魏军已至江陵,我也准备再次东征,将军还挺得住吗?”

陆逊一看这封信乐了,这不就是放嘴炮吗?要是真的进攻,那就是军事机密,岂能写信通知对方如同儿戏一般。因此刘备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东吴将注意力转向曹魏一边。

于是陆逊回信也不客气:“您刚遭遇大败,恐怕元气未复吧,此时跟我们和解并休养生息才是上策,如果非要再开战端,就让你们有来无回。”

此时刘备在重大挫折下身体每况愈下,再加上汉嘉太守黄元安叛乱一事令他焦头烂额,已经没有精力再跟陆逊斗嘴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听闻前线取得大捷后,孙权大喜过望,他问陆逊:“当初诸将不服,你为何不上报呢?”

陆逊回答说:“我愿效仿蔺相如和寇恂。”

这两位都是通过实际行动促成将相和的代表人物,陆逊的意思就是我可以用战绩让众将心服口服,靠主君将他们强行压服不算本事。

孙权听后大为赞许,加授陆逊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随后又改封为江陵侯。

夷陵之战结束后,荆州的纷争宣告结束,自此蜀汉势力再未东出益州,而荆州也成了魏吴双方角力之所。

此时曹丕已经意识到自己上了孙权的当,对方永远不可能送来人质。另外吴蜀也相争并未如他所愿两败俱伤,因此这次南征已经不可避免了。

在击退强敌后,东吴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被任命为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神 项羽当初拥有多少军队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神 项羽当初拥有多少军队这一内容。秦朝完成一统后仅仅存活了14年就被推翻,这其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巨鹿之战。而详情>>

山东省的即墨县,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为何反复争夺了5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山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淄博市、临沂市、枣庄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山东省的即墨区,也就是当年的即墨县级市、即墨县。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即墨县的归属,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先后反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