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乐:英雄乎?奸臣乎?——从历史文献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

冯天乐:英雄乎?奸臣乎?——从历史文献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

()
中文名:
冯天乐:英雄乎?奸臣乎?——从历史文献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 甲、引言 人们对三国的历史知识不完全是从历史书中得来的,反而很多是从小说《三国演义》及有关的戏曲中得来的,因此不免有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皇权正统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来写作,因此作者对

三国名人推荐

甲、引言

人们对三国的历史知识不完全是从历史书中得来的,反而很多是从小说《三国演义》及有关的戏曲中得来的,因此不免有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皇权正统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来写作,因此作者对曹操极力贬斥、鞭挞,对刘备尽心美化、颂扬,甚至虚构、编撰了许多与史实不同的故事、语言来为之服务。而后在清康熙年间,由毛宗岗父子修订加工后的《三国演义》,更是变成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言品。书中鼓吹纲常伦理和宿命论思想。

事实上,自从《三国演义》风行以来,曹操一直成为奸诈、凶残、虚伪种种恶行的集大成者,几乎连三尺童子都知道曹操是坏人,人人都把他当作「白脸奸臣」。其实,这是对历史的一大歪曲,更是一件历史冤案。《三国演义》描写了一个形象复杂的曹操,既有其奸的一面,又有其雄的一面,其性格可以用「奸雄」二字概括之。但由于封建文人受封建皇权正统观念的影响,加上《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使人们只知道曹操是个搞阴谋诡计的「白脸奸臣」,却把历史上那个叱咤风云的曹操忘记了。其实,曹操并非人们说的那么坏。翦伯赞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三国志演义》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三国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不是没有看过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他看了,而且看得很仔细。他知道曹操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坏,那样愚蠢无能,但是为了宣传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事实,贬斥曹操。他不仅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成三国历史。应该说,《三国志演义》在对待曹操的问题上是发挥了他的强烈政治性。」(翦伯赞:《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1959年2月19日光荣日报。)笔者撰文之目的,就是希望能比较客观地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

乙、史书与文学作品中的曹操事迹异同

关于《三国演义》和京剧的〈捉放操〉

对于这件事,《三国志.武帝纪》只有极为简略的记载: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其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关于这则故事,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王沈《魏书》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郭颁《世语》

太祖闻其食器声, 以为图己, 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 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 遂行。─ 孙盛《杂记》。

这个故事发展到《三国演义》,就扩大了百倍的篇幅,从第四回到第五回,绘声绘色地增加了「谋董贼孟德献刀」和陈宫义释曹操等情节。为了突出曹操的残忍狠毒,不惜添油加醋地给曹操加上种种罪名:

操与宫坐久,忽闻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 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

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

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纔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件杀人案愈演愈烈。《三国志》根本没有提到杀人之事,连吕伯奢的名字也未曾提及,《魏书》写吕氏不在家时,其子与宾客共劫操,操就反抗杀了吕家数人,但这是属于正当防卫,《世语》进了一层,写吕氏不在家,操疑其五子图己而杀八人。孙盛《杂记》又进了一层,写操误杀人之后,怀着凄怆的心情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然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大了。「凄怆」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又有甚么区别呢?前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不能别人对不起我。这里说的「人」(别人),是特指的,就是吕伯奢一家,是「个别人」。后一句话说的,则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这个范围就大不一样。虽然都是恶,但恶的程度不同,分量不一。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成一贯如此,变成理直气壮了。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所以,仅凭此案就说曹操奸险歹毒,是值得商榷的。(易中天:《品三国上》(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8月)页31-32)

陈寿出生于曹操死后十三年,应该说对曹操是比较了解的。而且其所著《三国志》历来为后人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文质辨洽」,可比迁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39称陈寿史皆实录,故以上诸说应以陈寿所记可信,《魏书》所记亦较合理。其它诸说乃是为了塑造一个残忍狠毒的曹操形象的需要而虚拟的。

关于徐母骂曹的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亦只记有数言:

先主在樊闻之,(指刘琮降操)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而《三国演义》从第16回中,大肆渲染曹操赚庶母骗徐庶的诡计,以致造成庶母自缢的悲剧,旨在攻击曹操的用人政策,丑化曹操的政治质量。同时歌颂刘备成全徐庶的孝道,伐木送行以美化刘备乃仁德之君。而按诸史实,乃是曹操追击刘备时,捕获庶母,并非因其子「弃明投暗」而缢死。《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如此虚构,也是出于尊刘眨曹的政治需要。

关于赤壁鏖兵

赤壁之战是一场遭遇战,《三国志.武帝纪》只写了几句: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周瑜传》云: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武帝传》未提到火攻,又据《江表传》载:

(操)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事实是曹操引兵自退,而非由周瑜和诸葛亮攻退。事实是曹操自己烧船,而非诸葛亮借东风烧船。《周瑜传》虽提到黄盖建议「可烧而走也,」但也未提到连环计和苦肉计。

《三国演义》把简单的历史记载写成了惊天动地的战争画面。千军万马,火海翻腾,刀光剑影,气势恢宏。只杀得曹军人仰马翻,一败涂地,旨在贬低曹操的军事才能。写其兵败途中的三笑,当场出丑,旨在揭露其狂妄自大,歌颂诸葛亮三处埋伏的远谋深虑。

丙、是谁抹黑了曹操?

从以上的例子可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绝对是丑化了曹操的人格,但我们认为抹黑曹操的人决不只罗氏一人,在《三国演义》中的幕后推手应是毛宗岗,藉由他的评点润饰,把文本中贬抑曹操的成分加强,为了达到维护「正统」的目的,毛氏可谓不遗余力。毛氏于〈读三国志法〉曾言:「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因此,在《三国演义》里被丑化最严重的当然就是曹操了,如下所述: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罗贯中着,毛宗岗批:〈第50回〉,《三国演义毛宗岗批着本》。)

由上文可知,曹操兵败之时,怀念过去足智多谋的郭嘉不幸早死,不禁泪如雨下。但是,这种真情流露的表现,到了毛宗岗的手里,他为了维护王统,所以必须要抹黑曹操,批评曹魏。他怎么可能会让曹操身上体现出来这种正面的人格特征?于是他从评点中着手。他认为曹操这里的哭像棒子打人一样会伤人,其目的就是让这些谋士汗颜,他说:「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梃仗用。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爱。」(第50回回评)又,「哭死的与活的看,奸甚」(第50回夹批)毛氏认为曹操的哭都是虚情假意的表演,没有带一点感情,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且让我们回到文本中郭嘉死时的情景来探讨:

操到易州时,郭嘉已死数日,停柩在公廨。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回顾众官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 (罗贯中着,毛宗岗批:〈第33回〉,《三国演义毛宗岗批着本》。)

对此,毛宗岗亦言:「此哭郭嘉是真哭。」(第33回夹批)在这里毛氏就认为曹操哭郭嘉是真情的表现,为什么到后来,曹操赤壁兵败时,忆起郭嘉早死而大哭,就是虚伪的行为呢?这就是毛氏矛盾的地方。他为了将曹操「妖魔化」,无所不用其极,就算曹操当时赤壁兵败哭郭嘉带有心机,但是从上文可知,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不能磨灭的,难道曹操于赤壁兵败哭郭嘉之时,完全一点都没有感情,都是虚伪奸诈的做作吗?关于这一点,相信毛氏也不能自圆其说,可见毛氏为了丑化曹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马宝记,朱雨生:《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内涵》(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4期, 1994年第4期)

毛宗岗的这些点评,无疑是使曹操定型为「奸雄」的重要原因,之后的戏曲舞台竞相把曹操固定为「白脸」而使之脸谱化,渐渐由正面历史人物演变为舞台反面角色,这已离开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丁、曹操的贡献

既然曹操并非小说所描绘的那样阴险狡诈,残暴不仁。那么历史上真正的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对历史的进程又有什么贡献呢?

(一) 扶助汉室

《三国演义》用了不少篇幅与情节,描写「奸雄」曹操种种劣行,其中最「奸」之处是其僭越篡逆。然而,据《武帝纪》注记载,建安十五年十二月,曹操下了一个〈让县自明本志令〉,其内容是叙述自己辗转征战的经历及许多内心活动,表明自己守义为国,并无背叛汉室之心,他死后,无论妻妾改嫁到哪里,都希望她们能为他说明其心迹。曹操又在令中说,自己不能放弃兵权,因为他「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是「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

鲁迅先生说:「﹙曹操﹚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皇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引用曹操的话,就出自〈让县自明本志令〉。他说曹操「没有说谎」,亦即真话实话之意。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性情中人,并不如小说和戏曲描写的那么狡诈。事实上,说曹操「篡汉」并不符合史实。因为动摇汉室统治的不是曹操,而是黄巾起义。除了黄巾起义这个导致东汉政权崩溃的外部因素外,其崩溃的内部因素则是「乱自上作」,皇帝昏庸,戚宦专政,桓灵二帝就是政治腐败的代名词,故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曹操不但没有篡汉,反而延续了汉祚。汉。汉少帝、汉献帝在董卓等人手里,东奔西跑,四处流离。且不说权力、生活甚至生命均朝不保夕。曹操迎献帝至许昌后,献帝虽然仍只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但他还是平平安安地做了二十几年皇帝。而且,这样做对国家,对人民也有好处。当时群雄割据,互相攻伐,谁都想消灭对方。独霸天下。曹操迎献帝至许昌,将他置于自己有力的保护之下,虽然使献帝变成了傀儡,但却使献帝在动乱时期免除了被废黜、被杀害的危险,保留了这样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使不少割据者的野心和行为都受到遏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控制割据分裂局面的恶性发展,加速国家统一的步伐。无可否认,曹操是权臣,这是汉末政局造成的结果,但这不能说曹操篡汉。其实,汉室已经无权可篡,它已经号令不动任何一方诸侯了。拿汉末的政局来说,除了曹操集团以外,已经找不出任何一个忠于汉室的政治集团了,所谓「兴复汉室」,不过是蜀汉集团的策略性口号而已,纵使刘备或刘禅真的能够击败曹魏,统一天下,也不会把皇位让给汉献帝;拿同时代的周瑜、诸葛亮来说,他们只忠于他们的主公,而非汉献帝。因此,单单说曹操「篡汉」是不公道的。

(二) 平定战乱,恢复经济

三国时代曾经出现了不少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都对历史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而曹操所作的贡献则最大。曹操在汉末军阀大混战中崛起,统一北方,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改变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像,推动社会发展,值得肯定。《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肯定的︰「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里,称曹操为「哲人」,说他「以雄武之资,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可见这位旷世英主对曹操也是推崇备至的。若然没有曹操,恐怕当时中国北方仍会长期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经济和民生也会长期凋弊。

(三) 提倡文艺

曹操是个文武双全的豪杰,他擅长草书,精于围棋,特别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短哥行》、《观沧海》等作品,都是难得的不朽诗篇。沈德潜在《古诗源》笺注中说:「有吞吐宇宙气象」,「写得苍劲萧瑟,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卓有成就,影响当世,泽及未来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操十分重视文化,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下令郡国兴建学校,县满三百户,置校官;同时提倡文学艺术创作,奖励有才华的文士。由于曹操惜才,奖励文学,在他和及其子曹丕、曹植的周围,聚集了不少才华出众的文士,形成一支以「建安七子」为骨干的邺下文学集团。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俊才云蒸」的建安文学时期。在曹操的指导下,建安文学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一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戊、曹操受人非议的地方

当然,曹操并非圣人,也做了很多为人诟病的事。最受人非议的是曹操嫉忌贤才的性格,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崔琰传》也说: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楼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另外,诸如文人杨修、医师华佗等人,也被他所杀,可见曹操忌才的一面。无疑,这是曹操的缺点,但在天下大乱的三国时代,其它君主如刘备也曾杀彭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指责曹操,而忽略其它军阀。

曹操另一为人诟病的地方是嗜杀成性,以下是《后汉书·陶谦传》所载: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虙、睢阳、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但是,根据郭沫若的研究,这件事很有可能是由吴国人故意抹黑曹操的,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曹操论集》页54,香港:三联书店,1979))故此不甚可信。即使确有其事,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己、总结

笔者认为,曹操不是奸雄,而是英雄;不是篡汉,而是扶汉。虽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有着很多受人非议的地方,但正如黄仁宇先生在〈魏晋南北朝与浪漫主义〉一文中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说:「《三国志》里的曹操,不见得比他同时人物如刘备、孙权更为谲诈。而且他有敢说敢做,豪迈磊落,放浪不羁的浪漫色彩。」。总括而言,笔者认为曹操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善人,但也不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大奸大恶之徒。他是一个立体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被任命为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神 项羽当初拥有多少军队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神 项羽当初拥有多少军队这一内容。秦朝完成一统后仅仅存活了14年就被推翻,这其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巨鹿之战。而详情>>

山东省的即墨县,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为何反复争夺了5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山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淄博市、临沂市、枣庄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山东省的即墨区,也就是当年的即墨县级市、即墨县。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即墨县的归属,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先后反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