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元时期雅文学重视关羽的“忠君爱国”,其中传记完整地描绘了关羽人物性格,诗歌中也将关羽的人物具象化,展现出“读史兴怀”的时代特征 谈及人物形象的创作,大体上就是两个方面的形式:纪实和想象。简而言之,前者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主,后者则偏重艺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是否愧对刘备父子?
孙权给朱元璋“看门”
220年3月15日 曹操逝世
考古队意外挖出纪信墓,出土大量陪葬品,揭开了刘邦真实的为人
“襄阳说”为什么弱不禁风?“古隆中”为什么不是诸葛亮躬耕地
比魏延还冤的蜀汉名将,因错杀诸葛亮的姐夫,刘备想救都没办法救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班婕妤为何被称作中国古代妇德的楷模?班婕妤有何成就?
赵云死后,张郃就称雄三国了吗?除了魏延,这2人还可匹敌张郃
汉朝名将李广后代,为义“叛国”,全家遭遇诛杀
媲美霍光的政治高手金日磾,本是异国太子,他靠什么而崛起的呢?
曹操手底下的五子良将,手中分别有多少兵力,按照多少如何排序?
一、宋元时期雅文学重视关羽的“忠君爱国”,其中传记完整地描绘了关羽人物性格,诗歌中也将关羽的人物具象化,展现出“读史兴怀”的时代特征
谈及人物形象的创作,大体上就是两个方面的形式:纪实和想象。简而言之,前者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主,后者则偏重艺术想象的加工与创作。雅文学中关羽形象的创作也无疑是采用这两个主要途径。
由此可见,陈寿的《三国志》中对关羽形象的描述是最为真实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所以从对关羽赫赫战功的记载中可以觉察出,历史上的关羽的确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但细看《三国志》不难发现,其中还有对关羽“亡命”的描述,正如引言中提到的“亡命奔琢郡”。
其实关羽的“亡命”历程后人也难以叙述,但他个人的一生戎马征战却成为了世人夸赞的部分。而后人也将关羽的征战分为了三个部分:其一是在讨伐黄巾军到投靠刘备;其二则是赤壁之战时期;其三是关羽奉命固守荆州,最终因自傲而亡,所以关羽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征战的途中度过。
先前对关羽的史料记载还是相对匮乏的,只有零星的文书残卷。宋元时期开始兴起了为关羽作传的风潮,这或许和朱熹重视汉蜀的正统思想有关。因为东汉末年,国家分裂,群雄四起,这与北宋南渡的过程极为相似,两宋急需人才,而在这一过程中忠义爱国的精神尤为重要。
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何南宋后期仍然有岳飞、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出现。而胡琦在《实录》中就有对关羽形象的评价:“看云长须是看他与先主、孔明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一片忠忱对越天地,即是夏少康以一旅祀夏,配天之本心也。”
焦竑的《本传志》则直接表达了对刘、关、张三人的君臣礼义的赞赏。
因为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的描写更加详细,同时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世人面前,所以传记能够将人物的性格完整表现出来。焦竑的《本传志》中对关羽单刀赴会的对话尤为深刻,其中记载了关羽和鲁肃的唇枪舌战。其中巨细暂且不提,但能够看出关羽除了忠君爱国的品质外,还极具语言魅力。
除了人物传记中对关羽的具体描述,作为雅文学的代表,诗歌一直以来都是文人抒情言志的良方。而诗人也往往会偏向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叹,同时也是“读史兴怀”的集中体现。
纵观历代的诗人对关羽的戎马生涯和萧然落寞的结局有着无尽的沉思,他们通过将关羽人物形象和诗中的实际景物相互结合,从而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具象化。唐代的诗歌中就有所体现,岑参的“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将汉朝的卫青与霍去病和三国的关羽、张飞放在一处。
由此可见,当时就已经出现了用关羽的人物形象来称赞他人的现象了,宋元时期,时局的相似引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关羽的敬仰。所以,关羽的形象在雅文学中可谓是“忠义”的代名词,同时也为日后俗文学的发展提供史料的借鉴。
二、明清时期的雅俗文学中关羽的形象逐渐神化,民间崇拜盛行,朝廷也借助小说戏剧等形式,鼓励民众学习关羽“忠肝义胆”的气节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历程,雅俗文学一向是共存并生的。而对关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雅文学虽有其独特的完整性,但是俗文学中关羽的形象则更加偏向神化,而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
明清时期以小说为主要代表的俗文学成为市井百姓谈天的资本,而对于史书传记的改写更是大为盛行。其中就有明初罗贯中改写《三国志》而重新汇编的小说《三国志演义》。而在这一小说话本中,对关羽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惟妙惟肖,不仅是先前雅文学中的忠勇,还具备了明初社会的侠义心肠。
明代嘉靖年间的话本中,可以发现关羽是兼济将帅的才能,有勇有谋。同时其中还记载了关羽曾多次挑灯夜读《春秋》一书,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关羽的崇敬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加之明代朝廷的推动,以及儒家传统思想的催化,关羽成为了人神一体的英雄形象。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三国)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由此可见,当时明代朝廷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是极为成功的。除了小说中的侠义形象,明清的戏曲中也是将关羽的性格特点展现的一览无余,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是有历史的根据在其中的。明代的戏曲对关羽的形象的塑造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关羽作为普通的人物;二是将关羽神化。
前者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朱有燉的《义勇辞金》以及明代万里年间无名氏所写的《古城记》。两部戏剧都是通过讲述关羽辞别曹操,千里走单骑回归刘备帐下的精彩故事。其中也大都与《三国志》中所言内容较为相近。
而对关羽的神化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汪廷讷的《长生记》中有一节是《关公斩妖》的桥段,故事大概为吕洞宾与周仓下界捉妖,不敌九尾狐妖后求助于关圣帝君,最后斩杀妖魔。
关羽的形象也随着俗文学中夸大的特点,被世人所熟知。同时在明清的时候,忠肝义胆成为关羽的又一名片。民间的崇拜尚且如此,更不用谈及明清官方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了。
《除亥丛考》载:“明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加羽为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其实官方对关羽的追封的名号,实际上是对其“武德”、“神威”的宣传。出于对清代初期满汉的民族矛盾的考虑,清廷将关羽“义”的形象淡化,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起义的现象出现。同时也能够在民众的心中形成家国一体的观念,从而维系朝堂统治。
三、雅俗文学中对关羽形象的个性化塑造,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淳朴的信仰,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时代价值在英雄人物创作中的延伸
其实不论是宋元时期的雅文学,还是之后明清的俗文学,对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崇拜可谓是如火如荼。这两者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而使得古往今来的关羽的形象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其实民众选择对关羽的崇拜或者说是信仰,也都源于对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不满。
宋元时期记载关羽生平事迹的传记,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明清的小说和戏剧进行艺术的加工之后,将关羽的形象神化,忠义神勇的关羽成为了具有侠义心肠的“武圣”。
而关羽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赞扬,还因为他有着对敌人都有着善意。不论是对待曹操还是其他人,关羽总能够做到先礼后兵。所以说,关羽还代表了儒家“克己复礼”。虽然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但是从民族大义上看,关羽对刘备和汉室王朝的忠心可见一斑。
除了忠肝义胆,在民间,关羽的形象还会被用来引人向善。这点是从之前《义勇辞金》的故事中总结而来的。回想先前关羽在帐下挑灯夜读《春秋》,就可推断出当时关羽也成为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所以民众对关羽的崇拜现象,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众淳朴的信仰。
总而言之,关羽的英雄形象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其融合了各个朝代独特的时代价值,而这一价值与当朝统治者的施政观念也是极为契合的。不论是久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对关羽的崇拜都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不可否认,关羽的形象是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标杆,为世人所敬仰。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后汉书》
《三国会要》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