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编《春秋》可谓微言大义;孔子删定《诗经》也不容小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的诗歌创作观,大概也是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吧。兴、观、群不说,主张纲常五伦的孔子对于怨的审核应当是很严格的吧,但是《诗经》中的《
战神白起杀了多少人
孔子的故事,关于孔子的故事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活动始于郑子产“铸刑书”
盘点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五大人物
八卦史记之四十:奇葩的船震事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卞和献玉
道德经的奥秘,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是什么?
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 – 唐雎
郭隗:尊贤从我开始
为什么颜回最受孔子喜欢?
姜子牙后人为何会被周天子扔进大锅烹杀?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杼弑君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
孔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龙阳之好(龙阳之兴)
春秋历史上齐桓公的孙子为啥戒除酒肉七年?
刺客系列:非典型刺客,但很有效
古代最著名的男女野外偷情交欢之地
孔子编《春秋》可谓微言大义;孔子删定《诗经》也不容小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的诗歌创作观,大概也是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吧。
兴、观、群不说,主张纲常五伦的孔子对于怨的审核应当是很严格的吧,但是《诗经》中的《小雅》与《国风》这两个章节里面,则出现了很多怨恨亲人的文章。
《小弁》则是《小雅》中的一首怨恨父亲的诗。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父亲大人信谗言,就像任人把酒劝。父亲大人不慈爱,思考事情不周全。伐树得用绳牵引,砍柴刀顺纹理间。放过真正有罪人,罪加我身任意编)。这几句中作者更直斥责骂自己父亲的昏聩。
《巷伯》中的“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捣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却瞢腾。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怜可怜受害人)。”更是直斥世道的黑暗与不公。
孔子把那些忠臣、寡妇、陷士、怨士的作品都编入了《国风》和《小雅》中。孔子为什么不把这些违反纲常的东西删除呢?孔子应当是非常怜悯他们的人生遭遇,进而尊重他们不屈的志向吧!或者说,那些诗作在孔子看来,根被就没有超出礼仪纲常,只是表达真情实感罢了。
然而,封建社会的那些帝王将相总是喜欢把鸡毛当令箭。前人定下的道德准则,最是会在后人的手上发挥到极致,以至历史上的许多直谏之士,最终都被惩治致死。明代的沈炼就是其中的一位。
沈炼因向明朝皇帝直谏严嵩,后遭严嵩打击迫害,被流放至边塞。沈炼流放途中,正直北方敌寇侵犯中原。然而当时的边关官吏却躲进堡垒之中,任敌寇任意侵扰百姓,连一支箭也不敢发。更甚的是,敌寇撤退后,那些躲进堡垒中的官吏们,竟然阁下中原阵亡士兵的耳朵,和田野中赶路人的耳朵去邀功领赏。而平凡士兵与群众迫于官吏们的淫威与沆瀣一气,只得在无处控告中呼天抢地地哀哭自己命运的悲催。但,这一切都看在了明朝沈炼的眼中。
沈炼自是非常地痛心又痛恨,他就将自己的所见与忧郁苦闷的心情,一一抒写寄寓在他的文章与诗歌之中。因其敢于直谏的名气,他的诗文也就逐渐传播到了中原地区,引起了朝廷和当地官府的巨大震惊。于是那些沆瀣一气的奸佞官吏们,又是故伎重演,造谣诬陷沈炼。沈炼最后,终因其言辞激烈的诗文而亡。难道他不知道,他的那些诗文戳痛的还有明朝皇帝的脸面啊?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统治者们,却为何总不懂得这个道理呢?屈原的《离骚》近于怨;伍子胥的谏言近于威胁;贾谊的文章也像檄文;嵇康的诗歌则多愤懑;……他们都是没有好下场的人啊!
子曰:“发乎情,止乎义。”不是造谣生事,为何要去惩罚那些忠诚之士;为何要去消灭那些中和之音呢?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初名李杰、李敏,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8年4月22日-904年9月22日),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异母弟。李晔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初封寿王,领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