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由来:两个国家的百年血仇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由来:两个国家的百年血仇

()
中文名: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由来:两个国家的百年血仇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商鞅变法后,秦国一方面富国强兵,国势日盛,另一方面为扩张疆土也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破坏与践踏通行数百年的礼、义、诚、信等列国交往法则。秦相张仪以商於六百里地诈欺楚怀王熊槐,空手套白狼破解齐楚联盟;秦昭襄王嬴稷囚禁来访的楚怀王熊槐,要挟割地,最后竟将他逼死,激起

春秋战国名人推荐

商鞅变法后,秦国一方面富国强兵,国势日盛,另一方面为扩张疆土也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破坏与践踏通行数百年的礼、义、诚、信等列国交往法则。

秦相张仪以商於六百里地诈欺楚怀王熊槐,空手套白狼破解齐楚联盟;秦昭襄王嬴稷囚禁来访的楚怀王熊槐,要挟割地,最后竟将他逼死,激起列国公愤,合兵伐秦,在战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眼看就要杀入关中腹地,令秦国招致灭顶之灾,最后却因联军主帅齐湣王心猿意马,并无灭秦之念,是以功败垂成。

楚怀王被囚身死事件,摧毁了楚国这样一个立国八百年、地域辽阔大国的自尊,激起了楚人举国公愤。百年前申包胥乞秦师助楚复国的恩惠从此再也休提,以楚怀王熊槐的性命为血祭,秦楚两国结下不死不休的血仇。

秦灭六国战争,两次重大失利,一次是桓齮十万大军攻赵,被李牧全歼;一次是李信蒙恬二十万大军攻楚,惨败于项燕。其后秦国更举国空甲士,举六十万大军灭楚;论亡国之惨烈,论抵抗之坚决,以楚为最。

秦始皇虽努力将华夏各国混同为一,车同轨,书同文,然而到他去世时离统一尚不到二十年时间,根本不足以磨灭关东六国的民族意识。天下大多数人都还根本没有做好成为统一国家国民的心理准备,因此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关东六国纷纷复起。

对绝大多数楚人而言,大秦帝国从来就不是他们自己的国家,而只是灭亡了自己国家的侵略者。要复国、要报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信念写进了楚人的血液和骨髓。

所以率先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是楚人;其后作为反秦主力军的项梁项羽是楚人;并不和其他各国一样满足于恢复疆土,而是一心要打进秦关灭此朝食的还是楚人。

楚人还特意选择了熊槐的一个孙子熊心为楚王,仍以“楚怀王”为名,以此激发楚地民气,哪怕在项梁刚死楚军惨败的危急情势下,楚王熊心仍然豪情万丈许诺“先入关中者王”,派刘邦率偏师直取秦国本土,并将剩余五万精兵强将尽数派往援救赵国,直面秦军南下的长城军团主力,与之决一死战。

最终,是楚将项羽如天神降世,在巨鹿斩杀二十万秦军将士,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既血国仇,又报杀害两位至亲(祖父项燕、叔父项梁)的家恨,再加上项羽本身暴烈的性格作风,是以导致了他对三秦百姓的滥杀。

秦楚两国数百年世仇,不死不休,关西虎狼之秦更是关东列国所有人持续几百年的噩梦。要彻底断绝秦国如六国一般的死灰复燃可能,就非得尽灭秦国王室宗族,摧毁其贵族世家,重创其国族意识,历史选择了项羽来充当这个执剑人,屠灭三秦、火焚阿房,终令秦国永久消失于历史舞台。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雍正的对外政策

说起清朝的雍正皇帝世人对他的评价有好也有坏,雍正是一位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我们一起来看看雍正帝在位期间的对外政策都有哪些吧!雍正帝的海禁政策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福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