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是个怎样的人?为何说于成龙糟蹋了一棵树

于成龙是个怎样的人?为何说于成龙糟蹋了一棵树

()
中文名:
于成龙是个怎样的人?为何说于成龙糟蹋了一棵树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2017年1月3日中央电视台1套综合频道播出的古装电视剧《于成龙》,使得这位清朝名臣为更多人所熟知。于成龙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三次举“卓异”,受到统治者嘉奖。他不仅受到康熙帝的赞誉,同时也在百姓之中有着很好的评价。于成龙廉洁为公,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国

清朝名人推荐

2017年1月3日中央电视台1套综合频道播出的古装电视剧《于成龙》,使得这位清朝名臣为更多人所熟知。

于成龙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三次举“卓异”,受到统治者嘉奖。他不仅受到康熙帝的赞誉,同时也在百姓之中有着很好的评价。

于成龙廉洁为公,将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后世赞誉天下廉吏第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的时候,则势必会忽略自己的家庭。

所以尽管于成龙治下百姓为有这样一位廉洁为民的官吏开心,于成龙的家人,特别是她的妻子却要一人挑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于成龙是家中二子,自幼勤奋读书,想要科举高中走上仕途。可惜他一直到35岁都没有考中举人,顺治十一年的时候长兄于化龙病故,他不得不扛起家庭重担。

当时他父亲年迈多病,母亲虽然身体康健也是暮年。三子刚刚出生,长子和次子又都在上学,加上父亲药费,开销甚大。

于成龙要养家糊口,忙于家务,无法再专心学习,于是只能暂时放弃深造的想法。一直等到顺治十五年父亲病故,才算是重拾书本。

顺治十八年入国子监学习,后结业准备出仕之时,已经44岁了。于成龙雄心满志,但是第一份工作却是到广西罗城当县令。

罗城县刚刚归清廷,经济十分落后,在于成龙之前的两任县令都逃了。所以于成龙下定决心来这儿的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是反对的。但是于成龙一力坚持,抛妻别子的来到了罗城县。

康熙二十三年,68岁的于成龙去世。他死的时候,木箱里只有一套官服,除此之外没有其余值钱之物。清廉至此,可以想见他妻儿过的是多么简朴。

生活简朴是其次,一介妇孺要在于成龙前往任职之时,照顾家中老小,操劳大小事务,忙里忙外不停歇。

于成龙只有一个妻子,但是在他任职期间,却并没有将妻儿带在身边。他当了多久的官,就与自己的妻子分别了多少年。所以说于成龙任职,活了老百姓,却苦了妻儿。

于成龙苦了妻子,也糟蹋了一棵树。这棵树是他在江南任职总督之时,总督衙门后面的一棵槐树。

于成龙虽然官做的越来越高,却始终坚持简朴的生活作风。他为了遏制官员奢侈享受的风气,带头提倡节俭。

每日吃饭“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还得来一个有趣的外号,叫“于青菜”。

因为生活简朴,吃完饭之后没有茶叶泡茶来喝,他就每天到院子里摘槐叶嫩芽来吃。久而久之,这棵树就被他弄秃了。“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这样的官员,才真正是百姓的父母官!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将朱元璋在世时分封的那些藩王逐个废黜(朱元璋为何要分封)

按照周朝时期的教训来说,分封是会导致诸侯割据最终国家力量四分五裂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加强中央集权,他总结了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发现军权是最重要的防护工具,于是就想将权利放在皇帝手中,由皇帝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年羹尧作为雍正初期的心腹重臣 雍正到底有多宠年羹尧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年羹尧作为雍正初期的心腹重臣 雍正到底有多宠年羹尧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详情>>

袁学军:期雨燕成文化使者,望香港小朋友有机会来北京看看

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程一直是个谜,直到有专家通过给雨燕安装光敏定位器,才发现北京雨燕令人震惊的万里大迁徙。跟踪数据显示,每年北京雨燕都要经过数月的飞行旅程,从刚果盆地一路北上途径非洲和亚洲37个国家,行程超过一万三千公里。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