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把帽子写作“冒子”?西晋女爱戴无颜帢,被指“不要脸”

古人为何把帽子写作“冒子”?西晋女爱戴无颜帢,被指“不要脸”

()
中文名:
古人为何把帽子写作“冒子”?西晋女爱戴无颜帢,被指“不要脸”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帽子古人称“首服”、“头衣”,从这名称上来说,与我们身上穿的衣裤是一样的,非常重要,不可缺少。这一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普遍的头上服饰,除了本身的保暖防寒功能外,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还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有多长?准确

唐朝名人推荐

帽子古人称“首服”、“头衣”,从这名称上来说,与我们身上穿的衣裤是一样的,非常重要,不可缺少。这一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很普遍的头上服饰,除了本身的保暖防寒功能外,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还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有多长?准确的时间很难说。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查不到“帽”这个字的,有的民俗和服饰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并不长。实际上这搞错了,《说文解字》上是有“帽”字的,只是字形不同而已。 《说文解字》上的“帽”写作“冃”,许慎解释为,“小儿、蛮夷头衣也。”

从许慎的解释可以知道,“帽子”在文化中原似乎不流行,成年人在当年或许并不戴帽子,只是北方少数民族御寒防风沙的首服。 中原汉人到底戴不戴帽子?可以肯定地说,戴,只是没有冠、巾这类首服流行,且不写作“帽”,而写为“冒”。 从“冒”这个字的来历来考证,中原人戴帽子的历史很长。 在上古商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中,已可以找到此字。金文的“冒”字写作——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顶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目),表示人的头部,很简单形象。

金文“冒” 《汉书·隽不疑传》记载,汉平帝刘衎当皇帝的始元五年(公元5年),有一男子乘坐小黄牛拉的车子,来到皇宫北门前,此自称“卫太子”的男子,当时便“著黄冒”,即戴着黄帽子。由此可见,在西汉时京城并非没有人戴帽子。 从帽子的流行和发展史来看,在古代最喜欢帽子的应该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刘衎的爷爷、汉成帝刘骜当皇帝(公元前51年-前7年)时,其宫中就出现了帽子。

赵飞燕 (剧照) 喜欢历史的网友都应该知道,刘骜有个非常漂亮、非常风流的皇后,叫赵飞燕。赵飞燕是刘骜的第二任皇后,据晋人葛洪《西京杂记》,在赵飞燕被册立为皇后时,同为刘骜宠妃的妹妹赵昭仪,献给姐姐皇后的35件贵重礼物中,列在第一就是一顶“金花紫纶帽”。这是饰有金花的紫色圆边帽,放在今天也非常华美。 不过,有民俗学者推测,赵昭仪所献的金花紫纶帽,很可能是“进口货”,从式样和形状来看,似乎是“胡帽”,即北方少数民族戴的帽子,来自异域。这个分析也有可能,但不论是不是胡帽,都说明当宫中也有戴帽子现象。

考古出土戴胡帽俑人 说到胡帽不能不提一下,真正把帽子戴出影响、戴出范儿来的,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胡帽”这一概念,也暗示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流行戴帽子,且很有特点。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戴帽子的历史远比文字史上的发现要早。 在陕西临潼邓家庄新石器时期遗址,曾出土一件6000多年前的半身陶塑女性人像,这件陶像被视为中国原始雕塑代表作之一,此女性人物便戴着帽子。出土地是陕西临潼,这里可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

南太平洋东部复活节岛上发现的戴帽石人像 到战国时,士兵也开始戴帽子,当然并不是普通的帽子,属于头盔一类。 《战国策·韩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条即称,“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这里的“冒胄”应该是头盔一类,但已经使用“冒”字了,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帽子”的概念已很清楚。 但中原大面积流行戴帽子,应该从魏晋时期开始。 《后汉书·舆服志》中仍不见帽子的记载,而在《晋书·舆服志》上对帽子已有专门的文字介绍,称,“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意思是,东晋时现在南京这边的乡下人已经戴帽子,有点身份的人也往往学他们那样戴帽子——当时的帽子是圆顶的。

南宋《柳荫高士图》中着葛巾的高士 现在老南京也喜欢戴帽子,不知道是不是魏晋遗风。 推动中国人戴帽子的,应该是东汉末人曹操。 中国最早的“戴帽子运动”,就是曹操发起的。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国内烽火连天,连年打仗,物资匮乏,于是曹操亲手设计制作了一种帽子——帢。 帢这种帽子比较简单,戴帢会被人认为不严肃,但曹操很另类,不以为然,会见宾客时也“戴帢”,因此被当时的传统人士批评不严肃。而当时民间戴的基本上是葛布做的头巾,而不是帽子。 曹操制帢一事,不少书上都有记述。

曹操画像 晋人张华《博物志·服饰考》记载,“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于是遂废(葛巾),唯二学书生犹著(葛巾)也。” 曹操生活的年代,戴葛布做的头巾仍是民间的主流,在曹操推出帢帽后,葛巾就不再流行,只有在当时国学和太学读书的学生还戴葛巾。 帢,是中原人发明的第一顶流行起来的帽子。那么为何不写成“帽”,而用“帢”字?有一观点认为,或许是为区别于胡帽。 中国的服饰都是分贵贱的,曹操设计的帽子,“以色别贵贱”。 当时曹操将“白色”定为最高贵的颜色,“白帢”成为时尚。但这种白帽子后来遭到了非议,被视为不祥之物,《晋书·五行志上》将白帢列为“服妖”。

画像砖上戴白帢的魏晋人

画像砖上戴白帢的魏晋人 西晋人傅玄便称,“白乃军容,非国容也”。东晋人干宝也认为,“缟素,凶丧之象也。” 史家这么讲自然是一家之言,并没有什么科学性。但是事实却非常巧合,曹魏流行戴白帢,历46年亡国;西晋流行戴白帢,历52年亡国,这算迷信吗? 不只帽子的颜色不吉利,“帢”也是凶字。史家称,“帢”是“毁辱之言也,盖革代之后,劫杀之妖也”。 帢读“恰”音,与掐死之“掐”音同,古代注音“反切法”中,正好与“劫杀”二字相切。

民间丧事“戴孝帽子” 这之后的南北朝,白帢地位一落千丈,平时没人再戴,而变成了丧服,一直到今天都是这风俗,只有家中死人了,才会戴“白帽子”。 曹操设计的帢前面有横缝,头发被盖住,露出颜面,故称“颜帢”,这对不太抛头露面的女性来说太过暴露,民间多有议论。西晋的永嘉年间,有人将女性戴的帢在设计上作了改动,前面不再留横缝,长发可直披颜面,可把前额和脸面遮盖住,仅两眼露出,人称“无颜帢”。 “无颜帢”显得神秘和时尚,马上在女性中间流行。但是,“无颜”不就是俗话所说的“不要脸”嘛!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大耻”,国人都不要脸了,乃不祥之兆。

画像砖上的魏晋人,戴帢的仆人手执主人名刺(名片)上门拜谒 果然不久真出现了“大耻”: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两位皇帝先后被掳不返,西晋亡国。 “帢”字如此不吉利,魏晋以后便逐渐被冷落了,而代之以“帽”。 以前通行的“冒”字,也是在这一种时期被增加了“巾”旁,变成了“帽子”,不再写为“冒子”——加了一个“巾”旁边,确实更有帽子和首服的韵味了。

1980年代戴帽子父子,爸爸戴的叫“三块瓦”,儿子戴“老头帽”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把长颈鹿当麒麟的故事是真的吗(明朝人为什么把长颈鹿叫麒麟)

在很多明代的史书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刺的国王派遣使者给大明朝皇帝朱棣进贡了一头麒麟。为此,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特意绘制了一副《瑞应麒麟图》,翰林院的翰林们还在这幅画上做了颂,这就是《瑞应麒麟图颂》。然而这幅画上所绘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这一内容。刘备得了荆州为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详情>>

梅州市的区划变动,广东省的重要城市,为何有8个区县?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广东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湛江市、佛山市、东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广东省的梅州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很重要。总人口接近400万人,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