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以一首《长恨歌》道尽了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也道尽了安史之乱的无奈。 唐玄宗末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了一场战争,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唐朝
武三思
杜如晦
杜甫的诗《兵车行》揭露了唐王朝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李白喝的酒究竟度数是多少?为何能斗酒诗百篇?原来奥秘都在这里
李白也曾情场失意,被女子拒绝后,写下一首诗,流传至今
任见:唐代烧尾宴,洛阳绽奇葩【原创】
汉朝的刀剑,为何比唐朝的刀剑还要好?
唐朝虽设置归义军,但对当地有心无力,归义军实际上属于半独立政权
武则天墓前放61个无头石人,成最大谜团,却被两位农民破解
流传较广的秦始皇画像是照唐代画作《历代帝王图》摹本推演而来的
她与武则天有杀父之仇,却成其贴身女秘,多年不复仇被唐明皇干掉
武则天有一伟大发明,中国使用超千年,至今无论男女都在用
梅妃本是虚构的人物,却成了杨贵妃的情敌,古代人也爱看宫斗戏
杜甫给李白写诗,为什么李白不回应?原因有两点,看完你就明白了
高句丽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隋炀帝三次都失败了?
唐朝外交是出于什么目的展开的,对当时社会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武则天死后,为何没能将皇位传给武家?狄仁杰的功劳不可磨灭!
唐朝强盛无比,为何首都长安却6次被攻陷?原来它有一设计缺陷
杨玉环日夜受李隆基宠爱,却没生育个一儿半女,竟然是这个原因!
每日名言 | 魏征: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以一首《长恨歌》道尽了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也道尽了安史之乱的无奈。
唐玄宗末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了一场战争,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唐朝由盛走向了衰落。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它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统治者内部矛盾和地方割据势力矛盾的体现。
唐玄宗之时,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呈现出了盛世的景象,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多迁徙流亡。
唐朝最高统治集团也日益腐坏,不论是李隆基还是杨玉环,乃至是史思明都过着声色犬马、权欲熏心的生活,这些经济矛盾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史思明和安禄山叛变之后,各地将领纷纷响应,背叛了唐王朝,这场战争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之时有数千万人都死于安史之乱,这场战争不仅毁掉了这个繁荣的王朝,而且还对唐朝的文化经济发展、科举制度、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唐代诗风嬗变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但百姓和国家始终都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唯有国家强大,百姓才能强。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百姓的心中升起了一股巨大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使得唐诗的诗风由蓬勃走向了垂败。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文人为躲避战争,纷纷向南迁徙,加速了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南下人士深度融入江南文化,使得唐朝诗歌格局发生了由北盛南衰到南盛北衰的逆转;
诗歌的格调也由阳刚转向了沉郁,整个诗坛的创作风向由昔日的浪漫、豪迈、洒脱、开放变得平淡、疲软、抑郁了起来。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人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和主体意识,他们作诗主要是为了张扬自我的生命意志。
因此不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的诗歌都带有一种天然的自信。
盛唐之时,文坛传颂的是“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自信,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见露华浓”的柔软。
但晚唐之时,诗风却变成了“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悲怆。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军人们开始无差别的对百姓、文人进行攻击,无数无辜之人就这样死在了敌人的马蹄之下。
诗人被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痛苦包裹着,他们的作品也显示出了明显的颓废化趋势。
唐朝诗人书写了大量指责世道不公,怀才不遇的诗歌,就连被称之为盛世代表的李白也因为战争而遭到了关押。
安史之乱对唐朝文人的打击不仅是生理上的打击,更是心理上的打击。
盛唐蓬勃之时,诗人的创作题材是天马行空的,他们关注个人情绪,关注个人欲望,他们浪漫而美好。
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们却将目光放在了现实之上,增添了几分理性,再也没有了当初一飞冲天的浩气。
安史之乱爆发后,经济的变化
755到763年是唐朝人民的噩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这个繁盛至极的王朝便繁花落尽,瞬间枯萎,藩镇割据伤掉了大唐的元气。
唐代宗为了平定叛乱,重展往日之雄风,进行了许多改革之策,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实现愿望,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唐德宗登基之后,继承先帝遗志,勤勤恳恳,一心为国,使朝廷有了起色之意。
大唐中兴成为了唐德宗的使命,他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从经济入手进行了税制的改革。
安史之乱的爆发极大的动摇了唐朝“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使得先前的税收制度无法再延续,唐德宗专门对之前所实行的税收制度进行了调整,将许多土地还给了人民。
唐德宗是一位勤俭的皇帝,他为了节省钱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连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放弃了。
他身先士卒,带头节省,使得唐朝朝廷掀起了一股勤俭节约的风气,但是仅凭王室的力量,并不能改变经济的萎缩。
他为了开源节流,听从宰相的建议,推行了新的税法,即将之前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税,一年收两次税,分夏季和秋季征收。
两税法的推行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的收入,而且还简化了收税的手续,解放了劳动力,对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可惜的是,两税法案因土地兼并问题严重,钱币流通量不足、贫富差距不均等客观问题,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唐朝的危局。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还对交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代的交通四通八达,尤为繁荣,海上贸易频繁,陆路治理井井有条,丝绸之路也进入了黄金时期。
一时之间,万国来朝,天南地北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了唐朝交往交流。
就在内陆战争不断,交通受阻的时候,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了起来,南海的交通甚至还超过了陆路交通。
安史之乱前,唐朝的主要交通通道集中在陆路地区,海路的承载力相对较弱。
但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一直在打仗,百姓纷纷南逃,使得南方迅速发展,不仅是广州的航线进行了大幅度的拓展,而且扬州等地也出现了许多繁华的港口。
唐德宗时期,南海诸国纷纷来到唐朝,向唐王室示好,广州、扬州、明州都因为海上交通的缘故,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有不少珍贵的瓷器、丝织品和茶叶都由此运往海外,通达的海上交通与频繁的往来贸易也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创造了大量税收。
唐王朝为了保证收入,发展军事力量,开始大力开发江南,刺激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唐朝末年乃至宋元时期的中国格局。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对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激烈的,对交通、商品贸易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科举制度的冲击
人才是国家之本,教育是国家的基石。
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唐王朝的思想文化秩序,不少学者开始主动反思起了唐朝衰败的原因。
学者们认为国家的衰败与儒家文化的没落息息相关,是儒家文化没落导致了胡骑乱华的后果,而儒学之所以衰弱则与科举制度的弊端息息相关。
尚书左丞贾至认为过去的学子们在学习儒家文化的时候只知道强记内容,而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达到修身养性的结果。
他认为想要改变这一点就要提倡经世致用,以经世致用来作为科举考试的人才。
唐肃宗一朝的礼部尚书杨绾也对科举之事尤为在意,曾几次上书请皇帝整顿科举,纠正科场之弊。
他说:“国之选士,必藉贤良。盖取孝友纯备,言行敦实,居常育德,动不违仁。体忠信之资,履谦恭之操,藏器则未尝自伐,虚心而所应必诚”。
在这些官员的倡导下,朝廷开始大力整治起了科举制度,以巩固皇权纲纪为出发点,大力倡导复兴儒学,重振了士风。
唐朝末年的科举考试主要以务实为主,选取的大多是务实实干、关注现实的才子。
在科举制度的转变和统治者的要求下,唐朝文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居安思危,这场安史之乱的爆发将唐朝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弊病全部揭露了出来。
若是唐玄宗没有沉迷享乐,早点查漏补缺的话,那或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爆发了。
但是诚如马未都所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关于盛世、关于安史之乱,关于历史的孰是孰非,已然成为过去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这次事件分析自省,得到启发,将前人走过的路当作自己走过的路,避免悲剧重演。
参考资料:
《后唐书》
《长恨歌》
《唐史》
在很多明代的史书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永乐十二年,榜葛刺的国王派遣使者给大明朝皇帝朱棣进贡了一头麒麟。为此,明朝的宫廷画师们还特意绘制了一副《瑞应麒麟图》,翰林院的翰林们还在这幅画上做了颂,这就是《瑞应麒麟图颂》。然而这幅画上所绘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刘备夺得荆州之后 刘备的实力真的很强大吗这一内容。刘备得了荆州为何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广东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湛江市、佛山市、东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广东省的梅州市。梅州市属于广东省东部的重要城市,地理位置很重要。总人口接近400万人,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