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争议:酒坊遗址击败周公庙真相

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争议:酒坊遗址击败周公庙真相

()
中文名:
十大考古发现评选争议:酒坊遗址击败周公庙真相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人民网-江南时报)今年4月17日,“2004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在北京揭幕,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从全国22个“重量级”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而此前最受传媒关注的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却扼腕惜败。而这一评选结果至今在圈内外仍有争议。昨日,经有关专家的介

周朝名人推荐
(人民网-江南时报)今年4月17日,“2004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在北京揭幕,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从全国22个“重量级”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而此前最受传媒关注的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却扼腕惜败。而这一评选结果至今在圈内外仍有争议。昨日,经有关专家的介绍,记者了解到了“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过程中,酒坊遗址击败周公庙的真相。

关注焦点:酒坊遗址击败周公庙

江苏参报项目,有郑和宝船遗址、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等,最后郑和宝船遗址落选,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当选。而这次最令人震动是,“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击败最受传媒关注的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成为“十大新发现”。对此,学术界考古界都有不同看法。谈及酒坊遗址的当选,评委会主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苹芳称,“天益老号”酒坊历时2年的考古取得重大成果,一是它展现了从原料浸泡、蒸煮、拌曲发酵、蒸馏酿酒到废弃用水的排放等传统酿酒工艺的完整流程;二是遗址整条街“前店后厂”完整清晰,是很罕见的,这在过去任何酒坊遗址发掘中所未见的,乃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这一特定历史“转型期”的典型代表和实物载体。

考古动向:科学击败文化历史价值

2003年4月,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考古发掘正式拉开,经过推断,这批酒坊遗址的年代为清代到民国时期,其中大曲窖可早到清代早期。据全程参与酒坊遗址考古发掘的绵竹文管所所长宁志奇透露,目前8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相对1.2万平方米的遗址总分布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发掘工作的继续,剑南春酒坊遗址的年代可能会越往后越久远。据了解,酒坊遗址当选预示了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新方向,科学价值受到青睐。

自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首届开办,迄今已是第15届评选。纵观前14届的评选结果,“以年代取胜”,几乎成为历届“考古新发现”评选的一条金科玉律,历史越是古老越有价值,入选的几乎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等考古项目。如上届入选的商代甲骨文、黄河故道的汉代图景等。本届评选无疑是打破了常规,按照评选的三个标准,即“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酒坊遗址最有新意的“科学价值”,也是当选的最大理由之一。

评选趋势:工业考古击败传统考古

剑南春有确凿的文献记载始于唐朝,而且还被指定为宫廷御酒。评选过程中,有专家尖锐地提出,评选的是“考古”的十大新发现,而不是“国宝”的新发现。因此“以年代取胜”并不是“考古新发现”。历届“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力图通过评选结果,向大众介绍具有里程碑性质和文化标志意义的考古大发现。酒坊遗址当选预示将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对近代工业社会考古项目的关注。而也这正是像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这样的传统农业社会考古项目因发掘尚需时日、不足以说明价值而落选的根本原因。(本报记者倪方六实习生姚琪)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康熙为什么注重西学

康熙对西方文化也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有学者指出,有才华的传教士被皇帝欣赏和重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推崇和应用。而在民间,民人与西方传教士能够互相交游,西学在社会中得以自由传播,亦指出分别由康乾敕辑的丛书—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