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前有唐浩明,后有张宏杰,最近在阅读周禄丰的《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这本书,却偶然从中得到了答案。中年的曾国藩,除了仕途稍顺之外,还没有建得半寸功业,实现人生报复,但就是在这么一个人到中年,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巨大转机的情形
韩慕侠
方伯谦
薛蟠
难怪雍正从未怀疑过眉庄:你看她怀孕时做了啥,比甄嬛聪明多了
详解:光绪银币丁未双龙一两
义和团的精神胜利法,义和团为何不怕死?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后手握重兵,为何不反清称帝呢?
康熙帝撤藩的原因,有些孩子气,却因此成就大业,圣祖天赐啊
王丁 | 康有为游记中的牛剑诸校花名册
朱坤明:松锦大战,明军最后的反击,曹变蛟袭击皇太极大营
老公有“外遇”,该如何是好?其妻来信使梁启超吓得满头大汗
传奇人物陕西首富周莹曾是慈禧干女儿,为何死后凄惶,一人独葬?
帕麦斯顿:清朝应尽快允诺协议,否则发生任何事情,皆是咎由自取
清朝在与列强签条约时,用什么称呼自称?
香妃为何独得乾隆宠爱?香妃是否因“不从”康熙而被皇太后处死?
清朝名将岳钟琪兵败被捕入狱,兵部判定“斩决”,雍正为啥不杀他
她是人人追捧的民国神秘女神,收情书到手软,史学家:他是个男人
《延禧攻略》历史上纯妃有几个孩子?儿女结局如何?
清朝八旗中竟有俄罗斯人?他们是清朝抗击沙俄入侵黑龙江的见证
清朝大臣上早朝时间
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前有唐浩明,后有张宏杰,最近在阅读周禄丰的《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这本书,却偶然从中得到了答案。中年的曾国藩,除了仕途稍顺之外,还没有建得半寸功业,实现人生报复,但就是在这么一个人到中年,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巨大转机的情形下,时代给了他一个看似不似机会的机会。让他在故乡从零到一,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实现了大象转身。
胡林翼少年得志,就被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看中为女婿,父亲也是当朝进士,论天资和先天成长环境,胡林翼远胜曾国藩,后来经略湖北,又能和同僚纵横捭阖,这反倒是曾国藩摔了几次跟头才习得的技能。左宗棠年少有为,早年就名震三湘,自己也自诩为 “今亮 ”,也就是当今的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论才干,左宗棠确实胜过曾国藩。再看李鸿章,也算是名门之后,在淮西大地也早就名声鹊起,论计谋权变,组建了淮军的队伍,短时间内就干得有声有色,后来论仕途,也已经超越了恩师曾国藩。
那么曾国藩较之三者强在哪里,周禄丰老师认为曾国藩厉害之处,不在办事能力,而在极高的悟性,以其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对于同时代的英才实施降维打击。根据周禄丰老师的分析,我个人总结了曾国藩有三大法宝。
其一,坚卓的天下之志。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中就提到了立志的重要性,他甚至提出,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坚卓之志之后,才有可能有持续读书的动力,因为一切的学习都是为自己的志向服务。在京城翰林院的十年,看似清闲,实则却是为将来能够崛起打基础的十年。其他人沉迷于京城灯红酒绿之时,早年就立志在身的曾国藩就已经开始遨游在京城的大江大河之中。
他拜京城著名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学习朱熹的理学,虽然在明清八股文中,朱子理学确实不乏空洞之处,但其中关于个人立志却有极大的引导作用,并且朱子理学中恢弘的世界观又能极大的拓展一个人的胸怀,尤其在一个人行在水穷处之后,能够跳出困难本身,以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按照今天的说法,朱子理学的习得让曾国藩具备了当年人普遍不具备的现代哲学思维能力。
我们很多时候总觉得哲学无用,那是因为哲学往往没有给你具体的方法论,但是哲学最大的益处却是能拓展一个人的世界观,这就使得一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具备更多维度和更高的角度。
比如当曾国藩守制在籍的时候,接到命令要求在籍大员帮助协办团练,这里的合适的人员有几百名,大多数都是阳奉阴违,做做样子,唯有曾国藩一个人认真去办,并且最终还办了出来,这和他立下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志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志向这个东西,看似玄虚,实则是一个人的内在的气和骨,关键事情和问题上,能不能躬身入局,不计个人得失,关键困难和低谷时,能不能立得住,全靠志向,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信念。
后来的靖港和湖口之败,祁门陷入绝境,两年被解甲归田,最后还能东山再起,越挫越勇,全靠内在的志向和信念衬托,而这些志向的养成和当年在京城学习朱子学讲求浩然正气不无关系。
其二,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这点上文我们也介绍过,和当年在京城学习朱子理学培养了现代化哲学思维方式不无关系。当别人还在纠结于问题的时候,曾国藩就能学会跳出问题本身来看问题。比如当其他将领还在纠结于战场上一城一地得失的时候,曾国藩却将精力主要用于队伍的后勤建设上,他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为湘军增加收入。他在湖南和湖北试点增设厘金收入,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商业税,同时利用地方士绅来实施包税,这些改革使得湖南一地的收入就增加了五倍,增加的收入源源不断地用于后续湘军的扩编和收入提升以及武器的升级,有了后期的保障,使得后期的局势越来越向着湘军有利的形势发展。
其三,实事求是的批判性思维,实践归纳总结经验。古代打仗有一个两难的问题,武将带兵会打仗,但无法总结归纳出作战经验付之于文字;而文官带兵又常常教条主义,喜欢在兵书里找方法。曾国藩带领湘军时有个比较大问题在于,和过往冷兵器时代的战法不同,到了晚清时期,冷热兵器混合使用让过往的兵书就缺乏了用武之地,而且练兵,布阵的方略也与过往不同,需要曾国藩从零到一去摸索。虽然是科举进士出身的曾国藩带兵却能做到不唯兵书,教条。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假战船,真盆瓮渡河的战例,曾国藩始终将信将疑,就做了盆瓮的渡河试验,结果发现盆瓮在河流中根本无法控制方向和速度,更不要说当时记载渡过的是黄河。另外一个战例子记载了韩信在和项羽交锋中,用一万多沙袋堵住渭水,同时又趁对方渡河的时候,挖开沙袋冲垮对方的战例,曾国藩又实地做了试验,发现沙袋根本就堵不住河水口,挖开缺口决堤更是不可控。实践检验,前人记述的这些成功案例放在今日根本就不具备可行性。
那曾国藩怎么办,实践中总结经验,水战中使用的大船虽然架炮方便,但却行动迟缓,在靖港之战中被太平军轻便的小船轻易分割包围,那在后面的作战中,就辅以快舟在外围协同作战。两次内河水战失败都是因为顺流攻击,虽然省力,但是方向和速度在实战中不可控造成了大面积的损失,总结经验教训后,水军后来作战中顺流时都选择尽量避免。
曾国藩选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军,但也不盲从,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训练的同时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一周练兵必有一两日由曾国藩亲自训导,相比于散漫和缺乏斗志和凝聚力的绿营,湘军则更显得纪律严明,战斗力更强。
看似驽钝的曾国藩实则在思维方式上早就超过了同时代的同僚,在人生志向和个人信念方面他也较之同时代诸多豪杰更加坚卓,同时又能做到实事求是,不唯教条,不唯前人经验,而是以实践行动归纳总结出的最适合自己的经验,这些看不见的才是曾国藩能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
有人说,清代有两座诗词高峰,一座叫纳兰性德,一座叫仓央嘉措。1685年,纳兰性德病逝,年仅30岁。这一年,仓央嘉措两岁。他们,一个是京城人间富贵花,一个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迥然不同的命运,最终却怀揣着一致的深情,一样的身不由己,殊途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东吴皇帝孙休登基之后,都有哪些作为?。大多数人读三国,在诸葛亮死后基本上对后三国时代的人物基本没什么了解。今天咱们来聊聊吴国第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各省之间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江苏省与山东省、河南省与河北省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陕西省与湖北省之间的区划变迁。在建国初期,湖北省西北部的6个县,曾经划入了陕西省代管。因此,在1950年的陕西省地图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