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蚌埠④禹会涂山——禹会村遗址

溯源蚌埠④禹会涂山——禹会村遗址

([!--gaiyao--])
中文名:
溯源蚌埠④禹会涂山——禹会村遗址
别名:
国籍:
[!--guoji--]
人物简介:

在中国的版图上,一线淮河二分南北,京沪铁路纵贯上下,其交汇之处便是被誉为“淮上明珠”的城市——蚌埠。 蚌埠建市于1947年,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成为江淮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城市。同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蚌埠地区

商朝名人推荐
[!--ziliao--]

在中国的版图上,一线淮河二分南北,京沪铁路纵贯上下,其交汇之处便是被誉为“淮上明珠”的城市——蚌埠。

蚌埠建市于1947年,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成为江淮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城市。同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蚌埠地区拥有璀璨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众多让后世传颂的故事。

西尤的旧石器划破了淮河流域的蒙昧,双墩刻划符号氤氲着中华文字的曙光。沱河侧畔,史前城址历经千载风霜;涂山脚下,禹合诸侯共襄万国盛会。古墓恢弘,补钟离佚史;霸王末路,奏垓下悲歌。曹魏同孙吴对峙,南梁与北魏交兵。涡口的水流回荡着宋金冲突的战鼓,淮河的波浪激荡起元末义军的怒号。清朝末年,怀远、灵璧、凤阳三县交界置三县司,蚌埠城市的雏形呼之欲出。

民国伊始,津浦铁路横亘淮河穿过蚌埠,列车呼啸代替了犬吠鸡鸣。淮海蹀血,剑指江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呐喊仍旧在孙家圩子的天空中回响。

开埠百余年,这座城市走过了很多辉煌……

今年4月中旬以来,因热播剧《长月烬明》,蚌埠成为八方游客的打卡地,然而,蚌埠除了有出圈的美景美食和温暖蓬勃的城市精气神外,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为了让广大网友进一步了解蚌埠,探索蚌埠,蚌埠发布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溯源蚌埠”系列,让我们一同溯源,去探寻来自蚌埠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

今天,推出第四期禹会涂山——禹会村遗址

禹会涂山

禹会村遗址

“大禹治水劈山导淮”“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于涂山”……作为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大禹在中国历史传说中具有崇高地位。他不仅带领先民治理为患多年的水患,而且成为继舜之后的又一伟大首领,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而地处淮河沿岸的蚌埠更与大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禹治水浮雕 市博物馆供图

在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有一处名为禹会村的地方,正因“禹会诸侯”而得名,《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而禹会村遗址的发现则为史料记载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揭示出蚌埠作为淮河流域文明起源地的悠久历史。

01 禹会诸侯的涂山

涂山,是古涂山氏国的所在地,也是史载大禹劈山导淮、娶妻生子、大会诸侯并确立“盟主”政治地位之地。由于涂山的重要历史地位,汉唐以来就出现了关于涂山的地望之争,二十世纪中叶尤其是近年来,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对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和地理地望的考证研究,证明了这座中华民族的圣山就在蚌埠境内。

▲涂山地望 (涂山所在地的五说)

▲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开拓者谭其骧先生关于涂山在蚌埠的考证

2001年7月,“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在蚌埠召开。研讨会上,对于涂山的地望之争,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蚌埠涂山说较为可信,而历史上的众多文献都对禹会涂山、禹娶涂山做了记载。

▲蚌埠涂山的相关主要文献

02 重新认识禹会村

禹会村遗址,位于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前郢村,西临淮河,东毗天河,背靠荆、涂二山,相传是“禹会诸侯”之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至今还有“禹陈岗”“禹会古台”“禹帝行祠”和“禹帝庙”等古地名。该村之名由来已久,在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这里就被称为“禹墟”,可见最迟在东周,人们即认定此地有禹迹,而成书于晋朝司马炎太康年间的《太康地志》载:涂山“西南又有禹会村,盖禹会诸侯之地”,说明这里至迟在汉代就被称为禹会村了。

▲禹会村遗址卫星地理位置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数次调查发现,禹会村遗址出土了各种具有鲜明祭祀性质的遗迹和遗物以及一座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城址,除了与文献记载中的古史传说时代吻合,又契合了涂山周边的大禹传说,更烘托出“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性。

▲禹会村遗址标志牌

▲2009年发掘现场

▲2011年春季发掘现场

考古发现,禹会村遗址内有一处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大型礼仪建筑,该建筑是依托人工堆筑的大型基址,台基表面存在烧祭面、方土台和成排分布的柱洞等一系列特殊遗迹。大型礼仪建筑(“祭祀台基”)西侧发现了一条“祭祀沟”,沟内填埋有大量陶器,还有一条铺垫白土的道路通向西南区域,这一区域则发现了填埋大量陶器的“祭祀坑”,以及功能不明的圆圈遗迹,包括间杂其中的临时性“工棚建筑”(浅基槽)。

▲祭祀沟内陶器堆积现象

以聚落考古研究的视角,早在双墩文化时期,禹会村遗址就有人类活动遗迹,但到了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聚落人口集中化趋势明显,发展成为活动范围达200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遗址南部的龙山文化核心分布区发现了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内城,以往发现的“祭祀台基”就是内城东城垣一部分。

▲祭祀台全景

▲柱坑排列现象

▲祭祀台基面上的方土台

禹会村遗址的各类陶器,均为手制,并经慢轮修整,其造型多为生活用具,但普遍制作粗糙,器形欠规整,低温陶比例大,表现出典型的祭祀用器物特征。这些出土的文物,既有淮河中游地区强烈的文化个性,又兼有黄河下游地区、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苏北地区、长江流域、江汉平原地区同期文化的特色,表现出禹会村遗址复杂的文化面貌,说明该地区既是南北两地文化交汇的地区,又是两地文化传播、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陶鼎 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罐 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簋 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盉 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鬹 蚌埠市博物馆藏

▲陶壁形器 蚌埠市博物馆藏

▲龙形陶塑 蚌埠市博物馆藏

▲禹会村遗址出土器物的文化特征

▲禹会村遗址出土器物的文化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持续深入, 2021年年底,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更令人惊喜的一个成果,就是这18万平米的面积的城址仅仅是龙山文化核心分布区的一个内城,他们在外围又找到了第二圈的外城,从出土遗物时代特征判断,外城应是在内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目前外城的勘探工作还在进行中,城址规模至少在50万平方米以上,是淮河中游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

▲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工作平面图

03 保护传承大禹文化

为了更好地开展考古发掘和文化资源保护,2017年12月,禹会村遗址成功获批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成立。公园规划总面积6785.25亩,于2020年5月正式开工,已完成“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保护修缮项目、公园北部村庄建筑立面改造项目、考古工作站暨标本整理基地主体建筑、考古学家的院子、环境整治一期”等规划项目建设。

▲蚌埠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未来,公园管理处将继续推进双墩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存保护展示项目、公园博物馆、公园主入口、游客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实施,努力打造集考古科研、文化传承、主题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汇“吃、住、游、学、娱、购”等诸多元素为一身的现代化大遗址综合保护利用公共空间,早日实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

▲禹会村遗址公园

▲禹会村遗址航拍图

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历程:

2001年7月,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国家文物局立项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名录。

以上图文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来源: 蚌埠日报社 文图资料提供: 蚌埠市博物馆、蚌埠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 编辑:周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外国公主远嫁蒙古帝国,为何却向家人哭诉太苦?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外国公主远嫁蒙古帝国,为何却向家人哭诉太苦?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在十三、十四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个词,叫做“黄祸”,这个词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 德妃为何没有做皇太后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 德妃为何没有做皇太后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公详情>>

古代罪犯被判流放,为何衙役们争着抢着去押送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刑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但是罪犯又不至于处死,或者是被法外开恩的,就会将他们判为流放。所谓的流放就是把他们押解到偏远的敌方,一般距离家乡动辄几千里路。因此不仅是罪犯,就是押解他们的衙役也是很辛苦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件劳累的差事,古代的那些衙役们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