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官越当越小”的姚启圣:他凭什么得善终?三个原因

《康熙王朝》“官越当越小”的姚启圣:他凭什么得善终?三个原因

([!--gaiyao--])
中文名:
《康熙王朝》“官越当越小”的姚启圣:他凭什么得善终?三个原因
别名:
国籍:
[!--guoji--]
人物简介:

“顺治2年,姚启圣便官居福建巡抚之职,郑成功收台时,因资助粮草颇有微功,顺治6年,因抗拒朝廷的治闵方略被降为藩司,戴罪任职,顺治9年,因屡屡与上司争吵,又被贬为道台,到顺治13年,因酗酒渎职再被贬为知县,顺治16年,连微臣也不知道他犯了什么

商朝名人推荐
[!--ziliao--]

“顺治2年,姚启圣便官居福建巡抚之职,郑成功收台时,因资助粮草颇有微功,顺治6年,因抗拒朝廷的治闵方略被降为藩司,戴罪任职,顺治9年,因屡屡与上司争吵,又被贬为道台,到顺治13年,因酗酒渎职再被贬为知县,顺治16年,连微臣也不知道他犯了什么律条,再被贬至漠河军中效力,到了康熙5年,姚启圣再被裁撤,塞到盛京郊区一个马场任九品司厩”。

从从一品到从九品,一级没落地当了个遍,而他“不同凡响”的为官之旅,源于他内心看不起满清的孤傲与桀骜不顺,但就是这样一个刺头却极富才华,为康熙收复台湾立下了不世之功,康熙封他为“西湖侯”,还将杭州的一座行宫和1300多本珍本古籍赏赐给嗜书如命的他。

姚启圣与周培公,两人同为汉臣,同为他人举荐,同为康熙立下盖世之功,不同的是周培公任劳任怨、恭顺谦卑,姚启圣愤世嫉俗、说话刁毒,更不同的是周培公被康熙贬到盛京11年凄凉离世,而姚启圣甘之如饴地安享晚年。

康熙对姚启圣最后的安排不排除监视的嫌疑,但不可否认,姚启圣的结局要比周培公好得多,而重温《康熙王朝》,才懂姚启圣得以善终的真实原因。

01姚启圣的“过”

姚启圣最大的“过”在于他推崇汉人文化而对满清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看不起和不服气。

为了“驯服”他,康熙走了四步。

一“请”。康熙派贴身太监李德全前往姚启圣所在的三里河马场请他出山,但李德全态度傲慢、仗势欺人,不仅纵马伤害平民百姓,还拿鞭抽打为百姓出头的“老叫花子”,得知老叫花子是姚启圣后依旧不改高傲姿态,姚启圣按照大清律法,杖打李德全30鞭子;

二“抓”。康熙命索额图将姚启圣打入大牢,康熙以“贪赃”为由缉拿他却被索额图“姚启圣布衣粗食,无人向他行贿”否定,又以“渎职”再次被索额图“三里河马场每年向朝廷提供千匹良马,兵部上个月刚刚颁令嘉奖过”否定,最后不得不随便给姚启圣安了个罪名,将他关了三个月;

三“骂”。康熙从盛京回京城时带上了姚启圣,路上,康熙痛骂他藐视满清官员甚至讥讽皇亲国戚而死守汉人文化的自傲;

四“用”。康熙当着众多官员和姚启圣的面,烧掉了先帝顺治御批永不录用姚启圣的折子,并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授兵部尚书衔,管理福建辖内所有的官员,姚启圣得以重用。

在这四步里,既能看出姚启圣从不可一世,到逐渐磨平棱角,最终为大清肝脑涂地的心态转变,更能看到一代帝王以恩威诛人心、收人心的帝王之术。

此后,虽然姚启圣依旧不改骨子里的“刺头”秉性,但他却愿为康熙、为大清朝收复台湾出谋划策、殚精竭虑。

02姚启圣的“功”

我深觉周培公最大的功劳在于用10年的时间绘制了大清国第一张疆域图,而姚启圣最大的功劳在于以收复台湾维系了大清的版图,站在国之领土的高度,决定了周培公与姚启圣的不世之功。

对于如何收复台湾,在经筵日讲上,姚启圣向康熙谏言“三必剿”和“三必抚”。

三必剿:其一,郑经等人孤悬海外,早有裂岛为疆另立皇朝之心,这一必剿首在剿其心;其二,台湾水师所以横行无忌是因为台湾水师胜于大清,这二必剿才是剿其兵;其三,台湾蛮荒之地,既缺银又缺粮,无论军需民用,全仰仗与大陆通商,这三必剿,便是剿其海路。

三必抚:郑经之父郑成功从荷兰羊毛子手中收复了台湾,可谓中华万世之功,这一必抚,便是抚慰其祖上之功业;台湾百姓都是内陆血脉,臣料想他们可不愿意与大陆一刀两断成为海外弃子,这二必抚,便是抚其民;这三必抚,便是抚慰延平王郑经,因为朝廷平台之后,台湾军民人人皆大欢喜,唯一不欢喜的只有郑经一人,从此后,他从王位上掉下来,成为臣,成为民,甚至成为阶下囚,简直生不如死,这是三抚中最难抚慰又不得不抚的。

八字概括:恩威并施、剿抚并用,而这也成为康熙平台的基本方针和策略,在索额图以台湾的蛮荒向康熙谏言放弃,明珠专与索额图作对建议康熙招抚的单一且偏激的政策,姚启圣的“双管齐下”,才是真正的良策。

有了基本方向,接下来就是做,而姚启圣做了最关键的两件事。

“迁界禁海”。姚启圣上任后就发布了“迁界禁海”令,既方圆30里内的所有百姓全部内迁,此举,遭到不愿远离故土的临海百姓强烈抵触,不仅与官兵接连发生冲突,更有一些村民为发泄不满三次挖了姚启圣的祖坟,姚启圣不得不忍痛将先人遗骸火化,并将骨灰撒入大海。

面对前来吊唁的百姓,姚启圣向村民下跪,声泪俱下地解释、请求终于感动民心,姚启圣终在90天内就完成了“迁界禁海”。

“策反施琅”。施琅原为郑经麾下,在姚启圣完成“迁界禁海”之后,施琅带军再次骚扰内陆,为让施琅好向郑经交差,姚启圣特意留了告示和粮食,让本就疑心施琅与姚启胜师徒关系的郑经对施琅更加不信任。

后明珠与郑经伯父郑泰联合造反反被郑经所抓,得知造反消息的施琅开船驰援,郑经因明珠一句“他是来剿灭你的”杀了施琅所有家眷并开炮,两人反目成仇,施琅归顺于大清,可以说姚启圣自己和姚启圣的“好心”,成为施琅最终能倒戈的最关键的导火索。

我深觉:“迁界禁海”是为平台的第一步,不仅让朝廷无后顾之忧,也断了郑经生存与后退的路,为收复台湾打开了局面;施琅归顺是为平台最关键的一步,他既了解郑经水师的作战方式和兵力部署等等,又极为擅长海上作战,对于不善海战又缺乏统帅的大清水师而言,施琅完美补缺,甚至可以说,施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收复台湾的成功与否。

姚启圣,既能看到事情的根本,也能做到事情的关键,看得到是智慧,做得到是能力,台湾成功收复,姚启圣厥功至伟。

03姚启圣得以善终

因姚启圣的“过”,康熙在心里杀了姚启圣千次,因姚启圣的“功”,康熙不得不给他论功行赏,当台湾成功收复后,姚启圣面见康熙,他主动请求辞官享清闲,这一刻,我才深懂姚启圣得以善终的根源在于三个人。

周培公的“保”。

康熙为什么要将周培公贬至盛京?康熙在周培公临终前道明缘由,一来周培公是汉臣,二来在平吴三桂时,周培公与图海手握30万雄兵,康熙怕周培公成为第二个吴三桂,三来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将周培公贬到盛京是为监视,因汉人身份和康熙忌惮,周培公遭受了太多不公正的对待,但就是在被贬的这11年,周培公却依旧为康熙呕心沥血绘制了大清最全的疆域版图,也是周培公口中的“一幅山水画”。

面对所有不公,周培公至死都从未怨恨康熙半分,甚至以己之力继续报效朝廷,而他越是如此,就越是如一根刺一样扎康熙越深,所以,周培公死后,康熙为他守灵了一夜,但康熙依旧有负周培公。

姚启圣是周培公临死前向康熙举荐的人才,周培公生前的不公和赫赫功劳让康熙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愧疚,也暗暗让周培公在世时未享受到的荣誉和恩宠,让康熙以另一种方式在姚启圣身上延续,是为弥补,也是康熙的自我安慰,而举荐周培公的朱国治,远不及周培公在康熙心底的份量。

康熙的别有用心。

姚启圣和周培公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姚启圣“逆”,周培公“顺”,康熙身边从来就不缺少顺臣,但像姚启圣这样爱书如命的刺头和愤青,却是少见。

因为饱读诗书,姚启圣曾经南方讲学而桃李天下,连施琅都曾是他的学生,姚启圣是汉人士子的代表,康熙对他恩待,可以扩大康熙在汉人中的影响力,从而加深汉人对大清国的认可度;因为刺头,姚启圣虽刚正不阿,但他的嘴巴很是刁毒,而往往是这种人说出的话、得到了好的结局,就越是能传播康熙的圣名和功德。

有时候,一个正直的刺头比十个顺臣的影响力,还要大得多,既能树立标杆稳固政权,又能留一个名垂青史的圣君之名,康熙的心机,才深不可测。

姚启圣的精明。

相比于周培公,我深觉姚启圣要更精明和圆滑,凡事都会给自己想好退路,而在他们两人身上,隐藏两种截然不同的为臣之道。

“一和一吵”。

周培公为主将,与图海一文一武平定了察哈尔王叛乱,劝降了吴三桂旧部王辅臣,一路所向披靡地直捣吴三桂大本营,两人配合默契而战无不胜;姚启圣与施琅联手收台,一次索额图为钦差大臣攻台,一次康熙命施琅为主帅攻台,两次攻台,姚启圣和施琅都在攻台方略上,包括是否分兵袭击、主攻方向等上意见极其不统一而大吵。

按照康熙惯用的监视、秘奏伎俩,康熙皆了如指掌,可对一个帝王来说,“和”是威胁,“吵”才是放心。

周培公的品性和性格决定了他一心为朝廷的无私,而姚启圣,深谙帝王之心,他与施琅战前的“大吵”,我深觉是这师徒二人的故意为之,为的是让康熙放心,给自己也留一条活路。

“一进一退”。

赫舍里皇后难产而死时,周培公看出了赫舍里的临终遗愿,主动上前向康熙上奏册封太子;临终之前,康熙在他的病榻前表示想继续启用他收复台湾,他意有所动地起了起身子,仍一颗建功立业的出头之心。

反观姚启圣,在索额图不听劝,不仅纵容八旗水师侵害百姓,还提前抛锚作战导致八旗水师全军覆没后,索额图提前向康熙告状是姚启圣的攻台方略有误,深知帝王心的姚启圣以乳母病逝为由辞官丁忧,又在成功收复台湾后,他主动向康熙奏请再次辞官图清闲。

周培公一心为建功立业,以“进”从不给自己留退路;姚启圣,受重用时倾尽全力,不被重用甚至功成名就时,选择以“退”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立下赫赫功绩时,能看淡辉煌背后的浮华和凄凉,能守住一颗不为权势折腰的心,懂得功成身退,才是真正自保的良方。

姚启圣,有周培公暗中的庇护、有康熙对他的另有所图,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深谙帝王之心、拥有大智慧的人,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和深不可测的帝王之侧不被权势迷了眼、乱了心,才得了最后的善终。

写在最后:

看完《康熙王朝》,深觉满汉之别。

凭什么平吴三桂前召回的是周培公而不是图海?凭什么被郑经所抓,不肯背叛大清的明珠,因被抓被罚,却更因忠心被大奖?凭什么索额图谋反篡位,康熙不承认他28条中的谋反之罪,更不杀他?……

有功无过的周培公,他的凄凉结局令人悲痛,有功有过的姚启圣,他的结局算得上善终,而这,是周培公的声名和功绩的庇护,是康熙的别有用心的权衡,更是姚启圣自己在万般复杂中给自己留了一条最好的退路。

姚启圣对康熙说:

臣生于康熙之年,真是大幸啊。

幸与不幸,成于功名,也累于功名。

能落姚启圣这般的结局,有保衣食无忧的名,有藏身于世的邸,有投其所好的书。

的确大幸。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外国公主远嫁蒙古帝国,为何却向家人哭诉太苦?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外国公主远嫁蒙古帝国,为何却向家人哭诉太苦?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在十三、十四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个词,叫做“黄祸”,这个词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 德妃为何没有做皇太后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 德妃为何没有做皇太后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公详情>>

古代罪犯被判流放,为何衙役们争着抢着去押送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刑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但是罪犯又不至于处死,或者是被法外开恩的,就会将他们判为流放。所谓的流放就是把他们押解到偏远的敌方,一般距离家乡动辄几千里路。因此不仅是罪犯,就是押解他们的衙役也是很辛苦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件劳累的差事,古代的那些衙役们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