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商朝甲骨文没有记录?

大禹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商朝甲骨文没有记录?

([!--gaiyao--])
中文名:
大禹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商朝甲骨文没有记录?
别名:
国籍:
[!--guoji--]
人物简介:

我们先来看一看知名的大禹治水事件。 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确实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只是其年代并非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夏朝建立时——即公元前2070年,而是发生在一个半世纪后的公元前1920年。当时黄河上游的青海积石峡地区一带,因为一场强

商朝名人推荐
[!--ziliao--]

我们先来看一看知名的大禹治水事件。

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确实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只是其年代并非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夏朝建立时——即公元前2070年,而是发生在一个半世纪后的公元前1920年。当时黄河上游的青海积石峡地区一带,因为一场强烈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滑坡,滑坡堵塞黄河六至九个月,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量持续增加导致堰塞湖溃决,于是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米的湖水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泄,形成流量巨大的洪水。

由于时间存在差异,所以笔者认为,这可能只是导致殷商先公冥毙命的那场洪水,而非大禹所遭逢的这场洪水。不过,最可能为夏朝文化遗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其起始年代则要到公元前1750年,比这场洪水还足足晚了170年,一般认为这是夏朝晚期的都城“斟鄩”。大概可以看出,在大洪水退去以后,东亚大陆上确实出现了一个广域王权政体。当然这一大洪水是否为人力所战胜,已经难以得知了。

有关大禹最早的记录,出自西周中期青铜器“遂公盨”。上有铭文曰:“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迺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顾在天下。”可以理解为:“天命禹治水,开山浚川,奉旨征伐,降服下民,监行德政。(禹)亲自举行祭祀,民称其如父母。供奉我王,作臣子时间久长,赏赐唯以此种德行为标准,这种明白的德政,得到了民众的拥护。”

这里的大禹扮演着一个近乎神与人之间的角色。或者说,接近于希腊神话中那些被称为“半神”的英雄们,既是天降英雄,也是人间贤王。这可能是对禹这个神灵的美化,也有可能是后人对禹这位一代人杰的事迹开始神化的一个开端。

不过这也间接地反映出禹建立王权的过程,由于大洪水可能破坏了原先各地的政权架构,所以大禹得以收集来自各方受害的民众,一个广域王权政权从而成功建立。但也可能,夏朝的广域王权系统,是在击破了后羿、寒浞的力量以后才得以建立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禹的其他史事。可能禹在整合了黄河流域各部的力量以后,进一步南下淮河流域,消灭了防风氏之流的南方力量。这个防风氏,有可能是良渚文明在受海侵灭亡以后,北上至淮河流域的一支。甚至有可能大禹治水的形象,也来源于良渚文明对抗海侵的记忆。不过,有关大洪水的记忆,有一种记载明显是后人的捏造。那就是商之先人契、周之先人稷、秦之先人伯益,都为禹所驱使为禹效劳,此事明显出于这四大强权后人的捏造。

对于夏朝,虽然现在没有足够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在商定都郑州商城以前,虽然考古发现也发现了一些文字材料,但是均不能被破译(未被公认的个人观点不算)。不过,笔者本人还是一个“存夏派”,现存文献中有四处证据:

其一,在甲骨文中,有“己”(杞)这一势力的存在,大抵就是夏的遗存杞国;其二,武丁时代的甲骨文当中,有“西邑”这一城邑的存在,而且常言此城邑作祟害王,可以与“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讲的是伊尹去夏桀那里做间谍的事情)对应;其三,宋人作为商人之后,也是对商有深厚记忆的,他们所作的《商颂》中,有“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的征伐记录;其四,周公也曾告诫周成王“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可见,周初的周人,也是确信夏人的存在的。更何况,武王的母亲,正是姒姓女子太姒。

笔者认为,夏人一开始可能也是居于陕北高原或者关中平原,可以参考的是夏启所讨伐的同姓部族集团有扈氏(今陕西西安鄠邑区)的居所,以及太姒的母邦有莘国(今陕西合阳)的位置。有学者认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神木石峁遗址,就是夏部族的始居之地,《世本》有“鲧作城郭”的记载。至于其后夏人将其中心地区转移到嵩山一带,大概还是为了避水患,而且相对于先前唐人所居的河东,河南地区能更好的沟通中原。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不但没有发现夏朝文字,而且商朝文字里也没有被公认的“夏”字。要注意的是,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对神的呼告与请求现实的事,没有出现商灭夏的历史记录也很可能。尽管学者对于夏朝是否存在仍然存在争议,但实际上他们的共识远远大于分歧。二里头文化遗址蕴含的历史价值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争议的仅仅是在没有出土文字证据的情况下,二里头遗址能否被认为是夏朝都城,从而证明夏朝的存在。

总之,炎帝黄帝之流,乃是神话人化以后的产物;唐尧虞舜,或许有一点点军事民主制时代的投影。夏的问题,主要还是文字的缺乏。但可以确定的是,大洪水过后公元前18世纪的中原大地上,确实已经出现了一个应用青铜器的广域王权政体。至于其名字是不是名“夏”,倒也并不是特别重要,当然笔者本人是一个坚定的“存夏派”。有关夏的记载,还是期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找到更多的先商遗址,古文字学者破译能更多的先商文字吧!

作者平沙无垠,辽宁阜新人,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组织领导学硕士,擅长以唯物主义分析视角看待历史事件。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外国公主远嫁蒙古帝国,为何却向家人哭诉太苦?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外国公主远嫁蒙古帝国,为何却向家人哭诉太苦?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在十三、十四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个词,叫做“黄祸”,这个词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 德妃为何没有做皇太后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 德妃为何没有做皇太后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公详情>>

古代罪犯被判流放,为何衙役们争着抢着去押送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刑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但是罪犯又不至于处死,或者是被法外开恩的,就会将他们判为流放。所谓的流放就是把他们押解到偏远的敌方,一般距离家乡动辄几千里路。因此不仅是罪犯,就是押解他们的衙役也是很辛苦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件劳累的差事,古代的那些衙役们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