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口中与周文王齐名的商王,为何在《史记》里会被称“淫乱”?

周公口中与周文王齐名的商王,为何在《史记》里会被称“淫乱”?

([!--gaiyao--])
中文名:
周公口中与周文王齐名的商王,为何在《史记》里会被称“淫乱”?
别名:
国籍:
[!--guoji--]
人物简介:

在商朝帝王里,名气最大的有开头的商汤、中间的武丁、末尾的商纣。这三位帝王,一位是开国圣王,一位是中兴之主,一位是亡国之君,地位都比较重要。但是还有一位国君,名气虽然不大,但在商朝史上却是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武丁的儿子,最后即位的祖甲。 《国

商朝名人推荐
[!--ziliao--]

在商朝帝王里,名气最大的有开头的商汤、中间的武丁、末尾的商纣。这三位帝王,一位是开国圣王,一位是中兴之主,一位是亡国之君,地位都比较重要。但是还有一位国君,名气虽然不大,但在商朝史上却是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武丁的儿子,最后即位的祖甲。

《国语周语下》称“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帝甲淫乱,殷复衰。”看来祖甲竟是导致商朝灭亡的根子。不过在《尚书无逸》里,祖甲可是在周公口中与商中宗、高宗、周文王齐名的圣王。在汉人马融、郑玄注里,祖甲也是让位给祖庚的贤君。那么,为什么祖甲在历史文献中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评价呢?

前文提到,甲骨文的周祭谱即从祖甲时代形成。董作宾先生指出,祖甲是“殷代的革命政治家”,其在即位时就推行新政。第一是改革历法,将年终置闰于十三月改为无节之月;第二是改革祀典,即将多种祀典简化为周祭制度;第三为考验太卜,将一些要占卜的政事卜而不贞。第一条改革历法,虽然看似不会直接影响谁的利益,但在古代可是非常重大的事,预示着一场大的变革即将到来。

第二条改革祀典,即确定从上甲到祖庚的周祭制度。从前文的周祭谱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受祭祀的只有直系先王、旁系先王与直系先王的配偶,而把祖庚之时的多种祭祀废除。前文指出,商汤立国时很可能就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商朝毕竟是早期国家,氏族社会兄弟共权因素仍然影响很大。祖甲改革实际上就是将先王与旁系先祖的地位区分开来,同时也表明王族地位稳固在王族近支、旁支之上,而王族近支、旁支没有继承王位的权利。

王少林先生指出:“祖甲改制所谓‘乱之’,实质上是排除王族旁支继承王位的权利,将王位继承人选的范围缩小到王族的直系亲族之中,并最终发展出嫡长子继承制。早期国家排挤氏族因素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是量的变化,即消减氏族因素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作用的范围与程度。祖甲改制的变化可视为是氏族血缘因素影响范围缩小的体现。”可谓是精辟之至,祖甲改革的结果,最明显的就是之后商王一律父子相传,直到商纣、武庚。

第三条考验太卜,实际上是排除神权的影响。前文提到,商朝主持占卜的是贞人,直接进行的是卜人,这些贞人、卜人作为高级官员,实际上也有自己的封地。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通过操纵占卜来影响商王的政事。这当然是商王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祖甲采取卜而不贞的态度。《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很明显的一个表象是,殷墟发现武丁时祭祀要消耗大量牺牲和人牲,而在祖甲时代则大大减少。

我们去殷墟旅游,往往会被大量的人牲骨骸震撼,其中包括殉葬坑的祭祀人牲,和房屋下的奠基人牲。于是有人因此得出奇谈怪论,说商朝很可能是食人族。这当然是无稽之谈。这些人牲是给祖先食用的,而并不是给活人食用的。如果祭祀完给活人食用,那骨头不就是一堆垃圾了,还会拼凑回去埋起来吗?实际上,原始社会因为粮食短缺,确实有食人风俗;但是在农业发明后,食人就根本不是常态了。

而更要注意的是,商朝人牲数量明显存在减少趋势。根据姚孝遂先生统计,在武丁时期计算人数的就有5418人,另外还有247次不计人数的;从祖庚到文丁时期计算的有1950人、不计的有189次;从帝乙到帝辛时期计算的有75人、不计的有29次。而一直到西周仍有这种陋习。有人认为是商朝国力衰退,没有这么多人牲供给;但从整体来看,这是早期国家不断排斥神权,走向世俗化的表现,当然与祖甲改革分不开。

值得一提的是祖甲之后的商王。据《史记殷本纪》,先后由廪辛、庚丁兄弟即位;在古本《竹书纪年》中,廪辛作“冯辛”,均有其人在位。但在帝乙、帝辛时有“三祖辛”,郭沫若先生指出,前有祖辛、小辛,那么这就是廪辛。不过在常玉芝先生《商朝周祭制度》中没有把廪辛列入周祭谱,认为存在一定疑问。所以在我们参考的周祭谱里,只有康(庚)丁而没有廪辛。总体来说,即使廪辛的确一度即位,那么康丁之后也是清一色父子相传。

晁福林先生指出:“商周时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王权、神权、族权的三足鼎立。”那么祖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通过限制神权与族权来强化王权。对于族权的影响,文献中的商灭夏战争就有反映,商朝实际上能成功灭夏,就是通过“网开一面”与“尧舜之道”,争取了伊尹等氏族首领的支持。不过在坐稳江山后,族权对王权的威胁马上呼之而出。前期有伊尹摄政,商朝继嗣一度陷入危机;中期又有九世之乱,商王不断迁都,直到盘庚后才逐渐稳定。

通过武丁在位五十九年的励精图治,商朝实现了中兴局面。然而在武丁之后,问题马上就出现了。在《尚书高宗肜日》里,说商王祖庚“肜祭”父亲武丁,此时山鸡飞到盛有供品的鼎耳上,这是不祥之兆。于是大臣祖己(非太子孝己)就劝谏祖庚,不要单独将丰盛的祭品放在父庙。这其实就是反对商王去独尊先王,而应该普遍祭祀所有祖先,这样才能团结“多子族”,也就是旁系王族。最后祖庚还是听了他的意见,但在祖甲时代则启动了变革。

祖甲的变革,从后人看是造成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祖甲作为变革者,何尝不是为了修补已经出现问题的国家机器呢?往前的孔甲、夏桀;往后的的商纣以至周厉王、周幽王其实都有类似的变革。虽然他们变革最终没有拯救王朝,甚至还加速了王朝灭亡。但从历史进程来看,他们却又是成功的。王权与族权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博弈中此消彼长,而氏族时代的瓦解,则要等到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那时中国才发展进入成熟国家阶段。

《尚书·盘庚》里迟任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正是上古三代的族权观念的体现。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外国公主远嫁蒙古帝国,为何却向家人哭诉太苦?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外国公主远嫁蒙古帝国,为何却向家人哭诉太苦?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在十三、十四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个词,叫做“黄祸”,这个词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 德妃为何没有做皇太后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德妃作为雍正的生母 德妃为何没有做皇太后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公详情>>

古代罪犯被判流放,为何衙役们争着抢着去押送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刑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但是罪犯又不至于处死,或者是被法外开恩的,就会将他们判为流放。所谓的流放就是把他们押解到偏远的敌方,一般距离家乡动辄几千里路。因此不仅是罪犯,就是押解他们的衙役也是很辛苦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件劳累的差事,古代的那些衙役们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