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证明苏秦是张仪的晚辈,张仪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鼻祖

出土文献证明苏秦是张仪的晚辈,张仪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鼻祖

()
中文名:
出土文献证明苏秦是张仪的晚辈,张仪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鼻祖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史记》中,记载有一个“鬼谷先生”,他是苏秦、张仪二人的老师。但是这个传奇的鬼谷子,在先秦文献并无更多事迹,很难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传世的《鬼谷子》也大概率是六朝伪托,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苏子》《张子》,却无《鬼谷子》。甚至有人怀疑鬼

秦朝名人推荐

在《史记》中,记载有一个“鬼谷先生”,他是苏秦、张仪二人的老师。但是这个传奇的鬼谷子,在先秦文献并无更多事迹,很难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传世的《鬼谷子》也大概率是六朝伪托,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苏子》《张子》,却无《鬼谷子》。甚至有人怀疑鬼谷子其实就是苏秦,这是隋人乐壹注《鬼谷子》提出的,他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唐人张守节也认为,《鬼谷子》其实就是《苏子》,都认为鬼谷子其人其书都是苏秦分化。

按照《史记》的说法,苏秦、张仪这对师兄弟还是对旗鼓相当的好cp。最早是苏秦出山,游说赵王得以合纵,但又害怕秦国攻打赵国,在合纵未完成之前破坏,所以就用激将法把张仪弄去秦国,并用重金帮张仪坐到客卿之位。这时才透露给张仪,自己不想让秦攻赵,张仪也体会到同门兄弟的一片苦心,于是在苏秦有生之年,张仪主政下的秦国都没有进攻赵国。苏秦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形成合纵,苏秦成为合纵长,身挂六国相印。

齐闵王之时,因为齐大夫与苏秦争宠,派人刺杀了苏秦。等到苏秦死后,张仪终于也可以大显身手,当时魏国已经臣服了秦国,于是他游说楚、韩、齐、赵、燕加入连横。在秦惠王去世后,因为秦武王不喜欢张仪,所以张仪只能离秦去魏,一年之后死在魏相任上。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据此将苏秦合纵系于公元前333年、苏秦之死系于前317年、张仪连横系于前311年、张仪之死系于前310年。这样看来,苏秦像是师兄,而张仪像是师弟。

[var1]

但是《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很多地方是说不通的,特别是关于苏秦的记载,就连太史公自己都说“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也就是说当时很多游说之事都附会于苏秦,苏秦因为太有名了,所以成为一个“箭垛式人物”。特别是他还有苏代、苏厉两个哥哥,《史记索隐》引谯周曰提到还有苏辟、苏鹄。这样一来,五兄弟的事迹都容易附会在一个人身上,就造成了苏秦活动的时代特别长。

根据《苏秦列传》,苏秦死于齐闵王时期,尚在张仪之前;根据《燕召公世家》,苏秦还与燕文公夫人有染,所以在燕易王时为避祸进入齐国反间,最后在燕王哙时死于齐国。这里就存在很大的时间矛盾。早在《孟子》就有记载,燕王哙因为禅让闹剧,被齐宣王趁火打劫而死,这年是公元前314年。而齐宣王于前301年去世,之后才是齐闵王即位。如果苏秦死于齐闵王时期,就绝对不可能死于张仪之前和燕王哙时期。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就是《孟子》曾提到当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注意,时人认为和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是公孙衍,而不是苏秦;而在《张仪列传》中,张仪担任秦国相邦时,其对手也主要是在魏的公孙衍和在楚的陈轸,三人也因关系紧密而合于一传;苏秦除了帮助张仪在秦国上位,之后两人就几乎没有了交集。这些较早较可靠的史料表明,苏秦并不是张仪同时代的人物。

[var1]

太史公编写《史记》的战国史料,很大程度参考了《战国策》的内容。虽然,《战国策》要到太史公之后的刘向才正式编订命名,但它材料本身来源于战国。历史学家徐中舒就指出,“此书出于战国、秦、汉间,是当时游说之士世代传习、随时增益和编录的总集……是战国时代游士必须简练揣摩的典籍”,可见,《战国策》本身不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为了纵横教学。虽然经历秦火之后,《战国策》已成为战国史基本史料,但却有杜撰和错乱之辞。

所幸的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就有不少涉及苏秦的新史料。虽然《战国纵横家书》本质也是《战国策》一类,但其内容又比《史记》更合理。历史学家杨宽据此考证出苏秦是燕昭王派来齐国的间谍,于公元前285年事情败露后被齐闵王处死。那么苏秦就比张仪晚去世十五年,两人主要活动时间也相差二十多年。可见,苏秦应该是比张仪更晚的人物,这更加证明鬼谷子只是传说人物,而张仪是纵横家鼻祖。

下面我们分别讲述经学者考订后的张仪苏秦故事。

二、张仪连横,秦国强盛

《史记》其实还记载了一个更早的纵横家,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但这与春秋史基本史料《左传》不合。《史记会注考证》引苏辙曰“所记皆非,盖战国说客设为子贡之辞,以自托于孔氏,而太史公信之耳”。从春秋宏观政治格局来看,也是晋—齐—吴与秦—楚—越两大阵营对峙局势;而直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期,才有纵横家产生的土壤。

战国初年,最早变法的诸侯是魏国,成为华夏第一强国。但之后,秦孝公、齐威王都相继变法,魏国身处中原的地缘劣势就显现了,魏惠王多次东败于齐、西输于秦。而其他四国也都纷纷变法,所以形成七大国实力均衡的局面,被称为“战国七雄”。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处中原的三晋(韩赵魏)二周(东西周)人,就更加迫切考虑如何通过纵横捭阖来保家卫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在本国却常常被贵族排斥,到改革最彻底的秦国方能施展拳脚。

张仪出身魏国疏族,曾游说楚王不被用,只能住在相国府上。之后有一次楚相宴饮遗失玉璧,于是有人怀疑是张仪盗窃。楚相命令刑讯逼供,张仪也不肯认罪,于是只能将其驱逐出境。张仪回到老家,妻子感叹:“您是因为读书才受这样的屈辱啊!”张仪却狡黠笑笑:“我的舌头还在就够了嘛!”于是在公元前329年,张仪前往秦国,游说秦惠文君联魏抗楚。当时在秦国炙手可热的是大良造公孙衍,他也是魏国人,于前332年在雕阴斩首魏军八万。

[var1]

张仪的策略是连横韩、魏,他认为,韩、魏是无法灭亡的,但又是东进必经通道,所以只要打服就行了。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攻克魏国蒲阳,而旋即又归还了魏国,但秦国也不亏,除了得到魏国这个盟友,还得到上郡和少梁作为回报。张仪也被任命为相邦。之后,他又建议秦惠文君与韩、魏互尊为王,从而把韩国也拉入连横阵营。张仪的后来居上,使公孙衍坐了冷板凳。于是他只好回到家乡魏国,打算与张仪硬扛到底。

当时魏国的相国是庄子的朋友惠施,他本人就是个合纵派,曾引导魏惠王将公子分别派到齐、楚做人质换取支持。而公孙衍到魏国后,被惠施大力赏识,于是公孙衍发起一场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称王的活动,史称“五国相王”。但五国终究同床异梦,没有形成合纵联盟。反而秦国嗅到了魏国意欲背叛,于是在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攻占魏国的曲沃、平周,迫使魏惠王接受张仪身兼魏相,惠施、公孙衍逃到韩国避难,魏国完全被秦国控制。

不过,张仪没嘚瑟太久,两年之后齐国打败秦魏联军,魏国又重新回归合纵的怀抱。张仪被赶走,惠施、公孙衍回归。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魏、韩、赵、燕、楚进攻秦国,史称“五国攻秦”,但真正参战的只有魏、韩、赵,反而被秦国击败。魏惠王为了获取齐宣王支持,只能以齐人田需为相。公孙衍与田需不睦,让魏惠王更换为齐相田婴之子田文,公孙衍本人则入韩为相。秦国继续东征韩、魏,齐、楚继续爽约,以致韩、魏再次倒向秦国。

[var1]

这时公孙衍也被田需察觉,设计反杀。张仪就继续拆散齐、楚联盟。他游说楚怀王,欺骗说以商於六百里土地换取楚、齐绝交。贪婪的楚怀王答应后,张仪却只肯履行六里地。楚怀王勃然大怒,分兵攻打秦、韩;齐宣王也以大局为重,发兵攻魏。但齐、楚都先后被秦击败,秦国反而取得楚国汉中之地,使关中与巴蜀联通。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儿子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张仪被迫离开秦国,被魏襄王聘任相国,次年去世于任上。

张仪退出帷幕之际,正是苏秦粉墨登场之时。

三、苏秦合纵,齐国衰亡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与哥哥苏代、苏厉都以纵横为业,但早年与张仪一样怀才不遇,最后穷困潦倒回到老家。妻子见到他不愿意下织布机,大嫂也不去做饭接风,甚至父母都不想和他说话。非但如此,还在背后嘲笑他不务正业,穷死也是活该。苏秦听了非常惭愧,把藏书找出来挑灯夜读,发现一本托名吕尚的《阴符经》很对胃口。所谓“悬梁刺股”的“刺股”,说的就是苏秦读书,为了防止打瞌睡,而用铁椎刺得大腿流血。

公元前315年,燕王哙禅让给相国子之,以致发生燕太子之乱。齐宣王与中山王趁火打劫,攻克燕都,燕王哙、燕太子、子之都死于战火。燕王哙之子燕昭王立志复仇,兴建黄金台重金招聘列国士人,而苏秦就正在此时进入燕国。而齐国当时非常强盛,且与赵国、秦国同盟。如何拆散他们?苏秦敏锐发现三国友好的外壳下掩盖着利益的冲突——对宋国的争夺。于是在前295年,燕昭王封苏秦官卿相、爵武安君,进入齐国“帮助”齐闵王夺宋。

齐国相国韩珉与秦昭襄王关系很好,于是苏秦怂恿韩珉联合秦、燕伐宋,而把赵国搁在一边。燕国与宋国并不接壤,实际上好处都在秦、齐。有了燕昭王的支持,齐闵王当然乐得撇开赵国,大举攻宋。而赵国什么态度呢?将军韩徐为认为齐国擅自攻宋,应该联合魏相田文反攻齐国;但相国李兑却反对与齐国撕破脸,因为齐人曾承诺把宋的蒙邑送给他。李兑一针见血指出,这是燕昭王挑拨离间之举。苏秦只好劝说齐闵王放弃攻宋。

[var1]

之后苏秦入赵意图搞间谍,又被李兑、韩徐为关押;之后经过燕昭王的斡旋,苏秦才得以平安回齐。这种种迹象,让秦相魏冉也敏感嗅到,齐、赵关系摇摇欲坠。于是他提出秦齐互帝的计划,以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共同消灭赵国。赵国与秦国毗邻,接受韩、魏朝拜,是三晋的领袖,自然为秦国忌惮。如果齐国帮助秦国,赵国则危如累卵。苏秦马上建议齐闵王,不如放弃帝号,让天下诸侯憎秦;不但如此,还要合纵攻秦,这样才能趁火打劫灭宋。

苏秦此举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齐国不会因为灭赵而壮大,进而威胁燕国;二来,齐国与最后一个盟友秦国关系破裂,以后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在苏秦的奔走之下,齐、燕、赵、韩、魏五国形成同盟,这就是苏秦“六国相印”的原型,其实楚国并未参与。但五国联盟很快就破裂,因为齐闵王伐宋遭到赵、魏反对,于是又拉拢秦国,要求秦国伐魏而齐国伐宋。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终于如愿以偿吞食了宋国,然而,祸患也危在旦夕了。

魏相田文就是有名的孟尝君,他被齐闵王驱逐出国,与齐自然誓不两立,于是主动与秦讲和。而齐闵王灭宋后实力大增,三晋与秦国都感觉非常不安,加上赵国也有亲秦派金投、攻齐派韩徐为,秦相魏冉则想获得天下最富庶的宋国定陶。于是秦、赵、韩、魏反而达成同盟,燕国当然也紧随其后。并以燕相乐毅为联军统帅。公元前285年,被苏秦蒙蔽的齐闵王终于开窍,于是以反间罪车裂了苏秦。然而一切都晚了,齐都临淄被燕军攻下,齐闵王逃亡被杀。

虽然我们习惯说张仪“连横”苏秦“合纵”,但实际上,这只是纵横家根据战国末年局势的伪托,六国攻秦为合纵,秦合六国为连横,两者是对立关系。从张仪、苏秦身处的战国中期来看,“连横”“合纵”更多是以三晋为中心,联合秦、齐则为“连横”,联合燕、楚则为“合纵”。那么苏秦的计策既有连横、又有合纵,“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以致苏秦事迹错乱;但这种看法是不公正的,苏秦本人作为“死间”,以生命完成了使命。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纵横家确实是战国一条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掌控朝政、左右时局,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才逐渐走进了历史的尘埃。

参考文献:

白立超:《纵横家史话》

劳榦:《战国时代的战争》

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