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战国末期的赵国名将,他的存在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深受赵国百姓的爱戴。在李牧的一生当中,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抗击匈奴,镇守边关;一个是对抗秦军,保赵国不亡。 [var1] 赵国与匈奴接壤,匈奴作为游牧民族,袭扰边疆的事情,他们几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李牧,是战国末期的赵国名将,他的存在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深受赵国百姓的爱戴。在李牧的一生当中,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抗击匈奴,镇守边关;一个是对抗秦军,保赵国不亡。
[var1]
赵国与匈奴接壤,匈奴作为游牧民族,袭扰边疆的事情,他们几乎从未间断过,这是他们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的生活方式决定,他们的生活物资太过匮乏,不抢点东西,他们就得挨饿。
[var1]
为了保护边疆百姓安宁,赵国派李牧带军长期驻守雁门郡,抵抗匈奴的入侵。当时的赵王对李牧的支持力度很大,李牧的身份绝不是简单守边将领,更像是一个国中之国,因为在雁门郡,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税收都给李牧分配不说,他还可以任命官吏,从这里可以看到,赵王对李牧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因为封疆大吏有钱、有粮、有兵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赵王如此厚恩,李牧的行为却让人大跌眼镜,从他的举动来看,李牧完全是辜负了赵王的期望,比之纨绔之辈也相差无几。
李牧在雁门郡的军中,每日不思攻灭匈奴之策,反而只让军士们做三件事情,
“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
李牧的军队,平时每日练习骑射,而且对于烽火极为重视,让掌管烽火的士兵高度警惕,一旦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引燃烽火。
[var1]
古代烽火是示警手段,烽火一起,说明外敌入侵,然而每次当烽火燃起,匈奴来袭的时候,李牧就派人赶紧收拾好人马、牛羊、物资到堡垒中,任凭匈奴如何叫阵,就是坚守不出。等他们走了,继续恢复到往日的练习骑射,日复一日。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资治通鉴》
不仅如此,李牧龟缩在城中的时候,因为他自己掌管当地税收,手里的军费充足,他还每日都要
“击数牛飨士”
,杀牛给士兵们吃。
战国时期的耕牛,那可是国家紧缺的生产力,虽然牛肉有营养,可以给士兵补充身体所需,那也不能这么挥霍啊,皇帝也没说天天吃牛肉的呀。
[var1]
可见,在李牧对抗匈奴,镇守雁门郡期间,他的兵营当中,小日子过的十分舒适,每天练习骑射,吃饭睡觉,还有牛肉吃,至少有牛肉汤喝吧。而且还不用打仗,敌人的骑兵一到,立刻高墙壁垒伺候,绝对不会发生干戈。
虽然史料并无详细记载,但是匈奴人来犯的时候,在阵前肯定会用一些激将法去激怒李牧军队,希望他们能够开城迎战,否则匈奴骑兵攻城发挥不出来威力。
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常年被敌人骂阵不敢迎战,士兵们觉得很憋屈,甚至李牧手下的将领也觉得很憋屈。这种憋屈化为怨言,逐渐就传到了赵王耳中。赵王对李牧十分器重,但是李牧却安于享乐,不思进取,这让赵王十分生气,盛怒之下,赵王调回李牧,换其他人去雁门郡做主将。
[var1]
究竟是谁接替了李牧的位置,在《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只有
“王怒,使他人代之。”
的一笔带过。这个人一改李牧的坚守不出策略,屡屡出战匈奴,这份血性一开始让赵王甚至兵士们都感到热血沸腾,然而,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多次被匈奴战败,他们开始逐渐明白,频繁出击的结果,还不如每日坚守不出,因为战败的损失,要比每日吃几头牛要大太多了,并白白牺牲了不少同胞。
在这位主将“屡出战,不利”的情况下,赵王无语了,只能硬着头皮再去找李牧去镇守雁门郡,李牧当时耍了个小脾气,说自己病了不去。赵王最后下了死命令,李牧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得让他继续给士兵吃牛,像以前一样,赵王许之。
[var1]
李牧回到雁门郡,又和之前一样,每天命将士们
“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
,依然还是闭门不战
。
李牧与之前一样,但是他手下的将士们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他们现在求战若渴,希望李牧能够带他们攻灭匈奴,一雪前耻。
李牧也觉得时机成熟,于是选取了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准备作战。
李牧先派人大规模的放牧,在匈奴小股部队来抢劫的时候,就故意战败并丢掉一些牛羊,再故意被俘几十人,向匈奴示弱。
匈奴单于知道后,听说那个“软蛋”李牧又回来了,而且开始大面积放牧,他决定倾巢而出,干一场大的,给李牧点颜色看看,却不知道,李牧早已经张开一张大网,等待着匈奴人前来了。
[var1]
李牧设计的这一次决战,几乎让匈奴人全军覆没,匈奴大军被歼灭十多万人马,并乘胜灭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褴,攻破东胡,使林胡部族归降,匈奴人从此元气大伤,十多年都没敢再犯赵国边境。
灭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资治通鉴》
直到这一刻,赵王以及李牧的那些将士,才明白李牧的做法有多高明,对李牧更加信任了。
[var1]
那么,李牧究竟哪里高明呢?
赵军与匈奴兵有差距
李牧虽然是名将,却也改变不了赵军对战匈奴的短板。匈奴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又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土作战,可以说是来去如风,他们打胜了你跑不掉,他们打败了你也追不到,这就是匈奴为什么如此难缠的根本原因所在。
李牧深谙兵法,自然明白其中道理,他之所以选择每天训练士兵骑射,并且给他们吃牛肉,无论匈奴怎么挑衅,他都坚持闭而不战。不是因为李牧惧战,而是赵军确实打不赢匈奴,想要战胜匈奴,必须要训练出骑射能力强的军队,所以,他是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var1]
李牧在谋一盘大棋
李牧坚守不出,韬光养晦几年,这段时间虽然看似匈奴士气更旺,其实不然,因为在这几年里,因为李牧的高度警惕和坚守不出,让匈奴无数次的入侵都一无所获。前文已经提到,匈奴入侵,主要是为了获得物资,而李牧正好掐中了他们的要害。
李牧更深一层的考虑是,匈奴擅长小股士兵作战,很难抓到机会与他们完成一次决战。所以,即便是出击歼灭小股部队,获得的胜利也意义不大,根本伤不到匈奴的元气。
为了达到全歼的战略目的,李牧开始示弱,加上他离任期间,赵军被屡次击败,更让匈奴骄傲起来,这才在最后一次决战中,李牧一战消灭了匈奴主力,获得大捷。
综上,李牧看似奢靡贪嘴,每日宰食耕牛,其实他是在养精蓄锐,暗中布下一个大局,等待匈奴前来。李牧不愧为战国名将,他此番歼灭匈奴意义重大,是一次少有的步兵军团歼灭骑兵军团的经典之战,让人钦佩!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