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史话一:别再相信网上这谬论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人

卫国史话一:别再相信网上这谬论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人

()
中文名:
卫国史话一:别再相信网上这谬论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两个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这新观点到真不敢当,只是在笔者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很多“学者”竟然把那位“共和天子”共伯和与卫国的卫武公画上了等号,这在笔者看来真是莫名其妙 。按理说,在下早 应该把这件事情给大家讲清楚,以免这种谬论扰乱了大众的

秦朝名人推荐

这新观点到真不敢当,只是在笔者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有很多“学者”竟然把那位“共和天子”共伯和与卫国的卫武公画上了等号,这在笔者看来真是莫名其妙

。按理说,在下早

应该把这件事情给大家讲清楚,以免这种谬论扰乱了大众的认知

,但卫武公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却是在宣王时期。因此,在下不得不耐着性子,到今天才能一吐为快。

[var1]

“共伯和”并不是“卫武公”

那为了表述清楚笔者为何不赞同卫武公就是共伯和这一观点,咱们就得先来了解一下卫武公。而想要了解卫武公其人,这话题还得从更早的一些事情开始讲起。

话说

康叔封在受到成王敕封后,在原管、蔡、殷等国的土地上建立了卫国,替朝廷监管中原一带的殷商遗民

。但是,当时的卫国爵位并不算太高,仅是个

伯爵之国

,所以康叔之后的六代国君都只能以“伯”作为尊号(如卫康伯、卫考伯、卫靖伯等)。一直到了

夷王统治时期

,当时的卫国国君极力地去讨好那位被众人所轻视的周天子,让姬燮看到了挽回颜面的希望。因此,夷王也投桃报李,

提升了卫国的爵位,让这位卫国国君成了第一任卫侯,史称卫顷侯

[var1]

卫国的首封国君——卫康叔封

但可惜的是,顷侯想尽办法得来的这侯爵的爵位,他自己并没有享受多久便离世了。而他的儿子

卫釐侯

继任后,反倒成为了历经厉王、共和、宣王三段时期(可能还沾了点夷王时期的尾巴),总共在位四十二年之久的长寿卫侯,也算是给刚刚获得侯爵爵位的卫国带来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可是,就在这

太太平平的四十余年后,一场内乱即将爆发,而这场动乱的始作俑者便是釐侯的小儿子姬和

了。

其实,说起这场内乱也怪

卫釐侯

自己,他虽然

立了自己的长子姬馀为继承人,却又偏爱小儿子姬和,给了姬和非常多的赏赐

。也许釐侯心里是想用足够多的财富来安抚小儿子,好让他们兄弟二人可以友好相处。但

姬和

可是位非常

有野心

的人,他

拿着这些金银珠宝并没有去花天酒地,反倒用来招兵买马、壮大势力

。所以,当釐侯刚一离世,姬和就向还没把爵位坐稳的哥哥发难了。

只见釐侯出殡那天,少公子

姬和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包围了父亲的墓地

,以武力威逼兄长让出爵位。姬馀自然是不肯服软相让,可身边一是没有太多护卫,二是大家都是来参加葬礼的,根本没有应对袭击的准备。结果可想而知,早就蓄谋已久的姬和很快就控制住了现场,还让手下

把姬馀逼入了釐侯的墓道内,令其自刎而亡

[var1]

姬和发动政变,弑兄夺位

姬馀死后

,众人念及他是原定的继承人,又死在了父亲的墓道内,便

在釐侯墓旁安葬了他,并追谥他为卫共伯

(因其并没有实际坐稳爵位,所以仅以伯相称)。而他的弟弟

姬和

,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卫国国君之位,成为新一任卫侯,也就是被那些“学者们”当成共伯和的

卫武公

既然咱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卫武公,那接下来笔者就要给各位逐条分析一下,卫武公为什么不可能是共伯和:

1、共国是独立的诸侯国,不能将其看成是卫国

由于

《史记正义》中曾引用过鲁连子的一种说法,说共伯和在归政于宣王后“复归国于卫”,因此“学者们”多以此为据,说共伯来自于卫国

可是各位要知道,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共国这个独立的诸侯国,并且还是两个。其中之一立国于西周之前,据说是共工氏后裔所建,最终被文王所灭。其后,

在周朝大封天下时,又将现今河南辉县一带封给了姬姓同宗,建立起一个新的伯爵共国

,也就是共伯和的母国。由于

这个姬姓共国与卫国毗邻,春秋时期又被卫国吞并,所以生于战国年间的鲁连子才会把这片原共国的土地通称为卫地

。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两国合二为一,把共伯和看作是卫国人。

[var1]

河南辉县共城城址

更何况

《史记正义》的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已经论述了鲁连子的说法不够准确,因此这种错误的观点不可能是张守节提出的。反倒是某些人没有看全或断章取义,才产生了这错误的认知

2、从“共伯和”的称呼来看,共伯不可能是卫武公

大家请看

“共伯和”

这个称呼,明明白白告诉咱们这位曾当过摄政天子的人,实际上仅是位

伯爵

。而上文中笔者已经告诉大家,

卫国早在夷王之时就成为了侯爵

。如果共伯和真的就是卫武公的话,那他应该被称为“共侯和”才对,而不应该被降级称“伯”。

3、从“共和”这个称呼来看,共伯和不可能是卫武公

共伯和,姓姬名和,也被称为“共和”,这是按照古代男子多称氏的方式来称呼共伯的,也就是说共伯的氏应为“共”。而卫武公,虽然也姓姬名和,但他的氏应该是自己的国名“卫”。也就是说

卫武公如果按照称氏的原则来称呼的话,应该被叫做“卫和”而不是“共和”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二人并非一人。

[var1]

共伯和塑像

4、从情理上看,卫武公不可能是“共和天子”

在周代,确实经常有诸侯国的国君到天子身边任职的情况发生,但这都是由父亲前往朝廷,而将封国托付给儿子来管理才对。可是,“共和时代”卫国的国君并不是卫武公,而是他的父亲卫釐侯。在这种情况下

让年少的小儿子去做摄政天子,让父亲听命于儿子,显然不太符合情理

。更何况在

“共和行政”结束后,卫釐侯仍然做了十四年的卫国国君,如果卫武公是退位下来的摄政天子的话,这尴尬的身份让他们父子二人如何相处呢

5、从年龄的合理性上,卫武公不可能是共伯和

在“共和行政”时期,众人之所以推举共伯和为摄政天子,理由就是史书中给出的“诸侯皆以为贤”

。也就是说共伯和是一位天下公认的贤者,那其年纪少说也应该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才对(甚至可能更年长才行)。这样算来,十四年的摄政期满时,他已经有五十岁左右的样子了。

如果把他看作是卫武公的话,武公肯定是回到了卫国,又苦等了十四年才正式继承国君之位,那他早就是位花甲老人了。其后,据《史记》记载,卫武公在位长达五十五年之久。大家看看,

在那个年代里,说卫武公能活到一百一十岁左右可信吗?显然不太合理

[var1]

卫武公像

6、从卫武公的性格上看,不可能是共伯和

众所周知,

“共和行政”结束的时候,共伯和是主动将天子之位归还给宣王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共伯应当是一位淡泊名利、没有野心之人

。可是,在上面笔者给大家介绍

卫武公

的故事中,姬和

为了争夺一个侯爵的爵位都处心积虑,不惜跟自己的哥哥姬馀刀兵相向

。如果他曾做过十四年的天子,他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吗?当然不可能,所以武公不可能是共伯和。

7、卫武公的“公”,并非是他做过摄政天子的证据

也许那些“学者”会提到,当时的卫国就算增爵后也只是侯爵,而卫武公被尊称为“公”,就是他曾经当过摄政王的证据。可是大家要知道,

卫武公的“公”是他日后辅佐平王有功,得到的嘉奖,使得其后的卫侯都被允许以“公”自称

。这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算是基本常识,如果“学者们”连这都不懂的话,那真是贻笑大方了。

[var1]

《史记》中“平王命武公为公”的记载

8、请不要把姬馀、姬和两兄弟拼成共伯和

虽然笔者没有十分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是那些“学者们”提出错误观点的源头。但

《史记·卫康叔世家》

在记述卫武公夺位这段历史时,的确

有过“共伯弟和”这样的词句

。因此,笔者推测也许有些人在读这段历史时不够仔细,

错把它看成为“共伯和”

,便以一种夺人眼球的新观点给提了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真是荒谬至极,大家更不能相信这种观点了。

好了,笔者总算是把这个压抑心中许久的想法给说完了,也许有论述不周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包涵。但在下

真心希望大家不要被这种似是而非的

观点

所蒙蔽,以至于歪曲了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共和武公说、错误观点、康叔立国、顷侯赂爵、姬和夺位、卫武公、辨析谬论、八项论据、勿信伪说。

[var1]

关键词云图简史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