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里,秦赵两国连年征战,到底有何恩怨?赵国其实挺冤的

《大秦赋》里,秦赵两国连年征战,到底有何恩怨?赵国其实挺冤的

()
中文名:
《大秦赋》里,秦赵两国连年征战,到底有何恩怨?赵国其实挺冤的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剧情开篇就是秦军围困邯郸,质赵的秦庄襄王秦异人命悬一线,秦始皇嬴政在赵国备受屈辱。然后赵王又几次想要伐秦,秦国挑拨燕国伐赵,又要求赵太子赵佾入秦为质。 可以看到,两国之间如此折腾,必然是有着深仇大恨的,那么这一段恩怨到底为何呢? [var1

秦朝名人推荐

剧情开篇就是秦军围困邯郸,质赵的秦庄襄王秦异人命悬一线,秦始皇嬴政在赵国备受屈辱。然后赵王又几次想要伐秦,秦国挑拨燕国伐赵,又要求赵太子赵佾入秦为质。

可以看到,两国之间如此折腾,必然是有着深仇大恨的,那么这一段恩怨到底为何呢?

[var1]

秦赵两国同祖同宗,但矛盾也不少

稍微熟悉先秦历史的人,就应该知道秦始皇嬴政也被称为“赵政”,因为他是嬴姓赵氏。

秦国的祖先是恶来,而赵国的祖先是恶来的弟弟季胜,他们有共同的父亲飞廉,是商朝的重臣。

恶来因为反抗武王被处死,于是季胜就抚育了兄长的后代。造父就是季胜的后裔,因为给周穆王驾车平叛有功,获得的封邑是“赵”,所以就出来了一个嬴姓赵氏。造父就是赵国的始祖,恶来的后代也因此跟着以“赵”为氏。

但是之后恶来的后代中出了一个叫做“非子”的人,养马养得极好,所以就被封到了“秦”,这是秦国的始祖。

[var1]

按理说,这两个国家的统治者血缘关系要比其他绝大多数的诸侯国都近,二者合作起来应该更方便才对。

但很不巧的是,虽为同支,但两部分族人的命运不太一样。

秦嬴这一支人地处西陲,经常和西戎打仗,可以说他们的实力是打拼出来的,日子过得也比较苦;而赵国赵氏这一支是嬴姓的主干,本来是周王的属官,后来因为不满于周王室的衰退,才投靠了晋国,后来发展成了“六卿”之一。

所以,秦国赵氏和赵国赵氏其实交集并不大,非但没有认亲戚的打算,秦国和晋国还有着不小的仇怨,这其中自然也有赵氏族人的参与。

[var1]

都说“秦晋之好”,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甚至晋国坏了秦国最为根本的国策,即东出中原。

秦穆公时期曾经“三定”晋君,意图操控晋国国政;而晋文公借着秦穆公的威势,平定内乱,最终称霸中原。

秦穆公本来想着借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参与中原的事务,使得天下卑秦的现状得以改变,但不料被晋国阻止,双方打了一场“崤之战”,秦军全军覆没。

之后的岁月里,双方互有征战,甚至晋惠公还被秦军俘虏了,这也是晋国的奇耻大辱。

[var1]

秦国也经常联合着楚国一同攻打晋国,使得晋国内部苦不堪言,这时候的六卿就有赵氏了。

造父的这一支赵氏族人后来和韩、魏一起瓜分了晋国,这就是赵国的由来。

所以可以看到,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恩怨不仅仅是后来赵国立国之后才出现的,在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仇怨就已经和赵国的赵氏有关了。

但二者在战国阶段里的恩怨,就显得比较“有趣”了。

[var1]

秦赵“长平之战”是中了韩国的挑拨离间之计

进入战国时期,秦赵之间本来是不怎么互相攻伐的,因为秦国忙着抗衡的对手是魏国。

这个魏国继承晋国的底蕴最多,所以国力也最为兴盛,尤其是君王有雄心,吸纳了很多人才。

比如说李悝在魏国率先变法,使得魏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吴起入魏之后,又为其训练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重甲步兵,即魏武卒。

曾经吴起用自己训练出来的5万魏武卒大破50万秦军,一时间威震天下。并且就是在吴起的率领下,秦国几乎是被魏国压着打,逢战必败,河西之地就这样丢掉了。

所以说,当时秦国东出,最大的阻力是魏国而不是赵国,其主要的战争也都在和魏国进行。

[var1]

但是,这时间联手抗秦的可不止是魏国一个,而是韩赵魏“三晋”一同的功劳,只不过魏国是主导者而已。

赵国和秦国其实没有多少冲突,但因为“三晋”之间的同盟关系,它不得不参与进来。

终于,魏国因为自身强大的实力,身处四战之地,对秦国封锁,对楚国、齐国进行攻伐,对同盟的韩、赵两国进行压迫,以至于引起了诸国强烈的不满。

赵国率先和魏国反目,至此“三晋”直接的同盟关系被打破了,秦国东出的桎梏终于松动了下来。

当然,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主要攻伐的目标还是魏国,先收复失地,然后对其进行压迫和掠夺。

而就在这个时间里,赵国逐渐积累起来了雄厚的势力,和北部匈奴连番作战,其士卒善战、能战,不输于秦国军队。

这样一来,赵国就成为了“三晋”中新的首领,肩负起了合纵抗秦的重任。

[var1]

赵国擅长打防守战,秦国几次进攻都被廉颇等名将打得大败。《大秦赋》中的秦异人之所以去赵国当质子,就是因为秦军打了败仗,不得已才派去的。

但仔细想来,赵国也挺冤枉的,它只不过是按照正常方式积蓄国力而已,谁知道其他诸侯国不争气,国力没有它雄厚,这就使得它在秦国周边变得异常显眼。

尤为关键的是,秦国想要东出,一贯以来的阻碍就是“三晋”,不把这个区域的地盘打下来,是没有办法东出的。

春秋时期被晋国封锁,和晋国作战;战国时期被魏国等封锁,再和魏国作战;现在又出来一个赵国,不得已,还得和赵国作战。

[var1]

既然已经开打了,赵人的血勇之气也是非常足的,于是就摆开架势轰轰烈烈地打了起来。

这一打,就打出了不死不休的架势。而其中最为惨烈,也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

长平之战

”了。

说起这个“长平之战”,它的导火索其实是韩国的一次挑拨离间。

话说,秦国这一次没打赵国,打的是韩国,战事进行得异常迅猛,以至于上党郡这个地方与韩国主体的联系被中断了,被攻破是早晚的事情。

韩桓惠王都打算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了,结果没想到上党郡的郡守坚决不投降,于是韩王就派出了冯亭去接手降秦事宜。

[var1]

可是这个冯亭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也不想投降秦国,于是就去了赵国,说要把上党郡献给赵王。

赵王一听自然很高兴了,送到嘴边的肉怎么能不吃呢?别人怕秦国,赵国可不怕,于是派了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郡,封冯亭为华阳君,领上党郡守。

秦国见此状况大怒,他们在前面拼死拼活地血战,结果让赵国摘了桃子,这口气忍不了,于是率军猛攻上党。

赵国见此,派出了廉颇前去支援,但没来得及,上党已经被攻破了。

既然已经劳师动众了,自然不能就这么回去,于是双方就亮明车马,打了起来。

[var1]

廉颇不愧名将,使得劳师远征的秦军面对他的据守束手无策,于是散布谣言,说秦军害怕赵括,诱使赵王临阵换将。

赵括上任之后,推翻了廉颇防守的拒敌之策,意图出兵收复上党郡,这才有了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的事件。

也正是这一战,赵国国力大损,国内青壮兵源几乎消亡殆尽,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幼子,以至于燕国都趁此机会想要伐赵,这就是《大秦赋》中吕不韦提出诱使燕国伐赵以解秦危的事情了。

只不过没成想被廉颇以少胜多,擒杀了主将粟腹,也说明赵国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var1]

可见,赵国赵氏这一支嬴姓族人和秦国嬴姓族人虽然有些渊源,但矛盾积累得也比较多。

但影响两国关系最为关键的不是这些矛盾,还是赵国在强大之后成为了秦国东出最大的阻碍,以至于两国不得不连年征战。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