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墓中出土“水晶杯”,并非盗墓贼遗落,其实古代早就有玻璃了

战国墓中出土“水晶杯”,并非盗墓贼遗落,其实古代早就有玻璃了

()
中文名:
战国墓中出土“水晶杯”,并非盗墓贼遗落,其实古代早就有玻璃了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后经专家鉴定,战国墓中的“水晶杯”确实是水晶制作,并非现代玻璃杯,这才让大家深信,这“水晶杯”确实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其实,在战国墓中出现玻璃杯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因为在战国末期,我国就已经有玻璃了,而且很有可能还是自制玻璃;如果追溯玻璃的

秦朝名人推荐

后经专家鉴定,战国墓中的“水晶杯”确实是水晶制作,并非现代玻璃杯,这才让大家深信,这“水晶杯”确实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其实,在战国墓中出现玻璃杯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因为在战国末期,我国就已经有玻璃了,而且很有可能还是自制玻璃;如果追溯玻璃的起源,更是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已经有玻璃出现,所以,在公元前4000前之后,中国出现进口玻璃也就并不稀奇了。

[var1]

战国墓出土水晶杯

从文物寻找玻璃起源

1975年,陕西宝鸡曾出土多件西周时期的玻璃管与玻璃珠,证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玻璃出现。

同时,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战国墓葬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玻璃,例如湖北地区随县曾侯乙墓、江陵雨台山第3号与第278号墓等等,不仅这些贵族大型墓葬有玻璃出土,在战国的一些小型墓葬中,也有玻璃出现。足以证明,在战国时期,我国对玻璃的制作和使用已经具备一定的广泛性,并不仅限于贵族群体。

[var1]

剑身一面玻璃镶嵌,一面绿松石镶嵌

在一些著名的墓葬文物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玻璃的身影,例如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宝剑上都有玻璃镶嵌,尤其是在勾践的宝剑上,可以看到镶嵌的玻璃有明显的人工变形工艺,勾践宝剑上的玻璃花纹,有明显的模具造型,这样的痕迹让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玻璃已经了自己加工的能力,可见,在当时已经具备了一些工艺加工技术。

那么,这些墓葬中的玻璃,究竟是我们自制玻璃,还是以进口的方式从外国进口而来呢?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最早出现玻璃的西亚入手,看看我国玻璃与西亚玻璃是否是相同之物。

[var1]

越王勾践宝剑镶嵌的玻璃

进口与自制之争

我国最早发现玻璃的区域是新疆地区,由于新疆地里位置特殊,难免让人联想到新疆从西亚进口玻璃,这个猜测也并非无稽之谈,毕竟在史料中有进口玻璃的记载,在古代时,最早的玻璃被称为琉璃,是玻璃的一种。

“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后汉书》

在汉代,这种进口琉璃的情况已经有所记载,从文中可以看出,最早的琉璃与珊瑚、琥珀等物品并列记载,可见,早期的玻璃是以奢侈品形式存在,并非应用到千家万户。而战国墓葬中大量发现的玻璃都是小型玻璃珠的形式出现,当时普及的应该是工艺最简单的玻璃珠,而非大量的玻璃工艺制品。

[var1]

蜻蜓眼

由此可知,新疆的琉璃极有可能是进口自西亚,而战国墓葬中发现的玻璃则未必是来自西藏或者进口。

为了更准确的弄清新疆琉璃与战国琉璃是否进口自西亚这一问题,我们换一个视角,从两种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着手分析。

经过化验分析,我们得知西亚的玻璃普遍为钠钙玻璃,新疆的玻璃也是钠钙玻璃,可见新疆的玻璃确实有非常高的可能是进口自西亚。而战国墓中的玻璃却并非是钠钙玻璃,而是铅钡玻璃。

这个结果让很多专家学者眼前一亮,这战国墓玻璃成分明显不同于西亚玻璃,也就是说战国墓玻璃极有可能不是进口而来。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方研究和全方面慎重的考察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玻璃自创说。

[var1]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玻璃牌饰

这一说法在20世纪70年代问世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声音表示,你无法证明战国墓玻璃是自创;也有另外一个声音表示,证明了并非进口,那自然就是自创。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却都不能说服对方。于是,这战国墓中玻璃究竟是自制还是进口,一直都没有定论。

古代玻璃制作

尽管不能确定是自制玻璃,但是勾践宝剑上镶嵌的玻璃成分与西亚玻璃成分明显不同也是事实。随着出土文物越来越多,发现湖北出土的玻璃制品与江西地区出土的瓷釉化学成分极为相似,难道我国最早的玻璃制作技术来自瓷釉制造技术吗?

从瓷釉制造技术和玻璃制作技术来看,他们制作的工艺只是差在制作玻璃需要容器,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在商朝我们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

[var1]

西汉蓝色玻璃手镯

既然有技术,那么是否能够增进玻璃的透明性呢?这是人们在战国时期考虑的问题,他们想起了春秋时期有人利用铅丹与硝石助熔的特性制作药材,是不是铅丹与硝石在制作玻璃的时候,一样有助熔的作用呢?经研究,这种想法被证实,一种叫做“蜻蜓眼”的半透明玻璃被制作出来,这也是我国现今探索到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到汉代的时候,已经能够制作一些面积比较大的玻璃了,例如在山东即墨存有32.5厘米×14.8厘米×3.5厘米、重量为5.25千克的铅钡硅酸盐玻璃。而铅钡硅酸盐玻璃正是在我国春秋到汉代时期逐渐普及,技术也逐步提升,除了使用铅降低其温度,提高其 流动性外,还逐渐尝试使用硝石精进玻璃制作工艺。到汉代,已经有钾硅酸盐玻璃出现,这一点在广东、广西出土的玻璃文物即可证实。

[var1]

清代猫碟纹料器鼻烟壶

到了唐朝时期,得益于“吹玻璃”技术的传入,钠钙硅酸盐玻璃的制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宋代逐步开始用氧化钙替代氧化铅,此时的炉温已经能够达到1400度高温。

到了元明清时期,玻璃的制作得到大力发展,元朝开始,基本上都是钾 钙硅酸盐玻璃了。早期的玻璃制作厂也开始出现,主要的玻璃厂有两个:故宫皇室玻璃厂、 淄博琉璃厂。

尽管如此,在当时的玻璃制品一般都是发簪、鼻烟壶等小件居多。

玻璃从“珍宝”到“普及”

玻璃在古代一直被视为珍宝,也一直都是贵族才能拥有的物件,这一点从勾践宝剑上镶嵌的玻璃就能看出来,玻璃在古代价值不菲,一直到唐朝才有所改观,即便如此,唐朝的玻璃制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var1]

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颇黎镜,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问其价,值钱百万贯。——《梁四公记》

从《梁四公记》中可以看出来,唐朝时一面外来的“颇黎镜”,仍然要价动则“百万贯”。

直到民国初年,玻璃才真正从“奢侈品”走到民间普及,当时的玻璃厂发展迅速,仅湖南省就有300多家,江苏省也有200多家。

一直发展到今天,玻璃制品花样繁多,品质极高,价格实惠,走进了千家万户,正如我朋友所说的那样,即使在超市购买一箱牛奶,都会赠送一只品质上佳的玻璃杯,而这样的一个玻璃杯,如果拿到古代,则无异于绝世珍宝!

综上,大家可以看出,其实“玻璃”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在战国墓中看到“水晶杯”也大可不必惊呼,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战国墓中出土的“水晶杯”确实是以水晶材质制作,并非我们理解的“玻璃”。玻璃在古代深受追捧,主要作为装饰品和工艺品为主,并未得到广泛领域应用,实为憾事。

△文/野史日记

参考文献:《梁四公记》、《后汉书》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