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重大失误,一个发生在夷陵之战前,另一个发生在夷陵之战后。 [var1] 在刘备兴兵伐吴之初,孙权两度派遣使臣向曹丕称臣,遣使纳贡,态度十分谦卑,还把当初扣留在东吴的于禁等人送还曹丕。 孙刘联盟本身就是为了结盟对付曹魏的,现在两家相互攻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这两个重大失误,一个发生在夷陵之战前,另一个发生在夷陵之战后。
[var1]
在刘备兴兵伐吴之初,孙权两度派遣使臣向曹丕称臣,遣使纳贡,态度十分谦卑,还把当初扣留在东吴的于禁等人送还曹丕。
孙刘联盟本身就是为了结盟对付曹魏的,现在两家相互攻伐,自然是曹丕喜闻乐见的事情。
早在一年前,曹丕就召开会议研究刘备的动向了。
当时刘备尚未出兵,但孙权遣使称臣已说明吴蜀两国已经撕破脸,大战可能就要爆发。
在这场讨论会上,曹魏群臣都一致认为蜀国地小民疲,偏安一隅,只有关羽一个名将,现在关羽死了,蜀国上下忧惧,刘备根本没能力伐吴。
但唯独只有一个人表达了不同看法。
这个人叫刘晔,此人惊才绝艳,是三国时代魏国著名的战略家。
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料事如神,筹谋画策,又慧眼识人。
[var1]
就在曹丕召开的讨论会上,他直接预判刘备一定会伐吴,因为刘备一定会借攻伐吴国重振声威,况且关羽和刘备情同兄弟,刘备一定会给他报仇的。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三国志》
当然,这是前期预判,曹丕犯的错还不是在这。
而是孙权二度遣使称臣时,曹丕决策失误。
当时刘备已出兵,孙权急忙再派使臣前往魏国称臣纳贡,曹魏群臣都认为收了一个藩属国,这是喜事,都在向曹丕祝贺。
却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这根本不是喜事,也没人认识到真正的战略问题。
只有刘晔看清了当时的战略态势,并识破了孙权的阴谋!
孙权能有啥阴谋?
刘晔当即指出,孙权根本不是真心臣服,而是由于刘备要讨伐他,由于害怕魏国趁机进攻,吴国陷入两线作战,不得不称臣以稳住魏国。
只要魏国不趁机进攻吴国,孙权就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刘备大军。而且,称臣可以借助曹魏的声势,给刘备施加心里压力。
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三国志引用
》
[var1]
随即,刘晔再提出一统天下的大计,可曹丕偏偏不听,反而错失了良机!
刘晔认为,魏国拥有天下十分之八,刘备和孙权只不过各自占据一州之地而已。
而他们的自保之术,一是利用山川之险和长江天堑,二是两方结盟以相互支援。
现在他们盟约破裂,相互攻伐,正是魏国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
只要趁此良机渡过长江,从西线大举进攻孙权,而刘备在东线进攻吴国边境,两国夹击之下,东吴必定被攻灭。
一旦东吴灭亡,只剩刘备一家,蜀汉就是独臂难支,即便刘备攻取了东吴一半的土地,也难以长久。
更何况,蜀国目前仅仅攻下的仅仅是吴国边境地带,而魏国只要趁机大举进攻,即可攻入吴国腹地,一举攻下吴国最核心的广阔地带。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三国志引用
》
[var1]
就问你们,这一计够不够狠?
孙权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魏国趁机来进攻,他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应对。
敌人越是担心的事情,你就越应该去做,这是自古的道理。
可曹丕偏偏不听,给出的理由也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曹丕说,人家向我称臣,我却趁机把他灭了,这会阻塞天下人的归附之心,不如接受东吴的臣服,出兵进攻蜀汉。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三国志.引用
》
曹丕这个理由,真的对吗?
事实上,这要是放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之中,是比较正确的,比如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三国还没有形成那会儿是正确的。
因为群雄并起的年代,如果强大的一方接受了某个弱小的来投降,并给予封赏,可以对其他小诸侯起到榜样作用,吸引他们来归附。
但放在这个时候,那绝对是错误的!
[var1]
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经形成,群雄之中仅剩魏、蜀、吴,难道你曹丕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就能对刘备起到榜样作用,吸引刘备也来投降吗?
天下除了刘备、孙权这两家,已经没别的诸侯了,曹丕的这个理由真的是简直了。
顾虑趁机进攻孙权会阻塞天下人的归附之心,这天下人现在就剩孙、刘两家了,这顾虑有意义吗?
一听曹丕要进攻蜀国,刘晔又反对了!
他立马指出,蜀国离得远而吴国离得近,一旦刘备发现后方被偷袭,他一定会立马回师抵抗,这样就会陷入持久战,对魏国是不利的。
而刘备此时正全力进攻吴国,我们同时趁机也进攻吴国,刘备不仅不会支援吴国,还很乐意跟魏国共同瓜分吴国。
可惜,实在是可惜,曹老板不听啊!
刘晔好说歹说,曹丕此刻就像张飞吃了秤砣,铁了心了,压根不听。
接着开心地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并封孙权为吴王,而在对策方面却最终演变成坐观吴蜀成败了。
一个可以一统天下的妙计,就这么被曹丕生生错过了。
[var1]
按理说,刘晔这一招确实高,因为攻蜀确实不如攻吴更划算。
蜀国北边的防御,那是山川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队再多,也很难一时半会攻进去。
最重要的是,就算魏国与吴国同时与蜀国开战,由于蜀国北边山川天险很多,魏国往南的行军速度必然很慢。
而吴国则可以溯江往西,兵锋直指成都,到时候魏国最多得到汉中,而吴国却可以得到益州,这是不划算的。
而如果趁机大举进攻吴国就不一样了,魏国从合肥渡江就可以兵锋直逼吴国首都建业城(南京)。
没有山川之险,魏国的进兵速度必然很快,可一举攻下吴国的广阔腹地。
这实在是高招,只可惜,曹丕比起他爹曹操,实在差得太远,缺乏战略眼光,白白浪费大好机会。
事实上,最后曹丕的决定是坐观吴蜀攻伐的成败再做决定,没有趁机攻击其中一方。
[var1]
而曹丕的第二次重大失误正是夷陵之战以后。
面对孙权的称臣纳贡,曹丕想考验一下孙权是否真心臣服,一直要求孙权把儿子送到魏国当人质。
可孙权那边一直找各种理由推脱,直到夷陵之战结束,这事儿也没办成。
于是,曹丕当场就派使者给孙权下了最后通牒,要求他限期将儿子送到许都来。
而孙权给的回复也很明确,他是绝对不会把儿子送去当人质的。
这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不必纠结于我是不是真心称臣,因为那本来就是假的!
收到回复后的曹丕终于醒悟过来,这是被孙权当猴耍了啊。
鉴于曹丕先生的智商以及自尊受到了孙权的侮辱,怒火冲天,当场就决定要讨伐孙权。
第二个重大失误就此产生!
[var1]
因为此刻孙权已经打赢了刘备,刘备已经没有能力进攻东吴,孙权没有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曹丕的进攻。
曹丕刚做完决定,战略专家刘晔先生再次表示反对。
他立即指出,东吴刚刚打了大胜仗,现在士气旺盛,上下齐心,而且借助长江天堑,依然可以和魏国长期对峙。
如果这个时候去攻打,难有胜算,而且容易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三国志》
可曹丕愤怒之中,决意不听劝告,令曹休、张辽、臧霸领兵出洞口(安徽和县长江渡口),曹仁率军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攻南郡,共动用三路大军,全面进攻吴国。
[var1]
而孙权却决定再把曹丕戏耍一遍!
他一方面派遣吕范水陆两军在长江边做防御部署,朱桓率军前往抵御曹仁,诸葛瑾、潘璋等率军支援南郡。
另一方面再派使者面见曹丕,表示愿意让儿子去许都做人质,并派张昭等人正准备护送儿子孙登前往。
曹丕果然上当,他给孙权回信说,我和你之间的君臣之义早已注定,又怎么愿意举大军攻伐你呢?只要孙登一到许都,我立马撤兵。
好家伙,都到这份上了,曹丕还对孙权抱有幻想.........
其实孙权只不过借机争取缓冲期,为自己做军事部署争取时间而已。
收到曹丕的回信时,孙权早已做好部署,于是决定将自己的谎言拆穿,气一气曹丕。
[var1]
他直接自立年号,改元黄武,当初臣服曹魏的时候,东吴名义上属于曹魏的臣子,所以用的是曹魏的年号。
现在直接自立年号,意思很简单,东吴不再用曹魏年号,意味着与曹魏断绝臣属关系,称臣之事纯属玩笑。
曹丕的一张脸,被孙权打得想必跟猴屁股一样红了,那简直是火辣辣的打脸!
于是一怒之下,曹丕直接南下进驻宛城,俨然要亲征东吴的架势。
而接下来的战局果然不出刘晔所料,魏军三路大军都被打得大败而回。
曹休一路渡过长江后,被吴军杀得大败而逃。
曹仁一路进攻濡须,被吴军以空城计戏耍,之后几次进攻都被吴军杀败。
西线负责围攻南郡的魏军,则在南郡的江陵城与吴军展开了恶战,双方交战数月,一直无法攻克南郡。
从此陷入持久战之中,随着河水汛期将至,吴军的援兵又源源不断开来,魏军最后只能仓皇撤退。
就这样,曹丕被孙权三番两次戏耍之后,以重大军事失败而告结束。
[var1]
从以上可分析曹丕此人的能力
其一,曹丕缺乏战略眼光。
进攻东吴的最佳时机是在刘备伐吴时,趁吴国集中全力应付刘备时,给其致命一击,吴国对魏国放松警惕又缺少兵力,很难抵挡。
作为曹魏著名的战略专家刘晔,他提出的建议,曹丕竟然置若罔闻。
面对孙权的假意称臣,反而去顾虑什么害怕阻塞天下人归附之心,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正确的认知。
其才能与眼光,比起曹操来,差的不是一点,这要是换了曹操,早就一举攻灭东吴了。
[var1]
其二,曹丕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他仅凭个人好恶就随意做出一些关乎军国大事的决定,结果危害的是整个曹魏江山。
身为帝王,当初孙权态度十分谦卑,所以他就不打孙权,后来孙权把他当猴耍了,他觉得是孙权惹他生气了,所以要打孙权。
这跟小孩子过家家有何分别?
像攻伐东吴这种相当于战略决策的军国大计,他全然不去理性分析当时的时局,不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东西。
而是让情绪来主宰了自己,孙权来称臣,他开心,所以不打孙权,后面孙权打了他的脸,他生气了,所以要打孙权。
这不就是全凭情绪做主吗?其性格与韬略比起曹操,差之十万八千里,魏蜀吴能够长期对峙这么长时间是有道理的。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