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是亿万富翁,为何三次散财?原来他认为有太多钱不吉利

范蠡是亿万富翁,为何三次散财?原来他认为有太多钱不吉利

()
中文名:
范蠡是亿万富翁,为何三次散财?原来他认为有太多钱不吉利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这些大货殖家都是春秋末期到秦汉以来的大富豪,其中最早上榜的人是范蠡,司马迁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范蠡的一生三次聚财,又三次散财,最后范蠡和他的子孙的家财已经达到了巨万,也就是亿万富翁。 那么,范蠡为什么要把好不容易

秦朝名人推荐

这些大货殖家都是春秋末期到秦汉以来的大富豪,其中最早上榜的人是范蠡,司马迁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范蠡的一生三次聚财,又三次散财,最后范蠡和他的子孙的家财已经达到了巨万,也就是亿万富翁。

那么,范蠡为什么要把好不容易挣得的亿万家财分给别人,这么多的钱他又是怎么赚的呢?

[var1]

第一次散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范蠡年轻时举止荒诞、行为怪僻,被人称为“神经病”,但他看问题却像圣贤一样,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且有自己独特深入的思考。今天看来,“天才与疯子并行”的说法没错。厉害的人总是会显得跟众人格格不入。

文种当时是县令,听说范蠡后,主动接近范蠡,两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成为一生的挚友。

二人觉得在楚国没什么发展,因为在楚国只有贵族才可以当官入仕途,遂决定投奔越国,在越国的18年里,范蠡一直在等待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在范蠡43岁这年,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谏,要攻打吴国,结果兵败会稽山,这时候他才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忠告,开始重用范蠡,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一雪前耻,报了会稽之仇。

[var1]

庆功晏上范蠡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将军,勾践自然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珠宝,但范蠡却选择了急流勇退,临走把他的全部家财分与众人。

这是范蠡第一次散财。

范蠡为何要放弃高官厚禄和万贯家财,执意选择离开呢?因为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的道理,再加上范蠡太了解勾践的为人了,勾践长颈鸟喙,是个只可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共富贵之人。

事实证明范蠡的眼光独到,能及早地预知事情的结果,他的好友文种因为不听他的劝诫最后被勾践所杀。

[var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范蠡也知道自己要离开,那些家产必然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惦记,从而引发危险,更何况他连高官厚䘵都不要了,还要这么多钱财做什么,所以他把钱财悉数分与众人而去。

第二次散财:盈则满,满则溢,溢则损

范蠡第一次散财之后去了哪里呢?

他从越国来到了齐国,并且改名叫鸱(chi)夷子皮,那么他为什么选择到齐国呢?

齐国相对比较安定,特产丰富,可以从事多种经营,范蠡到齐国以后,没几年的功夫,就又成了百万富翁,这次他是怎么挣这么多钱的呢?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

[var1]

全家人都很能吃苦,这是致富的一个条件,可要是能赚到钱,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吃苦。

关于他干什么了这么快富起来,现在材料不多。史学家们推测,他可能是利用了齐国的自然资源,在司马迁笔下,齐国是很富庶的。

《史记.华殖列传》说: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帛渔盐。人们的生活很富裕,有山有海,有渔业,有盐。

范蠡很可能是利用了海上资源,海上资源有两个,一个是盐,吴慧先生的《中国商业史》中提到,很可能范蠡在这儿搞了盐业生产。盐是百姓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经营盐是很能致富的。

海上资源二是海产品,范蠡是一个非常能抓住市场,抓住生产环节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还搞了养殖业,比如饲养家畜。

[var1]

也有人说范蠡在齐国靠收售粮食赚了很多钱。

范蠡派人到全国各地粮食大丰收的地方廉价收购粮食,逐渐在齐水河岸建了30多处粮仓,然后将这些粮食运到缺粮的地方贩卖,这样不停地交易,不停地积累,他的运货帆船也从最初的10条发展到100多条。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范蠡经商的第一个秘诀:看准时机,候时转物。

候时转物的意思就是:经商不仅要看经营的地域,经营的品种,还要看经营的时机,范蠡有一套独特的理论经,他认为天下总是每隔几年有一次丰收,每隔几年有一次灾年,所以人经营也应该要提前预测。

[var1]

范蠡在粮食大丰收的时候低价收购来粮食,做好储备,然后等灾年的时候拿出来卖,当然,这一套规律的掌握需要时刻关注商品的行情,了解各个产业的发展规律,要有聪慧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和准确的判断力。

丰收的年景怎么办?遇到灾年怎么办?这套理论叫“待乏原则”,“待乏”就是不要去人等货,而要货等人,在灾年没有到之前,就把灾年用的东西准备好。

他的原话在《国语.越语上》有记载: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大旱之年,别看用不着船,得把船准备好,别看我们现在骄阳似火,但要注意防汛,灾年的时候要准备好御灾防灾的东西,提前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仗。

[var1]

范蠡虽然能看准时机,靠候时转物赚得大笔钱财,但他从不追求暴利,而是“逐什一之利”,也就是只赚百分之十的利润,这也是他经营的秘诀之一,靠薄利多销,日积月累致富,这样的商人是很受百姓尊重的,因此后人封范蠡为“文财神”。

范蠡在齐国的名声越来越大,齐国的国君也听说了范蠡,马上就去请范蠡,任命范蠡为相,范蠡可能到朝廷上任职了,但任职时间不长。

因为他自己突然悟出一个道理,他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他认为自己在家能赚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卿相,这已经是普通人福气的极限了,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不好的事发生。于是他归还了齐国相印,再次散尽家财而去。

[var1]

第三次散财: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范蠡第二次散财之后从齐国来到了山东定陶。

定陶当时被认为是天下之中,交通发达,特产丰富,他到这儿又改了一个名字:朱公,后人称他为陶朱公。

定陶脚下的土质都是黄河冲积的泥沙,这种土质非常适合烧制各种陶器,范蠡一来就发现了这个特点,他同时也发现陶邑人使用的器皿都比较小,因为当地的人把陶器做大以后就会有很大的裂缝,陶器就会因此报废。

范蠡经过多次研究试验,终于做成了又大又结实的陶器,命名为缸。由此可见,范蠡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个发明家。

[var1]

范蠡不仅发明了陶器缸,解决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还发明了秤。

范蠡在陶邑经商时,市场对物体重量还没有便捷的计量工具,交易过程中时常发生矛盾,于是范蠡根据杠杆的原理,仰观天上的南斗6星和北斗7星,并把星星刻制在了秤杆上,从此市场上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可是时间一长,一些人便开始缺斤少两,范蠡于是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䘵、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

范蠡的经商秘诀其实也是现在提倡的:诚信经营。他在秤上加的福、禄、寿三星,意在告诫经营者:如果少给人一两,就会失去福气,若缺人二两,他的后人就做不了官;如果少给三两,是会折损阳寿的。

[var1]

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社会各界对商人也不看好,白居易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即使在今天,提起商人,人们的感觉还是精于算计,无奸不商,而范蠡却能做到诚信经营,不追求暴利,在百姓需要帮助的时候拿出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钱财,这或许是他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原因。

范蠡在陶县成为巨富之后,二儿子因误杀人被楚国判了死罪,作为父亲,范蠡这时候没有在乎别人对他的评判,而是准备让三儿子把积攒的大部分钱财,一车金子都带上前去救二儿子。

范蠡让三儿子带着他的信和金子去找一个叫庄生的人,并告诉三儿子,只要按照他说的做就一定能把二儿子救回来。

[var1]

谁曾想大儿子知道了此事,跟范蠡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声称这是父亲看不起他啊,二弟出了事不让我这个当老大的去救,反倒让老三去救,逼着范蠡让他去干这事,如果不让他去就死给范蠡看。

那时候的人都不拿生命当回事,有个啥事真敢死,范蠡夫人一看吓够呛,赶紧央求范蠡:二儿子能不能救回还另说,别再把大儿子搭上。范蠡叹了口气,只得答应了此事。

大儿子到了楚国,心想我们好不容易攒了这么多钱,再说这个庄生也不一定就能救二弟,我还是少给他一些金子吧。

[var1]

庄生是楚王的近臣,救一个人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他本来没打算要这些钱,只是让范蠡和他家人安心,打算事情办成再把金子还给范蠡。于是在楚王面前说观天象要大赦天下才能国泰民安。于是楚王下令把犯罪的人全部释放。

大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庄生没有帮什么忙,竟跑到庄生家把一车金子要了回来,庄生越想越气,干脆让楚王杀了范蠡的二儿子。

大儿子带着二儿子的尸体回来后,全家人都很悲痛,只有范蠡很平静,原来他早知道大儿子此番救不回二儿子,大儿子是在他白手起家的时候出生的,小时候跟他吃了不少苦,因此很看重钱财,而三儿子出生时就是富二代,对钱没有概念,这样才能救回二儿子。

[var1]

《道德经》里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范蠡的二儿子死后,他再一次散尽了家财。

一代商圣

范蠡到了老年,经营不动了,就让他的子孙经营,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经营之道,不断地发财,他的家族后来成为亿万富翁,而且他的家产完全是凭着自己的经营得到的,不是官商勾结,也不是歪门邪道。

范蠡活了88岁,在今天,活到八十岁多可能很正常,但在当时,能活到88岁且无疾而终的范蠡,却是非常难得,这恐怕跟他胸怀宽阔,视多钱如粪土有很大关系。

由于范蠡的事业很成功,商人喜欢把自己很成功的事业叫“陶朱事业”,人们把范蠡尊为“一代商圣”,范蠡也成为最早被供奉的财神爷。

[var1]

关于陶朱公经商、发明的故事,民间有很多传说,这些传说在2008年的时候还被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后人广为传颂。

纵观范蠡的一生是不断赚钱又不断施舍的一生。

他的成功不仅仅是缘于他的商业头脑,更在于他富而好施的高贵品德,他的经营理念和乐善好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无可无不可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