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真的是燕国间谍吗?与燕国太后私通,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

苏秦真的是燕国间谍吗?与燕国太后私通,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

()
中文名:
苏秦真的是燕国间谍吗?与燕国太后私通,燕王不处死他,反而重赏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上一讲谈到,秦国积极跟齐国建交,两国国王并称东西二帝,准备夹击赵国。 从《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来看,齐湣王真有可能接受了秦国的提案,而且又拉来3个诸侯,准备5国一道灭了赵国,连分赃方案都商量好了。但齐国很快就爽了约,转而站在了赵国一边,

秦朝名人推荐

上一讲谈到,秦国积极跟齐国建交,两国国王并称东西二帝,准备夹击赵国。

从《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来看,齐湣王真有可能接受了秦国的提案,而且又拉来3个诸侯,准备5国一道灭了赵国,连分赃方案都商量好了。但齐国很快就爽了约,转而站在了赵国一边,派兵压制住了秦国的军队。结果,不但联合伐赵的事情无疾而终,秦国还赶紧取消了帝号,向赵、魏两国退还土地。

#苏秦#

[var1]

事情实在不可思议,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真相其实已经无从考证了。如果你读战国史方面的书,无论多么权威的著作,无论对这段历史梳理出怎样一个轮廓,无非都是连蒙带猜,只不过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猜法。

我自己倾向于认为,所谓5国伐赵,只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以当时的作战能力,无论是赵国灭掉中山也好,还是齐国后来终于灭掉了宋国也好,以“七雄”级别的大国,各在自己的鼎盛时期,要灭掉一个正常状态下的二流国家都不容易,要花很多年,要打很多仗,更何况灭掉赵武灵王余威尚在的赵国呢。

大国的灭国之战不是没有,先前燕国险些亡国,后来齐国也险些亡国,但这两次都有很特殊的情况。燕国那次,国内爆发子之之乱,国家几乎彻底瘫痪,军队也无心恋战,这才给了齐国长驱直入的机会。

所以,无论是齐、秦两国夹击赵国也好,还是再拉3个诸侯围攻赵国也好,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占些便宜当然可以,但灭国根本就不可能。即便只是为了占便宜,也很难事先确定瓜分方案,因为哪些地方打得下来,哪些地方打不下来,根本无法预知。

[var1]

那么,也许另一种记载更有几分可信度:齐湣王对魏冉的提议虚与委蛇(xū yǔ wēi yí),只称了两天东帝就恢复称王了,并且,由苏秦牵线,暗中跟赵国勾勾搭搭,准备再搞合纵,联合伐秦。

这样一来,国际社会上唯二有能力牵头搞合纵的两个人——齐湣王和李兑——真的开始策划新一轮的合纵大业了。

当时的山东六国,楚国不但已经怂了,而且把朋友都得罪完了,又跟秦国恢复了和亲关系,更没法在合纵阵营里边寻求信任了。韩、魏两国继续跟着大哥干,但这一时期的大哥很可能已经从齐国换作了赵国,话事人由孟尝君换作了李兑。苏秦大约担任着盟军秘书长之类的角色,在国际社会上往来穿梭,威风八面。

但苏秦心里苦。如果我们采信《史记》的话,就会相信苏秦是一个赤裸裸的功利至上、个人至上的家伙,但如果采信《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的话,就会相信苏秦堪称一位模范间谍,多年来苦心经营,任劳任怨,矢志不渝。

在以前只有《战国策》而没有《战国纵横家书》的时候,苏秦的间谍形象影影绰绰,真伪难辨,而等到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假如它的内容真实可靠的话,那么苏秦的间谍身份也就板上钉钉了。

我们看到的是,燕昭王为报国仇家恨,“千金市马骨”延揽天下人才,是苏秦而非乐毅才有资格居功第一。当然,这就和《史记》《资治通鉴》的记载出入太大,两种说法无论如何都无法弥合。

[var1]

时至今日,学界依然没有定论,有人采信《战国纵横家书》而拒绝《史记》,有人认为区区一部《战国纵横家书》还构不成对《史记》的颠覆。如果非要让我表态的话,我很想说,不要说人文学科的知识,即便是自然科学的知识,甚至数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通通不足以成为信仰。或者说,知识和信仰判然两途。

在知识的领域里,任何一种论断——即便是“我思故我在”这种级别的论断——都存在着被颠覆的可能。事实上,“我思故我在”确实站不住脚,笛卡尔失之武断了。

在思想上保持足够的开放性,让彼此冲突的观点并存,即便在情感上给予哪一方更高的权重,但等到某一天有新的证据出现,或者有了新的领悟的时候,可以果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当然是很反人性的事情,所以,越是对此驾轻就熟的人,才越是容易超越于芸芸众生之上,充分享受到智力和知识所能够带来的快感。

接下来我想宣读《战国策》里边苏秦在齐国写给燕昭王的一封信,从苏秦的视角看一看别样的世界。当时燕昭王对苏秦有了怀疑,准备派人接替他的位置。苏秦很委屈,写信给自己表功表忠心。信是这么写的:

我出发去齐国的时候,料到自己会遭诽谤,所以给您留下了一封信才走。信里说:“等我到了齐国,如果被重用,身份显贵,燕国的大夫们就不会再信任我;而如果我在齐国不被重用,身份低贱,燕国的大夫们就会轻视我;如果我被重用的话,燕国对我就会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如果齐国得了好处,燕国就会把我当成燕奸;如果天下诸侯没能联合伐齐,这些人就会说我苏秦背叛了燕国,精于为齐国打算;而天下诸侯如果真有一天联合伐齐,这些人就会和齐国一道把我抛弃。我的处境,真是危于累卵啊。”

[var1]

当时大王您这样宽慰我说:“我绝对相信先生,不会听信谗言。先生您此去齐国,最好能够被齐王重用。不得重用的话,退而求其次,能够赢得齐国群臣的信任也好。只要我不死,您就可以放手而为。”

大王您还对我说:“离开燕国去齐国吧,只要大事能够办成就好。”

我领命来到齐国,到现在已经5年了。齐国多次用兵,都不曾攻打燕国。齐、赵两国时而联合,时而断交。燕国如果不跟齐国一起图谋赵国,就必然跟赵国一起图谋齐国。现在齐国对燕国很放心,以至于撤走了北境驻军,可大王却相信了田伐、参(shēn)和去疾的话,用兵攻打齐国,使齐国在北境布防,严阵以待,失去了对燕国的信任。

今天大王派盛庆来罢免我,要用更好的人来接替我。如果您有了更好的人选,请允许我为了报答您而去侍奉在他的左右。如果您只是想专任他一人,那么我愿意免除职务,回到燕国。只要能够经常见得到大王您,我就心满意足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封信的作者,《战国策》说是苏代,而在《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以后,发现《战国策》的版本只是一个删节版,或者只是残本,把大部分内容都弄丢了。《战国纵横家书》保留了完整版,信的正文里边有写信人的自称“秦”,显然作者不是苏代,而是苏秦,大约是《战国策》的整理人为了跟《史记·苏秦列传》的时间线保持一致,认为这个时候苏秦已经死了,就把原稿里的“苏秦”改成“苏代”了。

[var1]

从这段内容来看,苏秦为燕昭王尽心尽力,冒着天大的风险在齐国当间谍,暗中给齐国使坏,替燕国卖力。事情做得相当有效。但间谍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注重配合,可苏秦在齐国内部给齐国使坏的同时,燕国竟然也有人在有意无意中给苏秦使坏,让苏秦里外不是人。

燕昭王难道按不平这些麻烦吗?

燕昭王自有燕昭王的难处。

在那个道德沦丧的时代里,任用苏秦这种间谍,相当于无条件地培植一个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人。高官厚禄自己给得出,齐王更给得出。苏秦只要还是个正常人,只要在齐国那边做得风生水起了,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假戏真做。

而燕国这边,大臣们也各有各的盘算,想立功就要跟齐国开战,一开战就会让苏秦陷入两难;开不了战就难免埋怨苏秦拦着自己立功,自然要说苏秦的坏话。坏话说得多了,燕昭王不可能不为所动,毕竟说坏话的人就在身边,被中伤的苏秦却远在他乡。

[var1]

在《战国纵横家书》的版本里,这封信的内容还有很多,谈及当时国际社会上的很多大事,和《史记》《资治通鉴》的记载出入很大。

这是司马光不曾看过的史料,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