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覆灭缘由:违背联郑抗唐、连横反唐与勾连突厥三大生存之道

窦建德覆灭缘由:违背联郑抗唐、连横反唐与勾连突厥三大生存之道

()
中文名:
窦建德覆灭缘由:违背联郑抗唐、连横反唐与勾连突厥三大生存之道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隋末局势图 虎牢关之战前的局势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隋末以来,割据势力多如牛毛,号称是 “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但是经过反复的交战与争锋,到武德三年,虎牢关之战发起前,北方大地的局势日渐明朗: 李唐:李渊于武德元年建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隋末局势图

虎牢关之战前的局势

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隋末以来,割据势力多如牛毛,号称是 “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但是经过反复的交战与争锋,到武德三年,虎牢关之战发起前,北方大地的局势日渐明朗:

李唐:李渊于武德元年建立,以河东与关中为基本盘,向外大肆扩张。武德元年,攻破西秦薛举、甘凉李轨;武德三年,击败刘武周、宋金刚,并对南梁萧铣展开攻击。到虎牢关之战前,李唐已占据关中、河东、甘凉、巴蜀以及长江以南等部分地区,由一个地方割据势力转变为全国性质的政权,实力最为强大。

夏国:窦建德于武德元年建立。窦建德对内击败宇文化及、徐园郎等势力,占据河朔、山东等地,对外则与“突厥相连,兵锋益盛”,是北方地区除却李唐以外最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郑国:王世充于武德二年建立。武德元年,王世充发动兵变掌控洛阳,旋即在偃师之战中打败瓦岗李密,“尽收其众”,取代瓦岗军成为占据河南的地方割据势力。

梁国:梁师都于大业十三年建立,与突厥勾连,称雄于陇右,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罗艺:名义上于武德二年归降李唐,但仍独立掌握幽州、营州之地,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其余割据势力:如孟海公等,实力很弱。

突厥:自雁门之围后,突厥成为东亚最强势力,“控弦且百万”,屡屡入寇边关,连唐高祖李渊不得不“优容之”。此时中原地区的任何势力都无法抵挡突厥的全力一击。

[var1]

虎牢关之战前局势示意图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众多的势力中,刨除突厥以外,李唐、窦建德与王世充是三股最强大势力,其中,李唐实力超群,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与决心,但无论是窦建德还是王世充,都不具备单独与李唐争锋的实力。而梁师都、罗艺等割据势力较为弱小,只能依附于其他势力才能生存。因此,在虎牢关之战前,北方大地实际上形成了唐、夏、郑三国对峙于中原,梁师都、罗艺等较弱势力雄踞于边境,突厥虎视于草原,其余割据势力苟存的局势。

窦建德集团的三大生存之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窦建德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来自于李唐。而要想应对这种危机,单纯依靠窦建德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联合其他势力,来完成抗衡李唐的目的。因此,窦建德生存之道应有如下考虑:

一是对于中原强国王世充的郑国,仿效三国时蜀吴结盟抗拒曹魏的事例,联郑抗唐。

二是对于中原外围的梁师都、罗艺等割据势力,仿效战国时连横抗秦的事例,组成反唐联盟。

三是对于雄踞草原的突厥,要利用其忌惮中原一统的心理,鼓噪其发兵进攻李唐,牵制李唐的军事力量。

对于以上三条,我们逐条来进行详解,便能得到窦建德集团如何实现生存之道:

一、联郑抗唐

如果将隋末北方地区唐、夏、郑三国换算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李唐便宛如曹魏,占据绝对优势;夏国与郑国宛如蜀汉与东吴,处于弱势。首先,夏、郑都要面对李唐带来的生存危机,这是夏、郑可以结盟抗唐的基础。其次,夏、郑的同盟也应是蜀吴一样的攻守同盟。而关于攻守同盟的要点,我们可以从三国时蜀吴同盟归纳出来:

[var1]

联郑抗唐

防守的要点在于及时的相互支援。但凡李唐攻击夏、郑两国中的任何一国,另一国都要及时给予另一国支援。这是因为李唐相对于其他夏、郑而言,占据绝对优势,非任何一国能抵抗。一旦另一国打着坐收渔翁之利的念头,很有可能让李唐抓住战机迅速灭亡敌国。譬如曹魏灭蜀汉之战,东吴未能及时出兵牵制曹魏或者救援蜀汉,最终蜀汉在邓艾奇袭之下迅速亡国,三国均衡局势就此打破,东吴单独面对曹魏根本毫无胜算,灭国已然是注定结果。

攻击的要点在于同时发力。王世充占据中原,窦建德占据河朔,一旦对李唐发动攻击,窦建德可主攻河东,王世充可陈兵于潼关抑或分兵掠袭江淮进行牵制,从而让李唐形成两线作战的困境,减轻各自的压力。从三国时例证来看,诸葛亮每次北伐之时,东吴都会于曹魏占领的江淮地区展开攻击,以分散曹魏兵力。

二、连横反唐

梁师都、罗艺以及孟海公等割据势力,虽然实力远弱于中原地区的唐、夏、郑三国,但是梁师都居于陇右,是李唐的心腹大患;罗艺占据幽州,处于窦建德的大后方。孟海公虽实力弱小,但若遇非常时候倒戈一击,亦会对己方局势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势力,窦建德集团应仿照战国时连横事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力量,抗衡李唐:

[var1]

连横反唐

从梁师都的表现来看,他从大业十三年起兵到贞观二年身亡,一直“引突厥”对抗李唐,甚至史载“颉利可汗之寇渭桥,亦师都计也”,由此可见梁师都是一个坚定的反唐派。因此,对于梁师都,窦建德集团应给予大力支持,怂恿其在合适时机对李唐发起攻击,让李唐“后院起火”,配合窦建德针对李唐的军事行动。

从罗艺的表现来看,一是他虽于武德二年主动降唐,但仍牢牢掌控幽州之地,保持着独立的割据状态;二是罗艺审时度势之后判定窦建德“不足共功名”,唐公“王业必成”,因此而降唐,多有投机的意味在其中,再加上罗艺的性格较为凶悍狡黠,在天下归属尚未分明之前,必然不会竭尽全力为李唐卖命,这也是窦建德集团可以交好罗艺的基础。因此,对于罗艺,窦建德集团应极尽拉拢以结其欢心,稳住罗艺,不求让其反唐,但使他不再袭扰河北之地便可,从而消除掉窦建德集团的后顾之忧。

对于孟海公等较弱的割据势力,窦建德集团应剿抚并用。如外无威胁,则寻找合适的时机迅速剿灭以壮大力量;如外有强敌,则极尽所能安抚其心,避免自身力量被牵制、消耗,以倾尽全力应付外敌。

三、勾连突厥

[var1]

勾连突厥

于突厥而言,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历来是游牧民族的噩梦。故而突厥一贯的策略是维系中原乱局以维系突厥的超强地位,这可以从隋朝灭亡前,突厥采取扶持刘武周、李唐、窦建德、梁师都、薛举、李轨等割据势力,肢解隋朝,使其陷入内乱而获益的行动中得到验证。很显然,突厥绝不希望任何一个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天下的壮举。因此,面对已然显示出了一统天下迹象的李唐,突厥必然不会坐视,这是窦建德与突厥联合抵抗李唐的战略基础。

作为东亚最强势力的突厥,若其南下侵唐,李唐必然要倾尽全力才能抵挡。但突厥此时虽多次寇边,但其主要意图是为获取财物,因而并未全力南侵。因此,对于突厥,窦建德集团应与其勾连,借其兵势,鼓噪其大举出兵,并协同军事行动,进可突厥南下,窦建德西进,夹击李唐,退可由突厥牵制李唐兵力,使其不敢全力东出中原。

窦建德集团的失策之处

从虎牢关大战的重要时间点,看窦建德集团的失策

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出兵攻打王世充;九月,郑国除却洛阳外,均被李唐占领,洛阳成为一座孤城,王世充已丧失大部分作战能力。与此同时,窦建德北上攻击罗艺;十一月,窦建德向王世充“陈救援之意”,却转而攻打孟海公;武德四年二月,王世充出城与李世民交战,大败,彻底丧失作战能力,此时窦建德大败孟海公,前来救援王世充;三月,窦建德被李世民打败并俘虏,随后王世充投降。

[var1]

虎牢关大战时间节点

从以上虎牢关大战的重要时间点,我们可以看出,窦建德集团明显违背了联郑抗唐、连横反唐的正确做法:

1. 联郑抗唐是窦建德集团最重要的一条生存之道。但是窦建德一是在武德二年十一月侵略王世充的殷州,以致“与世充遂结深隙,信使断绝”,严重影响了联郑抗唐的双方信任关系;二是联郑抗唐的要点在于建立攻守同盟,守则及时支援,攻时同时发力。面对李唐, “郑拒其内,夏攻其外”才是取胜之道。但是窦建德面对李世民对王世充的进攻,却选择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态度,直到王世充完全丧失作战能力后方才出兵救援王世充,以致于错过了最好的救援时机,造成了只能以一己之力对抗李唐的不利局面。而纵观虎牢关大战,本应与窦建德前后夹击李唐的王世充却只能龟缩在洛阳城中,根本无力参与虎牢关决战,亦验证了这一点。

2.交好罗艺以稳定后方是窦建德集团连横反唐的重要一环。但是窦建德却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关键时候,不思救援王世充,反而北上攻击罗艺。一方面,窦建德虽于交战之时打败了罗艺,但自身亦有损耗,且“薄其城,不克”,最后只能无奈回师。劳师远征而一无所获,打击军心士气;另一方面,罗艺降唐是一种投机行为,但是窦建德主动攻击罗艺的行为无疑让其坚定了依附于李唐的决心,无疑是弱己肥敌,增强了李唐的实力。

3.窦建德剿灭孟海公此等小型割据势力的时机在于外无强敌。武德三年十一月,王世充已然困守孤城洛阳,局势已然万分危急。但窦建德此时依旧不去救援王世充,反而去攻打孟海公,明显不符合外无强敌这一条件。同时,孟海公势力虽弱,但从窦建德武德三年十一月发兵,直到次年二月方才取胜来看,一来浪费了宝贵的救援王世充给的时间,二来消耗了己方力量,且窦建德九月征罗艺,十一月征孟海公,次年二月又与李世民大战,使得军队长时间处于作战状态而疲惫。疲师远征强敌,形势必然不利。

从直接对抗与奔袭河东的策略选择,看窦建德集团的失策

武德四年二月,成功平定孟海公的窦建德率军救援王世充。此时,王世充已失去主动出击的能力,只能被迫龟缩于洛阳。而窦建德则被秦王李世民阻截于虎牢关前。在此情况下,窦建德的谋士凌敬进提出奔袭河东的策略:

“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居守。更率众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先声后实,传檄而定。渐趋壶口,稍骇蒲津,收河东之地,此策之上也。”

[var1]

奔袭河东战略猜想图

此时,摆在窦建德面前的有两条策略,一是直接在虎牢关前对抗李世民,二是奔袭河东。而结合上文中提到的窦建德集团的勾连突厥、梁师都的生存之道,深入比较这两种战略,我们会发现,奔袭河东此时显然是最适合窦建德集团的一种策略。

一是此时王世充被围于洛阳,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郑拒其内,夏攻其外”的制胜之机已然失去。同时,窦建德的军队则由于长时间征战,已呈疲师之态;且在虎牢关前,窦建德“数战不利,人情危骇”。在这样的情况下,窦建德以一己之力必然难以抵挡李世民的攻势,因此直接对抗的策略显然是极度危险的。

二是奔袭河东,并不是放弃救援王世充,反而是效仿“围魏救赵”,以攻李唐起家之的根基之地河东胁迫李世民从河南退兵,解除王世充的危机;同时,窦建德也可“避其锋芒”,避免直接与李世民率领的李唐主力交战。此外,洛阳为隋炀帝精心建造的东都,李密围攻洛阳数年而不破,足可见洛阳城之坚,自不必担心洛阳被短时间内攻破。

三是从勾连突厥的角度来看,河东地近突厥,有利于窦建德借助突厥兵势。如窦建德按照上文生存之道所言,鼓噪突厥大规模进兵,并协同军事行动,与突厥一南一北夹击河东,再加上李唐主力尽在外征战,河东守备空虚,无疑给了窦建德奔袭河东,“拓土得兵”的良机。

四是从梁师都的角度来看,此时的梁师都经过李唐的多次打击,只能依附于突厥才能维持生存,因此,梁师都与突厥其实是一体的。窦建德如能鼓噪突厥进兵河东,梁师都必然不会坐视不理。在此情况下,梁师都可借助突厥兵势,从陇右攻击关中,则李唐核心之地关中亦将面临威胁。

基于以上,如窦建德采取奔袭河东,勾连突厥、梁师都的策略,李世民将迫于形势而被迫回师救援,王世充的危机自然解除,窦建德则进可占据河东,退可保有河北,可谓两全其美。但是,王世充却以重金贿赂窦建德手下将领,使其蛊惑窦建德放弃了奔袭河东的策略,而选择了直接在虎牢关前与李世民对抗,从而错失了勾连突厥、梁师都扭转不利战局的大好机会。最终,窦建德在军心士气大挫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直面兵锋正盛的李世民,却被大破之。随后,孤守洛阳的王世充见援兵已败,无奈降唐。窦建德的夏国、王世充的郑国就此覆灭。

[var1]

虎牢关之战示意图

总之,面对居于强势的李唐所带来的生存危机,窦建德一没有彻底贯彻联郑抗唐建立攻守同盟的方针,意欲坐收渔翁之利却措失救援良机;二没有以合适的策略应对罗艺、孟海公等割据势力以连横反唐;三则放弃奔袭河东,错失勾连突厥、梁师都的机会而选择与李世民直接对抗,完全违背了联郑抗唐、连横反唐与勾连突厥三大生存之道,最终被李世民打败,落得个身死国丧的下场。而虎牢关大战后,中原大地尽归李唐所有,天下一统的大势已不可阻挡。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