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清廉名声差,欺上媚下反被夸——春秋晏子如何突破管理悖论?

坚持清廉名声差,欺上媚下反被夸——春秋晏子如何突破管理悖论?

()
中文名:
坚持清廉名声差,欺上媚下反被夸——春秋晏子如何突破管理悖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我国的历史上,晏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很多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晏子的故事,相对来说却比较高端,至少达到了幼儿园大班以上的水准,趣味性也比较强,所以欢迎大家认真阅读,热烈讨论。 [var1] 这个故事出自《晏子

秦朝名人推荐

在我国的历史上,晏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很多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晏子的故事,相对来说却比较高端,至少达到了幼儿园大班以上的水准,趣味性也比较强,所以欢迎大家认真阅读,热烈讨论。

[var1]

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大意是这样的:

齐景公听说晏子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就派他去齐国的要地东阿,当一把手。

晏子在东阿干了三年之后,齐景公把他召了回来,一见面就严厉地批评他说:寡人原以为你是一个人才,这才让你去东阿历练历练,没想到你这三年把东阿搞得是乱七八糟。你赶紧回家好好反省反省吧!寡人将加大诛于你!

晏子一听齐景公这话,当场就怂了,连忙跟齐景公说:请君上再给俺一次机会!俺回去以后一定改变策略,换个办法管东阿。要是管三年还没有效果,俺情愿提头来见君上!

齐景公考虑到晏婴好歹也是个名人,这点面子不能不给,于是就答应了晏婴的请求。

[var1]

你还别说!晏婴这一次回去之后,也不知道改了什么。仅仅过了一年的功夫,地方官员考核的时候,他的成绩就被评为优中之优。

齐景公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在朝会上祝贺晏婴说:哎呀!恭喜恭喜!这一年你干得不赖,把东阿弄得好嘞很!

可是让齐景公没有想到的是,晏婴听到他的夸奖之后,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当场摘了帽子,提出辞职:

唉,从前俺治东阿的时候,不开小门,不给你身边的人送礼,把公家池塘里的鱼都分给老百姓。那时候东阿类老百姓都没有挨饿,君上你不夸俺,还怪罪俺!

这一年呢,俺在东阿自己大开后门收贿赂,还给你左右的人送礼,又把公共池塘里的鱼都送给了权贵之家。现在东阿的老百姓一半都在挨饿!恁居然还恭喜俺,说俺干得好!恁这官儿不管干,恁看谁能干这官,叫谁干吧!俺还回家种地去!

[var1]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连忙站起来拉着晏婴的手说:老晏同志请不要这样说,齐国需要你治东阿!往后恁想咋干咋干,寡人保证再也不瞎说。

于是就这样的,晏子的手和景公的手饱含深情地握在一起,誓要共同为齐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在场的大臣群众也被他们的精神感动,流下了滚烫的泪滴……

这个故事中晏子的遭遇,明显不是学校教育所能解释的。

晏子治理东阿头三年自己不贪不占,一心为公家和百姓谋取利益,可是不但没有受到表扬,还还来齐景公威胁要挨收拾——“将加大诛于你”。

后来改变策略,媚上欺下,大搞迎来送往,还把公家的东西送出去当人情,老百姓都有一半饿肚子了,齐景公居然还很高兴地夸奖了他。

这种怪异的现象,刚好跟大家在学校教育中的认识刚好相反;廉洁奉公被老板骂,甚至要“加大诛”;大搞腐败,反而被老板夸奖!

这叫一个什么事儿?

[var1]

别急!因为在《晏子春秋》内篇的内容中,晏子把发生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向齐景公作了详细的解释。

晏子认为齐景公之所以会是非不分,本末倒置,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民间“三邪”和左右“二馋”的影响,完全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所谓民间“三邪”,是指 邪民、懒民、豪强这三个群体。

所谓 邪民,就是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底线的巴结豪强的民众。

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见风使舵,谁有权势他们就巴结谁。他们不畏惧国家的律令,却畏惧国家律令之外的不正当刑罚。

换句话说,你用正常的国家律令管他们的话,他们根本就不会把你当回事儿,只有你用超出国家律令之外的特殊手段惩治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害怕你,敬重你。

看见他们不打一顿板子,他们都不舒服,确实是“邪”的可以。

所谓 懒民,就是不喜欢劳动,却喜欢造谣生事,惹事生非的民众。

这个其实也是情理之中,越是懒惰的人越喜欢惹事儿,越喜欢讨论八卦的问题,这种现象古今皆然。

[var1]

三邪中最后的一个,就是 豪强了。

尽管在现代的网络上,有不少人为地方豪强辩护,认为这个群体之中也有不少好人。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至少在我国的历史上豪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扮演的都是不太光彩的角色。

因为我们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熟人社会,全国各地的人员流动基数非常的小,在每个地方的蛋糕只有那么大一块的情况下,地方豪强只能通过各种巧取豪夺的方式压榨附近百姓牟利。而且豪强们为了自身利益,通常还会想方设法地让地方官员,把赋税住转嫁给平民百姓。

这“三邪”在百姓中所占的比较通常不大,但是民间的舆论却通常都是由他们掌握着的。邪民最擅仗势欺人,他们会拉豪强甚至官府做大旗,威逼甚至攻击敢说真话的民众。

晏子廉洁奉公,不使用国家律令之外的暴力手段,邪民们不怕他,所以就敢说他的坏话。

晏子廉洁奉公的情况下,把最好的奖励给了勤劳善良的人,把公家的福利给大家平分。这在懒民们看来,跟某个很熟悉飞盘的大V理论近似;大家都拿到了好处,就等于大家都没有拿好处……

所以懒民们也不喜欢晏子,也到处讲晏子的坏话。

[var1]

豪强们就更不用说了。按照豪强们的想法,朝廷的一针一线都应该是“自己人”拿来分的,分给那些“贱民”们算什么?

因为公家的福利有限,豪强们自己私分勉强还能算一点财产,如果分到为数众多的“贱民”那里,每个人只能得到一点点;简直是浪费!

而赋税则刚好相反,转嫁给人数众多的“贱民”们身上,不过是每个人多一点的事情,让豪强们自己掏出来可是一笔巨款。

所以晏子廉洁奉公,在豪强们看来几乎本身就是找茬与他们为难,所以他们肯定会支持邪民和懒民攻击晏子。

有这“三邪”打头,普通民众即使对晏子没有什么不满,也很难表达的出来。

因为所谓“良民”者,绝大多数都是谨小慎微的老实人,他们不敢惹事生非,更没胆子跟豪强邪民争论。有时候你明知道对方在胡说八道,明知道对方在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却只敢陪个笑脸唯唯诺诺,不用觉得难过,那证明你只是一个“良民”罢了。

而“良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保持沉默的。

不过地方“三邪”虽然对晏子不满,也能够把持地方舆论,但却远不足以扳倒晏子。

毕竟晏子是齐景公亲自安排治理的东阿的官员,“三邪”只是“地头蛇”性质的地方势力,根本没有撼动晏子地位的实力。

[var1]

他们会怎么办呢?这就要用到齐景公身边的“二馋”了。

所谓“二馋”,一个是指国君左右的人,一个是指朝中的权臣。

虽然选择的人们比较推崇锦衣卫之类的特务机构(实际上东厂更厉害,虽然老大没把不好听,近些年也有特殊爱好者推崇)。但实际上跟随国君左右的特务,很少有能够奉公执法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利用自己的特权搞钱。

这一点在特务机构繁盛的明朝表现的最为突出;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一个比一个黑暗,一个比一个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

[var1]

之所以会有这样现象,其实跟人的本性和环境都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国君左右的人虽然离国君很近,也可以通过进言来影响国君,但他们的身份地位其实并不高,按照正经的规则,他们除了能过过“眼瘾”之外,根本捞不到什么好处。

在见识了权力的好处之后,自己却不能享受!还有什么事情是比这更痛苦的吗?

所以国君左右的特务机构的人,往往是最喜欢通过不正经规则,来把自己不太正当的权力,转换成私人利益的群体。

这个群体虽然可能不怎么起眼,但是对国家法令和社会风气的破坏,却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晏子以为自己廉洁奉公,身正不怕影子歪,没有必要巴结国君的左右。殊不知这对身份敏感的左右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挑衅:看不起我们是吧?觉得我们不是“上等人”是吧?

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搜集晏子的“黑料”,然后再添油加醋地向齐景公转达。

[var1]

这里多一句嘴,近些年网络上迷信特务政治,本质上是思想上的一种倒退,甚至可以称之为“奴性”的复苏。

因为早在几十年前有人告诉过我们:“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特务机构是封建专制的产物,宦权本身也是皇权的延伸,它们的成员也只是为专制君主服务,指望它们为民做主是根本不可能的。

上有君主,中有权贵,下有豪强,哪个不能给骨头?普通老百姓算老几啊?

话题扯的有点远,咱们接着聊“二馋”的最后一个,权贵。

这个群体怎么说呢?他们是最复杂的一个群体。能做到朝中权贵地位的人,极少会是眼睛里只有铜板的乡野村夫。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钱最重要,但实际上人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就会明白有很多东西确实是钱买不到的。

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个京都人都特别能吹,自称给钱什么事儿都能办。一次偶遇一西山煤老板,该煤老板听了京都人的话之后说,我想把我爹的照片挂某处几天,你看多少钱能办?

京都人听了之后哑口无言,颜面大失,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种现象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朝中权贵们的超然身份和地位,你见过哪个土豪能花钱买个丞相或大将军当的?

[var1]

权贵群体不缺钱,他们也很少会用到钱;想要什么一句话就有人排队送,还用掏钱买?所以这个群体最在意的往往不是钱,而是所谓的“脸面”。

晏子在廉洁奉公的情况下,自己有政绩,也有能力,自然没有必要去巴结他们。

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绝大多数人都抢着巴结他们的情况下,晏子的不巴结就反而显得不正常了,就成了不给他们“面子”的“傲慢”了。

在他们看来晏子的不巴结就是“不懂事”,而他的廉洁奉公更是一个很大隐患!

历史上大多数的权贵,其实都更喜欢任用贪官污吏,因为这样一来下属就有“把柄”在自己手里,用起来更加放心随意。

而廉洁奉公的下属没有把柄,无法让他们安心不说,由于其原则性较强,也无法用的“随意”。

更何况晏子本来就颇有声名,在看到他的能力之后,权贵们也难免心生警惕:如果真的让他成长起来,会不会威胁到自己地位?

[var1]

所以朝中的权贵也不喜欢晏子。

所以在下有“三邪”,上有“二馋”的情况下,尽管晏子在东阿颇有政绩,但是齐景公听到的却全是他治理东阿的负面信息,自然而然地就认为他不称职了。

在这个故事里晏子很聪明,他用公开对质的方式,破开了“三邪”和“二馋”所构建的陷阱,让齐景公看到了真相,心甘情愿地放权给自己,成功突破了这一个管理悖论。

不过这个故事中最有意思的问题,其实不是晏子的智慧,而是民众们的态度问题。

特别是“三邪”中的邪民。

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不但不反感贪官污吏的欺压,反而对欺压有一种微妙的“期盼”心理。假若没有人欺压他们的话,他们似乎有点搞不清楚状况,只有在被人欺压的情况下才能安心生活。

[var1]

如果说“媚上”是为了捞取好处,那么“欺下”就是一种逼不得已的“诱惑”。仿佛只有遍尝被欺压的感受之后,才能品味到能欺压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的快感。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像晏子一样,拒绝“诱惑”去做一个廉洁奉公的人呢?

好在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这种变态又恶心的“邪民”,早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已经近乎绝迹了。不然整天对着这样一群人,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何止是可怕,简直是可怕啊!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