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赵魏位列诸侯四十年后,石门之战被斩首六万,是因三晋衰落吗?

韩赵魏位列诸侯四十年后,石门之战被斩首六万,是因三晋衰落吗?

()
中文名:
韩赵魏位列诸侯四十年后,石门之战被斩首六万,是因三晋衰落吗?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石门的地理位置,目前还存在争议:一说是在今天山西运城解州镇东南,另一说法是在今天陕西淳化县东部的尧门山一带。在战国初期“三晋”强大,魏国还占据着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国能突破魏国在河西的重重关卡、跨越黄河,然后在三晋腹地与之决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石门的地理位置,目前还存在争议:一说是在今天山西运城解州镇东南,另一说法是在今天陕西淳化县东部的尧门山一带。在战国初期“三晋”强大,魏国还占据着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国能突破魏国在河西的重重关卡、跨越黄河,然后在三晋腹地与之决战的可能性极小。就此而言,石门更可能是在陕西淳化东的尧门山一带。《括地志》记:“尧门山,俗名石门;上有路,其状若门。”尧门山接近秦、魏两国的边境线,双方在此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极大。

石门之战的源起,是秦国入侵魏国。见秦人来势汹汹,魏人深恐无法支撑,便向韩、赵两个兄弟之国求援,得到了两国的鼎力支持。这是魏文侯去世后,“三晋”首次携手与外敌对抗。魏文侯时期,魏国仅凭一己之力就足以与秦国抗衡,而且是胜多负少。这次“三晋”再次联手,就相当于春秋时晋国重现江湖,势单力薄的秦国哪能抵挡得住?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秦国不但取得了这场决战的最终胜利,还斩首六万!

六万军队,相当于春秋时代的四千多乘兵力。在春秋晚期晋人组织平丘(今河南封丘东南)会盟时,为恐吓诸侯而三军毕出,总兵力也不过四千乘。石门一战就折损了鼎盛时代晋国一国的兵力,战事之惨烈,由此可见!

[var1]

石门一战“三晋”的惨败,震惊了天下。周天子居然公开向秦献公祝贺胜利,并赐以黼黻之服。从晋文公称霸直到战国初,周王室长期依赖于晋人而生存。如今连周王室都开始转向,可见“三晋”国势已大不如前。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才刚被列为诸侯;为什么仅四十年后,“三晋”就走向了衰落?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卿族开始发展壮大。在经历了多次与公室的残酷政治斗争后,卿族慢慢占据上风,逐渐压过了公室。晋平公之后,卿族牢牢控制了军政大权,公室已被彻底边缘化了。

[var1]

公元前497年,因为赵鞅私杀邯郸午,诱发了六卿族之间一场长达八年的大混战。公元前490年春,晋军大举出动,围攻柏人(今河北隆尧南),将范氏与中行氏彻底赶出了晋国。从此,晋国只剩下了“四大卿族”。

范氏、中行氏被驱逐后,这两家的土地顿时成为“肥肉”,令“四大卿族”垂涎三尺。不过,此时晋定公还在,四卿族倒也不好意思私自侵吞。公元前475年,晋定公去世,晋出公继位。晋出公十七年时,知、魏、韩、赵再也忍耐不住,将范氏、中行氏两家土地私分,纳入了自家门下。晋出公极为愤怒,私下联合齐、鲁等国,想驱逐四大卿族。可四卿族得知此事后,居然反攻晋出公,将他赶出了晋国!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晋出公,在逃往齐国的半路上就因忧惧过度而死!

赶走晋出公后,智伯改立晋昭公曾孙姬骄为君,是为晋哀公。此时,晋国国政完全由智伯控制,晋哀公就是一个傀儡。大权独揽的智伯目中无人,傲慢地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与智伯早有矛盾的赵襄子愤怒不已,断然拒绝了。智伯立刻联合韩、魏二族,向赵氏发起了进攻。不想,在围困晋阳城数年后,赵氏居然成功说服韩、魏二氏,发起了绝地反击。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反攻智氏,杀死了智伯。至此后,三家分晋的格局就已确定。

[var1]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5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将晋静公迁为家人,瓜分了晋国最后一点土地,令晋国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曾经长期称霸“超级大国”,突然分裂成三个诸侯国,对晋国曾经的敌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晋国再强大,一分为三后实力都必然会削弱。春秋时被晋国长期压制的诸侯国,此时都看到了希望,盼望此后就能翻身做主人。

外人都期盼“三晋”从此内斗不断,在内耗中走向没落。可“三晋”自身能意识到危机吗?

[var1]

三家分晋后不久,韩、赵之间就出现了矛盾。于是,韩国来到魏国,向魏文侯借师以伐赵。可魏文侯却拒绝了:“寡人与赵,是兄弟。不敢从命!”刚拒绝韩人不久,赵人又找上门来,也是寻求帮助。魏文侯又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赵人。在魏国碰壁后,两国使者都愤怒地转身离去了。后来魏文侯主动替二国讲和,让韩、赵重归于好。在得知魏文侯的良苦用心后,韩、赵二国都感佩不已,主动前来魏国朝觐。

在三家分晋之初,魏文侯能主动团结其他二国,可谓是高瞻远瞩。虽然三家都从卿大夫升为诸侯,可分晋后的三国想在东周站稳脚跟,并非易事。分裂之前,晋国是毫无疑问的“超级大国”,雄霸天下;一分为三之后,韩、赵、魏三国仅与东周二流强国相近,国力大幅下降。此时韩、赵、魏三国如果还内讧不断,春秋时晋国的死敌如秦、楚、齐等等,韩、赵、魏三国还能单独与之对抗吗?

事实上,西边的秦国就长期觊觎“三晋”领土。公元前401年,趁“三晋”初分,秦人大举入侵魏国领土,直达阳狐(阳狐位于今山西垣曲东南,但此地位于“三晋”腹地,疑为“令狐”之误,令狐位于今山西临猗西)。战国初期,魏国在渭河平原上的边境线最深处到了今陕西西安市高陵区一带。秦国能深入魏地、跨过黄河发动攻击,足见秦军之锐利。此时魏国再与韩、赵反目成仇,腹背受敌之下,魏人还能在黄河西岸支撑多久?

[var1]

正因有着如此巨大的外部压力,所以韩、赵发生冲突时,魏文侯才会坚定地采取和解策略,阻止“三晋”内部裂痕进一步扩大。

魏文侯尊贤用能、励精图治,让魏国国力逐渐增强,在“三晋”中独树一帜。国力强大之后,魏文侯又刻意维持“三晋”的内部和平,让“三晋”能一致对外。因此,晋国虽然分裂,但早期“三晋”敌人都无法占得太大便宜。魏文侯时期,魏国在单独与秦国对抗时,是胜多负少;面对春秋时晋国的最强大敌人——楚国,韩、赵、魏三国还曾联手进攻到桑丘(今河南新蔡故城东),大大挫败了楚人锐气。

[var1]

可即便魏文侯能顾全大局,全力阻止“三晋”之间裂痕扩大,但裂痕始终存在。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计划吞并中山国。因为中山国与魏氏之间隔着赵氏,魏文侯就向赵烈侯提出借道。此时,三家还未正式分晋,向赵借道理论上是没有必要;魏文侯这时提出借道,不过是摆出尊重赵氏的姿态。

可在赵烈侯眼中,魏氏越赵而吞并邻国,显然是在炫耀武力。所以,起初赵烈侯并不想答应借道。但他身边谋臣却说:“您错了。攻打中山魏氏如不能攻克,那么魏氏就将疲敝;魏氏疲敝了,赵氏地位自然提高。如果魏氏攻克了中山国,必定无法越过赵氏而长期占有中山。所以,最终还是魏氏用兵而赵氏得地。您不如答应魏国;但不能答应得太痛快,那样魏人就会怀疑赵人,以致放弃。您不如答应借道,却故意装出迫不得已的样子!”

后来魏文侯任命乐羊为主将,历经三年苦战而攻克了中山国。但魏国国势衰落后,中山又得以复国,并在公元前296年最终为赵所灭。

[var1]

魏文侯伐中山时,赵国君臣已看出其中弊端,知道魏人不可能长期占有中山,却处心积虑地怂恿魏氏出征,足见魏、赵之间隔阂早已形成。魏、赵之间如此,魏、韩和韩、赵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三晋”不再是一体,内部裂痕已不可弥合,自然也就难以找回春秋强大晋国的荣光了。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太子击继位,是为魏武侯。

恰巧,赵武侯也在这年去世了。赵武侯是赵烈侯之弟,在赵烈侯后继位做了国君。因为赵烈侯生前立有太子,赵武侯继位原本就违背了宗法制。如今赵武侯去世,赵人顺势就扶持赵烈侯的太子章为国君。这引起赵武侯之子赵朝的不满,作乱想夺回君位,却没能成功。失败的赵朝没法,只能逃亡,来到了魏国。

[var1]

到魏国后,赵朝就怂恿刚即位的魏武侯为自己伸张正义。内乱,永远是强者压制他国的借口。自恃强大的魏武侯马上派军去攻打邯郸,却未能攻克。这回,赵朝是彻底死心了。

可魏武侯这次却把三晋的裂痕撕得更深了。

刚开始,赵敬侯还不以此为意。公元前384年的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之战中,赵国还主动援助魏国,助魏人大败齐军。但魏武侯却并未投桃报李:在公元前383年的兔台(今河北成安西)之役和公元前382年的刚平(今河南清丰西)之役中,魏国两次打败赵军,还侵占了不少赵国领土。于是,赵敬侯被彻底激怒了。公元前381年,赵国向楚国借兵,对魏国发起反击,攻占了棘蒲(今河北赵县南)!

赵、魏两国关系,从此跌入低谷。

这之后,魏武侯又迈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另一步。

公元前380年,魏武侯竟然与秦献公联手去攻打韩国。一旁的赵国担心韩国被灭,主动联合楚国前往救援,才化解了韩国这次危机。

[var1]

在魏文侯时期团结如一家人的“三晋”,在魏武侯数年折腾之下,已基本分裂成了三块。

公元前374年,眼见崤山以东局势大变,秦献公果断地将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迁至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栎阳城,是秦献公二年时(公元前383年)修建起来的城邑。迁都到栎阳,意味着秦献公直接把国都迁到了秦、魏边境线上,向世人表明秦国从此将致力于东扩!

迁都之后,秦国东进态势就更加咄咄逼人了:公元前371年,秦入侵赵国,在高安(疑在今山西临猗西南)大败赵军;公元前366年,秦国再次在洛水(应该是北洛河)之阴大败魏、韩联军。

[var1]

与此同时,“三晋”之间的冲突却愈发激烈:公元前372年,魏人在北兰(今山西吕梁离石区)击败赵军;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与公中缓争夺国君之位,韩、赵趁机联手杀入魏国,差点让魏国分裂;公元前369年,魏国对韩、赵发起报复,在马陵(今河北大名)击败了赵国,在怀(今河南武陟西)击败了韩军;……。

前有强秦为虎,后有韩、赵作狼,这就是石门之战前魏国周边的真实状况。四处树敌形势下消耗多年后,魏国终于迎来了公元前364年的石门之战。为此,魏国被迫与面和心不和的韩、赵结成了临时同盟。但人心各异的“三晋”大军,又怎能斗得过如狼似虎的秦国大军?

“三晋”惨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石门之战,是商鞅变法前一场秦国对“三晋”的战略性大决战。石门之战过后,“三晋”对秦就再也难以占据上风。此时,秦国还没有突破崤函天险,也还没经历商鞅变法;也就是说,对比春秋时代,秦国实力还没有发生质的提升。然而,秦献公却能取得一场大胜,这只能证明一件事:在分裂后,“三晋”实力被大大削弱了。“三晋”虽然联手对秦,但多年内讧已让他们无法戮力同心,所以才造成了石门之战的惨败。

因此,石门惨败,与其说是秦国变得更强,还不如说是秦献公将韩、赵、魏三国打回了原形。战国初期“三晋”的短暂繁盛不过是个虚幻泡影。石门之败,更主要不是因为韩、赵、魏在分晋四十年后国力渐衰,而是因为分裂本身让“三晋”与秦、齐、楚等强国不在同一档次上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