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公元220年开始讲起把,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魏国,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这个是实际上的,理论上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中原和黄河以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我们从公元220年开始讲起把,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魏国,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这个是实际上的,理论上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土。
[var1]
其他各地方官,包括汉朝国都许昌的朝臣,名义上也仍是汉室臣子。
显然,曹丕要当上皇帝就很麻烦了。为此他需要借助一股人的势力,这伙人非常强,虽然曹操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当初强力推行“唯才是举”,平民也能来当官,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利益。但是他们潜在的能量还是非常大,毕竟老百姓当时更关心是怎么填报肚子,读书当官对很多人来说是天方夜谭了。
这伙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士族。
而陈群就是他们现在的大首领,出身颍川士族。前些年,当曹丕和曹植激烈争夺世子之位时,他果断地站到曹丕一边,与司马懿、吴质、朱铄合称为曹丕的“四友”,是一位铁杆太子党。
最终曹丕和陈群达成了一个协议,曹丕同意实施陈群的官吏选拔制度,彻底改变他老爸原先制定的唯才是举的制度。
变化于公元220年正式实施,史称“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简要言之,即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
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德行、才学、家世(父祖辈的官爵名望)三项指标为依据,定期品评本地士人。品评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总共九个品级。朝廷选拔官吏,根据士人的定品成绩择优录取。
大家觉得这套标准的关键在哪?呵呵,和现在企业流行的KPI一样,你能不能被评分高,
1取决于中正官对你态度如何,考评官大家总希望是公平、公正。
2评分标准合不合理
那么谁才可以担任中正官呢,制度规定了,必须是各州郡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哦,那看来看去,不就还是士族这些人吗。
刚开始,好了,想想把,同样一个地方的,你呢出身好,老爸什么和中正官是亲戚、好友、同僚之类的,另一个是出身贫寒,家里无权无势的,你说中正官会选谁?
更过分对的是,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家利益,将家世这项指标的新的度定得越来越高,意思就是只要颍川陈氏、范阳卢氏、琅琊诸葛氏的,你就可以来当官了,最终就发展到一个我们历史上教科书上写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曹丕拿九品中正制取悦士族,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等世家豪门都因此捡了大便宜,作为利益交换,士大夫也得出点力吧,于是乎他们频频向皇帝刘协施压。
公元220年3月,刘协终于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将皇帝宝座拱手让给了曹丕。延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就这样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愿以偿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魏朝。
2
但是曹丕好歹也是建安三子啊,他也不笨,他当然知道士族的力量也会变得空前壮大,这无疑会削弱皇权。所以虽然他和士族交换了利益,但是他不断的想修改这份方案。
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汉朝至魏朝权力架构的演变。西汉初期,经由萧何、曹参二位著名丞相的经营,相权越来越重,大有压过皇权的势头。汉武帝刘彻时开始刻意削弱相权,他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逐渐向三公制过渡。
[var1]
东汉时代,光武帝刘秀进一步削弱三公权力,为此,他创立了总揽政务的尚书台。尚书台中的大员包括最高统领尚书令、左仆射、右仆射(尚书令的两个副手)以及分管吏、民、军、后勤、外交的五位专属尚书。
[var1]
可后来,尚书台的权力又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颍川名门荀氏的大佬荀彧作为东汉末年最牛的尚书令曾一度令曹操忌惮三分。
曹操为独揽大权重新恢复丞相制,曹操、曹丕父子亲自担任汉朝丞相。
曹丕称帝后,哪还敢再让人担任丞相之位,马上宣布废除丞相制,恢复三公制。不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完全成为供那些声名显赫的老臣养老用的官位,尚书台重新成为最新的的行政机构。
尚书令自然又是士族的大首领,陈群,圈子兜来兜去,又回到士族手里。
3
搞清政治架构后,我们回到曹丕这里来,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他牛逼,参考光武帝的做法,又创建了一个足以跟尚书台分庭抗礼的新机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秘书部门,主要负责撰写、颁布诏书,用来分割尚书台权力。由此,尚书台再不能凡事自己说了算。
中书省有两个最高统领,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
[var1]
中书监和中书令他选了两个不是士族出身的人担任,他们的确在一开始也帮助皇帝干了很多事,由此深受两位皇帝的信任,但是在很久以后,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这两位中书省大员将做出一番彻底改变右魏国命运的事情。
补充一句,无论是中书监、中书令,还是尚书令,他们的品阶都不高,比起年俸一万石(古代容量单位,代表朝廷给官员发放谷米薪资的额度)的三公和年俸二千石的九卿,尚书令仅年俸一千石,中书监和中书令更低,仅六百石。可三公九卿基本没什么权,尚书台和中书省却是权力核心,也即是说,低级官员掌权,高级官员养尊,这是古代官僚系统一个相当普遍的格局,目的同样是为平衡臣子权力。
另外,曹丕还让极少亲信重臣担任录尚书事。按照正常程序,皇帝别说插手尚书台政务,就连尚书台的门槛都不能随便迈,可担任录尚书事的重臣却能直接进入尚书台参与政务决策,他们相当于皇帝插手尚书台政务的中间人。
这是朝廷里面的布置,还有一项最最新的权力曹丕是绝不交给外人的,军权!
魏国当时最新的的军队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2023军,驻扎在许昌,还有就是地方军,主要分布在直接面对蜀汉、东吴的三大战区,另一部分就是皇宫的禁卫军了。
曹休负责东南战区,任扬州都督,夏侯尚担任荆州都督。不久又让两人分别担任了州牧,曹真负责蜀汉战区,担任雍州都督。
[var1]
州刺史管行政,州都督管军事,州牧则相当于刺史兼都督。早先,曹操曾竭力避免任命州牧,要么是都督,要么是刺史,到了如今,曹丕因为跟发小联系铁得一塌糊涂,又因为东南两个战区战事频繁,便让曹休和夏侯尚都当上了州牧。
当时,诸葛亮正在平定南部的孟获,所以魏蜀交界的西战区非常平静,曹丕便把曹真召回朝廷,任都督中外军事。都督中外军事也是个后文会频繁提到的新的官职,“中”指的是皇宫,“中外”即指皇宫以外的整个京畿地区,顾名思义,即是朝廷2023军最高统帅(不包含皇宫禁卫军和地方军)。同时曹真还是兼任雍州都督。
这样一来,军权基本都掌握在曹家的几位皇亲国戚手里。不过禁卫军却留给了陈群,这也是曹丕的一个妥协。
以上,便是曹丕为了巩固皇权、限制臣权主要针对的是士族所做出的努力。
曹丕相信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弥补和士族交易带来的损失,事实上,的确曹丕甚至曹睿当皇帝的时间,皇权都很稳固,这是魏国皇室最强大的时代。
但是这个安排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一旦皇室亲戚里面没有有能力的人担任藩镇的统帅,那势必将被庞大的士族所取代,朝堂哪怕被士族占据,不会威胁皇权的安全,顶多让皇帝当的不太舒服摆了,但是一旦外部的军权丢失,那皇位立马就会成为野心家的目标,这个情况没多久就发生了,可以看另一大篇:正始年的大乱斗,司马懿对阵曹爽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